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7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1-25

     
            论文
    1 饲料蛋白水平对眼斑双锯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叶乐,胡静,赵旺,王雨,吴开畅
    为确定眼斑双锯鱼幼鱼人工配合饲料中合适蛋白水平,试验研究了饲料蛋白水平对眼斑双锯鱼幼鱼生长、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的影响.养殖试验在循环水系统中进行,初始体质量为(0.085±0.002)g的幼鱼随机分配到6个处理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分别投喂蛋白水平38.11%、40.91%、44.16%、47.21%、50.02%和53.16%的人工饲料,试验持续56 d.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眼斑双锯鱼幼鱼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以及全鱼的体成分等均有显著影响.饲料蛋白水平为38.11%~50.02%时,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眼斑双锯鱼幼鱼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增加的趋势,饲料蛋白水平为53.16%时略有下降.经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水平为51.8%时,质量增加率最大;蛋白水平为51.1%时,特定生长率最大.饲料系数也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增加而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饲料系数谷值出现在蛋白水平为47.21%试验组,而蛋白质效率则相反.经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水平为47.5%时,饲料系数最小;饲料蛋白水平为47.8%时,蛋白质效率最大.全鱼粗蛋白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增加趋势,但到一定水平后维持该水平不再增加,而粗脂肪则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综合生长、饲料转化率和体成分等指标,本试验条件下眼斑双锯鱼幼鱼适宜的饲料蛋白水平为47.5%~51.8%.
    2017 Vol. 36 (1): 1-7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2802 KB)  ( 284 )
    8 温度对达氏鳇、施氏鲟及其正反杂交种生长的影响
    宋聃,张颖,吴文化,刘晓勇,曲秋芝,孙大江
    将体质量(24.55±1.04)g的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种幼鱼放养在循环水系统中,水温控制在15、18、21、24、27℃和30℃下,常规饲养60 d,比较其生长、存活、变异系数和肥满度,以探讨4种鲟鱼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试验结果表明,4种鲟鱼在21~24℃时,生长性能、存活率和肥满度较高;然而,高温和低温对4种鲟鱼的生长、存活和肥满度都产生负影响.在最适温度下,4种鲟鱼体质量增加速度由高至低为达氏鳇>施氏鲟(♀)×达氏鳇(♂)>达氏鳇(♀)×施氏鲟(♂)>施氏鲟.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估算出4种鲟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区间分别为18.67~28.00℃、21.51~31.32℃、21.21~29.64℃和17.81~27.00℃.
    2017 Vol. 36 (1): 8-14 [摘要] ( 143 ) HTML (1 KB)  PDF (6143 KB)  ( 315 )
    15 5种锌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张海涛,陈效儒,董晓慧,赵鑫,谭北平,杨奇慧
    在水温28~33℃、盐度27~31条件下,将体质量(0.340±0.001)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养到18个380 L玻璃钢桶中,每桶放虾40尾,投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0 mg/kg源于七水硫酸锌、蛋氨酸锌、甘氨酸锌、美多C-锌A型(结合型)和美多C-锌B型(包被型)锌的饲料(含锌量为78.28~86.18 mg/kg),对照组不添加(含锌36.62 mg/kg),喂养8周,每个处理3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锌添加组虾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蛋氨酸锌组最佳,饲料系数最低.锌添加组全虾粗脂肪和肝体比高于对照组,全虾粗蛋白及除美多C-锌B型组外的全虾粗灰分低于对照组(P<0.05).美多C-锌B型组凡纳滨对虾血清总蛋白含量最高,其次为蛋氨酸锌组;硫酸锌组虾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最高.蛋氨酸锌组虾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酯酶、酸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活性最高.锌添加组全虾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硫酸锌组虾肌肉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和硫酸锌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蛋氨酸锌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提升免疫力的效果最佳,是饲料中适宜的锌源.
    2017 Vol. 36 (1): 15-21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964 KB)  ( 260 )
    22 二价金属离子对光棘球海胆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程雨卉,蒋经伟,董颖,高杉,陈仲,周遵春
    二价金属离子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免疫相关酶的活力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解二价金属离子对光棘球海胆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采用生化方法研究了8种二价金属离子在体外不同浓度下对光棘球海胆体腔液中酸/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酚氧化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Cu2+可明显增强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酚氧化酶的活力;Mn2+对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有强烈的激活作用;Zn2+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酚氧化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Fe2+抑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Ca2+对酸性磷酸酶和髓过氧化物酶有抑制作用;Mg2+对碱性磷酸酶有抑制作用;Cd2+对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酚氧化酶有抑制作用;Pb2+对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酚氧化酶有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Mn2+和Cu2+对光棘球海胆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可能有促进作用,而Fe2+、Zn2+、Ca2+、Mg2+、Pb2+和Cd2+可能会削弱光棘球海胆的免疫应答能力.
    2017 Vol. 36 (1): 22-28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2497 KB)  ( 232 )
    29 3种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特性的研究
    刘冉,吴雪,王琛,崔龙波
    为研究3种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的特点,于2014年4—6月检测了砂质底、泥沙质底和泥质底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的粒度组成、7项理化指标及8类细菌数量特点.试验结果显示,3种池塘底质分别属于含砾泥质砂质底、粉砂质砂质底和砂质粉砂质底;底泥pH值波动均不大;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36.83~-233.83 mV、-340.77~-310.30 mV和-380.66~-369.77 mV;硫化物含量分别为29.64~386.83μg/g、47.6~507.50μg/g和160.16~991.04μg/g;砂质底池塘总氮、总磷、有机碳含量较少,泥沙质底总氮含量超标严重,泥质底总磷含量超标,且有机碳含量远高于其他两种底质池塘.3种底质池塘底泥中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远高于亚硝化细菌的数量,还原性物质大量积累;泥沙质底池塘弧菌和硫还原细菌数量较多.结果表明,3种底质池塘底泥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是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偏低,硫化物含量较高;其差异性体现在砂质底池塘各指标波动较大,泥沙质底池塘总氮含量超标,有害细菌滋生,泥质底池塘底泥总磷含量超标,有机碳含量较高.
    2017 Vol. 36 (1): 29-35 [摘要] ( 126 ) HTML (1 KB)  PDF (3025 KB)  ( 195 )
    36 匙吻鲟稚鱼摄食节律与饥饿对其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聂文强,李婧,吉红,田晶晶,周继术,王涛
    在水温20~27℃下,将体质量2~3 g的匙吻鲟稚鱼饲养在55 cm×45 cm×35 cm的塑料箱(约86 L)内,投喂天然浮游动物,采用肠充塞度和饱满指数法,研究其摄食节律和饥饿72 h后全鱼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匙吻鲟稚鱼摄食的最高峰在17:00,次高峰在5:00,摄食低谷在23:00,胃内食物6 h排空,而肠在36 h仍未排空;经过0~72 h饥饿后,匙吻鲟全鱼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和二十碳五烯酸比例显著上升(P<0.05),二十二碳六烯酸比例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匙吻鲟稚鱼为晨昏摄食型;饥饿期间主要消耗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而多保留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选择性保留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2017 Vol. 36 (1): 36-41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1030 KB)  ( 286 )
    42 悬浮物对中国明对虾幼体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张艳,郑琳,谢寒冰,陈碧鹃,夏斌,周明莹
    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水体中悬浮物对中国明对虾不同幼体期生长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为试验生物,设置不同悬浮物质量浓度的试验组,并对死亡幼体进行计数,建立死亡率和悬浮物质量浓度对数的响应关系,求解中国明对虾幼体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值.试验结果表明,悬浮物对中国明对虾4个时期幼体的生长均具有显著影响(P<0.01),悬浮物质量浓度与幼体死亡率呈线性关系,死亡率随悬浮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41.31、457.09、912.02 mg/L和1023.29 mg/L,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1、0.9753、0.9859、0.9798.4种幼体中溞状幼体受悬浮物影响最大,仔虾受影响最小.
    2017 Vol. 36 (1): 42-47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1832 KB)  ( 250 )
    48 鲮鱼致病性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
    陈言峰,卓孝磊,王超,郑宗正,付强
    自广东省清远市某养殖场患病鲮鱼的肝、肾、脾组织分离到两株优势菌QY15814、QY15815,通过细菌生化鉴定管与16S rDNA序列分析对这两株菌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测定了这两株菌对鲮鱼的半致死剂量.试验结果显示,这两株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兼性厌氧,有动力,能利用蔗糖、甘露糖、麦芽糖,硝酸盐还原、吲哚、MR试验均为阳性;根据其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通过PCR扩增其16S rDNA基因,经测序及NCBI比对,结果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同源性高达99%.这两株致病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头孢哌酮、头孢呋辛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大观霉素、克林霉素不敏感.这两株菌对鲮鱼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半致死剂量分别为1.93×105 cfu/g和9.65×104 cfu/g.
    2017 Vol. 36 (1): 48-53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1004 KB)  ( 292 )
    54 长鳍裸颊鲷精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曹伏君,叶宁,章俊杰
    以2月龄至2龄的长鳍裸颊鲷精巢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光镜下观察长鳍裸颊鲷精巢发生、发育至成熟的过程.结果表明,长鳍裸颊鲷的精巢为叶型,位于腹腔后上方,尾部没有合并.精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精细胞的发育过程也分为6个时期.精细胞的发育由同步到不同步,最后又同步的变化规律.为长鳍裸颊鲷分批排精提供了保障.
    2017 Vol. 36 (1): 54-59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8654 KB)  ( 57 )
    60 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孟霄鹏,孟阳,王悦,杨硕,袁春营,崔青曼
    以类芽孢杆菌和双歧杆菌为益生菌,添加到凡纳滨对虾(平均体质量3.45 g)的饲料中,饲养28 d(水温25~27℃,盐度25~26,pH 7.8~8.1,溶解氧>6 mg/L),采用南京建成试剂盒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益生菌能够显著提高对虾血清过氧化物酶(对照组43.22 U/mL,试验组76.33 U/mL)、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照组60.61 U/mL,试验组101.18 U/mL)、一氧化氮合酶(对照组7.54 U/mL,试验组12.44 U/mL)、酸性磷酸酶(对照组0.0446 U/mL,试验组0.0574 U/mL)和碱性磷酸酶(对照组0.0183 U/mL,试验组0.0236 U/mL)的活性(P<0.01),明显改善对虾肠道的菌群组成,从而提高对虾抵抗疾病的能力.
    2017 Vol. 36 (1): 60-65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1491 KB)  ( 441 )
    66 不同来源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的生长比较
    黄经献,赵炳然,孙祥山,张传涛,隽云昌,张彬
    2014和2015年,将试验池塘分隔成2000 m2的单个池塘,分别养殖3种来源的三疣梭子蟹:自然海域捕获的越冬蟹经室内暂养(称越冬种群)、首次放流的Ⅱ期幼蟹(增殖种群)和自然海区第一批抱卵蟹繁殖的Ⅱ期幼蟹(自繁种群),研究了同生态条件下池塘养殖梭子蟹的存活和生长,为评估莱州湾海域三疣梭子蟹放流效果提供参考.2014年越冬、增殖和自繁3个种群幼蟹的放养时间依次间隔20 d,以3个种群梭子蟹作为类轴,分别以全甲宽及体质量为x、y轴进行二维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步养殖10 d、20 d时,可以直观区分出3个种群梭子蟹;同步养殖30 d,参照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只能区分自繁种群与越冬种群;同步养殖40 d,自繁和增殖种群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逐步接近越冬种群,无法对3个种群进行有效区分.自繁种群的成活率极显著高于增殖种群(P<0.01).2015年,增殖和自繁两个种群同规格同步养殖15、30、45 d和60 d时,自繁种群平均全甲宽和平均体质量高于增殖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能以全甲宽和体质量指标鉴别种群,自繁种群的成活率亦极显著高于增殖种群(P<0.01).本研究结果为梭子蟹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提供了参考.
    2017 Vol. 36 (1): 66-71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1918 KB)  ( 277 )
    72 不同修复方式下养殖池塘底质营养物质的迁移特征
    李保民,张敏,蔡清武,苏溪阳
    自2013年12月8日起至2014年5月5日,以养殖池塘污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了种青、暴晒、投放生石灰等方法修复淡水养殖池塘沉积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池塘沉积物修复期,种青组沉积物中总氮和总磷的含量、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烧失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生石灰组沉积物中烧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覆水处理后,种青组水体中正磷酸盐、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种青组水体总磷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暴晒组水体中正磷酸盐、总磷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生石灰组水体中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青、暴晒、投放生石灰降低了养殖池塘底泥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其中种青组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降低显著,覆水后水体中总磷的含量也有明显降低,以种青组的综合修复效果最佳.
    2017 Vol. 36 (1): 72-77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3916 KB)  ( 317 )
    78 大黄鱼低盐养殖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和遗传力分析
    黄伟卿,阮少江,张艺,刘招坤,尹飞,单秀娟,罗芬
    通过对选育大黄鱼进行低盐养殖,采用通径系数分析了12月龄低盐养殖大黄鱼体高、体长和体质量的相关性并估算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低盐养殖大黄鱼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0.957)最大,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0.658)最高;建立大黄鱼低盐养殖模式多元回归方程为m=-143.694+13.062L(r2=0.959),经显著性检验,体长对体质量的偏回归系数及回归常数均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P<0.01);分析低盐养殖大黄鱼体高、体长和体质量的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623、0.681和0.363均明显高于自然海水养殖大黄鱼的体高(0.178)、体长(0.548)和体质量(0.110).低盐环境养殖的大黄鱼选育子代可以更好的继承亲本性状,应进行大黄鱼抗低盐育种.
    2017 Vol. 36 (1): 78-82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923 KB)  ( 218 )
    83 养殖密度对豹纹鳃棘鲈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林琳,孙学亮,邢克智,郭永军,陈成勋,于学权,王庆奎
    为探究养殖密度对湿体质量为(132.75±0.51)g的豹纹鳃棘鲈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低(9.34 kg/m3)、中(19.23 kg/m3)、高(37.22 kg/m3)3个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连续饱食投喂56 d后取样,测定相关指标.试验结果表明,37.22 kg/m3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9.34 kg/m3、19.23 kg/m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饲料系数、摄食率、瞬时生长率和热量单位生长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在37.22 kg/m3组最高,19.23 kg/m3组最低,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 kg/m3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19.23 kg/m3组高于9.34 kg/m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7.22 kg/m3组血清丙二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随养殖密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且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37.22 kg/m3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37.22 kg/m3组的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血浆葡萄糖、胆固醇、C反应蛋白、总蛋白、乳酸无显著影响.
    2017 Vol. 36 (1): 83-87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932 KB)  ( 266 )
    88 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的发酵
    吕晴霁,潘忠超,石和荣,杨慧荣,王树启,赵会宏
    将含有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的毕赤酵母X33进行震荡培养后,装入≥50 L的自控罐中,28~30.5℃、pH 5.5~6.0、溶解氧≥30 mg/L条件下发酵84 h,生产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发酵期间,通过甲醇诱导毕赤酵母获得目的蛋白的高效表达,最后通过Western Blot和SDS-PAGE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对目的蛋白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最终获得目的蛋白表达量约为1.5~2.0 g/L,约占胞外可溶性总蛋白的16.4%.本试验用自控罐发酵生产含有斜带石斑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蛋白的毕赤酵母生产工艺,为实现工业化生产鱼类生长激素饵料添加剂奠定基础.
    2017 Vol. 36 (1): 88-93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1518 KB)  ( 209 )
    94 仿刺参补体AjC3部分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张思,李明,张建清,卢亚楠,翟钰,张峰
    通过制备仿刺参补体C3(AjC3)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仿刺参补体AjC3免疫机制奠定基础.利用PCR技术扩增AjC3部分基因片段(4556~5110 bp),将该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GS-21a连接.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Transetta(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镍柱纯化后,作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AjC3多克隆抗体.分别用间接ELISA,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效价和特异性.结果显示,PCR扩增得到约555 bp的目的片段,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约56 ku;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达1:256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该试验成功的制备了补体AjC3多克隆抗体,为补体AjC3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检测工具.
    2017 Vol. 36 (1): 94-98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1655 KB)  ( 232 )
    99 单次投喂乳酸诺氟沙星在鳜鱼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
    高蕾,罗理,姜兰,邓玉婷,张瑞泉,谭爱萍
    水温(28±2)℃时,按20 mg/kg的剂量给平均体质量(500±10)g的鳜鱼单次口服乳酸诺氟沙星,服药后0.5、1、2、3、4、6、8、12、24、48、72、96 h,分别测定鳜鱼血浆、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药物含量,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药物在鳜鱼体内的代谢消除规律.结果显示,乳酸诺氟沙星在鳜鱼血浆、肌肉、肝脏、肾脏中的达峰时间分别为4.333、6、3、5 h,达峰质量浓度分别为3.625、2.39、33.089、19.375 mg/L,各组织中肝脏吸收的药物含量最高,其次是肾脏、血浆和肌肉;乳酸诺氟沙星在鳜鱼血浆、肌肉、肝脏、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2.589、131.652、16.830、30.558 h,药物在肝脏中消除速度最快,而在肌肉中消除最慢.以肌肉中药物残留限量为50μg/kg计,建议单次投喂乳酸诺氟沙星的休药期不低于24d.
    2017 Vol. 36 (1): 99-103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1416 KB)  ( 206 )
    104 阿特拉津对红耳龟胚胎发育及肝脏、肾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傅丽容,倪俊,阮亦麒,董蓉,史海涛
    为探索除草剂阿特拉津对红耳龟胚胎发育及肝脏、肾脏组织学变化的影响,本试验模拟不同含量阿特拉津污染环境,设置对照组(蒸馏水)和0.005 mg/cm2、0.025 mg/cm2、0.125 mg/cm23个试验组,在温度(30±0.5)℃、相对湿度为85%~90%的条件下孵化红耳龟受精卵,检测孵化率、孵化期及肝、肾脏组织结构变化指标.结果表明,0.005 mg/cm2、0.025 mg/cm2的阿特拉津对孵化率和孵化期没有显著影响,0.125 mg/cm2组孵化期显著延长(P<0.01);试验处理组肝脏和肾脏有不同程度的损伤,0.005 mg/cm2组主要表现增生性病变,0.025 mg/cm2和0.125 mg/cm2组损伤作用加重,主要表现为退行性病变.试验结果说明,阿特拉津长时间作用红耳龟受精卵可能导致胚胎发育迟缓,并导致肝脏和肾脏组织病变.
    2017 Vol. 36 (1): 104-108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2161 KB)  ( 265 )
    109 不同饵料对胭脂鱼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叶建生,赵素珍,陈小江,韩兴鹏,刘美剑
    研究了不同饵料(卤虫、饲料、水蚯蚓、水蚯蚓+饲料)对胭脂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18±2)℃将初始体质量为(6.60±0.40)g的胭脂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0尾鱼,分别饲喂卤虫、饲料、水蚯蚓、水蚯蚓+饲料,试验周期56 d.试验结果表明,水蚯蚓+饲料混合组和水蚯蚓组生长效果最佳,混合组优于水蚯蚓组(P<0.05),饲料组和卤虫组次之,饲料组优于卤虫组(P<0.05);肠道消化酶活性卤虫组<饲料组<水蚯蚓组<混合组,卤虫组和饲料组3种消化酶活性均最低,水蚯蚓组与水蚯蚓+饲料混合组差异显著(P<0.05).
    2017 Vol. 36 (1): 109-112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901 KB)  ( 318 )
    113 辽宁省水产种质基因库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赫崇波,高磊,于喆,鲍相渤,柳岩,高祥刚,苏浩,李云峰,刘卫东
    针对辽宁省水产原良种场、海洋和淡水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沿海海域及主要河流的重要水产经济物种,开发构建了生物种质信息库、DNA条形码数据库和分子标记信息库,并整合形成辽宁省水产种质基因库信息平台.平台涵盖重要水产经济物种150种,分子标记上万个,在水产物种种质鉴定、水产生物遗传多样性评价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与原、良种场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平台将推进水产种质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水产科学工作者和生产者全面了解水产种质的特性,拓宽优势资源和遗传基因的使用范围提供数据保障.
    2017 Vol. 36 (1): 113-117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1468 KB)  ( 297 )
    118 辽宁近岸海域生物灾害及分布现状
    宋伦,宋广军,姜冰
    2017 Vol. 36 (1): 118-124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943 KB)  ( 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