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1-25 |
|
|
|
|
|
|
|
|
1 |
温度变化对锯缘青蟹免疫因子的胁迫影响 |
|
 |
丁小丰,杨玉娇,金珊,王国良 |
|
|
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养殖锯缘青蟹免疫能力的影响显著.20 ℃时血细胞密度最高,远离20 ℃后,其血细胞密度随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而逐渐降低,在10 ℃和30 ℃时降至最低;血细胞吞噬百分比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无显著差异,但血细胞吞噬指数在25~27 ℃时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血清溶菌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皆在25 ℃时最高,并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下降;酸性磷酸酶活力在20 ℃时最高,并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在不同试验温度下无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在30 ℃时活性最低,其他各试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酚氧化酶活性在30 ℃和27 ℃最高,其他各试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水温为20~25 ℃,锯缘青蟹相关免疫因子的各项指标较好,反映此时锯缘青蟹的抗病能力较强,而偏离该温度区间明显影响锯缘青蟹的免疫水平. |
|
|
2010 Vol. 29 (1): 1-6
[摘要]
(
43 )
HTML
(0 KB)
PDF
(394 KB)
(
322
) |
|
|
|
7 |
温州沿海3种双壳类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
|
 |
张永普,张炯明,方军,周化斌 |
|
|
测定了采自温州沿海的等边浅蛤、尖刀蛏和结蚶3种双壳类软体部的营养成分.试验结果表明,等边浅蛤、尖刀蛏和结蚶软体部干样中粗蛋白分别为58.11%、71.02%和59.17%,粗脂肪分别为14.98%、14.35%和10.62%,灰分分别为10.85%、9.05%和11.03%;总氨基酸分别为459.27、565.20 mg/g和509.83 mg/g,必需氨基酸分别为157.33、197.03 mg/g和181.57 mg/g,呈味氨基酸分别为241.40、288.40 mg/g和258.60 mg/g;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等边浅蛤、尖刀蛏和结蚶软体部脂肪酸组成分别为22种、23种和21种,等边浅蛤和结蚶无C14:1,结蚶无C14:3;饱和脂肪酸分别为36.01%、28.85%和30.87%,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63.97%、71.25%和69.14%,单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23.18%、27.61%和26.20%,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40.79%、43.64%和42.94%.3种双壳类均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
|
|
2010 Vol. 29 (1): 7-10
[摘要]
(
70 )
HTML
(0 KB)
PDF
(292 KB)
(
414
) |
|
|
|
11 |
3株噬菌蛭弧菌裂解特性及在水体中的应用研究 |
|
 |
郭洪新,贾朋辉,王兴华,李光 |
|
|
对从海水中分离的3株噬菌蛭弧菌Blb-1、Blb-2、Blb-3在不同条件下的裂解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进行了Blb-2裂解水体哈维氏弧菌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在盐度为0~30时均能良好生长,具有广盐性;3株菌对灭活后的宿主菌具有更强的裂解作用,形成噬菌斑的时间普遍提前,且噬菌斑较大;3株蛭弧菌的裂菌谱试验以及不同蛭弧菌菌龄的裂解效果试验表明,3株菌对气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细菌均有很好的裂解能力,而对水产益生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裂解能力很弱;应用试验表明,噬菌蛭弧菌对水体中的哈维氏弧菌具有较强的的清除能力. |
|
|
2010 Vol. 29 (1): 11-14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252 KB)
(
433
) |
|
|
|
15 |
甲氧苄氨嘧啶在牙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
 |
盖春蕾,朱安成,李天保,叶海斌,许拉,王勇强 |
|
|
健康牙鲆口服剂量为100 mg/kg的甲氧苄氨嘧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药物在牙鲆肌肉、血液、肾脏、肝脏质量浓度变化,并通过3P87药动学软件分析数据.试验结果表明,甲氧苄氨嘧啶在肌肉、血液、肾脏、肝脏4种组织中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在上述4种组织中的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18.72、12.94、23.13 h和19.49 h;达峰质量浓度分别为13.80、18.23、32.79、27.40 μg/ml;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3.64、21.47、16.72 h和15.99 h.口服甲氧苄氨嘧啶,在牙鲆体内吸收与消除较慢,血药浓度高,维持时间长. |
|
|
2010 Vol. 29 (1): 15-18
[摘要]
(
62 )
HTML
(0 KB)
PDF
(214 KB)
(
230
) |
|
|
|
19 |
虾夷扇贝天然苗种中间育成技术研究 |
|
 |
李文姬,薛真福,李华琳,张明,王伟东,鲁学辉,刘项峰,滕炜鸣 |
|
|
自然海区采集的虾夷扇贝苗种比人工苗种晚2个月,为了实现当年采苗,当年培育成3 cm以上增养殖用苗种,2006-2008年,就虾夷扇贝中间育成技术开展了试验研究.育成密度为90~110个/层,密度对中间育成率影响不显著.密度为70~90个/层,平均壳高达到3.28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为83.33%;密度为120~130个/层,平均壳高3.08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为61%;密度为160~170个/层,平均壳高2.77 cm,群体组成中≥3 cm个体比例仅为22%,密度对苗种生长影响显著.分苗时间早晚对苗种生长有一定影响,分苗时间早,天然苗可充分利用7-8月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提高3 cm以上个体的育成率.中间育成期间的水温对育成率有一定影响,23 ℃以上水温持续时间较长时,育成率下降. |
|
|
2010 Vol. 29 (1): 19-22
[摘要]
(
52 )
HTML
(0 KB)
PDF
(238 KB)
(
256
) |
|
|
|
23 |
石爬(鱼兆)属2种鱼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比较研究 |
|
 |
杨成,晁燕,申志新,祁得林,唐文家,王国杰 |
|
|
对采于青海省玛柯河的6尾黄石爬(鱼兆)和四川省都江堰的1尾青石爬(鱼兆)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Cyt b)基因进行了PCR 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黄石爬(鱼兆)6个个体均属同一单倍型.在Cyt b基因全长1140 bp中,2种鱼类存在29个变异位点(2.54%),其中23个(79.3%)突变位点为转换,6个(20.7%)突变位点为颠换.2种鱼类序列差异偏低,提示分化较晚,致使物种间在Cyt b基因上未能积累丰富的碱基变异.黄石爬(鱼兆)遗传多样度较低,可能与其栖息环境的改变有关. |
|
|
2010 Vol. 29 (1): 23-26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261 KB)
(
241
) |
|
|
|
27 |
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及优化 |
|
 |
李明云,冀德伟,吴海庆,陈炯,史雨红 |
|
|
通过对不同裂解液配方、等电聚焦程序和上样量等条件的对比试验,建立和优化了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双向电泳的相关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裂解液中添加Tris和TBP,聚焦时适当延长除盐时间,提高聚焦电压和功率,能显著提高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而17 cm pH 5~ 8 IPG胶条的最佳上样量为2.0 mg.通过相关条件优化提高了大黄鱼肝脏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为大黄鱼肝脏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
|
2010 Vol. 29 (1): 27-30
[摘要]
(
55 )
HTML
(0 KB)
PDF
(364 KB)
(
359
) |
|
|
|
35 |
依耳石显微结构判断安氏新银鱼的早期生活史 |
|
 |
解涵,金广海,解玉浩,刘义新,李文宽 |
|
|
安氏新银鱼的矢耳石呈不规则卵圆形.60尾样品(体长37~52 mm)耳石长半径y与体长x呈线形关系,y=260.335+2.6234x.光镜下观察了耳石制片的显微结构.耳石中心圆形的核平均直径(25.17±2.40) μm(SD,后同).核中心原基平均直径(7.80±2.22)μm.核周围为同心环纹,即日轮.耳石上日轮数73~101,78.3%的样品分布于83~97日轮范围内.前10个日轮平均间距最窄,为1.76 μm,之后日轮间距逐渐增宽,60~70日轮平均间距最宽(2.70 μm),而后日轮间距又变窄.依日轮间距推算的体长生长,前10日龄平均日增长0.34 mm,以后生长加快,60~70日龄平均日增长最快,为0.52 mm.依据采样日期,日轮数和胚胎发育期推断,样品鱼的产卵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出生日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从最初2~3个日轮间距最宽,4~10日轮间距较窄判断,其卵黄营养期为3~4 d,混合营养期为6~7 d.部分样品在48~72日轮处有过渡轮,应是由近海(盐度27~30)到河口(盐度6~18)盐度急剧变化诱导形成的,表明幼鱼有到河口摄食洄游的习性. |
|
|
2010 Vol. 29 (1): 35-39
[摘要]
(
84 )
HTML
(0 KB)
PDF
(427 KB)
(
269
) |
|
|
|
40 |
方斑东风螺室内水泥池养殖研究 |
|
 |
王志成,梁志辉,彭银辉,文雪 |
|
|
在35口面积均为30 m~2的室内水泥池中,分7种规格、11个不同养殖密度组,共投放45.7万粒方斑东风螺苗进行养殖试验.经过151~216 d 的养殖,共获商品螺2574.9 kg,平均单产2.5 kg/m~2,平均规格146粒/kg(115~192粒/kg),成活率82.2%(48.4%~97.8%),饵料系数2.6.苗种规格为870~9200粒/kg的成活率较高且稳定,成活率超过86.5%,规格大于12170 粒/kg的成活率明显下降,23400 粒/kg的成活率仅为48.4%;投放密度为185.6~868.2 粒/m~2时,密度对养殖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但对养成规格影响较大,养殖密度超过542.6 粒/m~2时,生长速度明显下降. |
|
|
2010 Vol. 29 (1): 40-43
[摘要]
(
69 )
HTML
(0 KB)
PDF
(275 KB)
(
289
) |
|
|
|
44 |
养殖大菱鲆出血病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
 |
李正义,贾俊涛,陈晓,应骏,刘云国,雷质文 |
|
|
对青岛某养殖场发病大菱鲆分离的5株病原菌进行鉴定.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VITEK 2Compact的革兰氏阴性菌鉴定卡(GN test kit),结合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细菌鉴定系统API 20E进行生理生化反应测试.为了进一步确定5株菌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16S rDNA基因序列,与相关细菌序列进行比对,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生化反应和16S rDNA基因序列表明其中4株菌与溶藻弧菌亲缘关系最近,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溶藻弧菌对养殖大菱鲆的致病力是相当强的. |
|
|
2010 Vol. 29 (1): 44-47
[摘要]
(
36 )
HTML
(0 KB)
PDF
(278 KB)
(
25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