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水产科学》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水产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水产科学》稿件脱密证明
《水产科学》版面费及稿酬说明
《水产科学》著作权转让合同
《水产科学》文章修改范例
更多...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06-25
论文
335
鄱阳湖湖滨地区渔业产量与结构变化研究
赵丹丹,刘俊国
利用时间序列以及产业结构研究中广泛使用的库兹涅茨产业结构变动幅度、产业结构变动速率分析1996—2008年间鄱阳湖湖滨地区的渔业产量和结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湖滨地区的渔业总产量以每年6%的增长率稳定增加,其中养殖产量为增长的主动力,天然捕捞量稳中有降。受自然条件影响,湖滨地区渔业产量区域差异明显,南昌县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渔业产量居各县市之首,占到鄱阳湖湖滨地区总产量1/6以上。整个研究阶段,湖滨地区总体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和速率均处于加快阶段,且高于同期江西省。不同县市产业结构变动幅度与速率差异明显,2000年前,新建县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据各县市之首,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达到6.2,e值达到4.1°,2001年后,该地位被鄱阳县取代。各县市产业结构变动幅度与产业结构变动速率的差异性从侧面反应了各区域渔业政策的和自然条件的独特性。为维持鄱阳湖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农渔部门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扩大湖泊养鱼和农渔两用田规模,并减少人工饵料和有机肥料的使用,为鱼类生长创造健康的水生环境,实现鄱阳湖地区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2015 Vol. (6): 335-343 [
摘要
] (
73
)
HTML
(0 KB)
PDF
(2513 KB) (
410
)
344
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张萍,李宝华,刘宪斌,白明,王娟娟,王秀芹,王德兴,时文博
2009—2013年选取春末、夏中、秋初3个季节对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2属181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绿藻、蓝藻和硅藻组成。主要优势种为:绿藻门的四尾栅藻、小球藻、卵囊藻、月牙藻、卡德藻;蓝藻门的微囊藻、胶鞘藻、螺旋藻、颤藻、蓝纤维藻;硅藻门的小环藻、菱形藻、舟形藻;隐藻门的啮蚀隐藻、卵形隐藻。运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该水域各站点主要浮游植物与6个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分析5年研究结果,总氮、总磷和pH 值是影响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物种分布的重要因素。
2015 Vol. (6): 344-350 [
摘要
] (
46
)
HTML
(0 KB)
PDF
(1718 KB) (
238
)
351
水产源乳酸菌的多样性及抑菌活性研究
刘君,林俊芳,郭丽琼,叶志伟,方再光,郭心悦,李梓良
为探究常见水产品中乳酸菌的分布情况,以及筛选出抑制水产常见致病菌的乳酸菌,从市场采集不同水产品的肠道,用乳酸菌分离筛选培养基分离乳酸菌;用16S rDNA 鉴定对所分离的乳酸菌分类鉴定;应用打孔法抑菌试验测试乳酸菌对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等15种水产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从市场采集不同南亚热带鱼类、虾、贝、蛤等30个样品的肠道,分离出156株乳酸菌,并研究了这些乳酸菌的种属分布和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菌株的革兰氏染色下的菌体形态主要有杆状、短杆状、球状、链状4种。16S rDNA鉴定主要包括乳酸乳球菌、戊糖片球菌、格氏乳球菌等11个种属。其中抑菌谱广、效果好的菌属有:假肠膜明串珠菌、肠膜明串珠菌、戊糖片球菌、乳酸乳球菌、乳明串珠菌、沙克乳杆菌和融合魏斯氏菌。本研究结果为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5 Vol. (6): 351-357 [
摘要
] (
100
)
HTML
(0 KB)
PDF
(1036 KB) (
556
)
358
鲻鱼密度和规格对鱼虾混养效果的影响
彭银辉,刘旭佳,王志成,梁志辉,黄国强
在室内进行鲻鱼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试验,放养虾苗密度均为100尾/m2,设计了混养大、小规格鱼苗的处理组,混养密度分别为0、0.13、0.26、0.52、1.04、2.07尾/m2和0.13、0.26、0.52尾/m2。试验结果表明,对虾产量、规格和成活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对虾产量、规格总体上表现出随混养鲻鱼的密度和规格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混养鲻鱼密度最高两组(2.07、0.52尾/m2)的对虾规格、产量均小于其他混养组;混养组对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混养鲻鱼密度最高两组对虾成活率最高,且其鱼虾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他混养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的饲料系数较对照组均略有降低,混养鲻鱼密度最大组合(2.07尾/m2)的饲料系数最低,饲料转化效率有随混养鲻鱼的密度提高而略有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整个试验期间不同处理间水温、盐度、溶氧、pH及生化耗氧量没有出现显著差异;氨氮含量前低后高,亚硝酸氮含量、硝酸氮含量在中后期明显升高,但未表现出与混养鲻鱼密度的明显关系。无机磷含量则在整个养殖期间较稳定,不同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因此,混养合适密度和规格的鲻鱼不会对凡纳滨对虾产量产生负影响,可以提高对虾成活率,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对水质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2015 Vol. (6): 358-363 [
摘要
] (
63
)
HTML
(0 KB)
PDF
(639 KB) (
323
)
363
《水产科学》采编平台网址变更通知
本刊编辑部
2015 Vol. (6): 363-363 [
摘要
] (
26
)
HTML
(0 KB)
PDF
(578 KB) (
89
)
364
黄金米虾养殖用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与比例
宋博,曹善茂,孙凯
在水温20~23℃和p H 6.5~7.5条件下,探讨养殖水体中不同钙、镁离子总量和钙、镁离子比例对黄金米虾生长和活力的影响。将黄金米虾饲养在20 cm ×15 cm ×20 cm的玻璃缸内,每个缸20尾,在本地自来水中添加钙、镁离子总量分别为35 mg/L、70 mg/L和105 mg/L ,钙、镁离子质量比分别为1∶1、1∶2、1∶3和1∶4。养殖20 d ,分别测定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 N a+/K+‐ATP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钙、镁离子总量为105 mg/L ,黄金米虾总的存活率最高,钙、镁离子总量为70 mg/L的试验组体长增长率显著高于35 mg/L试验组( P<0.05),钙、镁离子质量比为1∶3试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钙、镁离子质量比为1∶1和1∶4试验组(P<0.05)。由试验结果可见,钙、镁离子总量为105 mg/L ,钙、镁离子质量比为1∶3时,可显著增加黄金米虾的活力和存活率。
2015 Vol. (6): 364-369 [
摘要
] (
52
)
HTML
(0 KB)
PDF
(781 KB) (
341
)
370
维生素C对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转铁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熊铧龙,姚俊杰,蒋左玉,安苗,朱忠胜
为探讨普安银鲫早期发育过程中转铁蛋白基因表达特点和维生素C溶液浸泡对其表达量的影响,分别采用RT‐PCR与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维生素C对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转铁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成熟卵,受精卵和囊胚晚期中转铁蛋白基因均未表达,发育至原肠中期开始表达,之后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在心跳期达到最高峰,出膜前期最低;在30 m g/L的维生素C处理组中,胚胎期转铁蛋白基因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而出膜以后则高于正常组。研究表明,转铁蛋白在胚胎期的功能是独立于其结合铁之外的功能,而维生素C的添加降低了转铁蛋白在胚胎期参与免疫等方面的功能,增强了其在仔鱼中运输和转运铁离子的功能。
2015 Vol. (6): 370-374 [
摘要
] (
96
)
HTML
(0 KB)
PDF
(912 KB) (
369
)
375
金鱼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张培,朱爱华,胡秀彩,兰云,李雪,沈晓静,吕爱军
从患病金鱼肝脏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编号为ZP‐1,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征、16S rD‐NA克隆测序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ZP‐1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可以发酵葡萄糖、乳糖产酸、还原硝酸盐、产生吲哚等。进一步采用 PCR方法扩增ZP‐1菌株16S rD‐NA ,将其亚克隆至pMD18‐T 载体中测序,获得长度为1464 bp(登录号:KM458852),与鱼源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KC825322)同源性为99.80%,最终确定ZP -1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采用30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ZP‐1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克肟、头孢孟多、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萘啶酸、氯霉素、氧氟沙星等药物敏感。
2015 Vol. (6): 375-379 [
摘要
] (
85
)
HTML
(0 KB)
PDF
(723 KB) (
258
)
380
辽宁沿海两种子鱼的分子鉴定
李玉龙,刘修泽,董婧,李轶平,郭栋,王小林
采用通用引物PCR扩增法,测定了辽东湾附近海域细纹子鱼样品(n=9)和斑纹子鱼样品(n=11)部分COⅠ基因序列。试验结果表明,长度为620 bp的COⅠ基因片段,其A、T、G、C 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4%,32.2%,26.9%,18.5%。两种子鱼样品间仅有2个变异位点,碱基之间只存在转换,没有颠换、插入或缺失的位点,其余序列完全一致。其中细纹子鱼个体间的COⅠ序列只有1个变异位点,斑纹子鱼个体间的COⅠ序列存在2个变异位点。从两种样品的测序结果显示:COⅠ序列细纹子鱼个体间的差异为0~0.2%,斑纹子鱼个体间的差异为0~0.3%,细纹子鱼和斑纹子鱼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均为0.001,两者间平均遗传距离也为0.001,远小于种间水平。结合形态学特征及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在辽东湾海域采集的细纹子鱼和斑纹子鱼的差异只处于种内永平,两者可能为同种异名。
2015 Vol. (6): 380-385 [
摘要
] (
65
)
HTML
(0 KB)
PDF
(1025 KB) (
188
)
385
更正
本刊编辑部
2015 Vol. (6): 385-385 [
摘要
] (
24
)
HTML
(0 KB)
PDF
(591 KB) (
29
)
386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我国鲑亚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和不同虹鳟养殖群体遗传变异
王伟伟
采用PCR技术扩增了中国不同虹鳟群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对虹鳟不同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与鲑亚科中其他5属11个物种的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建立了主要养殖鲑亚科鱼类的系统关系。试验结果显示,虹鳟种内本地虹鳟群体遗传距离最小(0.001),道氏群体最高(0.004)。种间遗传距离以哲罗鲑与马苏大麻哈鱼的遗传距离最大(0.127),其次为哲罗鲑与银大麻哈鱼(0.123),以远东红点鲑和美洲红点鲑的最近(0.003)。聚类分析表明,同属的鱼均能单独聚类,哲罗鱼属和细鳞鱼属聚在一起,鲑属与红点鲑属聚在一起。虹鳟不同群体间并没有单独聚类,提示不同虹鳟群体间没有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2015 Vol. (6): 386-390 [
摘要
] (
52
)
HTML
(0 KB)
PDF
(788 KB) (
210
)
391
甲壳动物蜕皮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蒲红双,高祥刚,侯红漫,赫崇波,张振宇,史井运
2015 Vol. (6): 391-398 [
摘要
] (
90
)
HTML
(0 KB)
PDF
(656 KB) (
338
)
399
水生动物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功能及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吕昆伦,刘丹丹,张红绪,孔祥会
2015 Vol. (6): 399-404 [
摘要
] (
41
)
HTML
(0 KB)
PDF
(1180 KB) (
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