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水产科学》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水产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水产科学》稿件脱密证明
《水产科学》版面费及稿酬说明
《水产科学》著作权转让合同
《水产科学》文章修改范例
更多...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5-07-25
论文
405
中草药体外抑杀大鲵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的药效研究
凌空,丁诗华,吴兴镇,金娟
筛选对大鲵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采用琼脂打孔法,测定中草药在不同pH值时对大鲵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圈效果。使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草药在不同pH值时对大鲵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试验结果表明,200种中草药对大鲵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各不相同,其中135种中草药具有一定抑菌作用,其余65种无抑菌作用,而不同pH值时抑菌效果亦有所不同。药液为酸性时,乌梅、五味子、五倍子及诃子的抑菌效果极强,抑菌圈明显。135种中草药对豚鼠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亦有所差异,其中,诃子、五倍子、石榴皮、大黄及槐角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小于1 mg/mL ,抑菌作用最强。本试验筛选出具有很强抑菌作用的中草药。
2015 Vol. (7): 405-412 [
摘要
] (
79
)
HTML
(0 KB)
PDF
(1267 KB) (
148
)
413
凡纳滨对虾与点带石斑鱼混养的试验研究
袁瑞鹏,刘建勇,胡志国,张嘉晨,尤王海
在2.5m×4.0m×2.0m的水泥池中,按3.0×106尾/hm2的密度放养体长2~3cm、4~5cm和8~9 cm的凡纳滨对虾。每种规格的对虾3口池塘,其中两口池塘在对虾养殖10 d后,分别放入5尾体长为12.3~13.6 cm和17.6~18.8 cm的点带石斑鱼,另一池单独饲养凡纳滨对虾作为对照组。60 d的养殖结果显示,单养池中2~3 cm、4~5 cm 的凡纳滨对虾的质量增加显著低于混养( P<0.05),但存活率显著高于混养(P<0.05);混养时对虾规格越大增长越快,存活率越低,其中凡纳滨对虾2~3cm,点带石斑鱼17.6~18.8cm及凡纳滨对虾4~5cm,点带石班鱼17.6~18.8cm混养组合的质量增加最大(分别为7.88g与7.67g)。单养和混养时,8~9cm的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方差分析显示,对虾规格与养殖模式间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质量增加和存活率影响极显著( P<0.01);混养时对虾规格对鱼的质量增加影响不显著( P>0.05),17.6~18.8 cm的点带石斑鱼平均质量增加显著大于12.3~13.6 cm ( P<0.05),对虾规格越大,混养鱼的捕食量越小,凡纳滨对虾8~9 cm ,点带石班鱼17.6~18.8 cm的混养组合对虾存活率高,鱼虾的交互作用对鱼的质量增加和捕食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凡纳滨对虾混养的利润显著大于单养(P<0.05),其中凡纳滨对虾4~5 cm、点带石斑鱼17.6~18.8 cm ,凡纳滨对虾4~5 cm、点带石斑鱼12.3~13.6 cm ,凡纳滨对虾2~3 cm、点带石斑鱼17.6~18.8 cm混养组合的利润显著高于其他混养组合( P<0.05),凡纳滨对虾8~9 cm的养殖利益显著低于其他规格对虾。建议凡纳滨对虾体长达到4~5 cm开始混养点带石斑鱼。
2015 Vol. (7): 413-417 [
摘要
] (
81
)
HTML
(0 KB)
PDF
(624 KB) (
207
)
418
有机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抗氧化防护和溶菌酶的活性
吴凡,赵燕静,管卫兵,蒋昕彧,周传江,孔祥会
比较了有机和常规养殖模式下,体质量165~175 g中华绒螯蟹鳃、肝胰脏和肌肉中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结果显示,有机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肝胰脏和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养殖模式(P <0.05),但鳃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常规养殖组差异不显著(P >0.05);鳃、肝胰脏和肌肉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养殖模式(P <0.05);鳃、肝胰脏和肌肉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常规养殖模式(P <0.05)。有机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肝胰脏中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常规养殖组(P <0.05)。试验结果表明,有机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防护能力和抗菌能力。
2015 Vol. (7): 418-422 [
摘要
] (
58
)
HTML
(0 KB)
PDF
(999 KB) (
270
)
423
大菱鲆幼鱼饲料中浒苔适宜添加量的应用研究
郭中帅,杨宁,王正丽,卢青,王仁杰,林英庭
为探讨浒苔在大菱鲆幼鱼养殖饲料中的应用,确定饲料中适宜的浒苔添加量,筛选浒苔在大菱鲆饲料的应用配方,以初始体质量(6.05±0.03)g的大菱鲆幼鱼为试验对象,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E1,对照组)、5%(E2)、10%(E3)、15%(E4)和20%(E5)的浒苔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在循环水系统中进行42 d的摄食生长试验。饲喂试验结束后测定大菱鲆的生长、摄食及非特异性免疫力。试验结果显示,添加浒苔粉20%试验组的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其余各试验组的大菱鲆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的摄食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浒苔粉5%试验组大菱鲆头肾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和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由此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大菱鲆饲料中适当添加浒苔5%时,对其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浒苔添加量增加到20%时,大菱鲆幼鱼的生长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力均受到抑制。
2015 Vol. (7): 423-427 [
摘要
] (
69
)
HTML
(0 KB)
PDF
(756 KB) (
306
)
428
宝石鲈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及药敏特性
陈言峰,冯伟强,陈建酬,张继平,邹记兴,张辉华
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某养殖场患病濒死的宝石鲈体内分离到两株致病菌(SS1495, SS1496),通过细菌微量生化鉴定管与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致病菌进行了鉴定,并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菌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动力,能利用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靛基质、甲基红、V‐P试验均为阳性;经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通过PCR扩增该菌16S rDNA序列,经测序及BLAST 比对,结果与嗜水气单胞菌的同源性最高;此两株菌对宝石鲈具有很强的毒力,半致死剂量分别为7.8×104 cf u/g和3.9×104 cf u/g ;该致病菌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氟沙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头孢唑林、新霉素中度敏感,对四环素、利福平与林可霉素耐药。
2015 Vol. (7): 428-432 [
摘要
] (
71
)
HTML
(0 KB)
PDF
(775 KB) (
351
)
433
感染小瓜虫草鱼幼鱼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珍珍,苏文,陶秉春
应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感染小瓜虫草鱼幼鱼的脑、心脏、鳃、鳍、头肾、中肾、上颌、皮肤肌肉及内脏团等组织器官进行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各组织器官均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鳃丝、上颌、胸鳍及背鳍等组织器官可见小瓜虫寄生;脑组织淤血;心耳、心室及动脉球内发生淤血;鳃丝淤血并有炎细胞浸润,部分鳃小片结构消失,呼吸上皮细胞脱落;头肾淤血;中肾肾小管、连接小管的上皮细胞内出现脂肪样变及玻璃样变,肾小球肿大导致肾小囊囊腔消失,肾间质淤血;腹皮下致密层胶原纤维发生玻璃样变,静脉淤血;肠道黏膜层部分上皮细胞脱落,严重者上皮细胞溶解消失,黏膜下层可见炎细胞浸润;肝胰脏内肝血窦、静脉淤血,肝脏局灶性坏死;脾脏内静脉淤血。
2015 Vol. (7): 433-437 [
摘要
] (
70
)
HTML
(0 KB)
PDF
(2995 KB) (
308
)
438
近江牡蛎的超声波辅助自溶及酶解条件研究
田雅清,郑华,林捷,陈植开,李淑莹,王艳芳
超声波和蛋白酶可以破坏蛋白质结构,提高短肽的得率。本试验以近江牡蛎为原料,在适度水解、控制挥发性盐基氮在合理范围的前提下,以短肽含量为主要目标,首先通过研究超声波功率、时间对牡蛎自溶酶解的影响,优化超声波辅助酶解工艺,然后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碱性蛋白酶对超声波—自溶酶解液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440 W超声波处理牡蛎10 min后自溶酶解,短肽含量为(88.75±1.16) m g/m L ,是对照组的2.12倍;水解度为(30.38±0.05)%;挥发性盐基氮为(79±2)μg/g。采用碱性蛋白酶对超声波-自溶酶解液进行进一步酶解,优化的酶解条件是:加酶量5 kU/g ,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4 h ,此时短肽含量达到100 mg/mL以上,水解度为(35.95±0.05)%;挥发性盐基氮为(178±6)μg/g ,处在可接受范围。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预处理后自溶,再进行外源蛋白酶酶解可显著提高酶解效率。
2015 Vol. (7): 438-443 [
摘要
] (
52
)
HTML
(0 KB)
PDF
(1022 KB) (
205
)
444
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仿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
罗耀明,许伟定,李多慧,陈丹凤,王秀艳
16~19℃水温下,采用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研究了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体质量(1.30±0.62)g的仿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仿刺参幼参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81.53、117.63、70.40 mg/L ,48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48.91、109.81、68.28 mg/L ,7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3.62、102.70、67.25 mg/L ,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98.89、100.34、66.55 m g/L ,24、48、72和96 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9.89、10.03、6.66 m g/L。毒性依次为:异戊二烯(中毒)>环氧丙烷(中毒)>丙烯酸(低毒)。本结果可为研究这三种化学品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学及其应用提供参考。
2015 Vol. (7): 444-447 [
摘要
] (
82
)
HTML
(0 KB)
PDF
(1101 KB) (
268
)
448
短蛸自溶中组织蛋白酶L样蛋白酶的活性及分布变化
梁晓旺,宗媛,林竹一,李冬梅,周大勇
采用紫外线照射诱导短蛸自溶,检测腕部肌肉组织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变化,监测内源总蛋白酶及内源组织蛋白酶L样蛋白酶活性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揭示组织蛋白酶L样蛋白酶的组织分布变化。结果显示,短蛸经紫外线照射后,状态迟钝,机体瘫软,表皮及皮下组织发生黏液化,表明发生自溶。随着自溶时间的延长,可溶性总蛋白及可溶性胶原蛋白含量逐渐增加,表明结构蛋白发生降解;单位质量组织的内源蛋白酶总活力及组织蛋白酶L样蛋白酶活力逐渐上升;组织蛋白酶L样蛋白酶在自溶前的短蛸腕部肌肉组织中的分布具有不均一性,肌小梁中分布密集,肌纤维中分布稀疏。随着自溶的进行,酶染色位点逐渐分散、消失,表明组织蛋白酶L样蛋白酶在组织中发生了扩散。本研究表明以组织蛋白酶L样蛋白酶为代表的内源蛋白酶参与组织自溶。
2015 Vol. (7): 448-452 [
摘要
] (
41
)
HTML
(0 KB)
PDF
(1392 KB) (
232
)
453
豆油替代鱼油对中华条颈龟血脂代谢及相关酶活的影响
裘正元,盛成,洪美玲,史海涛
为缓解国际鱼油资源短缺,本研究从血脂代谢角度去评价豆油替代鱼油在中华条颈龟中的适宜比例。选取体质量(1557±307) g的4龄雌性成体中华条颈龟,根据日粮中豆油与鱼油的添加比例不同随机分成四组,0S∶3F组(豆油∶鱼油0∶3),1S∶2F组(豆油∶鱼油1∶2),2S∶1F组(豆油∶鱼油2∶1)和3S∶0F组(豆油∶鱼油3∶0);外源油的添加量占日粮1%。每周投喂2次,连续投喂8个月。从每组中随机取6只中华条颈龟,冷冻麻醉处死,解剖。检测血液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肝脏组织中脂蛋白脂酶、肝脂酶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活性以及肠道胰脂肪酶活性,结果如下:(1)随着豆油替代比例的升高,只有1S∶2F组和3S∶0F组总胆固醇显著高于0S∶3F组,并且3S∶0F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0S∶3F(P<0.05)。(2)总脂酶活力在2S∶1F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0S∶3F组(P<0.05);2S∶1F组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活力与其余组相比,更接近于0S∶3F;胰脂肪酶的活力在2S∶1F与0S∶3F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综合上述两方面指标来看,豆油替代鱼油在中华条颈龟中总体可行,较适宜的比例组为2S∶1F。
2015 Vol. (7): 453-458 [
摘要
] (
51
)
HTML
(0 KB)
PDF
(627 KB) (
228
)
459
鱼类葡萄糖耐量研究进展
牛思佳,郭金龙,杨振才,刘海燕
2015 Vol. (7): 459-463 [
摘要
] (
75
)
HTML
(0 KB)
PDF
(624 KB) (
272
)
464
鱼源抗菌肽研究进展
李永进,叶金云,张易祥,刘问
2015 Vol. (7): 464-468 [
摘要
] (
88
)
HTML
(0 KB)
PDF
(625 KB) (
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