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05年 第24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05-09-25

     
            论文
    1 海水养殖杂交鲟对环境变化耐受性的试验研究
    吴常文,朱爱意,赵向炯
    试验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杂交鲟的适宜温度为5.0~22.0℃,临界上限水温为26.0℃,临界下限水温为3.0℃;耐受盐度的范围比较广泛,为1.0~38.0,适宜养殖的盐度为8.0~32.0;耐pH值的范围为4.7~9.8,适宜养殖的pH值为6.9~8.8.杂交鲟对环境变化耐受性范围较大,可以保证杂交鲟可以更好地适应其生存环境,以避免由于环境因子的激变造成海水养殖杂交鲟的大规模死亡.
    2005 Vol. 24 (9): 1-4 [摘要] ( 50 ) HTML (0 KB)  PDF (105 KB)  ( 166 )
    5 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
    杨霞,吴信忠
    对2002年7~9月在广东省阳西县发生大规模死亡的赤点石斑鱼进行病原学研究,现场调查发现养殖赤点石斑鱼平均死亡率高达80%,病鱼的体征为鱼体体表有轻度溃疡,明显的腹部膨胀.解剖发现内脏严重病变,肠坏死,有少量腹水.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心、肝、肠、脾脏中存在大量的细菌,菌体呈现弥漫分布,透亮,个体为球状或短杆状.从以上器官及血液分离到3个优势菌株,分别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感染健康赤点石斑鱼,筛选出其中毒力较强的1株.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20E试剂盒,结合专用电脑软件进行鉴定,确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用该菌株配制成梯度浓度的菌悬液,再次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对健康赤点石斑鱼进行感染试验,得到其LD50为6.7×104 cfu/ml,证实了普通变形菌对赤点石斑鱼具有强毒性,可能是引起这次大规模死亡的致病菌.
    2005 Vol. 24 (9): 5-7 [摘要] ( 43 ) HTML (0 KB)  PDF (105 KB)  ( 273 )
    8 氯氰菊酯对鲫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活力的影响
    王媛,杨康健,吴中,熊丽,生秀梅,唐红枫,刘涛
    试验结果表明, 高效氯氰菊酯对鲫鱼的96 h LC50为11.4 μg/L.经0.114 μg/L、0.57 μg/L、1.14 μg/L质量浓度处理后,随着农药质量浓度的增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力升高,表明此农药对鲫鱼机体的损伤也增强.GPT和GOT活性可以作为杀虫剂对环境安全性的一种评价标准.
    2005 Vol. 24 (9): 8-10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95 KB)  ( 366 )
    11 两品系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及投喂河蟹苗效果的研究
    窦亚秋,殷旭旺,朱知龙,赵文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两品系褶皱臂尾轮虫(内蒙品系和盘锦品系)的种群增长和投喂蟹苗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系轮虫的种群增长差异不显著,两者平均瞬时增长率分别为0.42 d-1和0.40 d-1.在投喂蟹苗的效果方面,褶皱臂尾轮虫内蒙品系好于盘锦品系.用内蒙品系轮虫投喂的蟹苗,幼体变态至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为71.65%,用盘锦品系轮虫投喂的蟹苗,变态至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为62.50%.
    2005 Vol. 24 (9): 11-13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100 KB)  ( 391 )
    14 不同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比较研究
    王丹丽,徐善良,徐继林,赵志云
    在Banta液(牛粪1.5 g +干稻草2 g +沃土20 g +水1000 ml)、酵母、小球藻三种培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分析后结果表明:它们的总脂量变化不大,依次为5.23% 、5.46%和6.01%.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蚤状溞以小球藻培养条件下的C20∶5(EPA)和 C18∶3的含量最高,PUFA占总脂肪酸的34.79%;Banta液组的SFA含量最高,为53.89%;面包酵母组的MUFA含量最高,达60.65%,且富含C16∶1(n-7) 和C18∶1(n-9),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的56.73%.EPA的含量以小球藻组最高,为14.43%,与自然环境中蚤状溞的含量相近.酵母组最低,为2.05%.蚤状溞和其它饵料生物一样,其脂肪酸组成主要随食物特点而变化,也决定于其本身的吸收与合成能力.
    2005 Vol. 24 (9): 14-16 [摘要] ( 58 ) HTML (0 KB)  PDF (158 KB)  ( 256 )
    17 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需要量的研究
    李敬伟,李文宽,骆小年,闫有利,王吉桥,王文辉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大豆油为脂质源配制成3个蛋白质水平(35%、40%和45%)×2个能量水平(1.5×104 J/g和1.6×104 J/g)的6种试验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4.7±0.6)g的黄颡鱼,进行蛋白质和能量需要量的研究.经62 d饲养表明:黄颡鱼幼鱼配合饲料中的适宜蛋白质含量为41.47%~43.38%,最佳能量蛋白比为40.17.在6组试验饲料中,当蛋白质含量为40.38%,能量为1.622×104 J/g时,体重增长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32.93%、1.14和1.76,饲料系数最低为2.17.
    2005 Vol. 24 (9): 17-19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97 KB)  ( 341 )
    20 用数值法计算圆形沉浮式深海网箱的下潜水深
    高晓芳,杨新华,许幸新
    应用一系列力学关系,给出了深海沉浮式养殖网箱的运动方程组,在网箱下潜深度的研究中采用绕射理论和Morison方程进行了波浪力分析,讨论了网箱的下潜深度随波浪的波高、波长及周期的变化情况,得出下潜水深比较小时深海网箱的波力变化快,当达到某一个下潜深度以后,波力的变化趋于平缓,从而为深海网箱选用最佳工况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2005 Vol. 24 (9): 20-23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129 KB)  ( 319 )
    24 影响海水养殖系统中泡沫分离器效果的因素
    于向阳,刘鹰,张延青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去除水体中有机物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去除有机物的主要设备--泡沫分离器在技术应用上还不成熟,本文通过实验逐步改变充气量、水流量、有机物浓度、分离器高度等影响因素,以确定这些影响因素对泡沫分离器有机物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气流紊动的影响存在最佳气液比,本实验中气液比为6时有机物去除率最大.(2)有机物浓度是影响有机物去除效率的主要因素,本实验中当有机物浓度在4.32mg/l时去除率明显增大.(3)分离器高度对去除率的影响是随着有机物浓度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
    2005 Vol. 24 (9): 24-26 [摘要] ( 55 ) HTML (0 KB)  PDF (79 KB)  ( 353 )
    27 方氏云鳚渔业生物学及其在辽宁沿海的渔业
    毕远溥
    方氏云鳚为近岸季节集群性小型底层冷水性鱼类,黄、渤两海均有分布.黄海北部及渤海主要群体每年10~11月集中在北纬38°00'~39°00'近岸水域产卵,群体中Ⅳ个世代,雌雄性成熟均为Ⅱ龄.方氏云鳚在辽宁沿岸每年有两次渔汛期:幼鱼渔汛期3~5月,渔获量3×106~4×106 kg;成鱼渔汛期9~12月,渔获量约2×107 kg.渔业产值近亿元.目前方氏云鳚成鱼在辽宁的资源量约6×107 kg,年捕捞量约3×107 kg,现阶段资源量与捕捞量基本平衡.
    2005 Vol. 24 (9): 27-28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77 KB)  ( 278 )
    29 花鳗鲡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袁瑛,闵志勇
    采用摄影技术和直接测量等方法对花鳗鲡的基础生物学进行研究.花鳗鲡的形态测定、内脏解剖、耗氧率及肌肉生化成分分析结果为:D-A/D-头后缘=1.465±0.028,为发育中的稳定形态比例性状,W=1.76×10-3L3.11;肠近中部有一个"V"型小弯曲;生殖腺出现时间明显晚于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昼夜平均耗氧率为73.49 mg/kg*h;蛋白质、脂肪、水分含量百分比为11.44、5.08、77.94,氨基酸有18种,脂质以甘油三脂为主,无机元素、EPA和DHA含量高,DHA>EPA,营养价值优于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
    2005 Vol. 24 (9): 29-31 [摘要] ( 71 ) HTML (0 KB)  PDF (103 KB)  ( 394 )
    32 (鱼免)鱼亲鱼培育及其人工繁殖的研究
    李明云,郑忠明,竺俊全,徐万土,邬勇,黄福勇,张祖兴,刘伟成
    采用自然苗培育成的1龄(鱼免)鱼,通过"春肥、夏育、秋繁、冬保"8字方针培育成亲鱼,性成熟率达到95%.经LHRH-A3 0.8~1.8 μg /kg催产并放人产卵池自行产卵,获产率达到96.83%.获受精卵650万余粒,受精率达到52%.受精后21.8 h孵化出鱼苗,孵化率达到70%.
    2005 Vol. 24 (9): 32-34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95 KB)  ( 433 )
    35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及防治
    袁思平,王国良,金珊
    2005 Vol. 24 (9): 35-36 [摘要] ( 83 ) HTML (0 KB)  PDF (126 KB)  ( 320 )
    37 黄颡鱼规模化养殖高产试验
    陆阳,徐珏,冯世龙,徐固华
    2005 Vol. 24 (9): 37-38 [摘要] ( 50 ) HTML (0 KB)  PDF (65 KB)  ( 173 )
    39 光合细菌在草鱼种池塘养殖中的应用试验
    陈万光,张耀武
    2005 Vol. 24 (9): 39-40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64 KB)  ( 243 )
    41 营养对鱼类抗寒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程汉良,夏德全,吴婷婷
    2005 Vol. 24 (9): 41-44 [摘要] ( 58 ) HTML (0 KB)  PDF (137 KB)  ( 563 )
    45 鱼类免疫球蛋白多样性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福淼,袁金铎,安利国,杨桂文
    2005 Vol. 24 (9): 45-48 [摘要] ( 55 ) HTML (0 KB)  PDF (139 KB)  ( 346 )
    49 持续发展虾夷扇贝的健康增养殖
    李文姬,薛真福
    2005 Vol. 24 (9): 49-51 [摘要] ( 57 ) HTML (0 KB)  PDF (87 KB)  ( 600 )
    52 鱼类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冯仁勇,周小秋
    2005 Vol. 24 (9): 52-54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115 KB)  ( 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