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3年 第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3-09-25

     
            论文
    497 补体和溶菌酶在清除文昌鱼体内细菌中的作用
    王光锋,张士璀
    文昌鱼作为研究脊椎动物起源和进化的模式生物,由于缺乏自由循环的血细胞,关于其清除体内病原体的机制,迄今尚无报道。采用体内细菌清除试验、体外杀菌试验、特异性抗体抑制试验、抑制补体途径试验及Western blot方法,研究了文昌鱼体内细菌清除机制及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文昌鱼能有效清除入侵的异源微生物,体液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杀灭活性。补体和溶菌酶是参与清除入侵大肠杆菌的主要因子,通过替代途径激活的补体较溶菌酶作用更强,这是关于文昌鱼清除体内细菌机制及其相关因子的首次报道。
    2013 Vol.  (9): 497-502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689 KB)  ( 437 )
    503 团头鲂三倍体的诱导及其鉴定
    张新辉,罗伟,高泽霞,杨坤,祝东梅,温久福,钱雪桥,王卫民
    采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释放的方法诱导团头鲂三倍体,筛选出有效的处理温度、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并比较了3种团头鲂倍性鉴定的方法。在孵化水温26~27℃,起始时间为受精后3 min ,0~2℃持续处理25 min的效果最佳,孵化率和三倍体诱导率分别达到34.31%和60.67%。处理温度、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均会对三倍体的诱导率产生不同影响。采用染色体计数、DNA含量测定和红细胞大小测定法分别对三倍体个体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三倍体的染色体3n=72,对照组二倍体2n=48;流式细胞仪测定的三倍体与二倍体DNA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比值为1.49∶1;三倍体与二倍体的红细胞及核大小的各项数据之间均存在差异显著性,尤其是核体积和红细胞体积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P<0.01),三倍体红细胞和核体积分别为二倍体的1.40倍和1.51倍。染色体计数、DNA含量测定和红细胞(核)的大小测量方法都可以准确鉴定团头鲂三倍体个体。
    2013 Vol.  (9): 503-508 [摘要] ( 68 ) HTML (0 KB)  PDF (639 KB)  ( 182 )
    509 不同氮磷比对海洋赤潮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刘保占,刘瑀,李颖,刘苓,王海霞
    为查明营养盐对不同赤潮藻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培养的7种赤潮藻δ13 C和δ15 N值,比较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藻种之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别。结果显示,7种赤潮藻δ13 C和δ15 N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海洋原甲藻具有较高的δ13 C值;海洋球石藻δ13 C值相对较小;新月菱形藻、威氏海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具有相似的δ13 C值。强壮前沟藻、海洋原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δ15 N值要高于其他赤潮藻,威氏海链藻、海洋球石藻、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具有相似的δ15 N值。塔玛亚历山大藻在NP、3N、1/3P和3P组别指数期δ13 C值要低于稳定期,其他6种赤潮藻指数期δ13 C值要高于稳定期。几种赤潮藻δ13 C值与NO3-和PO3-4浓度普遍呈显著正相关;δ15 N值与NO3-浓度普遍呈显著负相关,与PO3-4浓度普遍呈显著正相关。
    2013 Vol.  (9): 509-515 [摘要] ( 40 ) HTML (0 KB)  PDF (764 KB)  ( 376 )
    516 燕尾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与污染评价
    李玉,刘付程,冯志华
    测定了燕尾港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地累积指数就其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Cu、Zn、Pb、Cd、Cr、As、Ni、M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2,264,54.0,1.52,69.8,38.8,35.7,684 mg/kg。Cu、Zn、Pb、Cr、As的平均含量低于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重金属Cd的平均值高于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值;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Cd在调查海域污染程度重,7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d> As> Pb>Zn>Cr>Ni>Cu。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后发现,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62.41%、12.52%,表明此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和农业灌溉水的排放及大气沉降。
    2013 Vol.  (9): 516-523 [摘要] ( 37 ) HTML (0 KB)  PDF (747 KB)  ( 246 )
    524 不同比例微藻和微生态制剂对仿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
    王吉桥,张凯,袁成玉,姜玉声,张剑诚,宫德龙,曹旭鹏
    在水温11.2~21.0℃下,将初始体质量为(1.00±0.05)g的仿刺参,随机放入容水为50 L (50 cm ×40 cm ×30 cm )的18个塑料水槽中,每槽20头,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饲养80 d。A组水槽中只添加等比例混合的小球藻、筒柱藻和角毛藻;B组只添加微生态制剂(主要为光合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菌或藻细胞密度为2.22×108个/水槽;C、D和E组添加藻类和微生态制剂比例分别为1∶1、2∶1和1∶2,密度与A组相同;K组为对照组,不添加藻类和微生态制剂。试验结果表明,只添加藻类混合液的A组仿刺参的特殊质量增加率最高(0.16%/d ),E组次之,只添加微生态制剂的B组最低(-0.37%/d),A组和E组与B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A组水体中氨氮和活性磷含量较高,仿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最低,肠道内弧菌数最少。B组水槽中亚硝酸氮浓度始终很高,仿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高,肠道内弧菌数增加。添加不同数量藻类和微生态制剂水槽中仿刺参肠道胃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不同,但与生长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2013 Vol.  (9): 524-530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701 KB)  ( 201 )
    531 一株沙门氏菌烈性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生理特性研究
    李萌,韩峰,林洪,王静雪
    自水产品市场的污水中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出一株烈性沙门氏菌噬菌体S P3。利用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SDS-PAGE电泳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结构蛋白和核酸成分,并测定其生理特性。包括一步生长曲线、热和p H稳定性、抑菌活性和最适保存条件。结果显示该烈性噬菌体S P3为双链DNA ,属于长尾噬菌体科,结构蛋白为43.0~66.2 ku。该株噬菌体潜伏期5 min ,裂解期为75 min ,最适培养温度和p H分别为30~40℃和7~9,在液体环境中能够高效抑制沙门氏菌的生长。不同的保存方法显示,S P3在-20℃低温保存条件下活性保持较好。
    2013 Vol.  (9): 531-535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675 KB)  ( 407 )
    536 凤鲚ITS1与Cyt b基因序列的比较研究
    孙超,刘洪波,姜涛,杨健
    比较分析了分子标记核DNA ITS1序列和Cyt b基因序列在凤鲚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凤鲚与其他鲚属鱼类(以刀鲚为例)间亲缘关系研究中的特征。研究发现凤鲚其 ITS1序列的 GC 含量(71.19%)显著高于Cyt b基因序列(42.96%),ITS1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0.900)和核苷酸多样性(0.00997±0.01116)也显著高于Cyt b基因序列(0.400/0.000369±0.000469)。基于ITS1序列所得的凤鲚与刀鲚间的MCL和K2P遗传距离可明确区两种鲚属鱼类,与Cyt b基因序列的结果相一致。通过ML和UPGMA系统树的构建发现,凤鲚和刀鲚分别形成独立的分支。本研究显示ITS1序列与Cyt b基因序列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可考虑将ITS1序列作为凤鲚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与其他鲚属鱼类间亲缘关系研究中有效的分子标记。
    2013 Vol.  (9): 536-540 [摘要] ( 55 ) HTML (0 KB)  PDF (633 KB)  ( 183 )
    541 塔胞藻及海水小球藻对草甘膦致毒胁迫的生理应答
    田密,郑贝贝,苏金丽,宋秀梅,王洪斌
    为提示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破坏,揭示海洋微藻类作为环境毒理学评价指标的潜在应用,研究了塔胞藻、海水小球藻的生长及叶绿素a合成对除草剂草甘膦的致毒胁迫生理应答。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前3 d ,在试验质量浓度范围内,草甘膦对塔胞藻生长均无抑制作用,塔胞藻对10μL的草甘膦呈致毒兴奋效应,最高值出现在第3d,比对照组高39%;自第4d开始,草甘膦对塔胞藻呈明显抑制作用,并呈明显的剂量关系,抑制作用在80μL 试验组、培养至7 d时达最高,试验组生物量为对照组的47%;草甘膦对海水小球藻的致毒胁迫作用明显强于对塔胞藻,培养第2 d开始就表现出明显致毒胁迫效应,随草甘膦的质量浓度增加及培养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增强趋势非常明显,培养至第7 d ,10、20、40、60、80μL试验组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7.4%、24.6%、23.7%、21.9%和13%。草甘膦对塔胞藻、海水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均表现抑制效应,最小值出现在80μL试验组,叶绿素a的含量仅为对照组的24.3%和7.54%,对海水小球藻的致毒胁迫效应远大于塔胞藻。表明海水小球藻可作为检测水域环境草甘膦污染的毒理学指标。
    2013 Vol.  (9): 541-544 [摘要] ( 34 ) HTML (0 KB)  PDF (655 KB)  ( 252 )
    545 小球藻不同生长时期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陈炜,梁明明,白永安,李晓东,赵文
    在25~28.5℃条件下,于室外土池中培养小球藻18 d ,分别采集不同生长时期(延缓期、指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的小球藻样本,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研究了土池小球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小球藻在指数生长期的粗脂肪含量(占鲜质量4.85%)明显高于其他生长期(占鲜质量1.44%~1.85%)。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最高值出现在指数生长期,稳定期和延缓期次之,衰亡期最低。指数生长期、稳定期、延缓期和衰亡期的含量分别为总脂肪酸的23.37%、17.92%、17.53%和12.47%;二十碳五烯酸含量分别为总脂肪酸的17.92%、12.98%、13.02%和8.62%。因此,指数生长期末期或稳定期初期是室外土池培养小球藻的最佳收获期。
    2013 Vol.  (9): 545-548 [摘要] ( 70 ) HTML (0 KB)  PDF (603 KB)  ( 316 )
    549 我国石斑鱼养殖疾病的研究进展
    罗鸣,陈傅晓,刘龙龙,李卫东,曾关琼,谭围,李向民
    2013 Vol.  (9): 549-554 [摘要] ( 54 ) HTML (0 KB)  PDF (590 KB)  ( 780 )
    555 天津市贝类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
    邢克智,高一力,郭永军,李永仁
    2013 Vol.  (9): 555-558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568 KB)  ( 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