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0年 第29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0-08-25 |
|
|
|
|
|
|
|
447 |
孤岛指环虫寄生于斑尾刺鱼(鱼叚)虎鱼鳃空间分布的研究 |
|
 |
陈建华,李盈蕾,阎斌伦,高焕,杨廷宝 |
|
|
通过对斑尾刺(鱼叚)虎鱼鳃上孤岛指环虫空间分布的研究发现,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其平均密度、感染强度及感染率均呈下降的趋势;从春季到秋季,孤岛指环虫的平均密度、感染强度和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呈迅速下降的趋势;斑尾刺鱼叚虎鱼鳃上孤岛指环虫的分布频率,表明大量的孤岛指环虫寄生于少数宿主鳃上,多数宿主感染少量的孤岛指环虫;孤岛指环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的宿主和不同季节均呈聚集性分布. |
|
|
2010 Vol. 29 (8): 447-450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227 KB)
(
359
) |
|
|
|
451 |
黄海北部口虾蛄体长及体质量关系研究 |
|
 |
徐海龙,张桂芬,乔秀亭,孙明,刘海映 |
|
|
对大连近海渔获口虾蛄头胸甲长、体长、全长、体质量及关系进行了研究.头胸甲长1.29~3.51 cm,体长5.87~16.91 cm,体质量2.8~68.0 g,体长、体质量和肥满度年变化总体趋势均为先减小再增加.体质量-体长、体长-头胸甲长的关系分别为m=0.0156L2.9864b和Lb=4.218Lc+1.0783.口虾蛄肥满度最小值出现在7月,雌性为1.38,雄性为1.40,肥满度性别差异显著. |
|
|
2010 Vol. 29 (8): 451-454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247 KB)
(
334
) |
|
|
|
455 |
鱼肠道弧菌外膜蛋白抗原性分析 |
|
 |
王忠,邓灯,程顺峰,王仁杰,秦志华,王文琪 |
|
|
采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法和苯甲基磺酰氟法提取鱼肠道弧菌外膜蛋白.SDS-PAGE图谱显示,PMSF提取的鱼肠道弧菌有19条带,Sarkosyl法提取的鱼肠道弧菌有14条带,其中111、105、87、78、61、58、53、48、45、40、36、33、32、31 kD蛋白带为2种方法共同条带,101、55、42、27、25 kD为PMSF法特有条带.此外,以制备的兔抗鱼肠道弧菌全菌血清为第一抗体,应用Western-blotting技术分析了鱼肠道弧菌外膜蛋白的抗原性,结果显示分子量为106、87、61、58、55、42、36、32 kD的8条蛋白带发生了免疫反应. |
|
|
2010 Vol. 29 (8): 455-459
[摘要]
(
50 )
HTML
(0 KB)
PDF
(331 KB)
(
279
) |
|
|
|
460 |
杭州湾与海州湾彩虹明樱蛤遗传差异的ISSR分析 |
|
 |
董志国,李晓英,王美珍,陈汉春,孟学平,程汉良,阎斌伦,李家乐 |
|
|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慈溪、乍浦、连云港3个彩虹明樱蛤地理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乍浦、慈溪、连云港3个彩虹明樱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987、0.3670、0.4084,以连云港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慈溪群体最低.群体遗传结构显示,大多数(94.75%)的遗传多样性是由群体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造成的,只有小部分(5.25%)的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有关.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群体结构水平较低而基因流水平较高(Gst=0.0525; Nm= 9.0295),提示彩虹明樱蛤群体间可能发生过较强的基因交流. |
|
|
2010 Vol. 29 (8): 460-464
[摘要]
(
54 )
HTML
(0 KB)
PDF
(368 KB)
(
228
) |
|
|
|
469 |
植物生长调节剂920对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积累的影响 |
|
 |
孟春晓,高政权,王依涛,罗韬,叶乃好 |
|
|
在对数生长期的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920后,进入胁迫培养(25 ℃,5000 lx,24 h连续光照+营养盐饥饿),诱导藻细胞合成并积累虾青素.通过显微观察和定期取样并测定虾青素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0.0 mg/L植物生长调节剂920处理组的细胞比对照组提前9 d完全变红,虾青素产量比对照组提高29.9%,达9.98 mg/L. |
|
|
2010 Vol. 29 (8): 469-472
[摘要]
(
98 )
HTML
(0 KB)
PDF
(319 KB)
(
247
) |
|
|
|
473 |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3个群体遗传关系RAPD分析 |
|
 |
许永久,张敏,谢峰 |
|
|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智利外海3个群体(IEZ1、OEZ1和OEZ2)的53条竹筴鱼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试验引物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RAPD引物3个.每个引物扩增1~7个可辨认片段,3个随机引物在竹筴鱼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3条带片断,其中9个(69.2%)片断显多态性.OEZ1的多态性最高,达23.08%,IEZ1、OEZ2的多态性为15.38%.经济区内外的群体多样性差别不大.IEZ1的Shannon信息指数为0.0930,OEZ1为0.1396,OEZ2为0.0930.IEZ1 Nei's 基因多样性为0.0637,OEZ1为0.0956,OEZ2为0.0637.Nei's遗传距离表明IEZ1与OEZ1最大,IEZ1与OEZ2稍小,OEZ1和OEZ2最小.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 遗传距离表明,经济区外的2批群体与经济区内的群体遗传关系差距并不显著 |
|
|
2010 Vol. 29 (8): 473-477
[摘要]
(
38 )
HTML
(0 KB)
PDF
(343 KB)
(
235
) |
|
|
|
478 |
江苏吕泗渔场发现的柯氏喙鲸 |
|
 |
王丕烈,韩家波,马志强,王召会,刘军 |
|
|
2008年10月10日江苏省赣榆县渔船在吕泗渔场(N 32°45′,E 122°15′)作业时,误捕一头雄性柯氏喙鲸,体长618 cm,为中国大陆海域首次记录.该鲸颅基长874 mm,脊椎式:C7+T9+L11+Ca21=48,指式:Ⅰ1、Ⅱ7、Ⅲ6-7、Ⅳ4-5、Ⅴ3. |
|
|
2010 Vol. 29 (8): 478-484
[摘要]
(
57 )
HTML
(0 KB)
PDF
(708 KB)
(
406
) |
|
|
|
489 |
分子氨对草鱼鱼种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 |
|
 |
郭国强,?锖旆?张永耀 |
|
|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分子氨(0.2、0.5、1.0 mg/L)处理不同时间(24、72、120、168、264 h)后对草鱼鱼种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草鱼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明显增大,红细胞脆性最小抵抗值、最大抵抗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1.0 mg/L组红细胞脆性增幅最大,脆性最小抵抗值、最大抵抗值与0.2、0.5 mg/L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时间内,对照组草鱼细胞渗透脆性无明显变化,试验组红细胞脆性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168 h内增幅较大,24、72、120、168 h红细胞脆性最小抵抗值、最大抵抗值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168 h后增幅变小,264 h与168 h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64 h与120 h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分子氨可致草鱼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二者间有一定的浓度效应关系,并有明显的时间蓄积效应. |
|
|
2010 Vol. 29 (8): 489-491
[摘要]
(
40 )
HTML
(0 KB)
PDF
(202 KB)
(
24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