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大菱鲆巨噬细胞相关生物效应分子产生的影响
秦蕾,孙玉英,毕可然,高迎莉
淮海工学院 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Effects of Edwardsiella tarda on Development of Related Effector Molecules by Macrophage from Turbot
QIN Lei,SUN Yuying,BI Keran,GAO Yingli
摘要 作为兼性胞内寄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能够在鱼类巨噬细胞内存活繁殖。巨噬细胞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的相互作用是迟缓爱德华氏菌致病的重要环节。探讨不同毒力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巨噬细胞相关生物效应分子产生的影响,将为明晰该菌的致病机理和胞内寄生机制奠定基础。用31%/45%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菱鲆头肾巨噬细胞,在L-15细胞培养基上20 ℃培养24 h,Giemsa染色显示培养的细胞符合巨噬细胞典型的形态特点;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以感染复数50∶1进行迟缓爱德华氏菌的侵染试验。采用比色法,荧光探针DCFHDA和Griess法动态分析不同毒力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对巨噬细胞Caspase-3活性、活性氧和一氧化氮分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巨噬细胞能够检测到较高的Caspase-3活性,明显的活性氧和一氧化氮的分泌(P <0.05),但强毒株能够显著抑制巨噬细胞Caspase-3的活性(P <0.05);同时,与弱毒株相比,强毒株也表现出对巨噬细胞分泌活性氧和一氧化氮明显的抑制作用(P <0.05)。研究结果提示,迟缓爱德华氏菌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凋亡,减少活化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和一氧化氮等杀菌效应分子来达到其胞内寄生和繁殖的目的。
关键词 :
迟缓爱德华氏菌 ,
巨噬细胞 ,
细胞凋亡 ,
活性氧 ,
一氧化氮
Key words :
Edwardsiella tarda
macrophage
apoptosis
ROS
NO
引用本文:
秦蕾,孙玉英,毕可然,高迎莉. 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大菱鲆巨噬细胞相关生物效应分子产生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8, 37(2): 239-243.
QIN Lei,SUN Yuying,BI Keran,GAO Yingli. Effects of Edwardsiella tarda on Development of Related Effector Molecules by Macrophage from Turbot . Fisheries Science, 2018, 37(2): 239-243.
链接本文:
http://www.shchkx.com/CN/ 或 http://www.shchkx.com/CN/Y2018/V37/I2/239
[1]
曾彩虹, 边晨晨, 孙健, 吉红, 李汉东, 胡泽超. 激活线粒体自噬对草鱼脂肪细胞凋亡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J]. 水产科学, 2025, 44(2): 171-180.
[2]
丁祝进, 崔虎军, 谷昭天, 赵晓恒, 程汉良. 鱼类巨噬细胞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J]. 水产科学, 2023, 42(3): 517-526.
[3]
陈松林, 林欣, 郑国栋, 邹曙明. 低氧对鲂鲌杂交种F3 鳃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J]. 水产科学, 2023, 42(2): 214-221.
[4]
姜秦,杨宁,袁瑞,陈京华,王正丽. 大豆异黄酮对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体外研究 [J]. 水产科学, 2018, 37(6): 787-792.
[5]
袁瑞,杨宁,姜秦,王正丽. 大豆异黄酮对褐牙鲆免疫细胞功能的体外研究 [J]. 水产科学, 2018, 37(1): 45-50.
[6]
李明,张思,张建清,张峰,翟钰,卢亚楠. 温度、盐度和 pH 对仿刺参体腔细胞活性氧产生的影响 [J]. 水产科学, 2016, 35(4): 346-351.
[7]
刘凯,朱丽敏,郭水荣,刘新轶,马恒甲,沈理. 酵母细胞壁对杂交鳢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J]. 水产科学, 2013, (7): 408-411.
[8]
吴晓果,熊海涛,杜华华. 高温抑制对虾白斑综合征的机理研究进展 [J]. 水产科学, 2012, 31(9): 568-572.
[9]
徐美玲,孙黎明,周大勇,李冬梅,朱蓓薇. 皱纹盘鲍性腺多糖体外免疫活性和抗凝血活性的研究 [J]. 水产科学, 2009, 28(9): 498-500.
[10]
刘海芳,王凡. 重金属对水产动物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水产科学, 2009, 28(5): 299-302.
[11]
郭立格,杨丽坤,赵建华,齐立军,王宏伟. 多聚磷酸钠胁迫下硒对中华米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J]. 水产科学, 2008, 27(2): 75-78.
[12]
黄勇超,刘志昕. 鲍非特异性免疫研究进展 [J]. 水产科学, 2008, 27(1): 51-54.
[13]
王凡. 农药对水产动物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水产科学, 2007, 26(11): 64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