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09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4-25

     
            论文
    179 皱纹盘鲍性腺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李韬,周大勇,杨静峰,李冬梅,闫雪,包国庆,朱蓓薇
    采用酶法结合醇提法从皱纹盘鲍性腺中提取鲍性腺多糖PAG,测定其组成为:糖31.77%,蛋白质6.1%,脂肪6.79%,硫酸根25.78%,氨基己糖6.42%,氨基半乳糖1.25%.以·OH清除活性、DPPH·清除活性、还原性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等为指标,测定PAG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PAG不仅具有较强的·OH、DPPH·清除作用和还原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2009 Vol. 28 (4): 179-182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237 KB)  ( 262 )
    183 2种淡水蚌类对水环境中Cu、Zn和Cd的去除与累积
    夏天翔,刘雪华,赵孟彬
    2007年10月,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成年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对水环境中的Cu、zn和cd的去除与累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2种淡水蚌在不同重金属浓度处理下.对水体中Cu、Zn、Cd的去除率均呈下降趋势.相同重金属浓度处理下,背角无齿蚌对水体中Cu、Zn、Cd的去除率分别为三角帆蚌的1.2、1.9、1.5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淡水蚌种类、重金属浓度、蚌不同组织对其体内Cu、Zn、cd含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效应(P<0.05).2种淡水蚌各组织对Cu、Zn、Cd的富集系数平均值均随处理中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不同浓度处理下淡水蚌鳃对Cu、Zn,Cd的富集系数平均值远高于足、外套、壳.
    2009 Vol. 28 (4): 183-187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360 KB)  ( 479 )
    188 淡水黑鲷胚胎发育初步观察
    闫永健,王成武,时永香,郭炳冉,付佩胜
    采用连续观察法研究淡水黑鲷受精卵的发育,描述了胚胎发育早期各个时期的形态发育特征,显微摄影记录.结果显示,淡水黑鲷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出现期、胚孔闭合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心跳期、出膜期共11个时期.淡水黑鲷的受精卵为沉性非粘性卵,呈淡黄色,卵径约2 mm.水温20℃,受精卵约30 h孵出仔鱼.对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出膜前期的胚胎进行了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并详细记录,在显微水平验证相应早期胚胎发育阶段.
    2009 Vol. 28 (4): 188-191 [摘要] ( 39 ) HTML (0 KB)  PDF (332 KB)  ( 360 )
    192 用小球藻进行缢蛏人工繁育技术试验
    刘广丰,陈慧,李家乐,沈和定,林国文,吴文健
    利用轮虫培养设施.以小球藻作为缢蛏浮游幼虫的开口饵料.采取贝类育苗的一般工艺进行缢蛏的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缢蛏一般于晚上产卵.一直持续至凌晨;2.5 kg亲蛏共获受精卵3.0×107个.缢蛏受精卵在平均水温约15℃时.经25 h发育成2.5×107个D形幼虫,孵化率为83.3%.投喂小球藻后经12 d培育幼虫能够正常变态附着.共获1.0×10,个眼点幼虫.幼虫成活率40%,刚附着稚蛏于室内经40 d的培育获得平均壳长为3 mm稚蛏3.0×106粒,平均成活率30%.
    2009 Vol. 28 (4): 192-195 [摘要] ( 68 ) HTML (0 KB)  PDF (228 KB)  ( 381 )
    196 酶水解美洲帘蛤蛋白质及产物抗氧化活性初探
    白鹤,赵前程,李伟,李智博,刘聪,沈国华,李晓东,常亚青
    采用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法和改进的邻苯三酚法检测了胃蛋白酶对美洲帘蛤的水解作用及其水解液的抗氧化活性,探讨了酶质量分数、底物质量分数、pH、水解时间、温度对美洲帘蛤蛋白质水解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酶质量分数为5%,底物质量分数为10%.pH 1.0,酶解3 h.温度为50℃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水解度,同时水解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有较高的清除率.
    2009 Vol. 28 (4): 196-199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215 KB)  ( 253 )
    200 3种虾超氧化物歧化酶部分理化性质比较
    王伟伟,刘存歧,李道季,张亚娟
    测定了Ca2+、Cu2+、Zn2+、Mn2+及SDS、EDTA不同浓度对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其肌肉、鳃、肝胰腺组织中SOD活性的差异,并利用电泳技术研究了组织同工酶.结果发现.除Ca2+对日本对虾肌肉组织中SOD活性稍有抑制作用.Ca2+、Cu2+、Zn2+、Mn2+4种金属离子对3种虾肌肉组织中SOD活性则是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抑制程度不同.除EDTA对凡纳滨对虾微有促进作用.SDS、EDTA具明显抑制作用.SOD在肌肉、鳃中差异不明显,与肝胰腺差异显著;肝胰腺中SOD表现出种属差异性.电泳结果表明,在这3种虾不同组织中SOD的条带数和电泳迁移速率明显不同.同工酶经乙醇一氯仿和H2O2处理后活性染色法表现出的电泳带主要为Cu.Zn-SOD.
    2009 Vol. 28 (4): 200-204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344 KB)  ( 222 )
    205 普通变形杆菌TWN3株DNA疫苗的初步研究
    王娟,辜文博,冯军,顾继锐,吴江,徐恒
    普通变形杆菌TWN3分离自死亡大口鲇,菌的DNA文库已构建成功,通过免疫印迹法从文库中筛选到TWN3抗原片段PV4,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上,构建DNA疫苗pcDNA3-PV4.肌肉注射免疫小鼠进行真核表达检测.免疫组织化学分析DNA疫苗在接种局部肌肉中抗原的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IgG及IFN-γ含量.免疫pcDNA3-PV4疫苗的小鼠肌肉细胞中检测到PV4相关抗原蛋白的表达.外周血中的IgG及IFN-γ显著高于免疫pcDNA3组.对小鼠进行免疫保护试验,免疫DNA疫苗的小鼠对TWN3菌有免疫力.初步显示构建的DNA疫苗有一定效果.试验结果为鱼类水体试验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随着TWN3株菌DNA疫苗研究的深入,将对该疫苗最终大规模用于鱼类提供理论基础.
    2009 Vol. 28 (4): 205-208 [摘要] ( 50 ) HTML (0 KB)  PDF (320 KB)  ( 224 )
    209 方斑东风螺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冯永勤,周永灿,李芳远,蒲利云,张真,卢宁,王祚吉
    利用从自然海区诱捕的4307个方斑东风螺为亲螺,在体积分别为22 m3和45 m3的室内水泥池以及体积为18m3的室外水泥池(水体总体积为4218 m3)中共获得变态2~4 d的稚螺3785.4万粒,培育出变态稚螺8975粒/m3.收集刚变态稚螺于未铺设砂层的育苗池内暂养9~12 d,暂养后存活稚螺共计2281.8万粒.暂养平均成活率60.3%.暂养后稚螺再放养于铺有约3 cm细砂层的水泥池中进行苗种培育41~88 d,共培育出壳高0.6~1.8 cm的螺苗1318.3万粒,暂养后稚螺培育成螺苗成活率57.8%;从变态2~4 d稚螺培育成螺苗的成活率34.6%.
    2009 Vol. 28 (4): 209-213 [摘要] ( 71 ) HTML (0 KB)  PDF (306 KB)  ( 281 )
    214 湘华鲮、墨鲮、华鲮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郑陶生,肖调义,吴宝林,许宝红
    从40个10 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多态性引物.对湘华鲮、墨鲮和华鲮3个群体共25个个体进行RAPD分析,共检测出81个多态性位点.试验结果表明,3种鲮群体内的遗传分化程度不高,湘华鲮、墨鲮和华鲮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8777、0.8828、0.9091;湘华鲮与华鲮的亲缘关系最近,其遗传距离为0.3637,湘华鲮与墨鲮的亲缘关系次之,遗传距离为0.5576,墨鲮与华鲮的亲缘关系最远,遗传距离为0.6030.
    2009 Vol. 28 (4): 214-217 [摘要] ( 52 ) HTML (0 KB)  PDF (253 KB)  ( 330 )
    218 锈斑蟳雌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黄国庆,王小兵
    试验结果表明,锈斑蟳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生殖孔和受精囊组成.卵巢由外膜和内生殖上皮构成;输卵管较短,由外膜、肌层和上皮构成;生殖孔位于输卵管末端与受精囊相连;受精囊由结缔组织、薄肌层和上皮组织构成.卵子的发生可根据卵细胞及核仁的大小、形态和卵黄积累分为: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卵黄合成初期卵母细胞、卵黄合成中期卵母细胞、卵黄合成后期卵母细胞、卵母细胞发育晚期、卵母细胞成熟期.
    2009 Vol. 28 (4): 218-221 [摘要] ( 34 ) HTML (0 KB)  PDF (434 KB)  ( 230 )
    222 莫桑比克鳗鲡对温度、盐度和pH的耐受性试验
    何英,袁重桂,阮成旭,王明
    就莫桑比克鳗鲡对水温、盐度和pH的耐受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水温为12.0~35.0℃,临界上限为40.0℃.临界下限为0℃;适宜盐度为0~15.临界极限为45;适宜pH为4.0~9.5,临界上限为11.0,临界下限为2.5.
    2009 Vol. 28 (4): 222-224 [摘要] ( 70 ) HTML (0 KB)  PDF (204 KB)  ( 481 )
    225 用酵母高密度培养褶皱臂尾轮虫
    王鸿鹄,吴灶和,瘳永岩
    用面包酵母室内高密度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结果发现,1.5 g/(106·d)的较高投饵量.适合于接种密度约为50个/ml的褶皱臂尾轮虫培养,而投饵量为1.0~1.2 g/(106·d)时.适合于200个/ml以上较高密度的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投饵量为1.5 g/(106·d)时.不适于500个/ml以上接种密度的褶皱臂尾轮虫培养.若褶皱臂尾轮虫密度继续高至1000个/ml以上,投喂量则需进一步降低至1 0 g/(106·d)以下.褶皱臂尾轮虫接种密度低至30个/ml以下时,除酵母外,适当添加一定量(1/3以上体积)的单胞藻.可提高褶皱臂尾轮虫的增殖速度,降低褶皱臂尾轮虫培育的风险.
    2009 Vol. 28 (4): 225-228 [摘要] ( 68 ) HTML (0 KB)  PDF (256 KB)  ( 260 )
    229 16S rRNA检测技术及其在水产增养殖中的应用
    仲禾,刘星,高祥刚,李云峰,赫崇波
    16S rRNA;微生物;检测;水产
    2009 Vol. 28 (4): 229-233 [摘要] ( 71 ) HTML (0 KB)  PDF (345 KB)  ( 254 )
    234 文蛤疾病学研究进展
    刘连生,闫茂仓,赵海泉,李国,马爱敏,林志华
    2009 Vol. 28 (4): 234-237 [摘要] ( 43 ) HTML (0 KB)  PDF (315 KB)  ( 337 )
    238 建设近岸渔场势在必行
    阎玉忠
    2009 Vol. 28 (4): 238-240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247 KB)  ( 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