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0年 第29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0-11-25

     
            论文
    629 2种海洋微藻对氮浓度生长响应的研究
    蔡卓平,肖群,黄伟伟,段舜山
    以中肋骨条藻和三角褐指藻为试验材料,探讨2种海洋微藻对氮浓度的生长适应性差异.结果发现2种海洋微藻的生长速率显著受氮浓度的影响.试验结束时,氮质量浓度为0.75、7.5、75 mg/L和150 mg/L时,中肋骨条藻的叶绿素荧光值分别为139.5、816.3、881.9 μg/L和868.5 μg/L;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荧光值分别为54.3、572.9、974.4 μg/L和976.4 μg/L,说明高质量浓度氮促进海洋微藻增殖,但超出一定的氮质量浓度范围,促进作用不明显.2种海洋微藻对氮质量浓度的生长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中肋骨条藻比三角褐指藻更忍耐低氮质量浓度的胁迫.结果证实氮营养在海洋微藻生长繁殖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同微藻对氮营养的生长适应性差异是决定微藻在海洋环境中占据优势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0 Vol. 29 (11): 629-633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343 KB)  ( 249 )
    634 盐度胁迫对三疣梭子蟹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郑萍萍,王春琳,宋微微,吴丹华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盐度(14和36)胁迫下12 h内经溶藻弧菌筛选过的三疣梭子蟹F2代(简称筛选蟹F2)的血蓝蛋白含量及血清酶活力的变化,用普通三疣梭子蟹F,代(简称普通蟹F1)作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高盐和低盐短时胁迫下,筛选蟹Fz和普通蟹F1的血蓝蛋白含量、3种保护酶(SOD、POD和CAT)和磷酸酶(ACP和AKP)活力随时间变化呈现有升有降的变化趋势.此外,无论在低盐还是高盐胁迫下,筛选蟹F2的血蓝蛋白含量和各项血清酶活力分别在O h(正常水平)和盐度胁迫下均显著高于普通蟹F1(P<0.05).低盐和高盐短时胁迫对三疣梭子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影响显著且表现出较强的应激反应;在正常和抗盐度胁迫下,筛选蟹F2的非特异性免疫比普通蟹F1更具优势.
    2010 Vol. 29 (11): 634-638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306 KB)  ( 481 )
    639 不同抑制剂对凡纳滨对虾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陈鲁萍,刘书来,毛泽明,丁玉庭
    分析了凡纳滨对虾不同部位多酚氧化酶(PPO)活力的差异,并研究了抗坏血酸、曲酸、4-己基间苯二酚、葡萄糖酸-δ-内酯、植酸等抑制剂对对虾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对虾头胸部的PPO活力最高.其中, 0.12 g/L 曲酸、2 g/L 4-己基间苯二酚、5 g/L植酸对对虾PPO活力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对虾处理30 min,抑制率分别为38%、36%、51%.
    2010 Vol. 29 (11): 639-642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266 KB)  ( 238 )
    643 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效果分析
    彭刚,刘伟杰,童军,严维辉,陆全平,唐建清
    用多种生物修复技术结合池塘工程改造手段,构建封闭型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监测结果表明,该循环系统对TN、TP、NH+4-N及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62.89%、60.24%、56.52%、47.81%,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能够满足养殖用水的要求,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该循环水养殖模式符合当前太湖保护的规划要求.
    2010 Vol. 29 (11): 643-647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332 KB)  ( 634 )
    648 杭州湾与海州湾彩虹明樱蛤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李晓英,董志国,王美珍,陈汉春,孟学平,程汉良,阎斌伦
    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分析方法,通过测量彩虹明樱蛤的10个形态学比例性状,对来自海州湾连云港海区(LYG)和杭州湾南岸慈溪海区(CX)以及杭州湾北岸的平湖乍浦海区(ZP)3群体彩虹明樱蛤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表明,海州湾群体与杭州湾群体形态差异最大,连云港与杭州湾的慈溪群体和乍浦2群体形态距离分别达到了4.92和5.58,而杭州湾慈溪群体和乍浦群体形态最为相似,形态距离仅为2.16.主成分分析构建了2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54.40%,主成分2为13.50%,累积贡献率为67.90%;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较高,这些因子主要是第1主成分中的性状AB、AD、AB、SW、EF、GH、AI和IJ以及主成分2中的AE. 判别分析结果表明,3个海区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经6步判别分析后应用AF、IJ、AE、AB、SW和GH建立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80%~100%,P2为82.86%~100%,综合判别率为88.89%,说明判别方程可以有效的将上述群体区分开来.
    2010 Vol. 29 (11): 648-652 [摘要] ( 57 ) HTML (0 KB)  PDF (322 KB)  ( 290 )
    653 副溶血弧菌感染日本蟳后对几种免疫活性酶的影响
    王洪斌,李士虎,许冰,周向红,阎斌伦,焦豫良
    用副溶血弧菌悬液和生理盐水(对照)注射感染日本蟳,研究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副溶血性弧菌悬液组12、24、48 h 后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48 h达到最高; 12、24 h CAT活性增加明显,24 h达最高;AKP活性5、12、24 h均有增加,高于对照组,24 h最高;ACP活性12 h开始上升,24 h达最高.在人工感染副溶血性弧菌48 h内,日本蟳体内的免疫因子发生明显的变化,血清中SOD、ACP 、AKP 、CAT活性在不同时间段均有显著升高趋势,高于对照组.
    2010 Vol. 29 (11): 653-656 [摘要] ( 59 ) HTML (0 KB)  PDF (246 KB)  ( 172 )
    657 嗜水气单胞菌疫苗免疫效果研究
    张玉芬,亢喜刚,张文丽,郝东霞,张秀军
    选取对鲤鱼毒力强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制成灭活疫苗,研究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应.采用甲醛灭活制备疫苗,分别对鲤鱼进行注射和浸泡试验,测定白细胞吞噬活性、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血清、皮肤黏液的抗体效价及活菌攻毒后的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受免鱼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注射组免疫保护率达90%,其中浸泡组各项略低于注射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对鲤鱼有显著免疫保护效应,可作为预防细菌性败血症感染的疫苗.
    2010 Vol. 29 (11): 657-660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287 KB)  ( 263 )
    661 2004-2009年渤海湾(天津区域)鱼虾贝产卵场水质环境综合评价
    李宝华,张素青,王秀芹,叶红梅,王娟娟,易伟,孙万胜,张玲
    2004-2009年对渤海湾鱼虾贝产卵场(天津区域)水体实施连续调查监测,对该水域水质的年代变化趋势和质量状况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渤海湾鱼虾贝产卵场(天津区域)水质处于波动状态, 2004年、2006年、2008年水质质量相对较好,2005年、2007年、2009年水质污染较重;有机污染严重, 已达到高富营养化程度.水质中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
    2010 Vol. 29 (11): 661-665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314 KB)  ( 260 )
    666 5种营养盐对富油舟形藻生长的影响
    季祥,王金荣,丁潇,蔡禄
    为了优化舟形藻最佳生长条件,以水生硅藻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对培养基中N、P、Si、C、Mg 5种营养盐进行了优化,采用单因子试验和L16(45)正交设计法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舟形藻的最适氮源为尿素,5种营养盐的最佳质量浓度为:尿素50 mg/L,K2HPO4·3H2O 40 mg/L,Na2SiO3· 9H2O 200 mg/L,NaHCO3 10 mg/L,MgSO4·7H2O 70 mg/L,因此在后续试验中均以此培养基配方进行藻体培养.
    2010 Vol. 29 (11): 666-668 [摘要] ( 51 ) HTML (0 KB)  PDF (191 KB)  ( 270 )
    669 小刀蛏群体内同工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曾国权,方军,贾守菊,张永普,陈琛,郑瑶瑶,於俊琦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采自舟山嵊泗海区的小刀蛏群体不同个体的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酯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8种同工酶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共记录了21个基因座位,37个等位基因,其中有11个基因座位(Mdh-1、Mdh-2、Me-1、Me-2、Pod-1、Pod-2、Pod-3、Cod-3、Icd-1、Icd-2和Icd-3)为多态,多态座位比例为52.38%.小刀蛏群体内具一定的遗传变异能力.
    2010 Vol. 29 (11): 669-673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679 KB)  ( 207 )
    674 淇河鲫与野生鲫形态及染色体差异研究
    李学军,王阅雯,高丽霞,乔志刚
    对淇河鲫和普通野生鲫的传统形态学性状和框架性状进行了统计学比较研究,并对其染色体数量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1)淇河鲫为三倍体,3n=156±,野生鲫为二倍体,2n=100±.(2)淇河鲫在体高、体厚等方面显著大于野生鲫,符合"双倍鲫"的形态特征,且侧线鳞数也多于野生鲫;而野生鲫在头长、尾高方面占优.(3)淇河鲫相对怀卵量显著高于野生鲫,而相对肠长显著低于野生鲫,这与淇河鲫长期处于人工饲养条件有关.
    2010 Vol. 29 (11): 674-676 [摘要] ( 67 ) HTML (0 KB)  PDF (211 KB)  ( 332 )
    677 不同质量浓度铅对草鱼鱼种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郑清梅,郭江山,温茹淑,韩春艳
    将草鱼暴露于不同水平(0、72、144、288 mg/L)的硝酸铅水溶液中,分别于12、24、48、96 h测定草鱼肝、鳃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当鱼经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24 h后,其肝脏的GSH-Px活性表现为诱导效应;而鳃在低质量浓度(72 mg/L)Pb2+处理也表现诱导效应,但高质量浓度Pb2+(144、288 mg/L)处理24 h后,其GSH-Px活性表现为抑制效应.与肝GSH-Px相比,草鱼肝SOD经Pb2+处理后其活性抑制更加明显,表明肝SOD对Pb2+的毒性反应比肝GSH-Px敏感.同时,草鱼经不同质量浓度Pb2+处理12 h后,肝与鳃的MDA含量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体铅可能通过诱导草鱼肝脏与鳃发生氧化损伤而发挥毒性作用,并进一步损伤机体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2010 Vol. 29 (11): 677-680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285 KB)  ( 284 )
    68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水生动物病毒病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韦信贤,黎小正,童桂香,吴祥庆
    2010 Vol. 29 (11): 681-687 [摘要] ( 68 ) HTML (0 KB)  PDF (616 KB)  ( 633 )
    688 辽宁省刺参养殖现状及对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
    隋锡林,刘学光,王军
    2010 Vol. 29 (11): 688-690 [摘要] ( 42 ) HTML (0 KB)  PDF (219 KB)  ( 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