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1年 第30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1-09-25

     
            论文
    521 氨氮对锈斑蟳早期幼体的急性毒性
    廖永岩,崔日辉,盘莹莹,梁建潮,何碧华,李金外
    在pH8.5、水温(28.5士0.5)℃、盐度30条件下,用500 ml烧杯设置10、20、40、80、160 mg/L5个氨氮(总氮)质量浓度梯度和1个对照组(天然海水),研究氨氮对锈斑蟳早期幼体(Z1)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氨氮暴露12h,40 mg/L以下质量浓度组毒性作用不显著,但80 mg/L以上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氨氮暴露24 h,20 mg/L以下质量浓度组毒性作用不显著,但40 mg/L以上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氨氮暴露36~96 h,0、10 mg/L组间差异不显著,但20 mg/L以上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12、24、36、48、60、72 h氨氮暴露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5.566、36.171、22.880、12.485、8.299、4.313 mg/L.锈斑蟳早期幼体培育的安全质量浓度为0.431 mg/L.
    2011 Vol. 30 (9): 521-526 [摘要] ( 42 ) HTML (0 KB)  PDF (1298 KB)  ( 242 )
    527 大连沿海野生鼠尾藻种群生态调查
    宋广军,王丽梅,李世国,高杉,王超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对大连沿海4个采样点潮间带野生鼠尾藻种群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生态学调查.结果显示,鼠尾藻种质资源的生态分布受海域地貌特征、自然环境条件、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藻体长度和质量增长受海水表面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与盐度的季节变化无相关性.7-10月各种群生物量和长度达到最高值,5-7月出现气囊,6-7月出现侧枝,6-9月有生殖托生长.大长山种群依靠有性生殖和假根生殖相结合的方式来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状态,而其他3个种群的繁殖方式由假根繁殖占据主导地位.
    2011 Vol. 30 (9): 527-532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1325 KB)  ( 283 )
    533 口虾蛄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的研究
    柯佳颖,陈细香,陈寅山,戴聪杰
    经热变性,硫酸铵二步分级沉淀,再经SephadexG-100分子筛和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从口虾蛄肝胰脏中分离纯化得到超氧化物歧化酶.试验获得的酶紫外吸收峰在268 nm处,比活力为983.8 U/mg,提纯倍数为378.4.该酶分子量约31.5 ku,是由2个分子量均为15.6 ku的亚基组成的二聚体.该酶在30~60℃稳定性较好,最适pH值为6.7.Li+、K+、Ca2+、Zn2+对该酶活性的影响总趋势是抑制作用.紫外灯照射使酶活性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
    2011 Vol. 30 (9): 533-537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784 KB)  ( 205 )
    538 长兴岛沿岸春季和夏季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王彬,刘春洋,李轶平,付杰
    2005年8月(夏季)的大、小潮期间和2006年3月(春季)的大、小潮期间对长兴岛沿岸进行了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32种,夏季44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无节幼虫为春季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太平洋纺锤水蚤为夏季优势种.春季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种类数均低于夏季.小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高于大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优势种受潮周期的影响.北部沿岸和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成熟稳定.
    2011 Vol. 30 (9): 538-542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1224 KB)  ( 228 )
    543 海带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体成分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董学兴,吕林兰,王爱民,黄金田,杨静,李翠荣
    选择平均体质量为(5.66士0.65)g的异育银鲫300尾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Ⅰ、Ⅱ、Ⅲ、Ⅳ组,分别投喂添加0%、1%、3%、5%、7%海带粉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50 d,研究海带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表观消化率、体成分及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异育银鲫质量增加率、特定质量增加率、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均随海带粉添加量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以1%添加组最高,而7%添加组最低.试验Ⅰ、Ⅱ、Ⅲ组肝体比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13.07%、22.14%、11.98% (P<0.05).海带对鱼体粗蛋白影响显著,其中Ⅰ组粗蛋白比对照组增加了2.83%(P<0.05).海带对异育银鲫肝胰脏谷丙转氮酶、谷草转氨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无显著影响.添加1%海带粉对异育银鲫具有一定促生长作用,并可改善肌肉品质,而对其非特异性免疫无显著影响.
    2011 Vol. 30 (9): 543-546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272 KB)  ( 291 )
    547 利玛原甲藻对湛江港多种鱼虾贝的毒性研究
    李兰涛,叶健欣,叶宁,黄一平
    2010年3月采集在湛江港爆发的利玛原甲藻赤潮海水,测定了湛江港利玛原甲藻赤潮海水对凡纳滨对虾虾苗、斑节对虾虾苗、菲律宾蛤仔、丽文蛤和乌塘鳢的毒性.结果表明,利玛原甲藻对2种虾苗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其中对凡纳滨对虾虾苗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1.990×106个/L,对斑节对虾虾苗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1.214×106个/L;利玛原甲藻毒物含量较低,因此赤潮海水对菲律宾蛤仔、丽文蛤和乌塘鳢未产生明显的毒性影响.
    2011 Vol. 30 (9): 547-550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257 KB)  ( 261 )
    551 大鳞副泥鳅mtDNACytb基因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胡建华,祖国掌,荣朝振,孙守旗,孙棠丽
    对15尾大鳞副泥鳅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正反测序,获得长度为1140 bp的细胞色素b基因同源片断.所有序列中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序列中共出现81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7.1%.各单倍型的变异全部是转换或颠换,无插入和缺失,转换/颠换比为6.36.变异位点在3位密码子中的分布呈现偏倚,密码子第3位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5.18%,而第1和第2位均只占7.41%.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4%、30.8%、26.5%、15.3%,A+T>C+G.在所得序列中,密码子第1位上4种碱基使用较为均衡;第2位上碱基T的使用率高达41%,碱基G的使用率低至13.2%;第3位上碱基A的使用率为37.9%,而碱基G的使用率仅为7.0%.以红尾副鳅为外群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在系统地位上大鳞副泥鳅与黑龙江泥鳅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011 Vol. 30 (9): 551-554 [摘要] ( 52 ) HTML (0 KB)  PDF (281 KB)  ( 281 )
    555 光照和水流对巴布亚硝水母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的影响
    杨翠华,王玮,王文章
    利用人工繁殖的巴布亚硝水母30个碟状体、幼水母和成体水母,分别设立了静止和合适水流及3个光照水平,研究了不同光照和水流对其碟状体、幼水母和成体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照的性质和时间决定了巴布亚硝水母碟状体和幼水母的存活率,对成体的存活时间也有显著影响.水流对碟状体有显著影响,而对幼水母和成体来说则是必须的.自然光照条件下,水母体色较浅,呈蓝色,随着卤素灯光照时间延长,体色变深,呈蓝褐色.水流还与水母的某些行为有关,在流水环境中水母喜欢聚集和逆水游动.
    2011 Vol. 30 (9): 555-558 [摘要] ( 67 ) HTML (0 KB)  PDF (268 KB)  ( 228 )
    559 基于toxR基因病原哈氏弧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姚东瑞,朱明,陈丽,毕可然,史爱琴,张晓君
    基于toxR基因序列设计检测哈氏弧菌的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反应条件优化、PCR反应特异性及敏感性检测,建立一种哈氏弧菌的特异性分子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引物可使哈氏弧菌扩增出大小为390 bp的toxR基因片段,3种水产动物病原弧菌未扩增出任何条带,敏感性检测结果为该PCR反应最低能检测出0.375 ng/μl的哈氏弧菌基因组DNA.该试验建立的基于toxR基因的哈氏弧菌的PCR检测方法可用于哈氏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及海产品安全检测.
    2011 Vol. 30 (9): 559-562 [摘要] ( 65 ) HTML (0 KB)  PDF (1153 KB)  ( 430 )
    563 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及仔蟹的急性毒性研究
    刘庆坤,姜玉声,丛文虎,王茂林,李岑,冯芷玉,李君丰,王吉桥
    研究了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大眼幼体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6.661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9.10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5.519 mg/L;对Ⅰ期仔蟹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5.467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9.88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878 mg/L.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对聚维酮碘的耐药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质量浓度为10、13 mg/L的条件下能分别促进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蜕皮变态,提高蜕壳后的成活率.
    2011 Vol. 30 (9): 563-567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288 KB)  ( 391 )
    568 混养锦鲤对微咸水凡纳滨对虾池水质及产量的影响
    施振宁,柏张春
    在6口面积均为0.4 hm2的微咸水池中养殖凡纳滨对虾,密度为7.5×105尾/hm2,其中4口混养锦鲤,密度分别为1500、3000、6000、12 000尾/hm2,研究混养锦鲤对凡纳滨对虾池水质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混养池水质比较稳定,透明度、NH4+-N和N(2-N波动幅度较小且数值较低,混养池对虾平均产量为3345 kg/hm2,比单养池平均产量2268 kg/hm2高47.5%,其中混养锦鲤3000尾/hm2的池虾产量最高,达到3765 kg/hm2.
    2011 Vol. 30 (9): 568-571 [摘要] ( 38 ) HTML (0 KB)  PDF (250 KB)  ( 156 )
    572 岩虫室内人工繁育的初步研究
    杨大佐,周一兵,陈爱华,曹学彬,刘玉贞
    通过人工培育方法,在岩虫亲体3种培育密度(100、200、300尾/m2)于水温(25±0.6)℃、盐度(31士0.5)条件下,获得幼体0.58×104~1.5×104尾;由3种幼虫培育密度(0.2×104尾/m2、0.5×104尾/n2和1.0×104尾/m2)经50 d后获得幼虫0.09×104~0.43×104尾/m2,幼虫体长2.10~2.68 cm,成活率达42%~57%.
    2011 Vol. 30 (9): 572-574 [摘要] ( 37 ) HTML (0 KB)  PDF (626 KB)  ( 301 )
    575 超分支滚环扩增法检测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孔铖将,史雨红,黎昊雁,陈炯
    用超分支滚环扩增法检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超分支滚环扩增法包括锁式探针的连接及超分支滚环扩增法扩增两部分,通过研究锁式探针的最佳连接体系和连接条件,并进行超分支滚环扩增法反应条件的优化,得出的本研究最适反应条件为:锁式探针在T4 DNA连接酶作用下37℃连接20 min,接下来的超分支滚环扩增法在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作用下61℃反应40 min,即能够实现靶序列的有效检出.灵敏度试验表明,超分支滚环扩增法所能检测到的最低模板量接近l copy.在4种病毒中进行的特异性试验表明,本方法能够保证对传染性脾肾坏死病的特异性检测.
    2011 Vol. 30 (9): 575-579 [摘要] ( 43 ) HTML (0 KB)  PDF (1233 KB)  ( 212 )
    580 橄榄蛏蚌性腺发育与生长
    杨小林,李昊成,宋浪
    2008年8月-2009年10月,每月采集一批橄榄蛏蚌,分别进行可量性状的测定和年龄鉴定,并研究了其肥满度周年变化规律.为了揭示其繁殖特性,取繁殖季节性腺制作石蜡切片,经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并测量性腺细胞的直径.结果表明,橄榄蛏蚌的肥满度在每年的5月出现最高峰,且一年只有一个高峰,因而橄榄蛏蚌繁殖为一年产卵一次、繁殖一次.橄榄蛏蚌性腺细胞直径为49.3~70.2 μm.随着水温的升高,橄榄蛏蚌的摄食活性增强.统计学数据分析表明,橄榄蛏蚌体质量与壳长、壳宽和壳高均呈指数关系,而后三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对体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壳高,最小的指标为壳长.
    2011 Vol. 30 (9): 580-582 [摘要] ( 54 ) HTML (0 KB)  PDF (176 KB)  ( 311 )
    583 鳗鱼体内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文静,潘葳
    2011 Vol. 30 (9): 583-587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411 KB)  ( 392 )
    588 浒苔资源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孙文,张国琛,李秀辰,谷晓华,牟晨晓
    2011 Vol. 30 (9): 588-590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255 KB)  ( 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