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年 第3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25 |
|
|
|
|
|
|
|
613 |
放流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和贡献率初步研究 |
|
 |
刘海映,吕海波,崔帆,谢婉琳,李宝宝,王连顺,刘奇,陈雷,邢坤,王溪洪,史航,宋斌 |
|
|
近年来我国沿海三疣梭子蟹自然资源明显下降,为恢复现有资源,辽宁省自201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4年大规模人工放流工作。在目前的增殖放流中,为检测参与繁殖的三疣梭子蟹亲本和即将放流的子代间的遗传差异以及亲本对其子代的繁殖贡献率水平,利用10对具有丰富遗传多态性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分别对9只三疣梭子蟹雌性亲本和179只即将放流的子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子鉴定。结果发现,子代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数值均低于参与繁殖的雌性亲本,亲本和放流子代之间在观测杂合度、多态性信息含量参数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期望杂合度遗传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子代的遗传多样性较雌性亲本呈下降的趋势。使用4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时,累积排除率≥0.998,亲子鉴定的准确率为56.98%;微卫星分子标记为6个时,累积排除率≥0.9999,准确率达到97.21%;当使用8个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时,准确率达100%。同时发现,9只雌性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最高为29.61%,最低为3.35%,不同亲本之间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微卫星可以作为有效的标记手段用于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遗传评估中。上述试验结果将为我国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
|
|
2016 Vol. 35 (6): 613-619
[摘要]
(
138 )
HTML
(0 KB)
PDF
(837 KB)
(
323
) |
|
|
|
718 |
二氧化氯消毒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影响评价 |
|
 |
韩厚伟,王先平,张黎黎,刘豪,胡佳平,王顺奎,于凯松,江鑫,赵丽丽,邵伟,王振洋 |
|
|
使用质量浓度1 mg/L的二氧化氯对循环水养殖池进行月1次、分2 d进行的直接泼洒消毒试验,从杀菌效果、对生物膜的损害程度及对养殖鱼体生活状态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二氧化氯消毒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影响评价。在第一次消毒前及消毒后24 h时,第二次消毒前(即第一次消毒后48 h时)及第二次消毒后24 h时分别进行水样采集,测定养殖水体的异养菌总数变化,结果显示,第一次消毒后24 h时水体的异养菌总数较消毒前有极显著降低( P<0.01),而48 h时降低不显著( P>0.05),第二次消毒后亦变化不显著(P>0.05)。同时分析了消毒前后2个月内的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情况,以间接评价二氧化氯对循环系统生物膜的损害性大小。结果显示,在消毒工作完成后7d时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含量有明显上升,分别由消毒前的1.0mg/L、0.30mg/L升至1.25mg/L、0.36 m g/L的水平,持续约10 d才开始降低恢复。在消毒前后观察鱼体生长状态及摄食量结果显示,水体消毒对鱼体状态及摄食量无明显影响(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质量浓度为1 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可极显著降低异养菌总数,对鱼体生长状态及摄食量无明显影响,但对生物膜有轻微的损害作用,在养殖生产中应规范使用。 |
|
|
2016 Vol. 35 (6): 718-722
[摘要]
(
99 )
HTML
(0 KB)
PDF
(1846 KB)
(
30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