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0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2-25

     
            论文
    1 《水产科学》来稿须知
    2010 Vol. 29 (2): 1-1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69 KB)  ( 34 )
    63 3种鲆鲽鱼精子和卵子表面形态结构的比较研究
    张世奎,刘海金,李忠红,张晓燕,王玉芬
    使用扫描电镜对牙鲆、大菱鲆和条斑星鲽的精子和卵子表面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结果表明,3种精子形态结构在核前凹陷位置、精子头部形状、中段线粒体数及鞭毛长度4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3种卵子表面形态结构中,牙鲆和大菱鲆比较相似,而条斑星鲽成熟卵子壳膜具有4点特异性:外表面粗糙、有点状和斑块状突起、网纹较深;壳膜上微小孔孔径差距大;卵膜厚度最厚为(3.87 ± 0.24) μm,约为牙鲆和大菱鲆卵膜厚度的2倍;受精孔的管道螺旋层为4~6层,约为前两者的1/2.条斑星鲽与牙鲆和大菱鲆的精卵表面形态结构差异明显.
    2010 Vol. 29 (2): 63-68 [摘要] ( 54 ) HTML (0 KB)  PDF (710 KB)  ( 249 )
    69 营养因子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葛蔚,生丽丹,柴超
    以赤潮异弯藻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微量元素混合液和维生素混合液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对数期和稳定期,4种营养因子中对赤潮异弯藻生长影响的顺序为磷>维生素>氮≥微量元素;在衰亡期,营养因子中对赤潮异弯藻生长影响的顺序为氮>磷>维生素>微量元素.在对数期,氮、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因子的最适浓度分别为880、18、 10.55、0.32 μmol/L;在稳定期和衰亡期,最适浓度分别为2640、108、21.1、0.96 μmol/L.各营养因子在不同时期均对赤潮异弯藻的增殖具有显著影响( P <0.01).
    2010 Vol. 29 (2): 69-73 [摘要] ( 61 ) HTML (0 KB)  PDF (298 KB)  ( 271 )
    74 长蛸对几个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及栖息习性研究
    Jonas Wiza Ng'ambi,陈武,王春琳,张晓梅,李来国,徐军超
    研究了长蛸成体的栖息习性及对水体环境的盐度、温度、pH的耐受能力.通过设置红砖搭穴、瓦片搭穴、石块搭穴和白塑料管作为长蛸的隐蔽场所,使用控温电热棒和冰袋调温并保持水温,用NaOH和HCl调节水体的pH值,加食盐或淡水调配水体的盐度.试验结果表明,长蛸喜栖于砖、瓦、石块下,以瓦片为最佳隐蔽场所;喜欢泥质底,有钻泥打洞现象;适宜盐度为16.3~27.3,最适盐度为18.3~24.3;适宜温度为10~31 ℃,最适温度为12~27 ℃;适宜pH为6.2~9.7,最适为6.7~9.2.
    2010 Vol. 29 (2): 74-78 [摘要] ( 82 ) HTML (0 KB)  PDF (270 KB)  ( 414 )
    79 哈氏弧菌文蛤分离株WG1702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刘连生,闫茂仓,赵海泉,陈倩影,马爱敏,林志华
    于2007年9月在江苏吕泗文蛤发病高峰期,从发病文蛤体内和养殖水体中分离到1株哈氏弧菌 WG1702,培养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G1702在32 h时达到生长高峰,最适温度为28 ℃,最佳初始pH为7,最佳盐度为40,最佳装液量为60 ml/150 ml,促进生长的金属离子是NH_4~+、Fe~(2+) 、Fe~(3+) ,最佳C、N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pH、温度、不同菌龄正交试验证明最佳组合为pH 7.11,温度28 ℃,菌龄24 h,通过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因素中pH对生长影响显著( P <0.05).
    2010 Vol. 29 (2): 79-82 [摘要] ( 63 ) HTML (0 KB)  PDF (259 KB)  ( 295 )
    83 虾夷马粪海胆壳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杨小刚,常亚青,刘小林
    选择66只13月龄虾夷马粪海胆,测定其体积、壳径、壳高、活体质量,计算相关系数,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其他性状对活体质量作为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以及相关指数.试验结果表明,虾夷马粪海胆体积、壳径、壳高、活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01) ,壳径对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0.778) 最大,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体积与活体质量的相关程度很大,但是对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小(0.098) .通径系数分析后剔除不显著自变量(体积) 后,计算壳径、壳高对活体质量的复相关指数为R~2=0.8978,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壳径、壳高估计活体质量的回归方程: y =-21.78+1.035 x_1+0.188 x_2
    2010 Vol. 29 (2): 83-86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255 KB)  ( 203 )
    87 曼氏无针乌贼缠卵腺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王津伟,王春琳,余红卫
    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缠卵腺及其腺体细胞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缠卵腺由缠卵腺壁、分泌叶瓣两部分构成.其中分泌叶瓣由两类细胞组成: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Ⅰ型细胞有分泌功能,分泌物以糖蛋白为主;Ⅱ型细胞无分泌功能,对Ⅰ型细胞起支持作用.
    2010 Vol. 29 (2): 87-90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490 KB)  ( 310 )
    91 缢蛏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赵艳景,胡虹,王颖
    以新鲜缢蛏的碎肉为材料,加水配制成一定比例的匀浆,利用超声波提取法对缢蛏碎肉匀浆进行多糖的提取.利用蒽酮-硫酸法对多糖得率进行计算.将得到的多糖粗品通过DEAE离子交换层析及G-75凝胶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通过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和Fenton体系测定所得样品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提取多糖的提取率为19.93%.多糖粗品通过DEAE离子交换柱,得到2个峰,峰1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率为43.89%,质量浓度为 1 mg/ml时,对·OH清除率为 57.80%.峰2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率为57.80%,质量浓度为 1 mg/ml时,对·OH清除率为 77.83%.将DEAE峰2进行G-75凝胶层析得到2个峰,峰1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率为83.08%,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对·OH清除率为94.76%.峰2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率为74.41%,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对·OH清除率为52.41%.
    2010 Vol. 29 (2): 91-94 [摘要] ( 62 ) HTML (0 KB)  PDF (263 KB)  ( 276 )
    95 大鳍鳠产卵前后肌肉脂肪酸组成变化的研究
    安苗,姚俊杰,李川,侯俊利,杨明镜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产卵前后大鳍鳠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含有22种脂肪酸,油酸(C18:1n-9) 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软脂酸(C16:0) 、棕榈酸(C16:1n-7) 、亚油酸(C18:2n-6) ,所占比例分别为22.38%~37.57%、18.86%~23.95%、 7.00%~11.52%、7.46%~9.97%.EPA和DHA在大鳍鳠肌肉中占有较高的比例,EPA占总脂肪酸的 5.39%,DHA占5.44%.在野生大鳍鳠产卵前后的22种脂肪酸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SFA) ,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和8种多饱和脂肪酸(PUFA) ,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在产卵前后表现出差异.
    2010 Vol. 29 (2): 95-98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246 KB)  ( 273 )
    99 豆粕型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对江黄颡鱼生长的影响
    陈涛,黄凯,麻艳群,林岗,林强,刘丹
    研究了在豆粕型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蛋氨酸对江黄颡鱼生长的影响.试验鱼分为3个组,蛋氨酸的添加量分别为0、0.2%、0.4%,分别对应Ⅰ、Ⅱ、Ⅲ组,Ⅰ组设为对照组,饲养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Ⅱ组、Ⅲ组的质量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其中Ⅱ组质量增长率最高(176.22± 3.56) %;Ⅱ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各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Ⅲ组饲料系数最小(2.60±0.13) ;各试验组之间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 P >0.05) ,Ⅱ组的摄食量较对照组高12.50%.在本研究条件下,建议蛋氨酸的添加量为0.2%~0.4%.
    2010 Vol. 29 (2): 99-101 [摘要] ( 50 ) HTML (0 KB)  PDF (220 KB)  ( 363 )
    102 3种消毒剂对水生动物3种主要致病菌的载体定量杀菌试验
    徐洋,郝贵杰,沈锦玉
    通过载体定量试验对四羟甲基硫酸磷(THPS) 、溴硝醇(BNP) 和甲醛溶液的杀菌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THPS对于嗜水气单胞菌BSK-10菌株的平均杀灭率在浓度为0.500 μl/L时,在THPS与消毒剂接触5 min内即100%被杀灭.而甲醛溶液浓度为0.500 μl/L时同样接触5 min杀灭率未达100%;THPS对于爱德华氏菌Et菌株的平均杀灭率与菌株BSK-10相近;而对于哈维氏弧菌GYC1108-1株的平均杀灭率在浓度为1.00 μl/L时,在菌与消毒剂接触5 min内即100%被杀灭.而甲醛溶液浓度为0.500 μl/L时同样接触5 min杀灭率未达100%.BNP对于菌株BSK-10的平均杀灭率在浓度为16 mg/L时,在菌与消毒剂接触5 min内即100%被杀灭;而对于菌株GYC1108-1的平均杀灭率在浓度为8 mg/L时,在菌与消毒剂接触5 min内即100%被杀灭;BNP对于菌株Et的平均杀灭率与菌株GYC1108-1相近.试验表明THPS相对BNP和甲醛溶液的杀菌效果好,鉴于甲醛溶液本身对水体和水生动物的有害影响,可采用四羟甲基硫酸磷取代甲醛溶液.
    2010 Vol. 29 (2): 102-105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250 KB)  ( 378 )
    106 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殖生产技术研究
    骆小年,赵兴文,田,江,田忠信,吴亮永
    总结了2005-2007年黄颡鱼大规模人工繁殖生产结果,依据黄颡鱼鱼卵和仔鱼的生物学特性,提出新的孵化生产操作程序,使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06年催产19批次,共计36 465组,下塘仔鱼10 968万尾,平均组出苗尾数3007尾;2007年催产16批次,共计27 010组,下塘仔鱼10 683.4万尾,最高可达每组亲鱼产仔鱼7821尾.亲鱼质量和水质仍是影响黄颡鱼人工繁殖生产的关键因素.
    2010 Vol. 29 (2): 106-108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232 KB)  ( 294 )
    109 3种重金属离子对高体鳑鲏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
    陈万光,郭志君,邓平平,周芬娜
    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汞、铅、锌对高体鳑鲏鱼苗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24、48、72、96 h的LC 50,Hg~(2+) 分别为0.6123、0.4734、0.3921、0.3621 mg/L;Pb~(2+) 分别为14.1421、13.7405、 13.5261、13.1867 mg/L;Zn~(2+) 分别为24.4688、20.3542、19.5449、17.8608 mg/L.Hg~(2+) 、Pb~(2+) 、Zn~(2+) 对高体鳑鲏鱼苗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362、1.3186、1.7861 mg/L.
    2010 Vol. 29 (2): 109-111 [摘要] ( 62 ) HTML (0 KB)  PDF (198 KB)  ( 353 )
    112 对虾育苗中常用海洋微藻抑菌作用的研究
    张学超,杨立平,刘缵延,聂新华
    研究了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对对虾育苗中致病菌鳗弧菌、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扁藻的水溶性物质及脂溶性物质对鳗弧菌有抑制作用;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的水溶性物质及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扁藻的脂溶性物质对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在抑菌试验中,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扁藻密度达10×10~4/ml时,对对虾育苗池水的抑菌作用较好,特别是对弧菌的抑制效果明显.
    2010 Vol. 29 (2): 112-114 [摘要] ( 72 ) HTML (0 KB)  PDF (210 KB)  ( 344 )
    115 大型海藻对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
    安鑫龙,李雪梅,徐春霞,李志霞
    2010 Vol. 29 (2): 115-119 [摘要] ( 78 ) HTML (0 KB)  PDF (424 KB)  ( 2228 )
    120 中国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学锋,孙华,卢伙胜
    2010 Vol. 29 (2): 120-124 [摘要] ( 55 ) HTML (0 KB)  PDF (361 KB)  ( 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