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04年 第2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4-07-25

     
            论文
    1 不同温度下刺参对有机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
    赵永军,张慧
    以常规实验生态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不同规格刺参对有机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在水温为13.2~22.3 ℃时,大、中、小3种规格刺参对有机沉积物平均摄食率[g/(g·h )]依次为0.00324,0.00648,0.00959,对有机沉积物平均吸收率依次为7.32%,13.49%,17.61%.温度为15.13 ℃时,大规格刺参的吸收率最高(15.32%);当温度上升到23.2 ℃,中、小两种规格刺参吸收率达最高(依次为23.56%、26.49%).刺参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吸收与利用,降低了水底有机物的含量,可有效抑制水体有害物质的积累及产生.
    2004 Vol. 23 (7): 1-4 [摘要] ( 52 ) HTML (0 KB)  PDF (127 KB)  ( 383 )
    5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在吉富罗非鱼、中国对虾体内的残留规律研究
    徐维海,林黎明,朱校斌,王新亭,黄新苹,康兴伦
    模拟水产养殖实际,每天以剂量为50 μg/g(鱼体重)的恩诺沙星分别给吉富罗非鱼、中国对虾投喂药饵,周期为7 d,研究恩诺沙星在罗非鱼和对虾体内的残留与代谢规律,制定停药期.实验结果发现,恩诺沙星在鱼、虾体内均代谢为环丙沙星.在停药的"零"时,鱼肌肉、肝脏和血液中恩诺沙星的含量分别为(3.61±1.02)μg/g、(5.96 ±2.12)μg/g、(1.25±0.23)μg/mL,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5.61,16.83,17.19 h.鱼肌肉中代谢物环丙沙星的最高含量为(0.22±0.06)μg/g,消除半衰期67.3 h;中国对虾体内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的最高含量分别为(1.68±0.41)μg/g、(0.066±0.03)μg/g,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7.9,33.6 h.在本实验条件下,建议罗非鱼的停药期为22 d,中国对虾为12 d.
    2004 Vol. 23 (7): 5-8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98 KB)  ( 418 )
    9 大连湾丹麦细柱藻赤潮的主成分分析
    王年斌,周遵春,马志强,韩家波,薛克,宛立,邓欢,王世胜
    2002年8月,在黄海北部大连湾棉花岛海域发生的丹麦细柱藻赤潮中,跟踪测定了赤潮生消过程的生物数量及各环境要素.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该海域丹麦细柱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pH、叶绿素a、水色、DO、活性磷酸盐、COD以及透明度是指示(影响)赤潮生物细胞总量的关键因子.
    2004 Vol. 23 (7): 9-11 [摘要] ( 67 ) HTML (0 KB)  PDF (81 KB)  ( 288 )
    12 银鲈对五种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冯晓宇,杨仲景,邓闽中,朱丽敏
    试验银鲈鱼种全长3.0~3.3 cm,试验温度(20±2)℃,溶氧4.6~6.4 mg/L,pH值7.0~7.4.正式试验前先通过预备性试验,找出银鲈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灭虫精、聚维酮碘、硫酸铜中48 h内死亡0~100%的范围,然后按寇氏法(Karber)设计分组进行正式实验,求得5种药物对银鲈鱼种的最低致死剂量浓度范围、中间忍受限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银鲈对5种药物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灭虫精;硫酸铜;高锰酸钾;聚维酮碘;福尔马林.
    2004 Vol. 23 (7): 12-14 [摘要] ( 43 ) HTML (0 KB)  PDF (89 KB)  ( 304 )
    15 光合细菌在卤虫饵料中的应用
    魏文志,陈立
    以螺旋藻作为卤虫的饵料,在卤虫培养液中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光合细菌(0,0.1%,0.3%,0.5%),经15 d的养殖,卤虫的成活率、内禀生长率、粗蛋白含量均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卤虫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和氨基酸总量添加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大,成体卤虫均可作为河蟹蟹苗的优质蛋白源.
    2004 Vol. 23 (7): 15-17 [摘要] ( 67 ) HTML (0 KB)  PDF (95 KB)  ( 255 )
    18 黄海北部发现的中华白海豚Ⅱ.脊柱、肋骨、胸骨和肢带骨测定结果
    韩家波,马志强,董颖,王永江
    前文初步报告了对2003年5月在黄海北部(北纬39°35′01″;东经122°51′50″)误捕的中华白海豚的外形和内脏器官测定结果,本文则报告了对该中华白海豚的脊柱、肋骨、胸骨和肢带骨的测定结果,此中华白海豚脊椎式为:C7 +T12+L10+Ca22,与中国沿海其他海区的中华白海豚的骨骼测定结果基本相似.脊椎骨测定结果体现了海豚流线型曲线特点,但样本的第八和第十腰椎的脊突出现了分叉.另外,左第九、十肋骨上也出现了病灶.
    2004 Vol. 23 (7): 18-20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121 KB)  ( 695 )
    21 鱼类养殖实验设计中个体随机化分组的简单方法
    朱艺峰,林霞,徐同成
    应用Microsoft Excel的随机数函数,结合填充、排序等技术,对不同大小鱼体直接进行随机化配置,克服常规随机化分组方法的不足,从而使实验设计更加合理.
    2004 Vol. 23 (7): 21-23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79 KB)  ( 207 )
    24 海水鱼类室内育苗与室外育苗对比试验
    杜涛,罗杰,林向阳
    为建立一套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技术,分别采用室内水泥池、室外对虾高位池以及室内水泥池与室外对虾高位池相结合的育苗方法进行美国红鱼、花尾胡椒鲷等鱼类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水泥池育苗成活率为11%~98.8%,室外对虾高位池育苗成活率最高为6%,室内外相结合育苗的成活率为37.5%~73%.采用前期室内人工培育,幼苗体长约10 mm移到室外对虾高位池培育,既可提高育苗成活率,又可降低育苗成本,是目前值得推广的育苗方法.
    2004 Vol. 23 (7): 24-26 [摘要] ( 42 ) HTML (0 KB)  PDF (87 KB)  ( 254 )
    27 韩国的真海鞘养殖
    李文姬
    2004 Vol. 23 (7): 27-30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101 KB)  ( 517 )
    31 暗纹东方鲀亲鱼产后护理的初步研究
    杨州
    采用降温、防感染处理和加强营养等方法对野生暗纹东方(鱼屯)亲鱼进行产后护理,使野生亲鱼产后的成活率达到75%,人工养殖亲鱼产后成活率达到100%.暗纹东方(鱼屯)亲鱼产后死亡的一般原因多为鱼体受伤、催产不当、忽视产后亲鱼护理所致.对产后亲鱼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可提高亲鱼利用率.
    2004 Vol. 23 (7): 31-32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67 KB)  ( 240 )
    33 青虾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刘革利
    2004 Vol. 23 (7): 33-33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42 KB)  ( 214 )
    34 丹东沿海海蜇放流增殖效果初步分析
    李俊杰,郑宝太,刘吉明
    2004 Vol. 23 (7): 34-35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60 KB)  ( 231 )
    36 鱼肉鲜度快速检测技术新进展
    崔海英,曾名勇
    2004 Vol. 23 (7): 36-38 [摘要] ( 50 ) HTML (0 KB)  PDF (117 KB)  ( 482 )
    39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邱宝生,林炜铁,杨继国,吴军林
    2004 Vol. 23 (7): 39-41 [摘要] ( 74 ) HTML (0 KB)  PDF (92 KB)  ( 1164 )
    42 鱼类人工性别控制
    郝汉舟,杨桂军,谢从新
    2004 Vol. 23 (7): 42-44 [摘要] ( 38 ) HTML (0 KB)  PDF (98 KB)  ( 718 )
    45 中间球海胆的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二)
    常亚青,高绪生
    2004 Vol. 23 (7): 45-46 [摘要] ( 38 ) HTML (0 KB)  PDF (53 KB)  ( 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