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 第2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2-25 |
|
|
|
|
|
|
|
74 |
长蛸对几个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及栖息习性研究 |
|
 |
Jonas Wiza Ng'ambi,陈武,王春琳,张晓梅,李来国,徐军超 |
|
|
研究了长蛸成体的栖息习性及对水体环境的盐度、温度、pH的耐受能力.通过设置红砖搭穴、瓦片搭穴、石块搭穴和白塑料管作为长蛸的隐蔽场所,使用控温电热棒和冰袋调温并保持水温,用NaOH和HCl调节水体的pH值,加食盐或淡水调配水体的盐度.试验结果表明,长蛸喜栖于砖、瓦、石块下,以瓦片为最佳隐蔽场所;喜欢泥质底,有钻泥打洞现象;适宜盐度为16.3~27.3,最适盐度为18.3~24.3;适宜温度为10~31 ℃,最适温度为12~27 ℃;适宜pH为6.2~9.7,最适为6.7~9.2. |
|
|
2010 Vol. 29 (2): 74-78
[摘要]
(
82 )
HTML
(0 KB)
PDF
(270 KB)
(
414
) |
|
|
|
79 |
哈氏弧菌文蛤分离株WG1702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
|
 |
刘连生,闫茂仓,赵海泉,陈倩影,马爱敏,林志华 |
|
|
于2007年9月在江苏吕泗文蛤发病高峰期,从发病文蛤体内和养殖水体中分离到1株哈氏弧菌 WG1702,培养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G1702在32 h时达到生长高峰,最适温度为28 ℃,最佳初始pH为7,最佳盐度为40,最佳装液量为60 ml/150 ml,促进生长的金属离子是NH_4~+、Fe~(2+) 、Fe~(3+) ,最佳C、N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pH、温度、不同菌龄正交试验证明最佳组合为pH 7.11,温度28 ℃,菌龄24 h,通过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三因素中pH对生长影响显著( P <0.05). |
|
|
2010 Vol. 29 (2): 79-82
[摘要]
(
63 )
HTML
(0 KB)
PDF
(259 KB)
(
295
) |
|
|
|
83 |
虾夷马粪海胆壳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
|
 |
杨小刚,常亚青,刘小林 |
|
|
选择66只13月龄虾夷马粪海胆,测定其体积、壳径、壳高、活体质量,计算相关系数,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其他性状对活体质量作为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以及相关指数.试验结果表明,虾夷马粪海胆体积、壳径、壳高、活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01) ,壳径对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0.778) 最大,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体积与活体质量的相关程度很大,但是对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小(0.098) .通径系数分析后剔除不显著自变量(体积) 后,计算壳径、壳高对活体质量的复相关指数为R~2=0.8978,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壳径、壳高估计活体质量的回归方程: y =-21.78+1.035 x_1+0.188 x_2 |
|
|
2010 Vol. 29 (2): 83-86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255 KB)
(
203
) |
|
|
|
91 |
缢蛏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 |
|
 |
赵艳景,胡虹,王颖 |
|
|
以新鲜缢蛏的碎肉为材料,加水配制成一定比例的匀浆,利用超声波提取法对缢蛏碎肉匀浆进行多糖的提取.利用蒽酮-硫酸法对多糖得率进行计算.将得到的多糖粗品通过DEAE离子交换层析及G-75凝胶层析进一步分离纯化.通过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和Fenton体系测定所得样品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提取多糖的提取率为19.93%.多糖粗品通过DEAE离子交换柱,得到2个峰,峰1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率为43.89%,质量浓度为 1 mg/ml时,对·OH清除率为 57.80%.峰2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率为57.80%,质量浓度为 1 mg/ml时,对·OH清除率为 77.83%.将DEAE峰2进行G-75凝胶层析得到2个峰,峰1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率为83.08%,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对·OH清除率为94.76%.峰2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率为74.41%,质量浓度为1 mg/ml时,对·OH清除率为52.41%. |
|
|
2010 Vol. 29 (2): 91-94
[摘要]
(
62 )
HTML
(0 KB)
PDF
(263 KB)
(
276
) |
|
|
|
95 |
大鳍鳠产卵前后肌肉脂肪酸组成变化的研究 |
|
 |
安苗,姚俊杰,李川,侯俊利,杨明镜 |
|
|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产卵前后大鳍鳠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含有22种脂肪酸,油酸(C18:1n-9) 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软脂酸(C16:0) 、棕榈酸(C16:1n-7) 、亚油酸(C18:2n-6) ,所占比例分别为22.38%~37.57%、18.86%~23.95%、 7.00%~11.52%、7.46%~9.97%.EPA和DHA在大鳍鳠肌肉中占有较高的比例,EPA占总脂肪酸的 5.39%,DHA占5.44%.在野生大鳍鳠产卵前后的22种脂肪酸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SFA) ,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和8种多饱和脂肪酸(PUFA) ,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在产卵前后表现出差异. |
|
|
2010 Vol. 29 (2): 95-98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246 KB)
(
273
) |
|
|
|
99 |
豆粕型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对江黄颡鱼生长的影响 |
|
 |
陈涛,黄凯,麻艳群,林岗,林强,刘丹 |
|
|
研究了在豆粕型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蛋氨酸对江黄颡鱼生长的影响.试验鱼分为3个组,蛋氨酸的添加量分别为0、0.2%、0.4%,分别对应Ⅰ、Ⅱ、Ⅲ组,Ⅰ组设为对照组,饲养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表明,Ⅱ组、Ⅲ组的质量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其中Ⅱ组质量增长率最高(176.22± 3.56) %;Ⅱ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 ;各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Ⅲ组饲料系数最小(2.60±0.13) ;各试验组之间的摄食量差异不显著( P >0.05) ,Ⅱ组的摄食量较对照组高12.50%.在本研究条件下,建议蛋氨酸的添加量为0.2%~0.4%. |
|
|
2010 Vol. 29 (2): 99-101
[摘要]
(
50 )
HTML
(0 KB)
PDF
(220 KB)
(
363
) |
|
|
|
106 |
黄颡鱼规模化人工繁殖生产技术研究 |
|
 |
骆小年,赵兴文,田,江,田忠信,吴亮永 |
|
|
总结了2005-2007年黄颡鱼大规模人工繁殖生产结果,依据黄颡鱼鱼卵和仔鱼的生物学特性,提出新的孵化生产操作程序,使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06年催产19批次,共计36 465组,下塘仔鱼10 968万尾,平均组出苗尾数3007尾;2007年催产16批次,共计27 010组,下塘仔鱼10 683.4万尾,最高可达每组亲鱼产仔鱼7821尾.亲鱼质量和水质仍是影响黄颡鱼人工繁殖生产的关键因素. |
|
|
2010 Vol. 29 (2): 106-108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232 KB)
(
29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