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水产科学》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水产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水产科学》稿件脱密证明
《水产科学》版面费及稿酬说明
《水产科学》著作权转让合同
《水产科学》文章修改范例
更多...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3-07-25
373
盐度对日本蟳免疫生理指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许星鸿,阎斌伦,徐加涛,鲁健萍,周黎,刘艳晴,董艳秋,张雁秋
15℃下测定了不同盐度(15、20、25、30、35)对体质量(87.22±20.71) g 的日本蟳免疫相关指标(血细胞密度、血蓝蛋白含量、酚氧化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和中肠腺消化酶(酸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血细胞密度与盐度呈正相关,盐度对血蓝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盐度30组的酚氧化酶活力、盐度20和30组的溶菌酶活力先升后降,而盐度15、20和35组的酚氧化酶活力、盐度15和35组的溶菌酶活力先降后升再降。至处理第5 d ,各试验组的酚氧化酶与溶菌酶的活力为:盐度25>20>30>15>35。盐度变化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而丙二醛含量先降后升,至处理第5 d ,以盐度15和35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较低,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盐度20组的淀粉酶与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盐度25组的酸性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最高,盐度30组的碱性蛋白酶活力最高,而盐度15组的5种消化酶活力均为最低。盐度20~30为日本蟳较适宜的环境条件,而盐度15与35条件下会引起其免疫能力和消化酶活力的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丙二醛含量长期变化情况可作为衡量日本蟳在盐度变化下免疫状态的指标。
2013 Vol. (7): 373-379 [
摘要
] (
57
)
HTML
(1 KB)
PDF
(769 KB) (
259
)
论文
380
普安银鲫仔稚鱼的发育及生长研究
梁正其,姚俊杰,熊铧龙,安苗,黄仕洪
采用形态学的方法对普安银鲫仔、稚鱼的发育和生长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2~25℃培养条件下,普安银鲫52 h 出膜,刚出膜仔鱼较为透明,头部紧靠卵黄囊,卵黄囊占整个仔鱼体积的2/3;4日龄仔鱼,卵黄囊消失,仔鱼开始进入外源营养期;20日龄仔鱼有少量鳞片出现,个体进入稚鱼期;28日龄全身披鳞,个体进入幼鱼期。对仔鱼、幼鱼30 d 全长和日龄进行回归分析,其生长模型为TL =0.0012D3-0.0388D2+1.0432D +3.9458(r2=0.998),体质量与体长的相关式为 m =1E -0.5 L3.3769(r2=0.9827),体高与体长的相关式为 H =0.0001 L3-0.0284L2+1.2816 L -7.2505(r2=0.9886)。本研究结果可为普安银鲫的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013 Vol. (7): 380-384 [
摘要
] (
47
)
HTML
(0 KB)
PDF
(641 KB) (
241
)
385
迟钝爱德华氏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功能域预测
王斌,李军伟,赵凤梅,王惠,胡亮,姜志强
采用 PCR 法检测了大菱鲆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 L-49231菌株Ⅲ型分泌系统中的 eseB 、eseC 、eseD 基因,经 PCR 产物克隆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 eseB 、eseC 、eseD 表达蛋白的分子量、氨基酸组成、疏水性、跨膜结构、信号肽等进行初步预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迟钝爱德华氏菌L-49231菌株 eseB 、eseC 、eseD 基因分别为:594、934、445 bp ,与 GenBank 中登录的迟钝爱德华氏菌PPD FL6-60菌株的 eseB 、eseC 、eseD 基因碱基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100%、100%、99%。 eseB 蛋白分子量为21732.26 u ,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占10.61%;eseC 蛋白分子量为53606.08 u ,丙氨酸含量最高,占14.43%;eseD 蛋白的分子量为21112.43 u ,谷氨酰胺含量最高,占11.04%。3种蛋白质中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含量都很高,而半胱氨酸、色氨酸含量都很低或缺少。3种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质。eseB 无明显的跨膜结构;eseC 在192~210aa 、213~233aa 、263~284aa 处形成3个跨膜区域;eseD 在90~106aa 处形成一个跨膜区域。3种蛋白均不含信号肽。
2013 Vol. (7): 385-390 [
摘要
] (
50
)
HTML
(0 KB)
PDF
(954 KB) (
358
)
391
添加酵母硒对鳡鱼消化酶活性与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许友卿,李太元,丁兆坤,向建国
2010年,用2 m ×2 m ×2.5 m 规格的网箱于水温22~30℃养殖初体质量为(5.82±0.06) g 、20日龄的鳡鱼,分别用添加酵母硒0、0.30、0.60、0.90、1.20 mg/kg 湿饲料的饲料料投喂10周,研究添加酵母硒对鳡鱼主要消化酶活性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添加酵母硒的饲料可显著增加鳡鱼肠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提高饲料转化率(P<0.05)。当酵母硒为最适添加量0.6 mg/kg 湿饲料时,第5、10周鳡鱼肠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最高,对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影响最大,其中鳡鱼质量增加率为337.92%±35.10%(第5周)和590.94%±21.28%(10周)(P<0.05),特定生长率为3.97%±0.21%(第5周)和2.68%±0.04%(第10周)(P<0.05),饵料系数为5.45±0.20(第10周)。
2013 Vol. (7): 391-395 [
摘要
] (
64
)
HTML
(0 KB)
PDF
(659 KB) (
359
)
396
虾夷扇贝热休克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与转录表达研究
王军,鲍相渤,姜冰,李石磊,刘卫东
热休克转录因子能够调控真核细胞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在热休克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采用同源克隆和 RACE 方法得到了虾夷扇贝热休克转录因子1基因的 cDNA 全长序列。该序列长1944 bp ,其中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54 bp 、318 bp ,编码区序列1572 bp ,包含一个编码523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经序列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虾夷扇贝热休克转录因子1具有保守的 DNA 结合区域、HR-A /B 和 HR-C 区域,与已知其他物种的热休克转录因子结构相似。该基因在虾夷扇贝6种组织中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显示闭壳肌中 mRNA 相对表达量最高,血淋巴中表达量最低。
2013 Vol. (7): 396-403 [
摘要
] (
54
)
HTML
(0 KB)
PDF
(1118 KB) (
280
)
404
人工催产后雄性中国大鲵产精状况分析
乔志刚,刘晓翠,马龙,张卫芳,李永东
为探索中国大鲵的繁殖特点,人工催产20尾雄性亲鲵,催产率达90%,但产活力精子雄鲵的比例只有20%,表明大鲵雄性不育的比例高达80%;对产出精子研究显示,大鲵活力精子在不同硬度水体中的存活时间不同。适应硬度范围内,大鲵活力精子存活时间随水体硬度升高而缩短,当水体硬度为0.41 mmol/L 时,大鲵精子最长存活161 s ;硬度为3.14 mmol/L 时,大鲵精子最长存活65 s ,开展大鲵人工繁殖时,应关注雄性不育及水体硬度对受精率的影响。
2013 Vol. (7): 404-407 [
摘要
] (
72
)
HTML
(0 KB)
PDF
(571 KB) (
210
)
408
酵母细胞壁对杂交鳢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刘凯,朱丽敏,郭水荣,刘新轶,马恒甲,沈理
为探求酵母细胞壁对杂交鳢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添加不同剂量酵母细胞壁饲料投喂杂交鳢,研究杂交鳢血清中活性氧、谷胱甘肽含量及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试验随机将杂交鳢分为5组,对照组只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2‰、4‰、8‰的酵母细胞壁,日投饲量为体质量的1%~3%。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取5尾鱼分别采血测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酵母细胞壁添加量的增加,杂交鳢血清中活性氧含量先降后升,当添加2‰酵母细胞壁时,活性氧含量最低(1.62±0.24) nmol/mg (P <0.05)。当酵母细胞壁添加量磠4‰时,谷胱甘肽含量变化与活性氧含量变化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也有类似的特性,但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变化却与其他抗氧化酶相反。此外,过高的酵母细胞壁添加量会使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氧自由基水平也同时升高。
2013 Vol. (7): 408-411 [
摘要
] (
62
)
HTML
(0 KB)
PDF
(586 KB) (
215
)
412
水生动物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的PCR同步检测方法
张晓君,白雪松,毕可然,周宝芸,秦蕾,阎斌伦,秦国民
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non-O1/non-O139型),不仅对水产动物具有广泛和强的致病作用,而且危害人类的健康,是人和水产动物共患病的病原菌。以副溶血弧菌的 toxR 基因及霍乱弧菌的lolB 基因设计2对引物,建立了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的 PCR 同步检测方法,相应的扩增目的片段分别为368 bp 和519 bp 。在 PCR 反应体系中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可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5株对照菌无任何扩增条带,表明所建立的双重 PCR 检测方法特异性较强,且所设计的2对引物间无交叉干扰现象;灵敏性试验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最低限1.75×102 cfu/mL ,霍乱弧菌的检测最低限1.25×102 cfu/mL ,具有较好的灵敏性;人工染菌水产品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染菌的8种水产品均为阳性检测结果,而未染菌组均为阴性。本试验建立的双重 PCR 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可用于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及水产品的安全检测。
2013 Vol. (7): 412-415 [
摘要
] (
45
)
HTML
(0 KB)
PDF
(614 KB) (
263
)
416
刀额新对虾复眼组织结构的研究
郭恩棉,申端祥,王琳
为探明甲壳类复眼的结构和功能,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刀额新对虾复眼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刀额新对虾复眼外形为半球形;复眼的小眼为正方形;感光系统小网膜细胞有11个,为“4+7”结构;感杆束有远端和近端之分,远端感杆束为开放型,近端感杆束为闭合型。通过与长尾类的红螯螯虾、中国明对虾、罗氏沼虾、克氏原螯虾及短尾类的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石蟹、锯缘青蟹的复眼结构进行比较,认为甲壳动物复眼形态结构与运动方式、亲缘关系没有直接关系,而与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有关。
2013 Vol. (7): 416-419 [
摘要
] (
43
)
HTML
(0 KB)
PDF
(625 KB) (
292
)
420
工业污水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及DNA的影响
高爱保,苑丽霞
将黑斑蛙蝌蚪暴露于不同体积分数100%、20%、4%、0.8%和0%的工业污水中饲养,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每7 d 记录平均体质量和平均体长及黑斑蛙的成活情况。对照组0%至100%工业污水处理后,蝌蚪的死亡率7 d 内,由3%升至100%;14 d 内,蝌蚪体长平均增长率由43.7%降至21.1%,每增高5倍体积分数,体长平均增长率降低5.6%;蝌蚪体质量平均增长率的影响由238.5%降至135.6%,每增高5倍体积分数,体质量平均增长率降低25.7%。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利用CASP 软件检测分析工业污水对黑斑蛙蝌蚪血细胞 DNA 损伤。结果表明,DNA 损伤呈现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彗星图像拖尾增加,尾长、尾部 DNA 含量和 Olive 尾距显著增加。因此,本研究可为水质监测、水产养殖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2013 Vol. (7): 420-423 [
摘要
] (
42
)
HTML
(0 KB)
PDF
(641 KB) (
244
)
424
汉沽养殖菲律宾蛤仔突发性死亡原因调查及分析
李永仁,郭永军,邢克智
2012年9—10月,汉沽浅海底播菲律宾蛤仔发生大规模死亡,死亡率最高达86.2%,同时生长缓慢。调查结果显示,蛤仔死亡率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升高;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石油烃等化学因子均未超标;6—8月叶绿素含量及初级生产力明显偏低;6月中旬出现寻氏肌蛤,9—10月减少、消失,同时蛤仔出现大规模死亡。推测蛤仔死亡原因为底质表层的寻氏肌蛤与蛤仔争夺近底海水中的饵料和溶氧,并通过足丝网络影响蛤仔的摄食及呼吸。较低的海域初级生产力也进一步加剧了蛤仔的死亡。
2013 Vol. (7): 424-427 [
摘要
] (
108
)
HTML
(0 KB)
PDF
(610 KB) (
279
)
428
黄渤海贝毒机理及产毒藻类的研究现状
宋伦,宋广军,王年斌,刘世才
2013 Vol. (7): 428-434 [
摘要
] (
42
)
HTML
(0 KB)
PDF
(600 KB) (
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