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1年 第3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1-12-25

     
            论文
    721 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幼鱼肌肉营养成分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孙海涛,吉红
    配制蛋白水平34.16%、36.53%、39.10%和41.08%的4种等能半精制饲料,在水温28~32℃条件下,饲喂体质量(19.91±3.73)g的匙吻鲟45 d,研究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肌肉营养成分和消化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α-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1.08%组体质量显著高于36.53%组,其余各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肌肉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各组肌肉水分、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酸性蛋白酶和肝胰脏碱性蛋白酶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肠道碱性蛋白酶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降低;消化道α-淀粉酶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而肝胰脏α-淀粉酶活力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饲料蛋白水平对消化道和肝胰脏脂肪酶活力影响不显著,各组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匙吻鲟肌肉粗蛋白含量、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α-淀粉酶都会产生显著影响;饲料蛋白水平为39.10%比较适宜.
    2011 Vol. 30 (12): 721-725 [摘要] ( 92 ) HTML (0 KB)  PDF (340 KB)  ( 280 )
    726 黄海北部虾夷扇贝吊耳养殖技术研究
    张明,刘项峰,李华琳,付成东,李石磊,于佐安,腾炜鸣,乔英,李文姬
    2010年进行了虾夷扇贝吊耳养殖试验研究.吊耳养殖分为一针四贝及一针二贝2种模式,经过6个月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与笼养方式相比,吊耳养殖扇贝的壳高增长率、单贝质量、贝柱质量、台产量、台产值等指标具有较大优势,存活率、肥满度、出丁率等指标互有优劣.在吊耳养殖模式下,虾夷扇贝壳高的生长优势明显,其中一针四贝模式的生长优势最大.本试验中吊耳养殖扇贝的总体生长情况优于传统的笼养方式;综合对比2种吊耳养殖模式,一针四贝模式的养殖效果好于一针二贝模式.
    2011 Vol. 30 (12): 726-730 [摘要] ( 77 ) HTML (0 KB)  PDF (722 KB)  ( 288 )
    731 皱纹盘鲍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克隆与表达分析
    丁鉴锋,张国范,李莉
    通过RACE方法获得皱纹盘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的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446个碱基,其中开放阅读框为410个碱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Serpin家族的结构相近.另外,在基因启动子区发现一些与免疫和癌症发生有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采用q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不同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所有检测的组织包括外套膜、鳃、消化腺、血淋巴和肌肉中均有表达.另外,使用鳗弧菌感染并检测鳃组织中该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细菌刺激后该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表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皱纹盘鲍抗菌反应中能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2011 Vol. 30 (12): 731-738 [摘要] ( 35 ) HTML (0 KB)  PDF (712 KB)  ( 204 )
    739 添加微生态制剂及投饲模式对幼刺参生长的影响
    付鑫,吴垠,苏显屹,孙建明
    水温12~18℃,将体质量(3.37±0.15)g的仿刺参幼参饲养在容水50 L的塑料槽中,研究添加微生态制剂的饲料及不同日投喂量对幼刺参生长及养殖水质指标的影响.采用以3d日投喂量相同(1∶1∶1)及3d日投喂量不同(5∶3∶2)的投饲方式,微生态制剂饲料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加入4.5ml有益复合微生物菌群与芽孢杆菌混合液,并于30℃水浴中预处理12 h以上而制成.60 d的试验结果表明,以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氨氮、亚硝酸氮、化学需氧量明显低于基础饲料组;以5∶3∶2方式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刺参质量增加率、日质量增加和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1∶1∶1方式和基础饲料组(P<0.05);以5∶3∶2方式投喂微生态制剂饲料组的饲料表观消化率、耗氧率和排氨率较高.
    2011 Vol. 30 (12): 739-743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334 KB)  ( 259 )
    744 黑鲷精子诱导漠斑牙鲆雌核发育研究
    徐加涛,尤锋,许建和,阎斌伦,毕祥静,王怀忠
    采用紫外线遗传失活的黑鲷精子与漠斑牙鲆卵子授精,获得了漠斑牙鲆雌核发育单倍体受精卵,经冷休克处理后诱导出漠斑牙鲆雌核发育二倍体.试验结果表明,黑鲷精子经紫外线照射后(0~180 J/cm2)与漠斑牙鲆卵子受精,胚胎孵化率呈现明显的Hertwig效应.黑鲷精子遗传失活的最适紫外线照射剂量为120 J/cm2.18℃的水温条件下,冷休克处理的最适时刻为受精后4 min.处理持续时间和处理温度组合试验表明,在相同处理持续时间条件下,3℃休克水温处理效果均优于对应1℃休克水温各组,且45 min处理持续时间诱导效果最佳.综合试验结果,黑鲷精子诱导漠斑牙鲆雌核发育的适合条件为:水温18℃,将黑鲷精子经120 J/cm2紫外线照射后与漠斑牙鲆卵子受精,受精后4min,用3℃冷海水处理45min,可获得46.59%的雌核发育漠斑牙鲆二倍体初孵仔鱼.
    2011 Vol. 30 (12): 744-748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543 KB)  ( 177 )
    749 广西沿海裸体方格星虫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宋忠魁,刘婷,杨家林,蔡小辉,刘丽梅,吴蓉,赵鹏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检测广西沿海裸体方格星虫4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10条10 bp寡核苷酸随机引物扩增114个个体,分析其中的87个位点.试验结果表明,广西沿海裸体方格星虫群体间遗传多样性高低及遗传分化与天然屏障导致的地理隔离相关,裸体方格星虫的浮游幼体并不能有力地促进群体间基因交流.UPGMA聚类分析指出,广西裸体方格星虫群体至少应作为2个保育单元经营,即江平保育单元和犀牛角—西乡塘—闸口保育单元.
    2011 Vol. 30 (12): 749-753 [摘要] ( 87 ) HTML (0 KB)  PDF (320 KB)  ( 591 )
    754 pH值对三角帆蚌珍珠形成的影响
    韩继卫,龙孝莉,罗文,郑大恒
    观察了不同pH值对三角帆蚌珍珠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pH 5、6、7、8、9时,三角帆蚌鳃组织中的钙含量最高,远远高于外套膜和珍珠囊.在pH为5~8时,随着pH值的升高,鳃和外套膜组织中的总钙量逐渐增加.在pH 6时,珍珠囊和珍珠的长、短轴直径最大,分别为(8.027±0.759) mm、(6.817±0.772) mm、(7.187±0.850) mm、(6.157±0.810) mm,质量最大,分别为(0.494±0.153)g、(0.419±0.140)g,与其他pH值水体的三角帆蚌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pH 6的弱酸性水有利于三角帆蚌的生长发育,所形成的珍珠最大.
    2011 Vol. 30 (12): 754-757 [摘要] ( 52 ) HTML (0 KB)  PDF (294 KB)  ( 276 )
    758 矛尾复(鱼叚)虎鱼病原哈氏弧菌的鉴定及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晓君,毕可然,阎斌伦,秦蕾,梁立国
    取体表出血、肌肉溃疡的虾蟹养殖塘混养大量死亡的矛尾复(鱼叚)虎鱼的深层溃烂组织及肝脏进行细菌分离,2种被检组织中均分离到2种优势生长菌落;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其中的一株分离菌(S090801)浓度为106~108 cfu/ml可引起矛尾复(鱼叚)虎鱼全部死亡,该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基于16S rRNA和gyrB 2种基因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为弧菌属的哈氏弧菌.同时基于gyrB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哈氏弧菌快速、敏感的PCR检测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大小为363hp,该方法检测哈氏弧菌模板DNA最低质量浓度为0.046875 ng/μl,可用于哈氏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2011 Vol. 30 (12): 758-763 [摘要] ( 41 ) HTML (0 KB)  PDF (543 KB)  ( 243 )
    764 大竹蛏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吴杨平,陈爱华,姚国兴,张志伟,沈和定
    采用野外调查、常规生物学测定、解剖观察和组织切片等方法对大竹蛏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和生殖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竹蛏为埋栖型贝类,生活在潮间带中、下区和浅海的泥沙滩.其软体部主要由外套膜、鳃、足和内脏团构成,水管受刺激易发生自切.大竹蛏一年一个生殖周期,繁殖季节一般在每年5-6月.大竹蛏耐低温不耐高温,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底质厚度会影响其正常生长.高温及浒苔等是其夏季养殖的主要威胁.
    2011 Vol. 30 (12): 764-767 [摘要] ( 41 ) HTML (0 KB)  PDF (856 KB)  ( 310 )
    768 采用种间特异性PCR对海参产品的物种鉴定研究
    文菁,胡超群,张吕平,范嗣刚
    运用设计出的11个种特异性PCR反向引物,通过与通用正向引物16Sar进行PCR扩增,分别在11种海参中扩增得到大小为269~406 bp的种特异性16S rRNA基因产物,而在非特异种类中扩增不出任何产物,即可有效鉴定这11种海参.此法成功检测出2种冷冻海参替代产品,即用等刺参代替仿刺参,用玉足海参代替棘辐肛参,并且成功鉴定出10种海参干品盲样.本方法为海参种类鉴定、产品评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消费者权益提供了简单、快速、有效的手段.
    2011 Vol. 30 (12): 768-773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565 KB)  ( 217 )
    774 温度和光照对脆江蓠吸收NH4+-N、PO43——P的影响
    詹冬诲,李美真,王翔宇,吴海一,丁刚,房慧
    于光照度0、500、2000、4000 lx下,各设置4个温度梯度对脆江蓠进行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和光照度组合对脆江蓠氮、磷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2个环境因子对脆江蓠氮、磷吸收率均有显著影响.光照度2000~4000 lx时脆江蓠对氨氮吸收率明显比0~500 lx光照条件下的高,差异显著;温度对氨氮吸收率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磷酸盐的吸收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并在15~20℃吸收率较好;光照度500~4000 lx时脆江蓠对PO3-4-P的吸收率均较高,光照度对PO3-4-P的吸收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011 Vol. 30 (12): 774-776 [摘要] ( 36 ) HTML (0 KB)  PDF (222 KB)  ( 252 )
    777 旅顺南部基岩海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刘修泽,李轶平,于旭光,王彬,孙明,付杰,李玉龙,王爱勇,刘春洋,董婧
    于2010年6月对大连市旅顺口区南部基岩海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进行了调查,对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进行了计算.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20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软体动物13种,节肢动物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4312.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966个/m2.调查区域的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但次级生产力水平高,营养结构较稳定.
    2011 Vol. 30 (12): 777-780 [摘要] ( 43 ) HTML (0 KB)  PDF (464 KB)  ( 232 )
    781 同位素内标法测定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产物
    朱万燕,刘玉芳,刘冰,杨娟,张丽,吴淑秀
    建立了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代谢物无色孔雀石绿、无色结晶紫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以氘代孔雀石绿、氘代结晶紫、氘代无色孔雀石绿、氘代无色结晶紫分别为孔雀石绿、结晶紫、无色孔雀石绿、无色结晶紫的同位素内标进行定量,4种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为0.5~10.0 μg/L时线性关系良好(r2≥0.9992);在0.5、0.75、1.0μg/kg 3个质量浓度水平添加,平均回收率为101.4%~114.6%,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7.0%.
    2011 Vol. 30 (12): 781-784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224 KB)  ( 288 )
    785 低聚木糖对斑点叉尾(鲴)生长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齐志涛,张启焕,仇明,封功能,吕富,王爱民
    在平均体质量10.50 g的斑点叉尾(鲴)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1%、0.05%、0.10%的低聚木糖,26℃饲喂50 d后,检测鱼体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及血液指标.试验结果表明,低聚木糖对血清中血肌酐含量和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血糖、尿素氮含量及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P<0.05),添加0.05%~0.10%时,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3个低聚木糖添加组中斑点叉尾鲴的特定生长率分别增加了19.12%、20.59%、32.35%.同时,低聚木糖的添加能够增加鱼肌肉中粗蛋白和磷的含量,尤其是0.10%添加组粗蛋白和磷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26%和27.94%.低聚木糖能提高血液运输氧能力和免疫防病能力,促进斑点叉尾鲴生长,改善肌肉营养成分,且低聚木糖添加量以0.05%~0.10%效果最佳.
    2011 Vol. 30 (12): 785-788 [摘要] ( 40 ) HTML (0 KB)  PDF (322 KB)  ( 233 )
    789 石莼属海藻的环境增殖及生物质能开发潜力
    李秀辰,谷晓华,张国琛,孙文,牟晨晓
    2011 Vol. 30 (12): 789-793 [摘要] ( 37 ) HTML (0 KB)  PDF (383 KB)  ( 296 )
    794 谷氨酰胺与水产动物免疫防御机能的关系
    杜宗君,刘扬,姜俊
    2011 Vol. 30 (12): 794-796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211 KB)  ( 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