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6年 第3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06-25

     
            论文
    607 辽东湾仿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环境季节变化
    王摆,陈仲,关晓燕,姜北,高杉,蒋经伟,李楠,周遵春
    2013年夏季、秋季和2014年冬季、春季采集辽东湾底充氧和未充氧的仿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样品,2014年春季采集仿刺参发病池塘沉积物样品,分别检测了-5~0 cm、-10~-5 cm、-15~-10 cm 3个层面沉积物的温度、硫化物含量、p H、氧化还原电位,同时监测各池塘表、底层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探讨两种池塘沉积物底质环境的季节变化规律及春季仿刺参发病池塘与两种未发病池塘沉积物4个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底充氧池塘和未充氧池塘沉积物均呈弱碱性和还原性,两种池塘不同深度沉积物硫化物含量、pH、氧化还原电位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其中,底充氧池塘沉积物各季节硫化物含量显著低于未充氧池塘;池塘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环境与底层海水理化环境存在相关性。与未发病池塘相比,春季发病池塘沉积物呈弱酸性,氧化还原环境为弱还原特性,硫化物含量显著高于未发病池塘。上述结果为仿刺参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2016 Vol. 35 (6): 607-612 [摘要] ( 123 ) HTML (0 KB)  PDF (3120 KB)  ( 294 )
    613 放流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和贡献率初步研究
    刘海映,吕海波,崔帆,谢婉琳,李宝宝,王连顺,刘奇,陈雷,邢坤,王溪洪,史航,宋斌
    近年来我国沿海三疣梭子蟹自然资源明显下降,为恢复现有资源,辽宁省自2012年开始,连续实施了4年大规模人工放流工作。在目前的增殖放流中,为检测参与繁殖的三疣梭子蟹亲本和即将放流的子代间的遗传差异以及亲本对其子代的繁殖贡献率水平,利用10对具有丰富遗传多态性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分别对9只三疣梭子蟹雌性亲本和179只即将放流的子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亲子鉴定。结果发现,子代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数值均低于参与繁殖的雌性亲本,亲本和放流子代之间在观测杂合度、多态性信息含量参数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期望杂合度遗传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子代的遗传多样性较雌性亲本呈下降的趋势。使用4个微卫星分子标记时,累积排除率≥0.998,亲子鉴定的准确率为56.98%;微卫星分子标记为6个时,累积排除率≥0.9999,准确率达到97.21%;当使用8个微卫星分子标记鉴定时,准确率达100%。同时发现,9只雌性亲本对子代均有贡献,最高为29.61%,最低为3.35%,不同亲本之间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微卫星可以作为有效的标记手段用于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遗传评估中。上述试验结果将为我国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的科学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2016 Vol. 35 (6): 613-619 [摘要] ( 138 ) HTML (0 KB)  PDF (837 KB)  ( 323 )
    620 单胺类及5-羟色胺拮抗剂对海湾扇贝幼虫生长的影响
    马斌,刘全圣,王伟,赵侠,赵玉明,王春德
    单胺类药物左旋多巴胺和5‐羟色胺一方面可能促进海湾扇贝幼虫纤毛活动从而促进幼虫摄食,另一方面引起纤毛运动强度的改变,又影响幼虫的能量消耗,因此对扇贝幼虫的生长可能存在着双重影响。以海湾扇贝幼虫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左旋多巴胺和5‐羟色胺及5‐羟色胺的两种拮抗剂曲唑酮和赛庚啶对其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0.1ng/L左旋多巴胺和1.0ng/L5‐羟色胺对海湾扇贝幼体的生长率促进作用最强,而5‐羟色胺的促生长作用可被曲唑酮和赛庚啶抑制,说明5‐羟色胺可能是通过5‐HT1或5‐HT2型受体起作用的。在海湾扇贝的育苗实践中可以选择使用低质量浓度的5‐羟色胺以促进幼虫的生长。
    2016 Vol. 35 (6): 620-624 [摘要] ( 120 ) HTML (0 KB)  PDF (782 KB)  ( 241 )
    625 星斑川鲽、黄盖鲽和石鲽线粒体基因Cytb 和 CO Ⅰ片段序列的比较研究
    李青,王波,郑风荣,刘洪展,郭湘云,关洪斌
    星斑川鲽、钝吻黄盖鲽和石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海水鱼类。为探究这3种鲽科鱼类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信息,本文采用了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技术,对这3种鲽科鱼类各24尾个体的线粒体基因Cytb和COⅠ进行初步研究。测序得到的序列经人工处理校正后分析,其中Cytb基因片段可用长度为358 bp ,包含58个变异位点,20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COⅠ基因片段可用长度为559 bp ,包含变异位点56个,转换位点18个,颠换位点3个;Cytb基因片段和COⅠ基因片段均表明黄盖鲽和石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与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而星斑川鲽具有较低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基于Cytb和COⅠ序列的两种系统发育树(邻接法和不加权对群法)均表明3种鲽科鱼类中星斑川鲽与石鲽亲缘关系更近,与黄盖鲽相对较远。鲽科鱼类物种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分析可以为鱼类的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保障我国鲽科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2016 Vol. 35 (6): 625-632 [摘要] ( 83 ) HTML (0 KB)  PDF (3088 KB)  ( 280 )
    633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仿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
    吴艳庆,张玉祥,杜荣斌,王志宝,王仁龙,刘立明,李晓杰
    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半生态式的保苗方式。于2014年7—11月在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期间,通过现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投苗规格[大规格(0.093±0.004) g/头,小规格(0.024±0.001) g/头]和密度(低密度125 g/m3、中密度250 g/m3、高密度375 g/m3)两因素对仿刺参苗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规格的仿刺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总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 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主效应对仿刺参苗净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仿刺参室外网箱保苗过程中投放大规格、低密度苗种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净产量,而且可以节省苗种资源和饵料投喂量,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和经济效益。
    2016 Vol. 35 (6): 633-638 [摘要] ( 124 ) HTML (0 KB)  PDF (1095 KB)  ( 196 )
    639 响应面法优化罗氏海盘车生殖腺皂甙脱除技术研究
    刘天红,李红艳,吴志宏,李晓,孙元芹,卢珺,姜晓东,王颖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全扫描模式确认罗氏海盘车生殖腺皂甙检测波长,利用响应面法对生殖腺皂甙脱除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响应面Box‐Bohnken法优化生殖腺皂甙脱除条件,各条件取整数,超声时间13 min、乙醇体积分数4.5%、脱除次数2,进行3次验证试验,残渣中皂甙平均含量为0.094 mg/g ,与模型预测值接近,与处理前0.325 mg/g对比,脱除率达72.3%,说明海盘车生殖腺皂甙脱除模型建立成功。
    2016 Vol. 35 (6): 639-643 [摘要] ( 88 ) HTML (0 KB)  PDF (4383 KB)  ( 284 )
    644 C r6+对草鱼脑和肝胰脏组织结构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任洪涛,林霖
    在水温(20±1)℃下,采用静水测试法研究水体中不同质量浓度 C r6+(120.00、160.80、215.47、288.73、386.90 mg/L ,重铬酸钠配制)对体质量约10 g草鱼脑和肝胰脏的组织结构及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重金属的毒性积累和毒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C r6+对草鱼的24、48、96 h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02.77、154.47、78.89 mg/L ,由(48 h LC50×0.3)/(24 h LC50/48 h LC50)2和96 h LC50×0.1计算出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2.068 mg/L和7.489 mg/L。中毒初期肝细胞轻微肥大,无序离散,细胞核相对缩小,胞浆轻微展出;随着时间的延长,肝胰脏异常的程度更加严重,甚至肝坏死,肝细胞明显肥大,无序性离散程度明显增大,细胞核明显缩小,肝细胞胞浆展出,细胞空化;脑细胞开始出现破裂,细胞液溢出,细胞核轻微聚集;随后脑细胞的异常程度更加严重,细胞破裂、细胞核聚集程度严重。随着C r6+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草鱼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
    2016 Vol. 35 (6): 644-648 [摘要] ( 84 ) HTML (0 KB)  PDF (3783 KB)  ( 336 )
    649 喀斯特山区大眼鳜线粒体 CO Ⅰ基因序列分析
    郭健康,安苗,周其椿,曹恒源,李珊,陈薛伟杰
    为了解喀斯特山区大眼鳜3个地理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特点,采用PCR技术对169尾个体的线粒体DNA COⅠ基因进行扩增、测序,获得的序列长度为1512 bp。分析显示,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9%、28.6%、28.7%、17.8%,其中 A+ T (53.5%)含量高于G+ C (46.5%)含量。169个样本共检测到5个多态位点,并定义了5种单倍型。对喀斯特山区大眼鳜群体COⅠ基因与洞庭湖大眼鳜COⅠ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10个变异位点,集中在1268~1456 nt。喀斯特山区3个群体间4种碱基在密码子3个位点上的使用频率无差别,与洞庭湖大眼鳜相比,密码子第1位上的4种碱基含量差别不大,密码子第2位上T含量(40.9%)高于后者(39.9%),而A和C含量则低于后者;与洞庭湖翘嘴鳜比较差别很小,但与斑鳜、暗鳜、长身鳜和波纹鳜4种鳜鱼比较,在密码子第1位和第3位存在不同差异,特别是暗鳜和波纹鳜密码子第3位中A含量(30.0%)明显低于喀斯特山区大眼鳜(31.8%),而波纹鳜G(8.9%)明显高于后者(7.3%)。喀斯特山区大眼鳜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395,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29,遗传多样性贫乏。
    2016 Vol. 35 (6): 649-657 [摘要] ( 125 ) HTML (0 KB)  PDF (1948 KB)  ( 412 )
    658 维生素C对泥鳅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武迪,管婷婷,张思雨,赵兴文
    水温21~26℃下,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维生素C (以抗坏血酸多聚磷酸酯为维生素C源,添加量分别为0、50、120、240、360、500 mg/kg ),研究维生素C对(1.996±0.176) g泥鳅幼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泥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并在添加量为132.2 mg/kg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几个试验组( P<0.05)。组织和肌肉中的维生素C积累量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32.2 mg/kg时和248.8 mg/kg时分别达到最高。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溶菌酶活性也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在362.6 mg/kg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呈上升趋势,以特定生长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为指标,做折线模型回归分析最终求得泥鳅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95 mg/kg和423.3 mg/kg。
    2016 Vol. 35 (6): 658-662 [摘要] ( 135 ) HTML (0 KB)  PDF (814 KB)  ( 391 )
    663 福建三沙湾盐田港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
    王飞跃
    根据2012年和2013年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盐田港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分布及种类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66种,其中鱼类40种,占60.6%;甲壳类23种,占34.8%;头足类3种,占4.5%。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500的有9种,分别为半滑舌鳎、口虾蛄、多鳞、双斑蟳、鹰爪虾,孔虎鱼、中颌棱鳀、大黄鱼、哈氏仿对虾;游泳动物的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2012年11月分别为996.31 kg/km2和135.64×103个/km2,2013年4月分别为668.25 kg/km2和87.50×103个/km2;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77~5.73,均值为3.49;丰富度指数为1.77~5.73,均值为3.20;均匀度指数为0.58~0.89,均值为0.77。总体看来,该海域渔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海洋生物物种丰富,种间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稳定,适合游泳动物生物生长、繁育。
    2016 Vol. 35 (6): 663-668 [摘要] ( 89 ) HTML (0 KB)  PDF (3996 KB)  ( 382 )
    669 丁香酚的分离及其杀多子小瓜虫活性研究
    姚嘉赟,徐洋,袁雪梅,蔺凌云,尹文林,潘晓艺,郝贵杰,沈锦玉
    利用不同极性大小的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回流提取丁香制备粗提物,进行杀灭多子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药效活性追踪,确定丁香杀虫的活性部位为石油醚提取部分,进而利用硅胶柱层析和中压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结合活性追逐试验追踪分离丁香石油醚提取物(对多子小瓜虫幼虫和包囊的100%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50 mg/L和80 mg/L ),最终分离获得一种杀虫活性物质,经质谱、核磁氢谱、核磁碳谱等多种波谱分析技术确定该活性物质为丁香酚。体外杀虫结果表明,丁香酚对多子小瓜虫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其对幼虫15min、1h、2h、3h和4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21(5.85~6.65) mg/L、3.50(3.24~3.84) mg/L、2.90(2.62~3.22) mg/L、2.33(2.10~2.50) mg/L和2.15(1.98~2.32) mg/L ,对幼虫4 h的100%杀灭的质量浓度为3.5 mg/L ,对包囊6 h的100%杀灭质量浓度为3.5 mg/L。结果表明,丁香酚是一种具有较好开发前景的杀多子小瓜虫药物。
    2016 Vol. 35 (6): 669-674 [摘要] ( 86 ) HTML (0 KB)  PDF (1511 KB)  ( 320 )
    675 夏季和冬季辽东湾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分布特征
    王昆,吴景,杜静,王年斌
    为研究辽东湾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分布特征,于2013年8月(夏季)和12月(冬季)在辽东湾设置38个站位,分别采集了表、中、底层的海水样品,检测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分析该海域叶绿素a的季节分布与空间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相关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含量影响的差异显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夏季的叶绿素a平均质量浓度为6.90μg/L,冬季为1.26μg/L,时间分布上夏季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冬季;空间水平分布上,夏季辽东湾湾口的平均叶绿素a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湾内的平均质量浓度,而冬季则越靠近湾口处叶绿素a的平均质量浓度越低,与夏季规律正好相反;空间垂直分布上,夏季表层叶绿素a的质量浓度最高,10 m层次之,底层的质量浓度最低;而冬季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则呈现10 m层最高,底层次之,表层质量浓度最低的趋势。说明辽东湾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同期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季节性变化是导致叶绿素a含量趋势变化的最可能原因之一。
    2016 Vol. 35 (6): 675-680 [摘要] ( 133 ) HTML (0 KB)  PDF (2955 KB)  ( 427 )
    681 马尾藻属新变种--拟披针叶马尾藻潭门变种的形态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邹潇潇,刘鑫鑫,朱军,林勇,黄惠琴,鲍时翔
    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发现了一种未见报道的马尾藻。形态鉴定结果显示,该马尾藻与拟披针叶马尾藻的形态特征十分相似,但气囊结构有明显差异,故将其定名为拟披针叶马尾藻潭门变种。对该新变种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特征及其与马尾藻属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拟披针叶马尾藻潭门变种隶属于真马尾藻亚属,并与瓦氏马尾藻和亨氏马尾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016 Vol. 35 (6): 681-685 [摘要] ( 95 ) HTML (0 KB)  PDF (1702 KB)  ( 322 )
    686 皮氏蛾螺和水泡蛾螺线粒体基因组及核糖体ITS2的比较研究
    鲍相渤
    利用PCR技术分别扩增皮氏蛾螺和水泡蛾螺的线粒体全基因组以及核糖体第二转录间隔区IT S2,对所得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皮氏蛾螺和水泡蛾螺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分别为15255 bp、15265 bp ,具有相似的碱基组成和A T含量,其基因排列顺序完全一致,蛋白质编码基因长度相同,两种螺的ITS2分别为340 bp和329 bp ,一致性达83.6%。经比对发现,皮氏蛾螺和水泡蛾螺的线粒体基因组及ITS2序列与已知的新腹足目动物相似。利用线粒体全基因组和核糖体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两种序列的分析均显示皮氏蛾螺和水泡蛾螺亲缘关系较近。
    2016 Vol. 35 (6): 686-692 [摘要] ( 162 ) HTML (0 KB)  PDF (887 KB)  ( 420 )
    693 5种经济贝类在天津大港滩涂的养殖适应性研究
    李永仁,李彤,缴建华
    通过养殖试验,分析5种主要经济贝类的生长、存活及其养殖区的底质、生物饵料,探讨其在天津大港滩涂的养殖适应性。结果表明,5—8月份,贝类生长较慢,死亡率较高,9—11月份则相反;试验区夏季底质浮泥层较厚,海水中饵料生物缺乏,春秋季节则相反;该滩涂适于养殖长牡蛎、毛蚶,较适于养殖菲律宾蛤仔、青蛤,不适于养殖缢蛏。
    2016 Vol. 35 (6): 693-696 [摘要] ( 75 ) HTML (0 KB)  PDF (867 KB)  ( 412 )
    697 黄鳝载脂蛋白 A1的基因结构及表达谱分析
    阚延泽,江翱,孙文秀,李伟
    根据克隆的黄鳝载脂蛋白A1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5′RACE扩增和内含子的克隆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该基因的表达谱。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207 bp ,5′UTR区域长32 bp ,编码1个262 aa的多肽;在长1391 bp的gDNA上,只发现了1个长184 bp的内含子。荧光定量PCR对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病原细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表达情况分析表明,该基因转录本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在胃、肾脏、小肠、脑、皮肤和血液中表达量中等,而在心脏、脾脏和肌肉中表达量很低;病原细菌感染会显著影响该基因在小肠、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水平。以上结果显示黄鳝的载脂蛋白 Apo‐A1基因可能参与了鱼体的天然免疫反应。
    2016 Vol. 35 (6): 697-701 [摘要] ( 76 ) HTML (0 KB)  PDF (2001 KB)  ( 183 )
    702 天津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初探
    孙延斌,张树林,张达娟,毕相东
    2014年4月、6月、8月、9月和11月对天津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17科20属共40种,浮游植物丰度0.03×104~10.12×104个/L ,生物量0.28~32.50μg/L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为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共10科13属28种,占总数的68.3%。5航次调查浮游植物平均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2462、0.7539和0.4305,综合分析天津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组成较为单一。
    2016 Vol. 35 (6): 702-707 [摘要] ( 126 ) HTML (0 KB)  PDF (2107 KB)  ( 267 )
    708 褐藻酸钠可食性膜制备工艺研究
    袁瑞,丛海花,汪秋宽,何云海,宋悦凡,任丹丹,梁雯雯
    以褐藻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原材料,通过混合水平正交试验,使用溶胶、混胶、脱气、倒胶、钙化、干燥工艺制备可食性膜,研究了不同褐藻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配比、溶胶温度、氯化钙质量浓度、钙化时间、褐藻酸钠质量浓度以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质量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优化工艺参数为:10 mg/mL褐藻酸钠和50 mg/mL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按质量配比1∶1混胶,10 mg/mL的氯化钙钙化10 min;所得膜的厚度为0.14 mm ,抗拉强度为2.97 M Pa ,透光率为64.09%,干燥质量损失率为9.97%,人工胃液崩解时间超过24h,人工肠液崩解为2.07h。本工艺较为简单,成膜性较好,为进一步制备植源性空心硬胶囊壳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2016 Vol. 35 (6): 708-712 [摘要] ( 76 ) HTML (0 KB)  PDF (780 KB)  ( 380 )
    713 多子小瓜虫滋养体糖蛋白残基的种类和分布研究
    赖晓健,熊静,张哲,李忠琴
    应用伴刀豆凝集素A、麦胚凝集素、大豆凝集素和荆豆凝集素Ⅰ,检测寄生于金鱼皮肤、鳃和鳍上的多子小瓜虫滋养体糖蛋白残基的种类和分布。研究结果发现,伴刀豆凝集素A和麦胚凝集素免疫阳性染色在金鱼皮肤、鳃和鳍寄生的滋养体上均有分布,麦胚凝集素免疫阳性染色强于伴刀豆凝集素A,未见有大豆凝集素和荆豆凝集素Ⅰ免疫阳性染色。鳃上寄生的滋养体伴刀豆凝集素A免疫阳性染色最强,皮肤次之,鳍最弱。鳍上寄生的滋养体麦胚凝集素免疫阳性染色最强,皮肤次之,鳃最弱。研究结果表明,滋养体有单糖D‐甘露糖和D‐葡萄糖,以及氨基衍生物乙酰氨基葡萄糖。寄生于鳃上的滋养体D‐甘露糖和D‐葡萄糖可能较多,寄生在鳍上的滋养体乙酰氨基葡萄糖可能较多。
    2016 Vol. 35 (6): 713-717 [摘要] ( 80 ) HTML (0 KB)  PDF (4329 KB)  ( 327 )
    718 二氧化氯消毒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影响评价
    韩厚伟,王先平,张黎黎,刘豪,胡佳平,王顺奎,于凯松,江鑫,赵丽丽,邵伟,王振洋
    使用质量浓度1 mg/L的二氧化氯对循环水养殖池进行月1次、分2 d进行的直接泼洒消毒试验,从杀菌效果、对生物膜的损害程度及对养殖鱼体生活状态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二氧化氯消毒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影响评价。在第一次消毒前及消毒后24 h时,第二次消毒前(即第一次消毒后48 h时)及第二次消毒后24 h时分别进行水样采集,测定养殖水体的异养菌总数变化,结果显示,第一次消毒后24 h时水体的异养菌总数较消毒前有极显著降低( P<0.01),而48 h时降低不显著( P>0.05),第二次消毒后亦变化不显著(P>0.05)。同时分析了消毒前后2个月内的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情况,以间接评价二氧化氯对循环系统生物膜的损害性大小。结果显示,在消毒工作完成后7d时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含量有明显上升,分别由消毒前的1.0mg/L、0.30mg/L升至1.25mg/L、0.36 m g/L的水平,持续约10 d才开始降低恢复。在消毒前后观察鱼体生长状态及摄食量结果显示,水体消毒对鱼体状态及摄食量无明显影响(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质量浓度为1 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可极显著降低异养菌总数,对鱼体生长状态及摄食量无明显影响,但对生物膜有轻微的损害作用,在养殖生产中应规范使用。
    2016 Vol. 35 (6): 718-722 [摘要] ( 99 ) HTML (0 KB)  PDF (1846 KB)  ( 301 )
    723 艾比湖卤虫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和感知光照度的研究
    贺婷婷,王智超,程勇,贺江涛,周亚飞,卢西鹏,梅京南
    卤虫具有滞育模式(卵生)和非滞育模式(卵胎生)两种繁殖模式,而光周期可能是影响其繁殖模式的重要的环境因子,因此明确其临界光周期和感知光照度对于有效地调控卤虫滞育、繁殖等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艾比湖卤虫的临界光周期和感知光照度,结果表明,在常规养殖盐度(80)和温度(25℃)条件下,艾比湖卤虫的光反应曲线与典型的长日照反应型滞育昆虫类似,在非极端光周期下,艾比湖卤虫的临界光暗时长为(8.38±0.37)h,相应的临界日长为15.62 h;在极端光周期下,24 h光暗时长,滞育率为(32.42±6.70)%,极显著低于邻近长光暗时长滞育率( P<0.01);0 h光暗时长,滞育率为(19.01±5.98)%,较邻近短光暗时长滞育率略高,但差异不显著( P>0.05)。感知光照度试验表明,艾比湖卤虫感知光照度可能处于10~50 lx。本研究为卤虫的滞育诱导和繁殖模式的光控化养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
    2016 Vol. 35 (6): 723-726 [摘要] ( 107 ) HTML (0 KB)  PDF (850 KB)  ( 302 )
    727 人工海水培育罗氏沼虾幼体试验
    黄光华,马华威,杨彦豪,黄立斌,冯鹏霏,吕敏,卢小花,童桂香
    按海盐∶MgSO4∶CaCl2∶KCl∶H3 B3 O3∶KBr∶EDTA ∶生石灰为2000∶600∶72∶36∶24∶4∶1∶2的比例配制成人工海水,研究在该人工海水中培育罗氏沼虾幼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人工海水中的M g2+、K+、Ca2+的比值为3∶1∶1,与天然海水接近,且水质无毒性作用;人工海水培育80万尾罗氏沼虾虾苗,获得68万尾幼体,成活率约为85%,蜕皮率为16.82%,特定生长率为25.34%/d ,高于天然海水的培育水平。结果表明,自制人工海水可用于罗氏沼虾幼体培育。
    2016 Vol. 35 (6): 727-730 [摘要] ( 102 ) HTML (0 KB)  PDF (969 KB)  ( 259 )
    731 细菌脂多糖处理对斑马鱼免疫球蛋白亚型表达水平的影响
    王志平,胡庆玲,郝转
    以20μg/mL的细菌脂多糖溶液对斑马鱼进行浸泡处理24 h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斑马鱼IgM、IgD和IgZ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对照组斑马鱼中IgD和IgZ的表达水平相当,且均低于Ig M ,说明Ig M可能具有更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细菌脂多糖处理后,斑马鱼3种Ig亚型的表达水平均表现出先升后降趋势,而且均在12 h达到最高值。然而,IgM 和 IgZ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IgD ,而且IgM和IgZ在处理24 h后表达水平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IgM和IgZ在鱼类病原防御中具有更重要的免疫作用。另外,IgM对细菌脂多糖处理的应答速度比IgZ更快,说明体液免疫系统能够更快地对细菌脂多糖处理作出有效应答,而黏膜免疫系统则反应较慢。
    2016 Vol. 35 (6): 731-734 [摘要] ( 95 ) HTML (0 KB)  PDF (887 KB)  ( 477 )
    735 中国海洋酸化及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徐雪梅,吴金浩,刘鹏飞
    2016 Vol. 35 (6): 735-740 [摘要] ( 134 ) HTML (0 KB)  PDF (1605 KB)  ( 711 )
    741 海洋酸化对水生动物骨骼和耳石钙化、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机理
    许友卿,王宏雷,刘永强,丁兆坤
    2016 Vol. 35 (6): 741-746 [摘要] ( 113 ) HTML (0 KB)  PDF (800 KB)  ( 455 )
    747 2016年总目次
    2016 Vol. 35 (6): 747-752 [摘要] ( 76 ) HTML (0 KB)  PDF (329 KB)  (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