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连江倒刺鲃的标志放流试验 |
谢迪,李潮,李嘉淇,吴倩,赵俊 |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市亚热带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健康安全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优质环保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1 |
|
Labeling Release of Barbel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in Lianjiang River |
XIE Di, LI Chao, LI Jiaqi, WU Qian, ZHAO Jun |
|
摘要 为研究倒刺鲃人工增殖放流中的生长发育等规律,探讨恢复连江这一传统特色经济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于2014年11月采用荧光色素标记方法,在连江阳山段对3×104尾倒刺鲃鱼苗进行标志放流试验。基于回捕数据对倒刺鲃的回捕率、标志保留率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连江倒刺鲃标志放流的方法做出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刺网等捕捞工具对倒刺鲃进行回捕,截至2016年5月共回捕倒刺鲃275尾,回捕率为0.92%。对回捕鱼的标记保留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标志保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回捕的前几个月内,荧光标志仍肉眼可辨,自第7个月开始荧光标志开始变得逐渐模糊,1年之后标志逐渐消失。标志鱼在放流后6个月生长缓慢,之后生长加快。协方差分析表明,倒刺鲃在放流水域的生长比池塘养殖和自然群体更具优势,说明放流水域属于放流条件较佳水域。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达到标志放流预期目的,但应继续优化标志放流策略。
|
|
关键词 :
连江,
倒刺鲃,
标志放流,
回捕率,
标志保留率
|
Key words:
Lianjiang River
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tagging release
recapture rate
tag retention
|
|
[1] |
焦金菊, 张玉钦, 张金浩, 李灵智, 邱盛尧. 山东省海蜇增殖放流回顾与思考[J]. 水产科学, 2021, 40(1): 141-150. |
[2] |
邹佩贞,朱必凤,刘主. 光倒刺鲃与中华倒刺鲃染色体组型研究[J]. 水产科学, 2006, 25(5): 240-245. |
[3] |
刘春洋,毕远溥. 一种验证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方法的探讨[J]. 水产科学, 2006, 25(3): 150-151. |
[4] |
郑闽泉. 黑脊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J]. 水产科学, 2002, 21(5): 8-10. |
[5] |
林军,安树升.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下降的原因[J]. 水产科学, 2002, 21(3): 43-4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