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3年 第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3-11-25

     
            论文
    627 不同营养盐浓度对6种海洋微藻群落演替的影响
    梁英,刘春强,田传远,孙明辉
    在不同的营养盐总体浓度(2f、f/2、f/8培养基)、不同的氮质量浓度(299.2、74.8、18.7 mg/L )、不同的磷质量浓度(17.6、4.4、1.1mg/L)和不同的铁质量浓度(15.6、3.9、0.98mg/L)下,对三角褐指藻、杜氏盐藻、米氏凯伦藻、小新月菱形藻、青岛大扁藻和前沟藻进行混合培养试验,采用恒定最终密度法研究营养盐浓度对6种海洋微藻群落演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营养盐浓度(2f培养基)时绿藻占优势,占总细胞密度的75.6%,随着营养盐浓度的降低,硅藻竞争力上升,在低营养盐浓度(f/8培养基)时,硅藻占总细胞密度的57.0%。在氮高质量浓度(299.2 m g/L )时,硅藻占优势,占总细胞密度的55.7%,随着氮质量浓度降低,硅藻竞争力下降;在氮低质量浓度(18.7 mg/L )时,硅藻和绿藻比例分别是46.6%和48.3%。在磷高质量浓度(17.6 m g/L )下,绿藻占优势,占总细胞密度的63.6%,随着磷质量浓度降低,硅藻逐渐占优势;在磷低质量浓度(1.1 mg/L )时,硅藻细胞比例为54.3%。硅藻在铁高质量浓度(15.6mg/L)和低质量浓度(0.98mg/L)时,都能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分别占总细胞密度的71.5%和52.1%。在所有的处理组中,甲藻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只占总细胞密度的很小一部分。
    2013 Vol.  (11): 627-635 [摘要] ( 33 ) HTML (0 KB)  PDF (1705 KB)  ( 361 )
    636 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子二代的形态特征分析
    许淼洋,郭金涛,赵金良,钱叶周,吴超,钱德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可数性状中,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的背鳍、臀鳍、胸鳍、腹鳍与斑鳜、鳜鱼间均无明显差异。框架可量性状分析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头后背前隆角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比斑鳜隆起明显;在躯干长轴、躯干纵轴及躯干背腹比上,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均介于斑鳜、鳜鱼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鳜单独聚为一组,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与鳜鱼聚为一组。判别公式分析表明,斑鳜、鳜鱼、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81.8%、85.2%、58.8%。判别分析散点分布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表现偏鳜鱼。杂交鳜子二代各形态特征较子一代有一定分化。研究结果为杂交鳜种质鉴定及杂交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3 Vol.  (11): 636-640 [摘要] ( 40 ) HTML (0 KB)  PDF (1554 KB)  ( 274 )
    641 发酵法制备太平洋牡蛎水解液的功能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
    刘姝,王淑军,房耀维,吕明生,焦豫良,闫晨
    利用米曲霉发酵太平洋牡蛎肌肉蛋白制备蛋白水解液,研究其功能特性及抗氧化活性。截留不同分子量水解液,考查不同截留分子质量的水解液的抗氧化性、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试验结果表明,水解液分子量为1~3 ku时,蛋白水解液的抗氧化最强,所有的蛋白水解液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小分子量多肽的起泡性和乳化性较低。随着多肽液浓度增加,乳化活性指数和乳化稳定性指数降低,但是泡沫膨胀性和泡沫稳定性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米曲霉发酵太平洋牡蛎肌肉蛋白制备的蛋白水解液可用于抗氧化功能性蛋白水解液的开发。
    2013 Vol.  (11): 641-645 [摘要] ( 33 ) HTML (0 KB)  PDF (1227 KB)  ( 196 )
    646 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海域渔业资源现状初步研究
    田甲申,韩家波,张明,李华琳,鹿志创
    为系统了解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及附近海域渔业资源的状况,于2012年3月下旬在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海域以底拖网进行了15个站位的渔业资源调查,共发现游泳动物34种,隶属于9目26科,其中鱼类17种,虾类9种,蟹类6种,头足类2种。保护区海域游泳动物29种,鱼类16种,头足类1种,甲壳类12种。毗邻海域渔获物24种,鱼类11种,头足类1种,甲壳类12种。单种渔获尾数占总渔获尾数比例大于1%的种类共计17种,保护区有16种,毗邻海域有10种。两个区域单种渔获密度占总渔获密度比例均大于1%的有4种,保护区内有12种,毗邻海域为7种。保护区海域渔获物种丰度指数为1.01~2.36,平均1.52;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27~3.39,平均2.458;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38~0.91,平均0.71;毗邻海域渔获物种丰度指数为0.94~1.63,平均1.37;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50~2.71,平均1.998;均匀度指数为0.38~0.78,平均0.573。总体来说,保护区海域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较高。
    2013 Vol.  (11): 646-652 [摘要] ( 90 ) HTML (0 KB)  PDF (817 KB)  ( 328 )
    653 不同规格莫桑比克草虾肌肉营养组成、消化酶及免疫酶活性分析
    周凡,肖金星,何中央,张海琪,何丰,吴洁琼
    为探究莫桑比克草虾的肌肉营养成分、消化器官主要消化酶及肝胰腺免疫酶活性,分析了3种规格[体质量分别为(3.36±0.38) g、(8.88±0.48) g和(14.92±0.53) g ]的莫桑比克草虾。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个体生长,莫桑比克草虾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上升(P<0.05)。蛋白酶活性:肝胰腺>肠>胃;脂肪酶活力:肝胰腺≈肠>胃;淀粉酶活性:肠>肝胰腺>胃,表明肝胰腺和肠是莫桑比克草虾主要消化器官,且随着虾个体生长,消化酶活性提高。但莫桑比克草虾肝胰腺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随着规格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中规格草虾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其它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草虾体质量增加而增强,但中规格和大规格组之间该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
    2013 Vol.  (11): 653-656 [摘要] ( 27 ) HTML (0 KB)  PDF (634 KB)  ( 280 )
    657 丝足鲈致病性诺卡氏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徐晓丽,李贺密,邵蓬,崔宽宽,蔡琰,张勤
    为查明养殖的丝足鲈内脏结节病的病因,由患病丝足鲈内脏分离到菌株1214,并对该菌进行了鉴定及致病性验证。结果显示所分离菌株1214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长短不一,为丝状分支状杆菌;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菌株1214为引起此次丝足鲈结节病的病原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214与诺卡氏菌属细菌的基本特征相符;对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其与鱼诺卡氏菌 JCM 3360的16S rDNA 序列同源性最高,达到99.9%。综合以上结果最终确定此次丝足鲈结节病的病原为鱼诺卡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红霉素、氟苯尼考、链霉素、强力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敏感,但对磺胺类和青霉素有耐药性。
    2013 Vol.  (11): 657-661 [摘要] ( 54 ) HTML (0 KB)  PDF (2413 KB)  ( 320 )
    662 鸭绿沙塘鳢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
    王新荣,徐忠源,骆小年,李军,张晓峰
    鸭绿沙塘鳢是我省乃至我国淡水特有经济鱼类,其人工繁殖技术尚未有效解决。2009-2010年在辽宁新宾平顶山镇进行了6个批次的鸭绿沙塘鳢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2009年共催产鸭绿沙塘鳢1030组,平均催产率76.9%,平均受精率80%,平均孵化率21%,获卵31.0万粒,获仔鱼5.2万尾,经30~60 d培育,获平均全长3.15 cm稚鱼2.1万尾;2010年应用自制产卵孵化器和雄鱼护卵孵化的方法,共催产鸭绿沙塘鳢204组,平均催产率为82.5%,获卵12.9万粒,平均受精率84%,平均孵化率83.6%,获仔鱼9.2万尾,经30~60 d培育,获平均全长3.20 cm稚鱼5.4万尾。试验结果表明,该鱼在辽宁最早繁殖时期为4月中旬,产卵最低水温8℃,二次注射,最佳催产药物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马来酸地欧酮,剂量为4μg/kg+4 mg/kg ,用改进后的人工繁殖方法,孵化率可提高4倍以上,简便高效。人工培育鸭绿沙塘鳢鱼苗饵料可为枝角类、水丝蚓等,全长达1.2 cm后开始互相残食。
    2013 Vol.  (11): 662-667 [摘要] ( 50 ) HTML (0 KB)  PDF (5900 KB)  ( 185 )
    668 海洋细菌 L1-9菌株在日本囊对虾养殖池中的定殖及其抑菌和水质净化作用
    暴增海,马桂珍,王淑芳,付泓润,葛平华,吴少杰
    将海洋多粘类芽孢杆菌L1-9菌株接种在日本囊对虾养殖池水体中,以不接L1-9菌株为对照组,定期检测水体中L1-9菌株、弧菌、芽孢杆菌及其他异养细菌数量以及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的质量浓度和日本囊对虾的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在日本囊对虾养殖池水体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接种L1-9菌株池水中,芽孢杆菌、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以及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磷酸盐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对芽孢杆菌和氨氮的影响最为明显,培养第5 d处理组芽孢杆菌的菌落数为4.60×102 cfu/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103 cfu/mL ;培养第7 d处理组的氨氮质量浓度为60.2μg/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7μg/L ,表明L1-9菌株在水产养殖中具有一定抑菌及水质净化作用,L1-9菌株对日本囊对虾成活率没有影响。
    2013 Vol.  (11): 668-672 [摘要] ( 90 ) HTML (0 KB)  PDF (860 KB)  ( 206 )
    673 拉氏人工繁殖试验
    骆小年,李军,金广海,刘义新,李敬伟,杨培民,蒋湘辉
    在河流及小型水库中收集野生拉氏,网箱或池塘暂养,于2012年在两个试验基地进行了3批次工繁殖试验,共催产亲鱼670组,获卵117万粒,平均催产率77.8%,平均受精率84.67%,平均孵化率64%,获水花55.8万尾,基本摸清拉氏的雌雄鉴别、成熟度鉴别,繁殖时期和温度,催情药物、人工授精、孵化等人工繁殖技术。
    2013 Vol.  (11): 673-675 [摘要] ( 38 ) HTML (0 KB)  PDF (1319 KB)  ( 174 )
    676 3种阿片肽对仿刺参消化系统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宋少峰,刘学迁,潘金华,孙娟,张壮志,陈甜甜,李晓捷
    分别给仿刺参体腔内注射强啡肽、β-内啡肽和内吗啡肽及2%的NaCl液,注射后1、3、9 h时取其消化器官,采用分光光度方法测定脂肪酶活力水平,以研究3种肽对刺参脂肪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内吗啡肽对刺参消化系统脂肪酶的活力具有抑制作用;β-内啡肽对刺参消化系统脂肪酶活力先抑制,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促进作用;强啡肽对刺参消化系统脂肪酶的活力具有抑制作用,并随着时间延长一直起抑制作用,说明阿片肽对仿刺参消化系统脂肪酶活力主要起抑制作用。
    2013 Vol.  (11): 676-678 [摘要] ( 31 ) HTML (0 KB)  PDF (856 KB)  ( 115 )
    679 海水养殖鱼对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求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
    周邦维,李勇,高婷婷,柳阳,王晓晨
    2013 Vol.  (11): 679-684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799 KB)  ( 393 )
    685 麦穗鱼的生物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陈涛,张玉兰
    2013 Vol.  (11): 685-690 [摘要] ( 37 ) HTML (0 KB)  PDF (797 KB)  ( 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