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5年 第35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5-11-25

     
            论文
    667 鳗弧菌感染对脊尾白虾鳃组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段亚飞,梁俊平,李吉涛,王芸,张喆,李健,刘萍
    为研究鳗弧菌感染对脊尾白虾鳃组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分别对脊尾白虾注射生理盐水和鳗弧菌,注射后分别于0、3、6、12、24、48、72 h测定了鳃中总抗氧化能力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鳗弧菌后,鳃中总抗氧化能力活性于6 h达到最大值,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量于12 h达到最大值( P<0.05),48 h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初期无显著变化,12 h开始显著上升,并于24 h达到最大值( 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表达变化基本一致,均于3 h显著上升至最大值(P<0.05),6~72h始终保持较低水平;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量从3h开始上升,并于6h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鳗弧菌感染对脊尾白虾鳃组织抗氧化酶系统影响显著,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本研究所用免疫指标均可作为弧菌病诱发的监测指标。
    2015 Vol. 35 (11): 667-672 [摘要] ( 107 ) HTML (0 KB)  PDF (864 KB)  ( 257 )
    673 我国南方地区鱼源气单胞菌不同种类的流行特征
    张德锋,刘礼辉,李宁求,任燕,林强,石存斌,吴淑勤
    为加深对我国南方地区养殖鱼类中不同种类气单胞菌流行特征的认识,选取2009年至2014年间我国南方地区70口池塘患病的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鳜鱼、斑点叉尾和乌鳢等15种鱼类体内分离的143株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以及保守基因gyr B和 rpo D的序列测序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143株气单胞菌中有维氏气单胞菌80株,嗜水气单胞菌40株,简氏气单胞菌9株,舒氏气单胞菌10株和水生气单胞菌4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养殖鱼类气单胞菌病的病原具有较高的种类多样性,其中维氏气单胞菌(80/143,56%)的出现比例最高,该菌主要感染草鱼、鲢鱼和鳜鱼等;嗜水气单胞菌次之(40/143,28%),其主要感染鳙鱼、团头鲂和斑点叉尾等;简氏气单胞菌(9/143,6%)亦常常在感染的草鱼、鳙鱼、广东鲂和锦鲤等鱼类中检出;目前,舒氏气单胞菌(10/143,7%)的感染宿主则较为单一,仅在患病乌鳢中分离得到该病原;水生气单胞菌(4/143,3%)目前仅在患病美国红鱼中发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地区鱼类气单胞菌败血症主要是由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并且常出现这两种菌的复合感染。本研究将为我国南方地区养殖鱼类气单胞菌病的流行病学分析、疾病预防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2015 Vol. 35 (11): 673-682 [摘要] ( 64 ) HTML (0 KB)  PDF (1340 KB)  ( 259 )
    683 短须裂腹鱼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观察
    刘阳,朱挺兵,吴兴兵,颜文斌,杨德国
    2014年12月通过人工繁殖获得短须裂腹鱼受精卵,并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对其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短须裂腹鱼成熟卵为浅黄色,卵径为(3.18±0.17)mm,吸水膨胀后达(3.96±0.25) m m。在水温12.7~14.0℃[平均(13.68±0.32)℃]条件下,受精卵在受精后3.17 h胚盘隆起,16 h进入囊胚期,47 h进人原肠期,60.67 h进入神经胚期,74.67 h出现肌节,192.5 h孵出,胚胎发育有效积温为2633.68 h ·℃。初孵仔鱼全长为(10.88±0.41) mm ,13 d仔鱼鳔完全充气,开始平游,18 d仔鱼卵黄囊消失。分析发现短须裂腹鱼胚胎发育特点与其他裂腹鱼亚科鱼类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2015 Vol. 35 (11): 683-689 [摘要] ( 66 ) HTML (0 KB)  PDF (2002 KB)  ( 398 )
    690 螺蛳替代商品饲料比例对中华绒螯蟹产量和水质的影响
    王海候,沈明星,陆长婴,施林林,周新伟,金梅娟
    在蟹塘稳产条件下,为减缓水体氮、磷负荷压力,采用小塘试验法,以常规生产措施为对照(即螺蛳基础用量6000 kg/hm2、外源商品饲料4500 kg/hm2),以蛋白质含量为核算标准,通过增加螺蛳的用量替代商品饲料的减少用量,设计了螺蛳蛋白替代商品饲料蛋白的5个不同比例处理,分别为0%、25%、50%、75%、100%,测定了中华绒螯蟹产量、塘内水体氮、磷含量等指标,研究了内源螺蛳饲料替代外源商品饲料的不同比例对中华绒螯蟹产量和水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蟹塘螺蛳常规用量(6000 kg/hm2)条件下,中华绒螯蟹产量、去除饲料投入的毛利润与螺蛳替代外源饲料比例均呈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曲线相关,且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增加螺蛳投喂量、减少外源饲料用量,蟹塘水体无机氮含量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对无机磷含量影响较小,但整个养殖过程的水样无机氮含量中位数值符合5类水标准要求;无机磷含量中位数值符合3类水标准要求;综合产量、水体养分含量、经济效益等因素,在蟹塘溶氧充足条件下,外源饲料的适宜可替代比例为37.85%~51.25%,按螺蛳替代饲料比例为40%条件计算,即饲料用量2700 kg/hm2、螺蛳用量14550 kg/hm2。
    2015 Vol. 35 (11): 690-695 [摘要] ( 87 ) HTML (0 KB)  PDF (1243 KB)  ( 372 )
    696 糖对草鱼肝脂代谢关键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研究
    孙君君,卢荣华,常志光,秦超彬,杨峰,聂国兴
    在目前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下,草鱼肝脂质代谢紊乱问题比较严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为获知糖对草鱼肝脂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本研究分别从活体和细胞水平上分析了糖对肝脂代谢5个关键基因转录水平变化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技术,检测了在低糖(糖含量24%)和高糖(糖含量42%)投喂条件下草鱼肝脏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转录水平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了在不同浓度葡萄糖作用下,草鱼肝细胞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脂肪酸合酶和脂蛋白脂酶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肝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乙酰辅酶A羧化酶在高糖组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糖组(P <0.0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在高糖和低糖条件下变化不明显(P>0.05);H · E染色观察发现在高糖条件下草鱼肝组织出现了大量的脂肪蓄积;在其肝细胞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脂肪酸合酶、脂蛋白脂酶的mRNA表达量随葡萄糖浓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分别在葡萄糖浓度为10 mmol/L和20 mmol/L时达到最高值(P <0.05)。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可能通过调节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脂蛋白脂酶等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体内糖向脂的转化过程。研究结果为丰富鱼类糖代谢调控机理提供研究资料,并有望为提高鱼类饲料糖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2015 Vol. 35 (11): 696-701 [摘要] ( 158 ) HTML (0 KB)  PDF (1384 KB)  ( 566 )
    702 泥鳅消化器官胚后发育组织学
    孙德兴,赵兴文,步海平,孙述好
    用组织切片和显微技术对3日龄至11日龄泥鳅的肠道进行组织切片研究。结果表明,泥鳅的消化系统至3日龄时已基本能进行摄食,至5日龄时肠道呼吸出现雏形,至8日龄、9日龄时肠道消化发育进行完善,至11日龄时消化及呼吸系统几乎完善,可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2015 Vol. 35 (11): 702-707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2745 KB)  ( 211 )
    708 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以辽宁近岸海域为例
    张晓霞,许自舟,程嘉熠,邵秘华
    以赤潮灾害风险理论为依据,结合辽宁沿海城市近70年长期赤潮灾害历史资料数据,建立了辽宁近岸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及层次分析法分析指标权重,构建了危险度指数、承灾体脆弱性指数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利用自然灾害风险分级矩阵方法进行灾害风险分级。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辽宁沿海城市大连市属于极高风险等级,丹东市、营口市、葫芦岛市属于中风险等级,盘锦市和锦州市处于较低风险等级。评价结果与近十年赤潮灾害历史统计数据基本吻合,该方法的建立对辽宁近岸海域赤潮灾害风险界定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015 Vol. 35 (11): 708-713 [摘要] ( 59 ) HTML (0 KB)  PDF (986 KB)  ( 364 )
    714 浊度仪法测定单胞藻密度的初步研究
    王祖峰,张建强,庞洪帅,杨申,党子乔,张敏,鲁晓倩,周玮
    用浊度仪法测定了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球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4种藻液不同密度时的浊度信号值,并与实际密度值建立联系。试验结果表明,浊度信号值与藻液密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函数方程分别为 y=3.529 x+534.67(r2=0.997)、y=6.4207 x+78.678(r2=0.994)、y=14.107 x+492.37(r2=0.998)、y=226.32 x+431.08(r2=0.997),且极显著相关( P<0.001)。为单胞藻密度测定提供一种更为简便、快捷、及时、准确的方法。
    2015 Vol. 35 (11): 714-717 [摘要] ( 55 ) HTML (0 KB)  PDF (734 KB)  ( 263 )
    718 辽东湾香螺资源的分布研究
    郭栋,刘修泽,王爱勇,王彬,李轶平,董婧
    2012年6月、8月、9月、11月对辽东湾海域香螺资源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调查发现,香螺集中出现于旅顺老铁山水道附近海域及长兴岛与葫芦岛六股河连线海域。香螺的相对生物量与底层盐度微正相关,水深显著正相关;6月、8月、9月底层温度成实负相关,11月底层温度微正相关;香螺主要分布于石砾底和砂石底海域。
    2015 Vol. 35 (11): 718-721 [摘要] ( 61 ) HTML (0 KB)  PDF (1956 KB)  ( 327 )
    722 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包囊阶段生活史的观察及防治
    张艺,黄伟卿,韩坤煌,刘招坤,柯巧珍,陈佳,陈仕玺
    自发病的大黄鱼鳃上取得眼点淀粉卵涡鞭虫滋养体,置于凹玻片上连续观察其分裂过程。淀粉卵涡虫包囊的直径为61.3~112.7μm ,平均(85.3±16.0)μm。以二分裂的方式分裂,每完成一次分裂细胞数量增加1倍。水温27~29℃时,大多数滋养体经8~12 h后进入二细胞期,此后4~10 h完成一次分裂。所观察的包囊中,最多的能完成8次分裂,最少的完成2次分裂。不同分裂次数的包囊均孵出涡孢子,滋养体脱落至涡孢子孵出需48~66 h。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可以对大黄鱼苗鳃丝上的眼点淀粉卵涡鞭虫滋养体起到明显的驱除作用。
    2015 Vol. 35 (11): 722-725 [摘要] ( 60 ) HTML (0 KB)  PDF (912 KB)  ( 393 )
    726 六线鱼属鱼类繁殖行为学研究进展
    段妍,董婧,李梦遥
    2015 Vol. 35 (11): 726-732 [摘要] ( 58 ) HTML (0 KB)  PDF (659 KB)  ( 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