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5年 第2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5-09-25 |
|
|
|
|
|
|
|
5 |
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 |
|
 |
杨霞,吴信忠 |
|
|
对2002年7~9月在广东省阳西县发生大规模死亡的赤点石斑鱼进行病原学研究,现场调查发现养殖赤点石斑鱼平均死亡率高达80%,病鱼的体征为鱼体体表有轻度溃疡,明显的腹部膨胀.解剖发现内脏严重病变,肠坏死,有少量腹水.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心、肝、肠、脾脏中存在大量的细菌,菌体呈现弥漫分布,透亮,个体为球状或短杆状.从以上器官及血液分离到3个优势菌株,分别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感染健康赤点石斑鱼,筛选出其中毒力较强的1株.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20E试剂盒,结合专用电脑软件进行鉴定,确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用该菌株配制成梯度浓度的菌悬液,再次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对健康赤点石斑鱼进行感染试验,得到其LD50为6.7×104 cfu/ml,证实了普通变形菌对赤点石斑鱼具有强毒性,可能是引起这次大规模死亡的致病菌. |
|
|
2005 Vol. 24 (9): 5-7
[摘要]
(
43 )
HTML
(0 KB)
PDF
(105 KB)
(
273
) |
|
|
|
8 |
氯氰菊酯对鲫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活力的影响 |
|
 |
王媛,杨康健,吴中,熊丽,生秀梅,唐红枫,刘涛 |
|
|
试验结果表明, 高效氯氰菊酯对鲫鱼的96 h LC50为11.4 μg/L.经0.114 μg/L、0.57 μg/L、1.14 μg/L质量浓度处理后,随着农药质量浓度的增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力升高,表明此农药对鲫鱼机体的损伤也增强.GPT和GOT活性可以作为杀虫剂对环境安全性的一种评价标准. |
|
|
2005 Vol. 24 (9): 8-10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95 KB)
(
366
) |
|
|
|
14 |
不同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比较研究 |
|
 |
王丹丽,徐善良,徐继林,赵志云 |
|
|
在Banta液(牛粪1.5 g +干稻草2 g +沃土20 g +水1000 ml)、酵母、小球藻三种培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分析后结果表明:它们的总脂量变化不大,依次为5.23% 、5.46%和6.01%.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蚤状溞以小球藻培养条件下的C20∶5(EPA)和 C18∶3的含量最高,PUFA占总脂肪酸的34.79%;Banta液组的SFA含量最高,为53.89%;面包酵母组的MUFA含量最高,达60.65%,且富含C16∶1(n-7) 和C18∶1(n-9),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的56.73%.EPA的含量以小球藻组最高,为14.43%,与自然环境中蚤状溞的含量相近.酵母组最低,为2.05%.蚤状溞和其它饵料生物一样,其脂肪酸组成主要随食物特点而变化,也决定于其本身的吸收与合成能力. |
|
|
2005 Vol. 24 (9): 14-16
[摘要]
(
58 )
HTML
(0 KB)
PDF
(158 KB)
(
256
) |
|
|
|
17 |
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需要量的研究 |
|
 |
李敬伟,李文宽,骆小年,闫有利,王吉桥,王文辉 |
|
|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大豆油为脂质源配制成3个蛋白质水平(35%、40%和45%)×2个能量水平(1.5×104 J/g和1.6×104 J/g)的6种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4.7±0.6)g的黄颡鱼,进行蛋白质和能量需要量的研究.经62 d饲养表明: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41.47%~43.38%,最佳能量蛋白比为40.17.在6组试验饲料中,当蛋白质含量为40.38%,能量为1.622×104 J/g时,体重增长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32.93%、1.14和1.76,饲料系数最低为2.17. |
|
|
2005 Vol. 24 (9): 17-19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97 KB)
(
341
) |
|
|
|
32 |
(鱼免)鱼亲鱼培育及其人工繁殖的研究 |
|
 |
李明云,郑忠明,竺俊全,徐万土,邬勇,黄福勇,张祖兴,刘伟成 |
|
|
采用自然苗培育成的1龄(鱼免)鱼,通过"春肥、夏育、秋繁、冬保"8字方针培育成亲鱼,性成熟率达到95%.经LHRH-A3 0.8~1.8 μg /kg催产并放人产卵池自行产卵,获产率达到96.83%.获受精卵650万余粒,受精率达到52%.受精后21.8 h孵化出鱼苗,孵化率达到70%. |
|
|
2005 Vol. 24 (9): 32-34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95 KB)
(
43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