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6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25

     
            论文
    1 植物乳酸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郑晓婷,段亚飞,董宏标,杨铿,杨莺莺,张家松
    将体质量(8.10±0.13)g的凡纳滨对虾放养在室内500 L玻璃纤维水桶中,以不同剂量(0、0.5%、1.0%和2.0%)的植物乳酸杆菌菌液(密度109 cfu/mL)拌料投喂,观察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投喂15d后,0.5%和1%菌液组对虾的平均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0.5%菌液组对虾肝胰腺消化酶和肠道消化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对虾肠上皮细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表明,投喂0.5%植物乳酸杆菌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性和肠上皮细胞高度,促进对虾生长.
    2016 Vol. 35 (1): 1-6 [摘要] ( 103 ) HTML (0 KB)  PDF (844 KB)  ( 341 )
    1 《水产科学》来稿须知
    2016 Vol. 35 (1): 1-1 [摘要] ( 36 ) HTML (0 KB)  PDF (531 KB)  ( 29 )
    7 芦荟粉对血鹦鹉幼鱼体色与生长的影响
    夏苏东,傅志茹,谢刚,冯清钰,赵伟,姜巨峰,张振国,吴会民
    在水温27.2~28.5℃下,将初始体长为(3.6±0.2) cm的血鹦鹉幼鱼饲养在0.4m×0.5m×0.4m的水族箱中,投喂添加0%、0.25%、0.50%、0.75%和1.00%芦荟粉的饲料42 d,研究芦荟粉含量对血鹦鹉幼鱼体色、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与免疫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芦荟粉含量显著影响血鹦鹉幼鱼的褪色率(P<0.05),0.75%芦荟粉组血鹦鹉幼鱼平均褪色率比例最大(63.83%).饲料芦荟粉抑制血鹦鹉幼鱼生长,随芦荟粉含量增加血鹦鹉幼鱼特定生长率下降,当芦荟粉含量为1.00%,血鹦鹉幼鱼特定生长率最小(1.55%/d);芦荟粉含量低于0.75%时,各组血鹦鹉幼鱼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芦荟粉水平对血鹦鹉幼鱼消化酶与免疫酶活力影响不显著(P>0.05).芦荟粉能提高血鹦鹉幼鱼的褪色率,饲料中芦荟粉的适宜含量为0.75%.
    2016 Vol. 35 (1): 7-13 [摘要] ( 59 ) HTML (0 KB)  PDF (1345 KB)  ( 306 )
    14 光环境因子对豹纹鳃棘鲈幼鱼栖息特性的影响
    吴亮,吴洪喜,陈婉情,刘志明,关献涛
    以豹纹鳃棘鲈[全长(17.5±0.6) cm、体质量(205.2±1.7)g]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光梯度法和正交试验法,在小型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一个特制的养殖水槽和一组常规的养殖水槽内探究了豹纹鳃棘鲈幼鱼对白、蓝、绿、黄和红5种光环境的喜好性和三原色(红色A1、绿色A2、蓝色A3)及光周期(16L∶8D,B1;12L∶12D,B2;8L∶16D,B3)和光照度(1000 lx,C1;1500 lx,C2;2000 lx,C3)对豹纹鳃棘鲈幼鱼栖息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色和光照度对幼鱼幼鱼的栖息习性均有显著影响,在试验设定的光色和光照度范围内,同光色照射下,随着光照度的升高,幼鱼对光照度的敏感性越来越低,在不同光照度下的分布率差异不显著(P>0.05);同强度光照射下,光波长越大,幼鱼分布率越高,随着光照度的升高,幼鱼对光波长的敏感度逐渐降低,但在不同光色下的分布率显著差异(P<0.05).正交试验结果,光色对豹纹鳃棘鲈幼鱼的栖息有显著影响(P<0.05),光周期和光照度对豹纹鳃棘鲈栖息影响不显著(P>0.05);极差分析结果,豹纹鳃棘鲈幼鱼最适宜栖息的光照环境是绿色光;光周期16L∶8D;光照度1500 lx;影响豹纹鳃棘鲈幼鱼栖息的主要光照因子是光色,其次是光照度和光照周期.
    2016 Vol. 35 (1): 14-20 [摘要] ( 58 ) HTML (0 KB)  PDF (1414 KB)  ( 263 )
    21 四种因子对仿刺参幼参牛长的影响
    李石磊,木云雷,滕炜鸣,付成东,刘项峰,于佐安,张明,王庆志,陈远
    以益生菌、水温、寡糖和配合饲料为因素,仿刺参幼参的特定生长率为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方法,研究4种因子对仿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获得各因子的最佳组合参数.试验结果显示,4种因子对幼参特定生长率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影响因素为益生菌>水温>寡糖>配合饲料.最佳的因素搭配为益生菌5 mL/m3,水温24℃,壳寡糖+褐藻胶寡糖混合0.002 g/L,幼参B型配合饲料.各因素水平对仿刺参幼参特定生长率影响为益生菌5 mL/m3>15 mL/m3>10 mL/m3,水温24℃>17℃>10℃,壳寡糖+褐藻胶寡糖>褐藻胶寡糖>壳寡糖,幼参饲料B型>幼参饲料加强型>稚参饲料.
    2016 Vol. 35 (1): 21-26 [摘要] ( 83 ) HTML (0 KB)  PDF (376 KB)  ( 170 )
    27 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李俊伟,朱长波,郭永坚,颉晓勇,陈素文,张文文
    在室内养殖箱中(31 cm×20 cm×30 cm)开展4种不同饵料对方格星虫生长和存活影响的研究.试验共分4个处理组,分别为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发酵马尾藻组和附着物质组,各设5个重复.在每个养殖箱底部铺设相同厚度(10 cm)的细沙,投放5条方格星虫(0.95±0.13)g,养殖时间共60 d.试验结果显示,附着物质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1.10%),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马尾藻组方格星虫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中组和发酵马尾藻组(P<0.05),但是其特定生长率较低.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值均降低,且配合饲料组、马尾藻组和发酵马尾藻组显著低于附着物质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配合饲料粉、马尾藻粉、发酵马尾藻粉直接饲喂方格星虫的生长效果较差,而附着物质有利于方格星虫的生长和存活.同时,附着物质的应用有利于保持沉积物氧化状态.因此,在方格星虫饵料中添加附着物质可以促进其生长,而在其饵料配制过程中大型藻粉、配合饲料粉的添加和加工方式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
    2016 Vol. 35 (1): 27-31 [摘要] ( 61 ) HTML (0 KB)  PDF (1238 KB)  ( 348 )
    32 高温胁迫对高温筛选后海带配子体存活率和生理的影响
    彭捷,崔翠菊,张立楠,曲艳艳,李晓捷,姜炜,刘延岭,李言,田萍萍
    试验以经过高温筛选存活的海带配子体奔牛(Bn-23-b-2 d,Bn-23-b-8 d)和对照组配子体奔牛(Bn)为试验材料,在23℃分别处理4、8d和12d,进行了耐高温能力的验证.试验结果表明,3种材料的存活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且3种材料的耐高温能力与之前的试验结果一致,依次为Bn-23-b 8 d> Bn-23-b-2 d>对照组Bn.同时,在高温处理的不同时间点(4、8、12、16 d),对3种配子体的叶绿素a、脯氨酸、丙二醛及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检测,其中,对照组配子体叶绿素a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一直下降,而Bn-23-b-2 d与Bn-23-b-8 d有一定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在高温胁迫下迅速积累,其中Bn-23-b-8d前期抵抗高温能力最强,抗高温时间最长;对照组Bn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最明显,受到的高温胁迫强度最大.这4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配子体的耐高温能力,与存活率验证得到的结果相符.该研究结果显示,高温筛选后其存活率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能够反映其耐高温能力,为后期耐高温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2016 Vol. 35 (1): 32-36 [摘要] ( 63 ) HTML (0 KB)  PDF (1747 KB)  ( 257 )
    37 嗜酸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
    刘迪,董晓慧,谭北平,杨奇慧,迟淑艳,刘泓宇,章双
    水温(29±3)℃下,给体质量约0.5g的凡纳滨对虾投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20%、0.30%、0.40%、1.00%的嗜酸乳杆菌的7种饲料8周.试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添加嗜酸乳杆菌组的凡纳滨对虾体质量增加率均高于对照组,0.10%组的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5%、0.10%、0.20%、0.30%组凡纳滨对虾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高于对照组,0.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之间过氧化氢酶活力差异显著(P<0.05),当嗜酸乳杆菌添加量为0.20%时活力最高.除1.00%添加组外,其他组酚氧化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当添加量为0.05%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96 h对虾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嗜酸乳杆菌添加组对虾存活率皆高于对照组,表明添加嗜酸乳杆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抗病力.
    2016 Vol. 35 (1): 37-42 [摘要] ( 69 ) HTML (0 KB)  PDF (382 KB)  ( 211 )
    43 淇河鲫鱼形态学两性异形研究
    胡凤霞,胡海洋,田华香,赵晓进
    选取93尾(♂31尾,♀62尾)体质量(200±49)g淇河鲫鱼成鱼,选择鱼体形态特征的14个变量观察其外部形态的两性异形.采用协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研究不同因变量的性差大小.14个变量中有7个变量(体高、体宽、头长、吻长、眼径、眼后长和尾柄长)在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0.01).以体长为协变量对13个形态特征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发现,第一因子的特征值为4.117,主要变量为全长、体高、尾柄长和尾柄高,解释总方差的31.7%;第二因子的特征值为2.721,主要变量为头长、吻长和眼径,解释了总方差的20.9%;第三因子的特征值为2.594,主要变量为胸鳍长、腹鳍长和臀鳍长,解释了总方差的19.9%,3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72.5%.判别分析的总体正确判别率为80.4%~86.3%,交互检验比回代检验的性别正确判别率略低一些,为76.5%~78.4%.结果显示雌性个体体长大于雄性个体,雄性尾柄长和尾柄高大于雌性,外部体型变量(体高、体宽和尾柄长)具有显著的两性异形.
    2016 Vol. 35 (1): 43-48 [摘要] ( 60 ) HTML (0 KB)  PDF (816 KB)  ( 260 )
    49 鲻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摄食和吸收
    刘旭佳,彭银辉,黄国强
    采用养殖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下鲻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选择大、中、小3种规格鲻鱼,体质量分别为(16.25±0.88)g/尾,(29.00±1.73)g/尾,(42.93±1.08)g/尾,将养殖沉积物收集后投喂鲻鱼,在自然水温为21.5~25.5℃流水系统中养殖46 d,然后测定其特定生长率、摄食率、排粪率以及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试验结果表明,(16.25±0.88)g/尾鲻鱼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2.93±1.08)g/尾,特定生长率与鲻鱼体质量呈负相关.3种规格鲻鱼摄食率和排粪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水温升至25.5℃时均最高,(29.00±1.73)g/尾鲻鱼摄食率和(16.25±0.88)g/尾鲻鱼排粪率整体最高.(29.00±1.73)g/尾鲻鱼对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最高,分别为60.63%,82.15%,44.24%.鲻鱼对养殖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氮、磷的移除量分别为0.619 g/(kg·尾),0.043 g/(kg·尾),2.746 mg/(kg·尾).研究表明,鲻鱼摄食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生长效果良好,不但可以利用养殖环境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同时为鱼虾混养模式中的鲻鱼规格搭配提供科学依据.
    2016 Vol. 35 (1): 49-53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1262 KB)  ( 174 )
    54 硫酸新霉素控制肠型嗜水气单胞菌性草鱼肠炎病的给药方案
    孙朋辉,吕利群
    水温(25±2)℃时,给体质量150~200 g的草鱼分别口灌4种剂量(10、20、30、40mg/kg)的硫酸新霉素,采用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肠道和肌肉内的实时药物质量浓度,结合硫酸新霉素对肠型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药效学和草鱼单次口灌不同剂量的硫酸新霉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以及硫酸新霉素在肠道内的代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硫酸新霉素对肠型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 μg/mL,抗菌后效应为1h;按不同剂量口灌草鱼后,草鱼肠道内0~24 h用药曲线面积/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52.467、72.963、109.907、136.489;肠道内药物的最大质量浓度/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0.93、15.24、23.20、28.98;口灌剂量为40 mg/kg的硫酸新霉素时,血药质量浓度达峰时间为2h,达峰质量浓度为3.833 μg/mL.综合肠道0~24 h用药曲线面积/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肠道达峰质量浓度/最小抑菌质量浓度2个指标,确定硫酸新霉素对由肠型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草鱼肠炎病的给药方案为:每日给药1次,每次40mg/kg,连续给药3~5 d,休药期为8d.
    2016 Vol. 35 (1): 54-59 [摘要] ( 81 ) HTML (0 KB)  PDF (1330 KB)  ( 316 )
    60 仿刺参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杂交子代微卫星标记分析
    王鹤,王田田,胡丽萍,赵强,孙国华,孙灵毅
    应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仿刺参中国群体、韩国群体及其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15对微卫星引物共扩增获得6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5855.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2965、0.3548、0.275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296、0.5574、0.5364,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0000~0.8480,平均值为0.4653、0.4860和0.4630.Hardy-Weinberg平衡的P值检验,发现3个群体普遍存在偏离平衡的现象.试验结果表明,15个位点中,14个位点为中度或高度多态,3个群体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韩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3个群体中最高,杂交后代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但在某些微卫星位点观测到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表现出与亲本的差异,说明杂交过程使后代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的杂交后代具一定的选育潜力.
    2016 Vol. 35 (1): 60-66 [摘要] ( 55 ) HTML (0 KB)  PDF (896 KB)  ( 206 )
    67 条斑紫菜Mu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克隆与分析
    易乐飞,郝伟,李信书,阎斌伦
    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动植物重要的解毒酶,分布广泛,类型众多.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RT-PCR技术获得了条斑紫菜一条新谷胱甘肽S-转移酶(PyGST2)基因的cDNA序列,该基因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并且受到铅胁迫的诱导表达.PyGST2蛋白具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和保守氨基酸残基,与Mu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序列一致性最高,与Alpha、Sigma和Pi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次之,在进化树上远离高等植物的各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而与动物的Mu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聚为一支.该Mu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克隆为后续研究条斑紫菜抗逆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6 Vol. 35 (1): 67-71 [摘要] ( 58 ) HTML (0 KB)  PDF (1279 KB)  ( 158 )
    72 配合饲料和鱼肉“间隔—轮转”投喂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
    董超,郑友,黄成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在投喂配合饲料、鱼肉丸两种饲料之间切换时的摄食效果,设置两种饲料间隔一周投喂的轮转组,并设置2个投喂单一饵料的对照组,同步投喂减半后的两种饲料的选择组.试验共进行6个周期,计42 d.试验结果表明,轮转组在偶数周期21 d鱼肉丸的整体日均总摄食量极显著大于同期鱼肉丸对照组的摄食量(P<0.01),轮转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显著大于鱼肉丸组绝对体质量增长量(P<0.05).轮转组不同饲料间轮转投喂初期摄食量最大,3d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配合饲料和鱼肉丸组试验获得的饵料系数推算选择组、轮转组质量理论增加值分别为(0.85±0.13)g、(0.79±0.15)g,与质量实际增加值(1.27±0.73)g、(1.35±0.75)g相比较差异性极显著(P<0.01),即两组效果好于单一投喂,且轮转的投喂方式效果最好.结合已有对其他动物研究的成果,初步推定轮转投喂促进克氏原螯虾摄食量可能与不断满足其欲求行为有关.体质量的增加可能与多样化饲料满足了克氏原螯虾的营养平衡需求有关.本试验旨在为克氏原螯虾的轮转投喂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动物食性转换”的行为学研究积累资料.
    2016 Vol. 35 (1): 72-76 [摘要] ( 58 ) HTML (0 KB)  PDF (319 KB)  ( 238 )
    77 鄱阳湖短颌鲚营养成分分析
    范海霞,刘遂飞,胡茂林
    以鄱阳湖水域短颌鲚样本为试验对象,分析其营养成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短颌鲚主要营养成分中水分含量为78.73%,粗灰分含量为2.59%,粗脂肪含量为4.59%,粗蛋白质含量为14.76%;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10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的36.61%,11种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的63.39%;廿碳五烯酸和廿二碳六烯酸占脂肪酸含量的7.02%;鄱阳湖短颌鲚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和非必需氨基酸10种,根据标准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短颌鲚的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分别为缬氨酸和异亮氨酸.
    2016 Vol. 35 (1): 77-80 [摘要] ( 110 ) HTML (0 KB)  PDF (263 KB)  ( 254 )
    81 鱼类家系选育的研究进展
    李学军,胡灿灿,王磊,田雪
    2016 Vol. 35 (1): 81-86 [摘要] ( 66 ) HTML (0 KB)  PDF (466 KB)  ( 676 )
    87 茴鱼微卫星标记开发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刘云国,刘凌霄,王咏星
    2016 Vol. 35 (1): 87-92 [摘要] ( 78 ) HTML (0 KB)  PDF (412 KB)  ( 258 )
    93 水产动物益生菌的筛选及应用
    韩卓然,孙敬锋
    2016 Vol. 35 (1): 93-98 [摘要] ( 67 ) HTML (0 KB)  PDF (445 KB)  ( 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