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09年 第28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9-11-25

     
            论文
    613 褐牙鲆腹水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灭活疫苗的研制
    孙祎敏,李楠,宋杰,李晓玥,申红旗,王风敏,李全振,曹杰英,赵宝华
    从患腹水病褐牙鲆体内分离致病菌,通过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该菌的16S rDNA序列与标准株同源性达99.8%,证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制备灭活疫苗后分别注射小鼠和牙鲆,测定其免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所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小鼠,其保护率达到90%,免疫牙鲆的保护率达到80%;采用渗透压差法浸泡免疫牙鲆在攻毒后发病率仅为6%,攻毒后保护率为85%;通过间接ELISA检测表明受免动物体内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体;剖检及病理切片结果表明免疫过的动物内脏健康无异样,而未免动物肝脏充血,肠腔有积水.说明该疫苗安全有效.
    2009 Vol. 28 (11): 613-617 [摘要] ( 59 ) HTML (0 KB)  PDF (361 KB)  ( 252 )
    618 不同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生长发育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强俊,王辉,李瑞伟,董晓慧
    将初始体质量为(0.006±0.0005)g的仔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平行,分别投喂4种饵料:人工配合饵料、轮虫、蛋黄和轮虫+人工配合饵料.试验周期为28 d.结果表明,(1)轮虫+人工配合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组生长较快,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14 %/d和0.013 %/d, 绝对生长率达到0.150、0.142 g/d,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组生长最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轮虫+人工配合饵料与轮虫组仔稚鱼的成活率达到90.3%和 89.7%,大部分个体发育进入幼鱼阶段,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组存活率较低,只有40.7%,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3)投喂不同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消化酶具有显著影响,蛋黄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轮虫+人工配合饵料组的胃蛋白酶活力较高,天然饵料(轮虫)组较低.
    2009 Vol. 28 (11): 618-623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372 KB)  ( 332 )
    624 环境因子对纤细角毛藻种群增长的影响
    闫爱菊,吴惠仙,薛俊增,刘艳
    通过对纤细角毛藻的单种培养,研究了N、P、N/P和Si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纤细角毛藻的最适生长条件为:N、P质量浓度分别为5 mg/L和1 mg/L、N/P为8∶1、Si为4 mg/L.其中N/P是影响纤细角毛藻细胞生长的关键因素,纤细角毛藻细胞生长的速率主要取决于P所占比例的高低;Si浓度的变化对纤细角毛藻细胞增长的影响不明显(P>0.05),表明Si不是纤细角毛藻细胞生长的限制因子.
    2009 Vol. 28 (11): 624-627 [摘要] ( 108 ) HTML (0 KB)  PDF (286 KB)  ( 196 )
    628 高位虾池养殖过程主要理化因子的变化及水质评价
    张瑜斌,章洁香,詹晓燕,李雪英,孙省利
    研究了湛江东海岛2口凡纳滨对虾高位养殖虾池水体主要理化因子在养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并用营养状态质量法对该养殖场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养殖过程水体中DO、pH、温度和盐度波动较小、变化平缓,而COD、DOC、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含量随养殖过程而上升.主要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复杂,但叶绿素a与营养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养殖中后期,表征富营养化的NQI值大幅度升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
    2009 Vol. 28 (11): 628-634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433 KB)  ( 416 )
    635 棕点石斑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郭永军,邢克智,徐大为,陈成勋,王庆奎,王晓雪,张树森,杨永海
    试验结果表明,棕点石斑鱼的含肉率为77.3%,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的含量分别为18.8%、2.2%、1.16%和77.1%;18种氨基酸总量为18.22%(占鲜样),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为6.88%,占氨基酸总量的37.36%,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7.11%.其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514.DHA和EPA含量丰富,占脂肪酸总量的28.2%.
    2009 Vol. 28 (11): 635-638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248 KB)  ( 227 )
    639 小沙丁鱼属鱼类Cytb序列的比较分析
    杨天燕,高天翔,郭焱,孟玮
    对小沙丁鱼属中的青鳞小沙丁鱼、裘氏小沙丁鱼、金色小沙丁鱼、天立体小沙丁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部分序列(402 bp)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了种间的序列差异.10尾样品中共检测到9种单倍型.同源基因序列分析显示T、C、A、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9%、28.2%、23.9%、19.0%,其中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同源序列碱基特点相似.利用Kimura-2模型分析得到种间遗传距离为0.1616~0.2653,基于Cytb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青鳞小沙丁鱼与裘氏小沙丁鱼亲缘关系较近,短体小沙丁鱼与金色小沙丁鱼亲缘关系较近.依据分子进化速率推测4种小沙丁鱼发生分歧的时间约为800万年到1300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晚期,略早于其他鱼类.
    2009 Vol. 28 (11): 639-643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318 KB)  ( 358 )
    644 黄颡鱼胚胎发育早期脂肪酸变化的研究
    姚俊杰,赵云龙,李川,何登菊,胡从云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黄颡鱼成熟卵及早期胚胎的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在成熟卵和早期胚胎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软脂酸(C_(16∶0))、硬脂酸(C_(18∶0))、棕榈油酸(C_(16∶1n-7))、油酸(C_(18∶1n-9))、亚油酸(C_(18∶2n-6)),此外,成熟卵中还含有较高比例的亚麻酸(C_(18∶3n-3)).胚胎对不同脂肪酸的利用因胚胎发育时期的不同而有差异,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囊胚期、原肠期和器官形成期占有较高的比例;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卵裂期和囊胚期所占比例升高较快;饱和脂肪酸(SFA)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能量的主要提供者,在原肠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存在着活跃的代谢,为这些时期的发育提供能量.与成熟卵相比,黄颡鱼的受精卵在脂肪酸组成上显示了不同.PUFA比例明显减少,而SFA的比例迅速增加,表明在卵粒受精后,胚胎内开始了活跃的代谢过程.
    2009 Vol. 28 (11): 644-647 [摘要] ( 62 ) HTML (0 KB)  PDF (264 KB)  ( 306 )
    648 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黄河鲤血液免疫效果研究
    殷海成,赵红月
    研究了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黄河鲤血液免疫应答的影响.将苏云金芽孢杆菌按1.0×10~(11)、3.0×10~(11)、5.0×10~(11) cfu/kg 3个浓度添加在鱼用全价颗粒饲料中,投喂经嗜水气单胞菌疫苗免疫组(A_0~A_3)和未免疫组(B_0~B_3)黄河鲤,分别于0、15、30、40 d时检测各组黄河鲤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以及血清凝集抗体效价,并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使黄河鲤血液中白细胞吞噬活性和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提高.添加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添加浓度越高,血液白细胞活性和溶菌酶活性越强.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白细胞吞噬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而溶菌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在停止投喂后10 d,白细胞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逐渐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苏云金芽孢杆菌还可提高黄河鲤的凝集抗体效价及攻毒后的存活率,其中,当菌株添加浓度为5.0×10~(11) cfu/kg时,受免疫的黄河鲤免疫保护率最高.即投喂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黄河鲤血液免疫应答有明显促进作用.
    2009 Vol. 28 (11): 648-652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327 KB)  ( 221 )
    653 广西地区文蛤花纹的蛋白质图谱分析
    李春艳,李太武,苏秀榕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广西地区不同花纹文蛤外套膜的蛋白质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广西地区不同花纹文蛤外套膜的蛋白质图谱中多数条带相同,不同花纹文蛤间少数蛋白质的含量和种类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文蛤花纹不同呈相关性.
    2009 Vol. 28 (11): 653-655 [摘要] ( 52 ) HTML (0 KB)  PDF (309 KB)  ( 271 )
    656 江苏启东文蛤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
    郭闯,陈静,邹勇,黄春贵,陈辉
    采集启东文蛤发病地区的养殖海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并对感染文蛤做了细菌分离和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结果表明,此次文蛤大面积死亡非化学污染和细菌感染所致;发病文蛤外套膜电镜超薄切片中发现了病毒包涵体和散在病毒颗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60~80 nm,无囊膜.其他感染组织也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如核固缩、线粒体溶解、微绒毛脱落、细胞器空泡化.
    2009 Vol. 28 (11): 656-658 [摘要] ( 57 ) HTML (0 KB)  PDF (308 KB)  ( 244 )
    659 海带抗菌活性的研究
    穆凯峰,吴永沛,杨芳,杨秋明
    研究了海带提取物对4种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黑曲霉、酵母菌的抗菌作用,并对海带提取物的提取条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带提取物仅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抗菌作用;较好的提取溶剂为95%甲醇.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为30 ℃,时间为8 h,pH 7.
    2009 Vol. 28 (11): 659-662 [摘要] ( 55 ) HTML (0 KB)  PDF (244 KB)  ( 330 )
    663 四联活菌制剂对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的降解
    施大林,何义进,孙梅,潘良坤,刘淮,胡凌,周群兰,陈秋红,张维娜,徐跑,匡群
    利用四联活菌制剂,在室内进行了对养殖池塘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光合细菌、纳豆芽孢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具有较好的氨氮、亚硝酸盐降解性能,随着添加质量浓度的增加,氨氮、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增加;各菌株氨氮降解能力依次为:乳酸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纳豆芽孢杆菌;亚硝酸盐降解能力依次为:硝化细菌>纳豆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四联活菌制剂对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降解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纳豆芽孢杆菌的协同作用对氨氮、亚硝酸盐的降解效果更显著、快速.当制剂添加量分别为1.5、3.0、4.5 kg/hm~2时,5 d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2%、80%、74%,亚硝酸盐的去除率接近100%,结果均显著高于添加同剂量单一菌株时的氨氮、亚硝酸盐的去除率.
    2009 Vol. 28 (11): 663-666 [摘要] ( 63 ) HTML (0 KB)  PDF (242 KB)  ( 272 )
    667 褐藻胶裂解酶产生菌的发酵优化研究
    侯保兵,刘书来,张建友,包华芳,丁玉庭
    以筛选的羊栖菜腐败菌系不动杆菌属X8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产褐藻胶裂解酶的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液体培养基组成为(m/V):0.6%褐藻酸钠,0.7%蛋白胨,0.2% KH_2PO_4,0.2 % NaCl,初始pH 7.0.该菌株于25 ℃,150 r/min 振荡培养16 h后,褐藻胶裂解酶酶活可达157.32 U/ml,较优化前提高了1.59倍.Mg~(2+)、Ca~(2+)和Fe~(2+)对菌株产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09 Vol. 28 (11): 667-670 [摘要] ( 61 ) HTML (0 KB)  PDF (292 KB)  ( 509 )
    671 抗冻蛋白AFPⅢ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郝凤霞,胡文革,付伟超,康庄丽,张桂玲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AFPⅢ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通过PCR、单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构建结果.用IPTG诱导蛋白表达,将融合蛋白纯化后,免疫6-7周龄的小白鼠,制备AFPⅢ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验抗体特异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多克隆抗体滴度.成功地构建了AFPⅢ的原核表达载体,经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得到较纯的相对分子质量约26 000 Da的融合蛋白,免疫小白鼠后得到多抗血清,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此多克隆抗体与AFPⅢ蛋白特异性结合.该试验为进一步研究AFPⅢ在转基因鱼中的定点表达以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009 Vol. 28 (11): 671-674 [摘要] ( 58 ) HTML (0 KB)  PDF (354 KB)  ( 297 )
    675 链状亚历山大藻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史西志,刘兵,贺静静,王梦前,郭皓,苏秀榕,李太武
    为了筛选链状亚历山大藻特异表达的发光相关基因,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链状亚历山大藻特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共获得500个克隆,通过基因PCR初步筛选表明插入片段的大小主要集中在250~1000 bp,随机挑选10个阳性克隆进行双向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有2个克隆基因片段与已知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分别为荧光素结合蛋白和羧化酶/加氧酶,另有8个克隆基因片段在GenBank中未查找到相应的同源基因,可能为未知新基因序列.这些基因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链状亚历山大藻特异表达基因,阐明其发光机理及建立特异甲藻的新型检测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2009 Vol. 28 (11): 675-677 [摘要] ( 54 ) HTML (0 KB)  PDF (243 KB)  ( 202 )
    678 不同配方饲料对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和效益的影响
    李敬伟,李文宽,肖祖国,于永清,李长军
    在12块稻田中进行4种中华绒螯蟹饲料配方对比试验,蛋白含量分别为38.06%、33.43%、28.48%、25.32%.经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蛋白含量为38.06%、脂肪含量为6.01%、钙磷比为1∶1.35的饲料组中华绒螯蟹生长最佳,利润最高.高营养水平的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能促进生长,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显著增加效益.
    2009 Vol. 28 (11): 678-682 [摘要] ( 60 ) HTML (0 KB)  PDF (272 KB)  ( 260 )
    683 杂交鳢和乌鳢池塘养殖对比试验
    王宇希,冯晓宇,李行先,郭水荣,谢楠
    对杂交鳢和乌鳢进行池塘养殖对比试验.前者投喂人工饲料,后者投喂冰鲜鱼,结合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技术,杂交鳢成活率80.9%,乌鳢53.9%;杂交鳢平均单产为5.2 kg/m~2,饵料系数1.367;乌鳢1.8 kg/m~2,饵料系数4.29.整个养殖过程杂交鳢塘换水2次,乌鳢塘换水6次.
    2009 Vol. 28 (11): 683-686 [摘要] ( 63 ) HTML (0 KB)  PDF (236 KB)  ( 328 )
    687 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硫丹和溴氰菊酯残留量
    张金虎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快速检测水产品中硫丹和溴氰菊酯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水提取,正己烷除脂,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和反萃取,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通过优化前处理和上机条件,硫丹的检出限为0.004 mg/kg,溴氰菊酯的检出限为0.01 mg/kg.2种农药在检出限1、2、5倍加标水平下,回收率64.6%~88.9%,相对标准偏差4.1%~9.5%.此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且成本低,可以达到日本肯定列表中对2种农药的检测低限,满足水产品进出口检测要求.
    2009 Vol. 28 (11): 687-690 [摘要] ( 63 ) HTML (0 KB)  PDF (245 KB)  ( 462 )
    691 螺蛳投放量对中华绒螯蟹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董江水,陈红军,王新华
    研究了螺蛳投放量对池塘生态养殖的中华绒螯蟹平均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产量(Z)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Z=528.138+0.228x-0.000029x~2(R~2=0.959)(P<0.05);中华绒螯蟹规格(Y)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Y=155.368+0.014x-0.0000017x~2(R~2=0.934)(P<0.05);中华绒螯蟹成活率与螺蛳投放量的关系为:L=52.208+0.018x-0.0000023x~2(R~2=0.957)(P<0.05).中华绒螯蟹池塘生态养殖中螺蛳最佳投放量为4500 kg/hm~2.
    2009 Vol. 28 (11): 691-694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246 KB)  ( 422 )
    695 宽体金线蛭疾病快速诊断及治疗方法研究
    蔡丽娟,邹礼根,林启存
    对发病宽体金线蛭进行常规体表检查后,用无菌操作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分离,分离的病原微生物用VITEK-32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并用药敏纸片法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氟哌酸、丁胺卡那霉素、四环素、恩诺沙星、强力霉素7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治疗发病宽体金线蛭的最适宜抗生素.试验结果表明:病原微生物经鉴定为阴沟肠杆菌,氟哌酸的敏感性最高.以50 mg/kg剂量的氟哌酸伴入饵料口服,连用5 d;同时配合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喂药3 d后病症消失.
    2009 Vol. 28 (11): 695-697 [摘要] ( 73 ) HTML (0 KB)  PDF (171 KB)  ( 273 )
    698 盐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李庭古
    研究了不同盐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用虾体长(3.13±0.30) cm,体质量(1.82±0.21) g.25 ℃条件下,试验设置盐度0、2、4、6、8、10、12七个梯度.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盐度为2时,克氏原螯虾幼虾的耗氧率与排氨率最低,表明幼虾对盐度调节的等渗点约为2.随着盐度升高,幼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上升,Tukey HSD test发现,对照组、2、4、6盐度组的耗氧率、排氨率差异不明显.盐度超过0~6时,幼虾的耗氧率、排氨率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2009 Vol. 28 (11): 698-700 [摘要] ( 62 ) HTML (0 KB)  PDF (188 KB)  ( 248 )
    701 鱼类免疫球蛋白的研究进展
    张立颖,赵萌
    2009 Vol. 28 (11): 701-705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359 KB)  ( 774 )
    706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及病害学等研究现状
    陈春娜,黄颖颖
    2009 Vol. 28 (11): 706-709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271 KB)  ( 293 )
    710 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影响
    任信林,凌武海,纪翠萍
    2009 Vol. 28 (11): 710-712 [摘要] ( 52 ) HTML (0 KB)  PDF (235 KB)  ( 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