|
|
投喂量对中华卤虫解池种群产仔方式的影响 |
郑波,杨玉涛,陈京华,王峰 |
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237 |
|
Effects of Feeding Rate on Reproductive Mode of Brine Shrimp Artemia sinica in Xiechi Lake |
ZHENG Bo, YANG Yutao, CHEN Jinghua, WANG Feng |
|
摘要 在NaCl质量浓度73 g/L、25 ℃和光暗比12 h∶12 h条件下,将20日龄的中华卤虫成熟个体按每杯1雌1雄方式置于盛有约100 mL高盐海水的玻璃杯中,用盐生杜氏藻按1.5×106、4×106、6×106、9×106 个/杯4个投喂量培育30 d,记录所产出的休眠卵和无节幼体数量,并测量休眠卵卵径、无节幼体体长和雌性亲体体长。试验结果表明,同时产休眠卵和幼体情形下的卤虫的产仔次数仅占总产仔次数的1.2%~2.9%。1.5×106、4×106、6×106 个/杯3个试验组仅产卵的产仔次数占总产仔次数的30.4%~40%,仅产幼体的产仔次数占总产仔次数的57.5%~66.7%,而9×106 个/杯试验组仅产卵及仅产幼体的百分比分别为61.3%和37.5%。4个试验组的单雌繁殖量分别为88.7、105.9、193、298.7个,单雌繁殖次数分别为2.7、2.9、3.9、4.7次,卵生后代比例分别为32.4%、31.1%、36.9%、66.2%。各试验组干卵径、卵生无节幼体体长和卵胎生无节幼体体长依次为1.5×106 个/杯试验组<6×106 个/杯试验组<4×106 个/杯试验组<9×106 个/杯试验组,且各试验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雌性亲体的最终体长随投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卤虫解池种群的雌体在饵料充足时偏卵生,在饵料匮乏时偏卵胎生;卤虫产仔方式受到投喂量的影响,但通过降低投喂量来改变产仔方式的做法在生产上是不经济的。
|
|
关键词 :
中华卤虫,
盐生杜氏藻,
饵料,
产仔方式
|
Key words:
Artemia sinica
Dunaliella salina
food
reproductive mode
|
|
[1] |
张建明. 投喂不同饵料对长薄鳅生长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9, 38(2): 207-212. |
[2] |
吴雷明,王守红,张家宏,寇祥明,韩光明,毕建花,王桂良,唐鹤军,徐荣,朱凌宇. 不同孵化基质和开口饵料对宽体金线蛭生长发育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9, 38(2): 260-265. |
[3] |
常国亮,葛永春,邓登,向朝林,成永旭,吴旭干. 3种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和育肥效果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8, 37(6): 749-755. |
[4] |
田甲申,李多慧,王摆,刘一兵,周遵春. 工厂化养殖大菱鲆饵料贡献率研究及营养评价[J]. 水产科学, 2018, 37(1): 8-14. |
[5] |
姚高友,吴浩敏,谭杰,吴羽媛,夏静,刘志刚. 不同人工饵料对方斑东风螺幼虫生长及存活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8, 37(1): 115-119. |
[6] |
王成桂,梁华芳,陈嘉华. 饥饿对龙虎斑幼鱼生长和饵料利用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7, 36(5): 612-616. |
[7] |
叶建生,赵素珍,陈小江,韩兴鹏,刘美剑. 不同饵料对胭脂鱼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 , 2017, 36(1): 109-112. |
[8] |
朱文博,孙玉忠,赵宏远,于美波,郭见军,李达. 不同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J]. , 2016, 35(5): 573-577. |
[9] |
周晖,陈刚,孙坤刚. 斜带石斑鱼种苗转饵模式研究[J]. , 2016, 35(2): 152-156. |
[10] |
李俊伟,朱长波,郭永坚,颉晓勇,陈素文,张文文. 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存活和生长的影响[J]. , 2016, 35(1): 27-31. |
[11] |
董超,郑友,黄成. 配合饲料和鱼肉“间隔—轮转”投喂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J]. , 2016, 35(1): 72-76. |
[12] |
杨振江,肖汉兵,田海峰,孟彦,胡乔木,王芳. 大鲵幼鲵适宜投喂频率的研究[J]. , 2015, (10): 629-633. |
[13] |
鲁媛媛,吴立新,姜志强,陈炜,张雪. 饲料中添加外源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J]. , 2014, (11): 674-679. |
[14] |
李磊,朱小明,方芳,吴洪喜. 几种单胞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营养强化研究[J]. , 2012, 31(2): 68-72. |
[15] |
陈怀定,郑剑辉,沈卓坤. 双棘黄姑鱼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J]. , 2011, 30(8): 501-50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