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水产科学》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水产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水产科学》稿件脱密证明
《水产科学》版面费及稿酬说明
《水产科学》著作权转让合同
《水产科学》文章修改范例
更多...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14-11-25
论文
667
大黄鱼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杂交 F1生长性状研究
郑炜强,黄伟卿,韩坤煌,刘招坤,张艺,刘兴彪,柯巧珍,陈佳
利用大黄鱼野生群体与选育F1养殖群体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选育F1(♀)×野生(♂)、野生(♀)×选育F1(♂)、野生(♀)×野生(♂)和选育F1(♀)×选育F1(♂)4个组合的子代,对其卵径、油球径以及2~10月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选育F1(♀)×野生(♂)卵径最大,并与野生(♀)×野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群体油球径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是大黄鱼群体间杂交主要表现的生长性状,9月龄体质量双亲杂种优势最大为14.48%,野生(♀)×选育F1(♂)体质量杂种优势最大为25.68%;野生(♀)×选育F1(♂)的全长特定生长率为1.92%/d ,体质量为5.60%/d及选育F1(♀)×野生(♂)体长为1.99%/d ,是4个群体中最大特定生长率;拟合体长(L)与体质量(m)关系,选育F1(♀)×野生(♂)为 m=0.0277L2.8045(r2=0.9980),野生(♀)×选育F1(♂)为 m=0.0210 L2.9287(r2=0.9993),野生(♀)×野生(♂)为 m=0.0236 L2.8592(r2=0.9916),选育F1(♀)×选育F1(♂)为 m=0.0228 L2.8946(r2=0.9984)。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野生群体与选育养殖群体的杂交能提高大黄鱼子代的经济性状。
2014 Vol. (11): 667-673 [
摘要
] (
83
)
HTML
(0 KB)
PDF
(788 KB) (
295
)
674
饲料中添加外源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鲁媛媛,吴立新,姜志强,陈炜,张雪
研究了饵料中添加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及二者的组合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饵料利用率的影响。在水温14.0~18.5℃将144尾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0.53±0.10) 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2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饵料(对照组)和在每千克基础饵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100 mg非淀粉多糖酶、200 mg植酸酶+100 mg非淀粉多糖酶的组合酶(试验组)。计42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外源酶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 P<0.05),且添加组合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16.30%;但摄食率、饵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饵料中添加外源酶对大菱鲆幼鱼的鱼体水分、粗脂肪、灰分和能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鱼体粗蛋白含量均有增加(P>0.05),且添加非淀粉多糖酶鱼体粗蛋白含量最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组合酶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干物质、粗蛋白、磷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植酸酶显著提高粗蛋白表观消化率(P<0.05),干物质、磷和能量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中添加外源酶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氮、磷贮积率,显著降低氮排放率(P<0.05);添加组合酶显著降低磷排放率(P<0.05);饵料中分别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未显著降低磷排放率(P>0.05),但有下降趋势。
2014 Vol. (11): 674-679 [
摘要
] (
43
)
HTML
(0 KB)
PDF
(1171 KB) (
183
)
679
《水产科学》采编平台网址变更通知
本刊编辑部
2014 Vol. (11): 679-679 [
摘要
] (
32
)
HTML
(0 KB)
PDF
(6151 KB) (
214
)
680
不同养殖年份鱼塘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演替分析
唐凌,邝声耀,刘兴国,张纯,张锦秀
为探究不同养殖年份的鱼塘底泥中细菌多样性及演替关系,通过构建16S rRN A基因文库,比较分析养殖1年和养殖4年池塘底泥样品细菌的群落构成,分别由养殖1年和养殖4年文库获得145和172个克隆子,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37和2.22,辛普森优势度指数分别为9.36和7.58,覆盖度指数分别为100%和93.3%。 Prolixibacter (34/145)、荚硫菌属(17/145)、浮霉菌属(15/145)和脱硫微菌属(12/145)为养殖1年样品优势菌群,长绳菌属(41/172)、Prolixibacter (31/172)、黄色单胞菌属(22/172)、Cetobacterium (21/172)和噬纤维菌属(15/172)为养殖4年样品优势菌群。养殖1年和养殖4年文库细菌菌群结构在种分类水平上的相似度系数为0.6171。由此可知,养殖池塘底泥中蕴含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体系,长期的积累促使该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演替。
2014 Vol. (11): 680-684 [
摘要
] (
63
)
HTML
(0 KB)
PDF
(6410 KB) (
360
)
685
花生秧部分替代马尾藻对仿刺参生长、消化的影响
宋盛亮,李君华,李静,刘佳亮,曹学彬,曲玺昌,王洪敏
利用花生秧粉替代配合饲料中的马尾藻粉,研究不同比例花生秧替代马尾藻的配合饲料对仿刺参幼参的生长和消化的影响。试验设6组,替代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8%、16%、24%、32%和40%,每组3个重复,试验进行60 d。试验结果表明,各组仿刺参存活率均超过95%,且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24%替代组仿刺参特定生长率最大(0.58%/d),高于对照组28.9%,8%替代组和16%替代组生长稍慢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 P >0.05),而32%替代组和40%替代组仿刺参生长明显慢于对照组(P <0.05);各替代组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05);各替代组幼参对饲料消化率随替代比例变大而降低;试验前30 d肠道内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后30 d ,淀粉酶活性对照组表现最大,并有随花生秧粉替代比例变大含量下降的趋势;5个替代组仿刺参体腔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05)。
2014 Vol. (11): 685-691 [
摘要
] (
50
)
HTML
(0 KB)
PDF
(703 KB) (
283
)
692
栉孔扇贝钙调素类似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与钙调素基因表达特征的比较分析
林亚,李世国,谢莉萍,张荣庆
软体动物碳酸钙贝壳的形成过程涉及到C a2+的吸收、转运、贮藏、分泌和沉积等,与钙代谢这一高度受控的复杂生理过程紧密相关。本研究以栉孔扇贝转录组测序结果为基础,通过RACE技术,从栉孔扇贝外套膜中克隆得到钙调素类似蛋白的cDNA序列,全长863 bp ,编码149个氨基酸,相应蛋白质的预测分子量约为17.0 ku ,理论等电点为4.03。钙调素类似蛋白具有4个可能的EF‐hand Ca2+结合结构域,属于 EF‐hand钙结合蛋白家族,其氨基酸序列与栉孔扇贝钙调素钙调素的相似度为66%。半定量RT‐PCR检测显示,钙调素类似蛋白基因在外套膜中特异性高表达,预示其可能参与贝壳的矿化过程。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钙调素类似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环境中Ca2+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表明钙调素类似蛋白与外套膜中的钙代谢过程密切相关;在贝壳缺刻损伤后的再生过程中,钙调素类似蛋白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暗示其积极参与到了贝壳的再生过程中。上述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钙调素类似蛋白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栉孔扇贝生物矿化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
2014 Vol. (11): 692-701 [
摘要
] (
64
)
HTML
(0 KB)
PDF
(3203 KB) (
262
)
702
皱纹盘鲍4个群体与九孔鲍16S rRN A基因遗传差异分析
陈丽,申欣,向治楚,秦银银,林权享,孟学平
采用PCR方法扩增了皱纹盘鲍(4个群体)和九孔鲍(1个群体)共5个群体(53个样本)16S rRNA基因片段(16S),测序获得了1000 bp核苷酸序列,其中669 bp核苷酸序列用于遗传差异分析,旨在评估我国皱纹盘鲍不同群体间及其与九孔鲍间的遗传差异。从52个序列中共检测到17种单倍型,其中皱纹盘鲍4个群体有13种单倍型,九孔鲍1个群体(9个样本)有4种单倍型。单倍型核苷酸序列比对显示,变异位点占比对位点的20.5%,基于单倍型的皱纹盘鲍4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11,平均为0.005;九孔鲍群体内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两种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18;两种鲍间的遗传分化系数 F‐统计量 FST平均为0.982,皱纹盘鲍4群体间的 FST值为0.0051~0.0065。本研究显示2种鲍群体内16S变异很小。系统发育分析鲍属11种鲍的聚类关系,显示皱纹盘鲍与盘鲍、日本鲍交叉聚为一支,九孔鲍与杂色鲍也交叉聚为一支,4个种类未聚成单系支。
2014 Vol. (11): 702-707 [
摘要
] (
48
)
HTML
(0 KB)
PDF
(721 KB) (
295
)
708
饵料中添加弧菌BC232对幼参免疫反应及抗病力的影响
杨志平,徐哲,张萃粹,周倩
将弧菌BC232以105、107 cfu/g和109 cfu/g添加到基础饵料中,投喂仿刺参幼参,每一剂量组均设3个平行,对照组投喂基础饵料,试验在12个盛有100 L过滤海水的塑料桶中进行,每桶放50头幼参,饲养试验进行30 d和45 d。试验结束后分析弧菌BC232对幼参免疫反应和抗病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弧菌BC232(107 cfu/g和109 cfu/g)45 d幼参比对照组有较高的体腔细胞吞噬活力(P <0.01)。投喂弧菌BC232菌株105、107cfu/g和109cfu/g 30 d及109cfu/g 45 d幼参体腔液的溶菌酶活力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比较,投喂弧菌BC232菌株105 cfu/g 30 d和105、107、109 cfu/g 45 d幼参体腔液中的酚氧化酶极显著提高(P <0.01)。幼参投喂弧菌BC232菌株45 d后用病原菌灿烂弧菌NB13菌株攻毒,各试验组幼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本研究表明饵料中添加弧菌BC232可刺激幼参免疫反应,并提高其抗病力。
2014 Vol. (11): 708-712 [
摘要
] (
45
)
HTML
(0 KB)
PDF
(1355 KB) (
192
)
713
甘草对铜胁迫下鲫鱼肝胰脏的抗氧化酶活性及血液红细胞中微核数量的影响
王世锋,徐萍,古丽米热·安外尔,热米拉·木沙,吴永俊
研究了鲫鱼在肝胰脏抗氧化酶活性、肝胰脏铜含量和血液红细胞微核等不同层面对铜胁迫的响应和甘草的解毒功能。试验分3组,自来水对照组、水中加硫酸铜组、加铜和甘草组,连续处理7d。结果表明,处理2、3、4d时,加铜组中鲫鱼肝脏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自来水对照组,随时间延长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升高,而丙二醛含量却逐渐下降。加入甘草后,鲫鱼肝脏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加铜组。处理4、7d时加铜和甘草组中鲫鱼肝脏铜含量分别为13.08 mg/kg、14.96 mg/kg ,高于加铜组的10.83 mg/kg、11.64 mg/kg。处理7 d时,加铜和甘草组中鲫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为3.17%低于加铜组的4.17%,这说明甘草具有一定的解毒功能。
2014 Vol. (11): 713-717 [
摘要
] (
65
)
HTML
(0 KB)
PDF
(637 KB) (
197
)
718
投喂中草药对大黄鱼几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李梅芳,张文杰,毛芝娟,许健,琚涵润
以不同中草药配制的药物饵料投喂大黄鱼,比较大黄鱼的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对致病性假单胞菌人工感染抵抗力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投喂不同中草药饲料28 d内,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均随饲料投喂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投喂28 d后,各试验组血清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党参组大黄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假单胞菌人工感染中,黄芩组、黄芪组和党参组表现出一定水平的保护力,其他中药组没有明显保护效果。本研究提示,饲料中添加黄芪、黄芩和党参能有效提高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但不足以保护免于特异性的感染。
2014 Vol. (11): 718-722 [
摘要
] (
61
)
HTML
(0 KB)
PDF
(654 KB) (
281
)
723
热带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对人工废水效果研究
吴海武,郭聪,朱彦博,黄捷畅,周永灿,郭伟良,王世锋,谢珍玉
自海南热带海水养殖系统的底泥中筛选得到1株对人工废水净化效果明显的菌株L S‐1305,通过对菌落形态、16S rDNA、生理生化试验,鉴定该菌株为弯曲芽孢杆菌。研究了弯曲芽孢杆菌LS‐1305在人工废水中的生长特性及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试验,并将密度为(2.5±0.3)×105 cf u/m L的弯曲芽孢杆菌L S‐1305活菌接种至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721.5±1.8) mg/L、(67.33±0.58) mg/L、68.56±2.08) mg/L的人工废水中,不间断充无菌空气培养48 h。最终建立了该菌株在人工废水中随时间的生长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安全,该菌株对人工废水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1.61%、86.21%、87.22%。弯曲芽孢杆菌L S‐1305具有显著改良海水养殖水体的潜在应用前景,为今后开发适合海南地区海水养殖环境的热带芽孢杆菌微生物制剂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14 Vol. (11): 723-727 [
摘要
] (
63
)
HTML
(0 KB)
PDF
(648 KB) (
253
)
728
水产动物遗传图谱的构建和 QTL 定位研究进展
王俊,曹英伟,李良玉,魏文燕,陈霞,杨马,唐洪,张小丽
2014 Vol. (11): 728-734 [
摘要
] (
65
)
HTML
(0 KB)
PDF
(0 KB) (
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