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6年 第2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6-06-25 |
|
|
|
|
|
|
|
|
271 |
养殖大菱鲆烂鳍病的流行调查及人工感染试验 |
|
 |
张正,王印庚,秦蕾,李秋芬 |
|
|
通过现场调查和记录备案送检大菱鲆病鱼样品的方法,对我国大菱鲆主要养殖区烂鳍病进行了21个月流行情况调查,共采集到烂鳍病发病样品20个.调查结果发现,烂鳍病是大菱鲆养殖比较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自然高发期集中于5~8月水温较高的时期,苗期的大菱鲆最易感染,发病鱼一般都是急性死亡.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显示,病鱼多个组织器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用该病致病菌对苗期大菱鲆进行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病原菌对大菱鲆的致病力是相当强的.根据感染试验死亡曲线推算出该致病菌对大菱鲆半致死量为5.9×103 cfu/ml. |
|
|
2006 Vol. 25 (6): 271-274
[摘要]
(
36 )
HTML
(0 KB)
PDF
(559 KB)
(
252
) |
|
|
|
275 |
九孔鲍肠道及其养殖水体中弧菌产酶能力的分析 |
|
 |
蔡俊鹏,程璐 |
|
|
从汕尾健生鲍鱼场养殖水体和九孔鲍肠道中共分离筛选到25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肠道,11株来自养殖水体,并对它们产多种胞外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78.6%的肠道弧菌能分泌蛋白酶,21.4%能分泌脂肪酶,64.3%能分泌卵磷脂酶或淀粉酶,92.9%能分泌明胶酶;水体中的弧菌63.6%能分泌蛋白酶,54.5%能分泌脂肪酶或明胶酶,72.7%能分泌卵磷脂酶,100%能分泌淀粉酶.同时筛选出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超强的菌株,除分泌蛋白酶能力最强的弧菌(Bh14)来自鲍鱼肠道外,其余分泌其它4种胞外酶能力最强者(Sh05、Sh03、Sh11、Sh08)均来自养殖水体.研究还发现来自水体的弧菌分泌多种胞外酶能力强于来自肠道的弧菌.由此提示,应用有益微生物以改善鲍鱼肠道中的菌群结构,可能会提高鲍鱼饲料利用率. |
|
|
2006 Vol. 25 (6): 275-279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141 KB)
(
361
) |
|
|
|
287 |
两种不同体色黄鳝的染色体组型 |
|
 |
刘良国,席在星,郑荷,梁晓剑,曾伯平 |
|
|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法,首次对洞庭湖区两种不同体色黄鳝进行肾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并对其染色体数目及组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体色黄鳝的染色体数目相同,2N =24,且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但两种不同体色黄鳝的染色体相对长度存在一定差异:黄鳝A的染色体相对长度为11.45±0.06~6.15±0.03,黄鳝B的染色体相对长度为11.53±0.01~5.23±0.09.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洞庭湖区黄鳝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
|
|
2006 Vol. 25 (6): 287-290
[摘要]
(
78 )
HTML
(0 KB)
PDF
(317 KB)
(
264
) |
|
|
|
291 |
中华绒螯蟹精巢发育组织学 |
|
 |
马丹丹,康现江,董丽君,穆淑梅,王琦,刘桂荣 |
|
|
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精巢由生精小管组成,生精小管一侧为管壁上皮,另一侧为生发区.各个生精小管中生殖细胞发育不同步:同一个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的成熟方式由近基膜处产生生殖细胞,向管腔推进,最终进入输精小管;不同生精小管生殖细胞由精巢前端顶部开始成熟,沿精巢外侧向后端输精小管方向推移,成熟的精子进入输精小管;取不同发育时期的河蟹,依据河蟹外部形态和精巢形态,组织结构及生精小管内占优势的雄性生殖细胞种类和数量,可以把河蟹精巢发育分为5个时期,即精原细胞期,精母细胞期,精子细胞期,精子期和休止期. |
|
|
2006 Vol. 25 (6): 291-296
[摘要]
(
43 )
HTML
(0 KB)
PDF
(804 KB)
(
573
) |
|
|
|
297 |
鲤鱼脱脂方法的研究 |
|
 |
王雅卿,郭恒斌,曾庆祝 |
|
|
分别采用水漂洗、有机溶剂浸提、脂肪酶酶解的方法对鲤鱼鱼肉进行脱脂.试验结果表明,水漂洗法中,清水漂洗效果最优;有机溶剂浸提法中,异丙醇脱脂效果最佳,并对其采用正交试验方案对异丙醇脱脂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试验条件是:脱水时间30 min,脱脂时间110 min,温度为75 ℃,溶剂添加量为50 g;脂肪酶脱脂试验得出最佳条件是加酶量40 U/ml,酶作用时间50 min.3种方法中,脂肪酶脱脂效果最佳. |
|
|
2006 Vol. 25 (6): 297-300
[摘要]
(
61 )
HTML
(0 KB)
PDF
(78 KB)
(
176
) |
|
|
|
301 |
池塘主养白须公试验 |
|
 |
骆小年,王丹,金广海,李文宽,朴笑平 |
|
|
在0.27 hm2土池进行了主养红白须公秋片鱼种试验,放养红白须公夏花33855尾,白鲢夏花6000尾,花鲢夏花2000尾.经97 d饲养,出塘红白须公秋片17360尾,1675.24 kg,平均体重96.5 g,成活率51.2%,花、白鲢秋片580 kg,平均产鱼8457.15 kg /hm2,其中红白须公占77.3%,产值达108 750元 /hm2. |
|
|
2006 Vol. 25 (6): 301-304
[摘要]
(
42 )
HTML
(0 KB)
PDF
(100 KB)
(
290
) |
|
|
|
305 |
利用塑料大棚晒水进行刺参种苗越冬试验 |
|
 |
袁成玉,王凤君,董颖 |
|
|
2002年11月~2003年4月,在瓦房店市交流岛前哨海参育苗厂800 m3水体室内水泥池中,投放平均规格为5000头/kg,刺参种苗196 kg(98万头).在没有锅炉进行水加温条件下,利用600 m3水体塑料大棚晒水进行刺参种苗越冬,水温2.0~13.2 ℃,平均盐度31.2,pH值8.2,DO>7 mg/L,经过近6个月的培育,共培育出规格为876头/kg的参苗836 kg(73.2万头),成活率74.7%,总重量增加了8.5倍. |
|
|
2006 Vol. 25 (6): 305-307
[摘要]
(
39 )
HTML
(0 KB)
PDF
(84 KB)
(
27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