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9年 第3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9-09-25

     
    581 养殖密度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免疫功能的影响
    左腾,黄凯,汪婷,刘婷,宿志健,孙琳琳,莫飞杰,陈显友
    为研究养殖密度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将初始体质量为(1.05±0.12) g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为45、54、63、72、81尾/m3和90尾/m3 6个养殖密度梯度,在1.7 m×1.0 m×0.6 m水泥池中饲养,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90 d。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吉富罗非鱼养殖密度增大,终末体长、终末体质量、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加率、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而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间饲料系数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增大,吉富罗非鱼幼鱼肌肉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肝脏系数和脾脏系数随养殖密度增大呈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白细胞数、红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显著上升(P<0.05),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谷丙转氨酶呈上升趋势 (P<0.05);尿素氮和血糖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后者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吉富罗非鱼体质量为1~60 g,养殖密度达到或超过54尾/m3,吉富罗非鱼生长和免疫功能会受到抑制。
    2019 Vol. 38 (5): 581-588 [摘要] ( 242 ) HTML (1 KB)  PDF (13856 KB)  ( 268 )
    589 果寡糖对斜带石斑鱼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胡凌豪,杨红玲,赵芸,叶继丹,鲁康乐,孙云章
    以初始体质量(18.13±0.02) g的斜带石斑鱼为试验对象,探讨果寡糖对石斑鱼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分为4组:基础饲料组(对照组),及3个分别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质量分数为0.05%、0.10%以及0.20%果寡糖的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5尾鱼,试验周期56 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能够改善石斑鱼免疫功能,饲养28 d时,0.10%试验组和0.20%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0.05%试验组溶菌酶活性、3个试验组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试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饲养56 d时,0.10%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0.20%试验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能够改善幼鱼肠道形态,28 d时,0.05%试验组和0.20%试验组绒毛高度、0.10%试验组肌层厚度、3个试验组绒毛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6 d时,0.05%试验组绒毛高度、0.10%试验组肌层厚度、3个试验组绒毛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0.05%~0.20%果寡糖能改善斜带石斑鱼的免疫功能和肠道形态。
    2019 Vol. 38 (5): 589-594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12828 KB)  ( 162 )
    595 尼罗罗非鱼MyD88基因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张永德,林勇,潘传燕,冯鹏霏,陈晓汉,罗洪林
    为体外表达尼罗罗非鱼髓样分化因子(MyD88)蛋白并制备抗该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采用无缝克隆技术将尼罗罗非鱼MyD88基因转入pET-B2m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入大肠杆菌B21中诱导表达,将表达的MyD88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大耳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和效价。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ET-B2m-MyD88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获得了48.9 ku的重组蛋白,免疫大耳兔获得效价为1∶2 048 000的抗尼罗罗非鱼MyD88多克隆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该抗体能够特异性的识别原核表达的MyD88蛋白。原核表达体系的建立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MyD88蛋白在尼罗罗非鱼先天性免疫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9 Vol. 38 (5): 595-602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17069 KB)  ( 177 )
    603 黑水虻对杂交鳢生长、肌肉组成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王国霞,莫文艳,范怡杰,李国立,黄文庆,陈晓瑛,黄燕华
    以饲料中添加乌贼膏为对照组,通过添加黑水虻干幼虫粉和黑水虻鲜虫浆对杂交鳢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肌肉营养成分和血清指标的影响进行比较,筛选出应用效果优异的杂交鳢促摄食物质。试验选用180尾初始均质量为(83.24±0.13) g的杂交鳢,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分别饲喂添加3%乌贼膏(对照组)、5%黑水虻干幼虫粉及10%鲜虫浆3种物质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饲养10周。试验结果显示,干虫粉组和鲜虫浆组杂交鳢的末均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增长率均较对照组增加,其中干虫粉组的末均质量、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鲜虫浆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虫粉组和鲜虫浆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杂交鳢摄食量,形体指标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肠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虫粉组杂交鳢背肌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虫粉组和鲜虫浆组的血清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虫粉组和鲜虫浆组血清甘油三酯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干虫粉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可得,5%的黑水虻干幼虫粉或10%鲜虫浆可以用于杂交鳢饲料中替代乌贼膏作为促摄食物质使用,而且较乌贼膏具有更好的促生长作用。
    2019 Vol. 38 (5): 603-609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11562 KB)  ( 285 )
    610 养殖模式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
    杨蕊,吴开畅,于刚,温为庚,陈旭,赵旺,叶乐
    为探讨养殖模式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及养殖系统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开展方斑东风螺与玉足海参、细基江蓠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试验结果显示,细基江蓠、玉足海参与东风螺混养可显著促进东风螺的生长,养殖成活率提高10.42%,养殖产量提高28.48%,饵料效率提高3.21%;江蓠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吸收率分别为60.2%、62.4%;玉足海参对养殖底沙中总氮、总磷、有机碳的去除率分别为40.8%、41.4%、37.9%,显著改善养殖底沙环境;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弧菌、底沙弧菌和东风螺体内弧菌密度均未出现较大波动。
    2019 Vol. 38 (5): 610-615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10780 KB)  ( 126 )
    616 糖蜜对草鱼混养池塘水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郭小泽,唐艳强,侯玉洁,刘文舒,陈彦良,方刘,肖海红,李思明
    为探讨C/N对草鱼混养池塘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泼洒糖蜜将草鱼混养池塘水体中C/N调整为4个不同水平(10∶1、15∶1、20∶1和25∶1)。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泼洒糖蜜对草鱼混养池塘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监测养殖水质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泼洒糖蜜后草鱼混养池塘水体中的生物絮团沉积量和总固体颗粒悬浮物量升高;同时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含量降低,其中C/N 20∶1组降低幅度最大,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是泼洒糖蜜后,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下降,C/N 25∶1组的溶解氧含量最小,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泼洒糖蜜后草鱼混养池塘水体中优势菌门蓝细菌门丰度降低,放线菌门丰度显著升高,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基本未变;泼洒糖蜜后水体中主要菌属中聚球藻属和新鞘氨醇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CL500_29_marine_group、hgcI_clade和束缚杆菌属的丰度升高。试验结果表明,泼洒糖蜜调整草鱼混养池塘水体C/N为20∶1时,可显著增加水体的生物絮团沉积量和总固体颗粒悬浮物量,改变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并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含量。
    2019 Vol. 38 (5): 616-623 [摘要] ( 107 ) HTML (1 KB)  PDF (14063 KB)  ( 82 )
    624 渤海老铁山海域沉积物粒度分布及其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吴金浩,宋广军,韩家波,张玉凤,印明昊,宋伦
    2017年8月对渤海老铁山海域的沉积物粒度及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不同粒度类型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沉积物粒度分为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黏土质粉砂、黏土—粉砂—砂、黏土—砂—粉砂、砂—黏土—粉砂等7种类型,以砂、黏土质粉砂、粉砂质砂为主。共采集到大型底栖生物11门83种,不同的沉积物粒度类型中大型底栖生物种类、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中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最多,多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而黏土—粉砂—砂中分布数量最少。生物密度平均值表现为黏土—砂—粉砂>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砂—黏土—粉砂>粉砂质砂>黏土—粉砂—砂>砂,生物量平均值表现为黏土—粉砂—砂>粉砂质砂>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黏土—砂—粉砂>砂>砂—黏土—粉砂。研究区域沉积物粒径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的增加,而黏土—粉砂—砂和黏土—砂—粉砂两种类型的沉积物适宜更多种大型底栖生物生活。不同粒度类型沉积物的中值粒径与大型底栖生物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性,而与大型底栖生物优势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
    2019 Vol. 38 (5): 624-635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18804 KB)  ( 168 )
    636 广西稻田养殖金边鲤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甘宝江,张盛,韦玲静,黄杰,莫洁琳,甘习军,滕忠作,叶香尘
    为了解广西稻田养殖金边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现状,本研究利用10个高度多态微卫星标记,以野生太湖鲤和黑龙江鲤群体,池塘养殖福瑞鲤、兴国红鲤、建鲤群体,广西稻田养殖晒江鲤群体作对照,共7个鲤鱼群体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10个位点共检测到242个等位基因,每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观测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6~16、0.736~0.900、0.620~0.800和0.689~0.878。9个位点在7个鲤鱼群体中的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5),7个鲤鱼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度由高到低顺序为太湖鲤、黑龙江鲤、建鲤、晒江鲤、福瑞鲤、金边鲤、兴国红鲤。所有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值为0.015~0.141,表明7个鲤鱼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金边鲤群体与野生和池塘养殖群体间遗传分化均达中等程度。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占7.15%,而群体内的遗传分化占92.85%,表明鲤鱼群体主要的遗传分化来自于群体内部。7个鲤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286~0.977,根据Nei′s遗传距离所绘制的聚类图显示,7个鲤鱼群体被划分为4大支,贝叶斯分析结果与聚类结果相似,其中两个稻田鲤群体遗传结构相似聚为一类。本研究是对金边鲤遗传背景的初探,试验结果表明,金边鲤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进一步选育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稻田养殖鲤品种的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基础遗传学信息。
    2019 Vol. 38 (5): 636-646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17668 KB)  ( 218 )
    647 砂粒粒径对日本囊对虾存活、生长及行为特性的影响
    王庚申,谢建军,施慧,何杰,汪玮,许文军
    研究了有无砂粒底质及不同粒径砂粒对日本囊对虾存活、生长及行为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3种砂粒底质组日本囊对虾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无砂组(P<0.05),而蜕皮频率低于无砂组(P<0.05);在砂粒底质中,细砂组成活率最高(P<0.05),而特定生长率和蜕皮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砂粒处理对日本囊对虾的行为影响显著,投喂前、后无砂组试验虾的运动率、攻击频率均高于3种砂粒底质组(P<0.05),而寻食虾比率则低于细砂组,高于中砂组和粗砂组。砂粒底质组中,投喂前、后试验虾的寻食虾比率和攻击频率以细砂组最高,运动率则以粗砂组最高(P<0.05)。试验结果亦表明,日本囊对虾在细砂组中的埋栖深度较深,但所需潜砂时间较长;体色改变比例随着砂粒粒径增大而升高,第二触角完整比例则随着砂粒粒径增大而降低。综合比较3种砂粒底质,日本囊对虾更偏好砂粒粒径<0.5 mm的细砂。
    2019 Vol. 38 (5): 647-652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9521 KB)  ( 93 )
    653 3种拟除虫菊酯对仿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研究
    陶腾州,李秉钧,赵业,王昕宇
    采用半静水试验法,探究3种拟除虫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对仿刺参幼参的单一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溴氰菊酯对仿刺参幼参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316、0.198、0.144、0.110 mg/L;氯氰菊酯对仿刺参幼参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475、1.100、0.925、0.787 mg/L;氰戊菊酯对仿刺参幼参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438、1.836、1.476、1.189 mg/L。3种拟除虫菊酯对仿刺参幼参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11 mg/L(溴氰菊酯)、0.079 mg/L(氯氰菊酯)、0.119 mg/L(氰戊菊酯),按照水生生物毒性分级,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对仿刺参幼参为极毒物质,氰戊菊酯对仿刺参幼参为高毒物质。本研究明确了3种拟除虫菊酯对仿刺参幼参的毒性作用,并为科学地评估仿刺参养殖环境提供数据参考。
    2019 Vol. 38 (5): 653-658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10919 KB)  ( 161 )
    659 养殖多肋藻生长期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
    曹增梅,王伟伟,曲艳艳,陈书秀,王娜
    对山东荣成楮岛湾海域养殖多肋藻3—6月生长期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跟踪测定。试验结果显示,多肋藻基本营养成分以灰分(23.29%~30.44%)、褐藻胶(25.95%~27.86%)为主,其次是甘露醇(15.42%~16.64%)和粗蛋白(7.44%~11.43%)。灰分和粗蛋白在3—6月呈降低趋势,而甘露醇和褐藻胶无明显变化。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肋藻藻粉中主要色素含量,发现叶绿素a(15.05~330.30 μg/g)和岩藻黄素(42.07~159.93 μg/g)均随生长快速降低,β胡萝卜素含量低(1.72~8.88μg/g)。采用热水浸提,乙醇分级沉淀的方法制备褐藻糖胶粗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粗品中褐藻糖胶的单糖组成,硫酸钡比浊法测定硫酸基含量,结果显示,褐藻糖胶含量达到藻粉干质量的1.79%~2.10%,其中硫酸基占褐藻糖胶的38.57%~47.26%。所有样品均含有甘露糖、氨基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岩藻糖8种单糖。其中岩藻糖为主要单糖,其摩尔百分含量(40.11%~59.89%)在3—6月份呈不断增长趋势;其次为半乳糖(22.54%~34.73%),变化趋势与岩藻糖相反;其他6种单糖摩尔百分含量较低,除木糖外,各单糖的月份差异明显。
    2019 Vol. 38 (5): 659-665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12042 KB)  ( 184 )
    666 大鳞副泥鳅腐皮病病原菌及其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杨乔乔,安贤惠,韩迎亚,马臻,朱明,隆小华,李联泰
    采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自江苏省连云港市某水产养殖公司采集的泥鳅样品病灶部位,分离到1株腐皮病病原细菌D5-7,经回归感染得以确认。通过菌落和细胞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以杀鲑气单胞菌D5-7为病原指示菌,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试验,通过初筛和复筛,自泥鳅养殖池水样中分离筛选到菌株X8,对杀鲑气单胞菌D57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达(14.2±0.10) mm,经鉴定菌株X8为解淀粉芽孢杆菌,适应温度20~40 ℃,盐度0~50。解淀粉芽孢杆菌X8对引起水产病害的其他病原如维氏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迟缓爱德华菌、哈维弧菌、鳗弧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7±0.10) mm、(16.8±0.15) mm、(11.3±0.20) mm、(8.2±0.05) mm、(11.8±0.10) mm、(8.2±0.08) mm。在解淀粉芽孢杆菌X8的泥鳅养殖应用试验中,试验组比对照组体长增加1.40 cm,体质量增加2.44 g,酸性磷酸酶提高0.18 U/mL,试验组的这3项指标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该研究结果可为水产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有望研制成防治水产病害的生物制剂。
    2019 Vol. 38 (5): 666-675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26834 KB)  ( 179 )
    676 魁蚶4个群体形态差异比较分析
    刘童,邹琰,王英俊,吴莹莹,麻丹萍,宋爱环,刘洪军
    以韩国釜山、中国荣成、即墨、长岛4个地理群体魁蚶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壳长、壳高、壳宽、楯面长、楯面宽、前端到腹缘、后端到腹缘、小月面长、韧带长、放射肋宽和体质量等11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4个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进行了主成分、聚类和判别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构建的3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和第3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27.989%、20.742%和13.612%,累积贡献率为62.34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个魁蚶群体聚为两支,韩国釜山群体与3个中国群体的趋异程度最大;建立了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并进行了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0.0%、96.7%、86.9%和87.7%。中国荣成、即墨、长岛魁蚶群体间的形态变异差异较小,与韩国釜山群体的形态变异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可为魁蚶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及种质创制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2019 Vol. 38 (5): 676-681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9070 KB)  ( 141 )
    682 密度和水体大小对乌苏里拟鲿幼鱼生长的影响
    朱传坤,江方飞,翟伟绩,陈昌荣,韦梦瑶,吴牧容,王立加,徐洁茹,席星驰,赵洁,潘正军
    为分析不同养殖密度和水体大小对乌苏里拟鲿幼鱼生长的影响,将平均体质量为(1.622±0.100) g的乌苏里拟鲿幼鱼设置了10尾/L(1 L)、10尾/L(2 L)、10尾/L(5 L)、5尾/L(2 L)及2尾/L(5 L)共5个密度和水体组合,在循环水系统中开展了为期20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5个组别中幼鱼的成活率均为100%,未表现出密度对幼鱼成活率的显著影响(P>0.05)。在本试验设置的密度范围内,随着养殖密度增加,乌苏里拟鲿幼鱼的生长性能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变化显著(P<0.05)。此外,相同养殖密度下,随水体增大各生长参数虽呈增长趋势,但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合分析后认为,生产中密度会影响乌苏里拟鲿幼鱼的生长,而水体大小并非其生长限制因子,因此,建议养殖密度控制在10尾/L较适宜。
    2019 Vol. 38 (5): 682-687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9478 KB)  ( 231 )
    688 三角帆蚌育珠蚌群体生长性状和转录组差异分析
    张爱菊,张根芳,顾志敏,周志明
    为比较3个三角帆蚌(鹰蚌、超长蚌、纵纹蚌)育珠蚌选育群体(经过2代选育的鹰蚌、超长蚌、纵纹蚌)幼蚌之间的差异,于2014年和2015年分两次随机抽取同批繁殖且在同一池塘养殖的不同群体幼蚌各40只,测量其贝壳形态学、质量等生长性状指标。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鹰蚌群体偏宽型,纵纹蚌群体偏高型,超长蚌偏长型;鹰蚌和纵纹蚌两个群体幼蚌在形态上更为相近;鹰蚌群体具明显壳宽和壳高生长优势,而超长蚌群体具明显壳长生长优势。推测鹰蚌作为育珠蚌更适合内脏囊插核,将有利于大颗粒优质有核珠的培育;超长蚌作为育珠蚌更适合外套膜插片,有利于无核珠的培育。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鹰蚌和超长蚌幼蚌肝胰腺组织转录组的表达差异情况。筛选出差异表达unigenes共63 098条,其中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388个,显著富集的上的GO条目主要参与各类物质代谢过程的调节、生物合成过程的调节以及基因表达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显著富集上的KEGG通路为代谢通路中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和柠檬酸循环通路。研究结果可为三角帆蚌的优良品种选育和育珠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2019 Vol. 38 (5): 688-694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12505 KB)  ( 116 )
    695 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生态风险评价
    薛祥生,宋伦,付志璐
    为探明秦皇岛海域赤潮灾害的生态风险,采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有关模式对赤潮生态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单次暴发面积基本在100 km2以内,暴发频次较高,每年为5~6次;赤潮致灾种主要为夜光藻、多环旋沟藻、微小原甲藻、米氏凯伦藻、赤潮异湾藻等,大部分均含有毒素,发生频率最高的赤潮致灾种为无毒的夜光藻;赤潮发生的敏感区域均为重要渔业海域、海水养殖区、海水浴场;由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可知,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风险区域暂无高危险度区域,主要处于中风险状态。
    2019 Vol. 38 (5): 695-701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10112 KB)  ( 293 )
    702 中国鲎几丁质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林建城,王丽英,林娟娟
    以中国鲎为材料,自内脏中提取几丁质酶(EC3.2.1.14),研究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中国鲎几丁质酶的最适pH为5.4,最适温度为55 ℃;酶在pH 4.6~6.0区域较为稳定,在20~60 ℃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以胶体几丁质为底物测得中国鲎几丁质酶的米氏常数为2.175 mg/mL,最大反应速度为1.456 μmol/(mL·min)。金属离子Li+、Na+、K+、Mg2+和Fe2+对几丁质酶活力无影响;Ca2+和Ba2+对酶有微弱的激活作用;Co2+、Cu2+和Fe3+在低浓度时对酶有激活作用,随浓度增大则表现为抑制作用;Ni2+、Mn2+、Al3+、Cd2+、Pb2+、Zn2+和Hg2+对酶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Hg2+的抑制作用最显著,10 mmol/L Hg2+会使几丁质酶失活83.0%。甲醇、乙醇、异丙醇和正丙醇对几丁质酶的抑制作用均呈浓度效应,甲醇对酶的抑制作用较强;丙酮对酶有激活作用,而二氧六环和二甲亚砜在低浓度下对酶有微弱的激活作用,随浓度升高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说明中国鲎几丁质酶活力易受环境中酸碱度、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的调控。
    2019 Vol. 38 (5): 702-709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14647 KB)  ( 166 )
    710 镉胁迫对食蚊鱼肝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刘阳,张力,覃剑晖
    以食蚊鱼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水式亚急性毒性试验法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测定镉胁迫后食蚊鱼肝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蛋白90(HSP90)、细胞色素氧化酶1A(CYP1A)以及金属硫蛋白(MT)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镉胁迫对食蚊鱼的毒性效应,了解重金属镉在水体中的毒性,拓展食蚊鱼在环境毒理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肝组织中HSP70基因和CYP1A基因相对表达水平表现为逐渐下调的趋势,HSP90基因和MT基因表达水平先显著上调后逐渐降低,且趋于稳定。本研究通过多个角度综合探讨镉对食蚊鱼的毒性作用机制,将为防治镉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拓展食蚊鱼在环境毒理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也为其成为模式生物提供数据支持。
    2019 Vol. 38 (5): 710-715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10628 KB)  ( 148 )
    716 北盘江下游尼罗罗非鱼群体Cytb基因多态性
    易金鑫,代应贵,孙际佳,张浩然,刘丽
    尼罗罗非鱼为贵州境内北盘江下游鱼类外来种。为探究北盘江下游尼罗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和评估该群体的入侵适应能力,以采自北盘江下游的38尾尼罗罗非鱼为材料,利用PCR技术扩增了北盘江下游尼罗罗非鱼群体Cytb基因并测序,分析该序列的变异及多态性。结果显示,获得长度为1135 bp的尼罗罗非鱼Cytb基因全序列,共检测到151个变异位点,含116个转换位点、32个颠换位点、3个转换与颠换共存位点。定义14个单倍型,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781。北盘江下游尼罗罗非鱼群体Cytb基因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均较高,分别为0.8634、0.0671、76.1679。北盘江下游尼罗罗非鱼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作为鱼类外来种,尼罗罗非鱼群体在北盘江下游显示了较强的入侵适应潜力。
    2019 Vol. 38 (5): 716-720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9767 KB)  ( 190 )
    721 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焦磷酸测序方法研究
    王娜,张旻,张舟,景宏丽,任彤,张利峰,吴绍强
    为建立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 ORF65基因的保守区域进行分析,设计扩增引物及测序引物,经PCR扩增后对PCR产物进行焦磷酸测序,通过对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成功建立了该检测方法。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扩增基因片段长度为137 bp,焦磷酸测序长度为38 bp,能够特异性检测出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最低核酸检测限为0.5 pg/μL,与常规PCR检测方法的符合率达100%。本研究建立的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2019 Vol. 38 (5): 721-725 [摘要] ( 85 ) HTML (1 KB)  PDF (9109 KB)  ( 105 )
    726 PCR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李伟哲,刘露,张辉,肖勤
    2019 Vol. 38 (5): 726-733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14896 KB)  ( 189 )
    734 鲟形目鱼类染色体研究现状及进展
    曾庆凯,杜合军,杨菁
    2019 Vol. 38 (5): 734-740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1 KB)  ( 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