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07年 第2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7-10-25

     
            论文
    535 半滑舌鳎亲鱼培育技术研究
    木云雷,宋广军
    2003-2006年进行了半滑舌鳎亲鱼培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半滑舌鳎雌鱼生长速度明显超过雄鱼;通过强化饵料营养和调控水温、光照等技术,亲鱼可自然产卵,产卵期27~32 d;雌亲鱼近3周龄时首次性腺成熟;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随亲鱼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半滑舌鳎亲鱼在20℃以下时仍可产卵、受精,但受精卵不能孵出仔鱼.
    2007 Vol. 26 (10): 535-538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163 KB)  ( 215 )
    539 南方鲇幼鱼标准代谢的昼夜节律
    曾令清,付世建,曹振东
    为了考察南方鲇标准代谢的昼夜节律,在光照周期13 L:11 D、水温25℃的条件下,于14:00、16:00、18:00、20:00、22:0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分别测定南方鲇幼鱼[(17.36±0.46)g,n=12]的标准代谢率.试验结果表明:南方鲇幼鱼标准代谢的峰值[(109.86±5.02)mgO2/(kg·h)]和最小值[(86.6±5.42)mgO2/(kg·h)]分别出现在22:00、12:00;标准代谢率的日平均、夜间平均、白昼平均值分别为(95.88±2.02)、(101.78±6.44)、(91.67±3.49)mg O2/(kg·h);夜间与白昼的平均标准代谢率差异显著(P<0.05).南方鲇的夜间标准代谢显著高于白昼;在近自然光照周期条件下日平均标准代谢率低于相关文献报道的在全光照条件下的研究结果.
    2007 Vol. 26 (10): 539-542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173 KB)  ( 296 )
    543 柠檬酸铁对盐生杜氏藻生长和色素积累的影响
    王培磊,刘明河,张学成,孟振
    研究了柠檬酸铁对2株盐生杜氏藻OUN04和盐生杜氏藻OUN09生长和色素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盐生杜氏藻OUN04生长最适的Fe浓度为0.05mmol/L,密度达1.115×106cell/ml,对照组为8.29×105cell/ml,0.25mmoL/L Fe组密度最低(7.0×105cell/m1);最大β-胡萝卜素含量(83.2mg/g)出现在0.25mmol/LFe浓度组中,对照组(63.4 mg/g)最低;Fe浓度为0.25mmol/L时有最大的chll_a含量(98.4 mg/g),对照组为80.2 mg/g;建立了杜氏藻对Fe吸收的动力学方程.盐生杜氏藻OUN09生长最适的Fe浓度为0.05mmol/L(密度1.31×106cell/ml),对照组为1.185 ×106cell/mi,最大β-胡萝卜素含量为130.2 mg/g(0.05mmol/LFe组),对照组为70.4 mg/g,pH值变化和Fe的吸收情况与盐生杜氏藻OUN04相似.
    2007 Vol. 26 (10): 543-546 [摘要] ( 40 ) HTML (0 KB)  PDF (185 KB)  ( 203 )
    547 利用mt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斑点叉尾(鮰)的遗传多样性
    葛陇利,赫崇波,高祥刚,陈姝君,丛林林,曹洁
    利用mtDNA控制区序列对1984、1997年引进的斑点叉尾(鮰)群体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通过PCR产物测序法,测定了40尾斑点叉尾(鮰)线粒体DNA的一段包括部分Cytb基因、tRNAThr、tRNAPro、D-loop控制区和部分tRNAThe长度为1256 bp的核苷酸序列,经过比对分析得到7个序列单元型.7个单元型中共有13个碱基转换位点,全部发生在控制区,其序列相似度平均为99.58%.群体总的序列单元型多态性比例为17.5%,其中1997年群体的单元型多态性比例为35%,是1984年群体单元型多态性比例(15.0%)的2倍多.初步表明1984年引进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
    2007 Vol. 26 (10): 547-550 [摘要] ( 41 ) HTML (0 KB)  PDF (164 KB)  ( 133 )
    551 套式PCR在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吴霆,毕可然,王文
    提取人工分离、培养的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的基因组DNA,并进行梯度稀释作为PCR模板,根据GenBank已有螺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出套式PCR外部引物,将螺原体特异性引物作为内部引物,利用套式PCR对梯度稀释的模板进行扩增,得到271 bp产物,对照已有的一步PCR检测法,检测灵敏度提高100倍,最小检测达15.5fg数量级螺原体DNA,从而建立更为灵敏的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病原螺原体的检测方法.
    2007 Vol. 26 (10): 551-553 [摘要] ( 38 ) HTML (0 KB)  PDF (152 KB)  ( 211 )
    554 盐度对毛蚶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施祥元,尤仲杰,沈伟良,刘伟健
    试验结果表明,毛蚶为广盐性滩涂贝类,盐度对其有着显著的影响.其适宜盐度17~37,最适盐度23~33.并且低盐条件较高盐条件有着更高的生长率,但存活率低于高盐环境.
    2007 Vol. 26 (10): 554-556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136 KB)  ( 294 )
    557 鸭绿江下游渔业水质现状评价
    王晓光,解涵,于伟君,宣明春,石俊艳,寇凌霄,于建国
    鸭绿江下游是辽宁省的重要渔业水域,为更好地掌握这一资源丰富的水域水质现状,于2002-2006年进行了长达5年的采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鸭绿江下游江段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尤其是马市以上江段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高锰酸钾指数.
    2007 Vol. 26 (10): 557-559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146 KB)  ( 142 )
    560 杂交鲍稚鲍"漫爬病"潜在病原菌胞外产物的分析及种类鉴定
    祝玲,林阿乞,李娟,刘丽,蔡俊鹏,吴忠业
    从发病的杂交鲍(皱纹盘鲍×盘鲍)稚鲍中共分离27株菌株,并对其分泌胞外产物(包括酪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能力的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81.5%(22/27)、74.1%(20/27)、18.5%(5/27)、0%(0/27)、11.1%(3/27)、29.6%(8/27).其中,1#、14#菌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蛋白酶能力,而明胶酶的最大分泌者为2#、7#、9#、17#菌株,淀粉酶的为11#、14#菌株,磷脂酶的为11#、15#菌株,溶血素的为菌株10#、21#.此外,10#、11#、15#菌株可同时分泌4种胞外产物,而12#、14#、18#、21#、23#、24#菌株可同时分泌3种胞外产物.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初步确认11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1#、2#、7#、9#、10#、11#、12#、14#、15#、17#、21#.用API条带法对它们进行了种类鉴定,11株菌中巴斯德氏菌和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5%、27.3%.
    2007 Vol. 26 (10): 560-563 [摘要] ( 31 ) HTML (0 KB)  PDF (187 KB)  ( 144 )
    564 六种水产药物对草鱼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
    叶素兰,余治平
    通过试验确定了兴棉宝、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敌百虫、二溴海因、漂白粉、二氧化氯制剂对草鱼鱼种的最低致死质量浓度范围、半致死质量浓度和安全质量浓度.草鱼鱼种对6种药物的敏感性按96h LC50值为标准依次为:兴棉宝>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漂白粉>二氧化氯>敌百虫>二溴海因.它们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47、0.11、2.75、6.34、8.48、14.1 mg/L.兴棉宝对草鱼鱼种的毒性最大且安全质量浓度低,应禁用;建议慎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而漂白粉、二氧化氯、敌百虫、二溴海因均可安全使用.
    2007 Vol. 26 (10): 564-566 [摘要] ( 57 ) HTML (0 KB)  PDF (144 KB)  ( 289 )
    567 粘帚霉对几种水生生物有害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暴增海,马桂珍,袁惠子
    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了粘帚霉16株菌株对嗜水气单胞菌、耶耳森菌、鳗弧菌、褐藻酸降解菌-MA10和褐藻酸降解菌-MB16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粘帚霉中NCH-3-1、YJS-3-2、GJ-1-1、SS-1-1、SHW-2-1、SHW-1-1、BD-2-27株菌株对供试的5种有害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
    2007 Vol. 26 (10): 567-569 [摘要] ( 36 ) HTML (0 KB)  PDF (133 KB)  ( 177 )
    570 人工养殖鲟鱼鱼体质量百分组成
    陈启明,胡超,陈金芳,蓝泽桥
    以俄罗斯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4个品种的19尾活体鱼为试验材料,按照鱼体质量>10kg和<5kg分组进行解剖,得出了13个解剖部位的质量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鲟鱼的出肉率约50%,且史氏鲟最高,其他依次为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达氏鳇.
    2007 Vol. 26 (10): 570-573 [摘要] ( 51 ) HTML (0 KB)  PDF (139 KB)  ( 395 )
    574 壳聚糖衍生物对养殖废水中Cu2+的吸附研究
    陈树桥,周国勤,周国平,陈兵
    以壳聚糖为原料,25%戊二醛为交联剂,引入羧甲基壳聚糖等制备了一种新的壳聚糖衍生物吸附模拟养殖废水溶液中的Cu2+,研究了Cu2+质量浓度、pH、吸附时间、温度、衍生物用量等对Cu2+的吸附影响,初步探讨了吸附的内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该衍生物抗酸碱性较好,Cu2+吸附容量可达178 mg/g;且再生方便,可重复使用,是性能良好的除Cu2+吸附剂,可用于水产养殖及其他废水中铜的去除.
    2007 Vol. 26 (10): 574-577 [摘要] ( 51 ) HTML (0 KB)  PDF (193 KB)  ( 212 )
    578 池塘培育黄颡鱼夏花技术
    邓义,江志华,张三平,汪德伟,黄祥林,刘志龙
    2007 Vol. 26 (10): 578-579 [摘要] ( 42 ) HTML (0 KB)  PDF (85 KB)  ( 112 )
    580 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代谢研究
    许友卿,张海柱,丁兆坤
    2007 Vol. 26 (10): 580-583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222 KB)  ( 320 )
    584 我国生态渔业发展基础及前景展望
    勾东博
    2007 Vol. 26 (10): 584-586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166 KB)  ( 226 )
    587 河蟹和罗氏沼虾幼体对海水中K+、Ca2+、Mg2+的需要量
    李树国,催海鹏,朱善央
    2007 Vol. 26 (10): 587-588 [摘要] ( 61 ) HTML (0 KB)  PDF (106 KB)  ( 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