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51 |
褐牙鲆白细胞介素2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
|
 |
薛婷婷, 郑津辉, 周密, 潘宝平, 孙金生, 高虹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01 |
|
|
利用转录组测序数据信息和PCR技术克隆褐牙鲆白细胞介素21(IL-2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模式分析。试验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21基因开放阅读框429 bp,编码142个氨基酸,分子量16.0 ku,在N端具有19 bp信号肽序列。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褐牙鲆白细胞介素21蛋白与尖吻鲈以及深裂眶锯雀鲷白细胞介素21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21基因在所检测的褐牙鲆7种健康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的表达量最高。用提取的迟钝爱德华氏菌脂多糖免疫刺激褐牙鲆后,白细胞介素21基因的表达在头肾和脾组织中产生不同程度上调,表明该基因参与了脂多糖诱导的免疫应答。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髓样分化因子(MyD88)基因后,白细胞介素21基因的表达出现下调,当再用提取的迟钝爱德华氏菌脂多糖免疫刺激后,MyD88和白细胞介素21基因的表达又均开始逐渐回升,暗示白细胞介素21与MyD88通路具有一定关联性。 |
|
|
2020 Vol. 39 (2): 151-159
[摘要]
(
376 )
HTML
(1 KB)
PDF
(16396 KB)
(
448
) |
|
|
|
160 |
5味中药醇提物对尼罗罗非鱼白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 |
|
 |
程敏, 李忠琴, 翟少伟, 赖晓健, 杨求华, 江兴龙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02 |
|
|
将超微五倍子、白头翁、地榆、柯子、虎杖粉碎后过160目筛,按照料液比1∶10将药粉与60%的乙醇水溶液混合,再用超声波粉碎机超声1 h,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置于多样品平行蒸发仪中浓缩后制得中药提取物。用吸取0.2 mL抗凝剂的无菌注射器自尼罗罗非鱼尾静脉采血0.5 mL,与L-15细胞培养基按体积比1∶9的比例混合成血浆,与中草药提取液单用、联用共孵育,利用氮蓝四唑还原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分别测定中草药提取液对尼罗罗非鱼外周血白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白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五倍子、白头翁、地榆、柯子、虎杖单用均能显著提高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呼吸爆发增加率分别为128.68%、123.96%、28.37%、44.44%和78.93%;试验组白细胞吞噬率分别较对照组增加44.04%、44.66%、95.00%、10.35%和64.93%。在两味中药双联用试验中,对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呈协同作用的组合为白头翁+地榆,呼吸爆发联用指数为1.28;对白细胞吞噬活性呈协同作用的组合为白头翁+虎杖、柯子+虎杖、五倍子+虎杖和白头翁+柯子,吞噬联用指数分别为11.45、6.20、3.03和1.06。 |
|
|
2020 Vol. 39 (2): 160-167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14430 KB)
(
190
) |
|
|
|
168 |
ENU诱变草鱼家系生长特性及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SNP筛选的研究 |
|
 |
王成龙, 陈杰, 蒋霞云, 邹曙明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03 |
|
|
经过175 d养殖,对4个N-乙基-N-亚硝基脲(ENU)诱变草鱼家系进行生长对比,采用显著性比较,偏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统计方法对草鱼体质量、全长、体长、头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体厚性状进行分析,进而运用双向测序法对MSTN1、MSTN2基因在具有明显差异家系中进行SNP位点筛选。试验结果显示,家系4的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家系3,家系4的8个性状明显大于其他3个家系;家系1中体长、尾柄长、体厚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家系2中体长、头长、体厚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家系3中全长、体长、尾柄高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家系4中全长、体长、体厚与体质量密切相关。由此可知,家系4和家系3具有明显的生长差异。对于MSTN1基因,家系3在465位点C/G、467位点G/A,家系4在465位点C/G均发生错义突变;对于MSTN2基因,家系3和4在912位点C/T均发生同义突变,家系3在1027位点G/A、家系4在366位点A/G均产生错义突变,位于非编码区1390位点A/T和1401位点G/A在两个家系均发现SNP位点。试验结果表明,MSTN1、MSTN2基因的不同SNP位点与ENU诱变草鱼的生长性状存在紧密联系。 |
|
|
2020 Vol. 39 (2): 168-174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12833 KB)
(
117
) |
|
|
|
175 |
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仔蟹的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的影响 |
|
 |
许明珠, 张琴, 董兰芳, 童潼, 谢达, 苏琼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04 |
|
|
在水温26~30 ℃,盐度18~22条件下,初始体质量(0.012±0.000) g的拟穴青蟹仔蟹饲养在底铺1~2 cm细沙、边缘放5 cm2瓦片的塑料水桶(直径20 cm,水深20 cm)中,投喂以葡萄糖、蔗糖、糊精、木薯淀粉、玉米淀粉、糊化木薯淀粉和糊化玉米淀粉为糖源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养殖3周,研究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体组成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糖源显著影响拟穴青蟹仔蟹的生长性能(P<0.05);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依次为糊化木薯淀粉>糊化玉米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糊精>蔗糖>葡萄糖;葡萄糖试验组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糖源对拟穴青蟹仔蟹体组成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仔蟹的水分和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糖源对3种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拟穴青蟹仔蟹对大分子糖源的生物利用度要大于小分子糖源。在本试验的研究条件下,7种常见糖源中糊化木薯淀粉是拟穴青蟹仔蟹的最适糖源。 |
|
|
2020 Vol. 39 (2): 175-181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11033 KB)
(
607
) |
|
|
|
182 |
盐度调节方式对培养海水养殖生物絮凝系统的影响 |
|
 |
吴慧芳, 罗国芝, 谭洪新, 蒙浩焱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05 |
|
|
在9个容积为100 L的圆柱形养殖水桶中,用鳗鱼饲料为原料培养絮体,比较了3种盐度调节方式培养盐度为30的生物絮凝系统的启动效率。第一组为盐度直接调节组:试验开始时盐度即调为30;第二组为盐度缓慢调节组:闷曝结束后每日盐度增加5,每3 h增加1度;第三组为淡水驯化组:将培养好的淡水生物絮凝系统,按照盐度缓慢调节组的增加方式增加盐度。启动完成后,监测3个处理组对10 mg/L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盐度调至30时,淡水驯化组和盐度缓慢调节组系统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先于盐度直接调节组降至低水平。培养期间,盐度缓慢调节组和淡水驯化组的絮体沉降性能较盐度直接调节组好。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黄杆菌纲是盐度为30 的生物絮凝系统中的优势菌纲,鞘脂杆菌纲是盐度直接调节组系统中的优势菌纲,放线菌纲是淡水驯化组中的优势菌纲。Leptobactrrium和norank_f_Segniliparacea是盐度为30的生物絮凝系统的主要优势菌属。启动完成后3个处理组氨氮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缓慢调节组最有利于海水生物絮凝系统的构建。 |
|
|
2020 Vol. 39 (2): 182-192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23787 KB)
(
126
) |
|
|
|
193 |
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参池沉积物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
|
 |
魏亚南, 张东升, 林青, 孙广伟, 雷兆霖, 张津源, 郭超, 陈济丰, 周玮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06 |
|
|
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对自然纳潮、微孔曝气、养水机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海参池塘沉积物中淀粉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的活性进行了跟踪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沉积物中的淀粉酶活性年变化为0.126~0.880 mg/g,年均值(0.410±0.180) mg/g,蛋白酶活性年变化为0.024~0.472 mg/g,年均值(0.190±0.103) mg/g,碱性磷酸酶活性年变化为0.068~1.042 mg/g,年均值(0.340±0.196) mg/g,脱氢酶活性年变化为12.092~52.794 mL/g,年均值(26.980±8.295) mL/g。3种水质调控方式下池塘沉积物中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及脱氢酶活性均在自然纳潮池塘中均值最高,变化幅度最大;淀粉酶活性均值则在自然纳潮池塘中最低,养水机池塘最高,这与养水机池塘有机质最低,自然纳潮池塘最高,养水机池塘沉积物的细菌多样性最高,真菌数量最多有关。表明养水机能够快速去除沉积物中氮、磷有机化合物,有利于池塘的正常物质循环。本研究从沉积物酶活性的角度,探讨了养水机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两种水质调控方式产生差异的机理。 |
|
|
2020 Vol. 39 (2): 193-199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12635 KB)
(
117
) |
|
|
|
200 |
许氏平鲉仔鱼、稚鱼、幼鱼肠道微生物群结构特征 |
|
 |
姜燕, 曹亚男, 柳学周, 徐永江, 李德军, 史宝, 王滨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07 |
|
|
采集常规饲养的健康许氏平鲉1日龄仔鱼,9、20日龄稚鱼,54、95日龄幼鱼,运用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对其肠道微生物的16S rDNA V3~V4可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039个运算分类单位、667个属。在丰度高于1%的菌属水平上,野生鱼肠道菌群丰度的平均值(86%)远高于幼鱼时期的平均值(73.5%)。不动杆菌属为仔鱼、稚鱼、幼鱼肠道中最优势菌属(丰度为26.2%~45.3%);短芽孢杆菌属次之。结合共有菌属分析获得11个核心菌群,芽孢杆菌属、短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根瘤菌属等的丰度随仔鱼、稚鱼、幼鱼生长先升后降,均在54日龄时丰度最高;弧菌属则呈现相反的趋势(0.37%~12.41%),54日龄时丰度最低。仔鱼、稚鱼、幼鱼与野生个体肠道仅有14个共有菌属,短芽孢杆菌属、Massilia的最小丰度值分别是野生个体肠道中最大丰度值的9倍和32倍,差异明显。本研究揭示了许氏平鲉仔鱼、稚鱼、幼鱼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发生、发育的过程,为苗种繁育阶段肠道生理健康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
|
2020 Vol. 39 (2): 200-208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15907 KB)
(
141
) |
|
|
|
209 |
中华花鳅的生长和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
|
 |
杨骏, 何兴恒, 孙治宇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08 |
|
|
对采自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东河的113尾中华花鳅的生长和繁殖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旺苍县东河的中华花鳅体长34.92~102.85 mm,体质量0.34~9.84 g,净体质量0.31~8.09 g。分为5个年龄组,以2~4龄个体为主。生长以3龄为分界,3龄前生长速度快,3龄后生长速度减慢。体长(m1)与体质量(L)呈幂函数关系:m1=0.00001215L2.896,r2=0.939,接近等速生长。肥满度<1,雌性和雄性的Fulton肥满度差异不显著,雄性略小于雌性;而除1龄的个体外,其他年龄的雄性Clark肥满度均略大于雌性。雌、雄性比为1∶1.69。雌、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精子在蒸馏水中的平均寿命为14 s;随NaCl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中华花鳅精子平均寿命先增后减,在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0.25%时寿命最长,达184 s。绝对繁殖力为427~4047粒/尾,平均1949.82粒/尾;相对繁殖力为107.56~566.09粒/g,平均356.07粒/g。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分批产卵,且各批次生殖力大致相同。受精卵为微黏性的沉性卵。 |
|
|
2020 Vol. 39 (2): 209-217
[摘要]
(
325 )
HTML
(1 KB)
PDF
(14074 KB)
(
158
) |
|
|
|
218 |
魁蚶中国与韩国群体杂交子一代生长比较 |
|
 |
吴莹莹, 刘童, 王英俊, 邹琰, 宋爱环, 刘洪军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09 |
|
|
开展魁蚶中国群体和韩国群体的正反杂交试验,建立了中国群体♀×韩国群体♂(中韩正交群体)、中国群体♀×中国群体♂(中国群体)、韩国群体♀×中国群体♂(中韩反交群体)、韩国群体♀×韩国群体♂(韩国群体)4个群体。稚贝出池后在海区(N 35°32′41.85″,E 119°41′29.49″)常规笼养,分别在4、5、7、9、11、13月龄取样,分析其生长、存活及杂种优势。研究结果显示,中韩正交群体壳长、壳高、壳宽和湿质量的杂种优势变化趋势一致:前期杂种优势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持续增大,到11月龄时最高,13月龄又明显下降。11月龄壳长、壳高、壳宽和湿质量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7.73%、4.80%、8.84%和27.44%,其中湿质量的杂种优势最为显著;中韩反交群体4个性状在7月龄和11月龄的杂种优势率基本为正值,最高值为2.61%。中韩正交群体和中韩反交群体存活率的杂交优势率均为正值,分别为5.89%和4.15%,中韩正交群体杂交优势略高于中韩反交群体。综合分析表明,中韩正交群体在生长性状和存活率上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是一种理想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可为魁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杂交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
|
|
2020 Vol. 39 (2): 218-223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9203 KB)
(
109
) |
|
|
|
224 |
南方拟餐微卫星标记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
 |
苏钰玲, 李敏, 杨永春, 刘佳豪, 李振海, 阮惠婷, 戴嘉格, 刘丽, 邹柯姝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10 |
|
|
南方拟餐是一种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的小型经济鱼类,目前仅有野生资源。为查明珠江流域其群体遗传结构现状,试验采用RAD-Seq技术筛选出36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其中29个为高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0.50)位点,6个为中度多态性(0.25<多态信息含量<0.50)位点和1个为低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0.25)位点。选取6个高度多态性位点研究珠江流域的北江、桂江、都柳江、融江、左江、右江、黔江及郁江8个江段南方拟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情况,结果显示,共检测到98.1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香农指数和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12.2713、6.0575、0.5389、0.7679、1.8974和0.7379,表明珠江流域南方拟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6个微卫星位点在8个群体中检测结果显示,平均群体间分化系数为0.1028,表明10.2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9.7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属于中等分化水平;平均群体内近交系数为0.2987,表明群体内杂合子缺失严重;基因流为1.0075~4.7308,说明群体间的基因流足以抵制遗传漂变。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南方拟餐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
|
2020 Vol. 39 (2): 224-233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16374 KB)
(
116
) |
|
|
|
234 |
流溪河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动 |
|
 |
吴倩, 李潮, 高天扬, 李炜, 张雯君, 王俊杰, 赵俊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11 |
|
|
为了解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河段、不同季节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对保护区上、中、下游的鱼类开展了每个季度一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4科50属,其中鲤形目43种、鲈形目6种、鲇形目5种,合鳃鱼目2种,鳉形目1种;计算57种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越南鱊及鲤鱼为2017—2018年度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下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最高,夏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最高;各监测点之间的种类相似性系数显示,保护区上中游、上下游之间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中下游种类组成为中等相似,春夏、春冬、夏冬及夏秋季节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春秋、秋冬季节为中等相似;ABC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及冬季鱼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秋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 |
|
|
2020 Vol. 39 (2): 234-244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16633 KB)
(
191
) |
|
|
|
245 |
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
|
 |
吴水清, 罗辉玉, 郑乐云, 伍惠煌, 林克冰, 葛辉, 姜双城, 张哲, 邱峰岩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12 |
|
|
为分析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的营养组成,参照国家标准,测定了体质量(182.84±29.35) g杂交石斑鱼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并对肌肉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试验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4.07±0.71)%、(21.52±0.78)%、(4.03±0.15)%和(1.29±0.07)%。肌肉鲜样中测定了17种氨基酸,总量为(19.88±0.15)%;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8.64±0.13)%和(7.64±0.16)%,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5.19,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肌肉鲜样中含有17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27.63±1.15)%、(22.75±1.22)%和(32.59±1.90)%,其中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19.27±1.27)%。研究表明,赤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可作为新品种进行开发。 |
|
|
2020 Vol. 39 (2): 245-250
[摘要]
(
164 )
HTML
(1 KB)
PDF
(9457 KB)
(
172
) |
|
|
|
251 |
抗菌药联用对海藻希瓦菌的体外抗菌效果 |
|
 |
曹海鹏, 杨丽君, 陈思佳, 郭成, 杨先乐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13 |
|
|
为评价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对水产致病性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抗菌效果,以6种渔用抗菌药作为对照,比较测定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抗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分析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在不同复配比例下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抑菌作用,并通过时间—杀菌曲线法测定其体外联合杀菌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80 mg/L和160 mg/L,抗菌活性明显优于甲砜霉素、多西环素、噁喹酸、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磺胺甲噁唑、盐酸恩诺沙星等渔用抗菌药。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在复配比例8∶2和7∶3时,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抑菌效果表现为协同作用,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达40 mg/L。此外,时间—杀菌曲线表明,40 mg/L硫酸庆大霉素和80 mg/L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杀菌作用表现为协同效果。本研究结果证实,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联用有利于提升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抗菌效果,可为研发水产致病性海藻希瓦菌的潜在控制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
|
|
2020 Vol. 39 (2): 251-257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11861 KB)
(
106
) |
|
|
|
258 |
高邮湖大银鱼、太湖新银鱼Cytb和COⅠ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
|
 |
李大命, 孙文祥, 许飞, 唐晟凯, 刘燕山, 谷先坤, 刘小维, 张彤晴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14 |
|
|
为探明高邮湖大银鱼、太湖新银鱼野生资源状况,利用线粒体DNA Cytb和COⅠ基因序列,对高邮湖大银鱼、太湖新银鱼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大银鱼Cytb基因序列全长1141 bp,其中多态性位点14个,共定义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71±0.031和0.00172±0.00019,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630 bp,其中多态位点5个,共定义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47±0.041和0.00202±0.00019,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太湖新银鱼Cytb基因序列全长1141 bp,其中多态性位点13个,共定义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609±0.078和0.00094±0.00027,具有高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特征。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630 bp,其中多态位点2个,共定义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232±0.085和0.00038±0.00014,呈现低单倍型多样性和低核苷酸多样性。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Tajima′s D和Fu′Fs中性检验值为负值,且歧点分布曲线呈单峰型,表明历史上经历过种群扩张。研究结果表明,应通过多种措施加强高邮湖银鱼种质资源保护。 |
|
|
2020 Vol. 39 (2): 258-264
[摘要]
(
152 )
HTML
(1 KB)
PDF
(11869 KB)
(
123
) |
|
|
|
265 |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脱氮效果研究 |
|
 |
张达娟, 张树林, 戴伟, 孔欣, 王泽斌, 毕相东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15 |
|
|
利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划线分离纯化法,自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分离得到5株细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其硝化功能和氨氮去除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5株细菌分别为门多萨假单胞菌、嗜胺甲基杆菌、放射根瘤菌、施氏假单胞菌和氧化微杆菌。对其净化效果进行验证可知,门多萨假单胞菌和施氏假单胞菌对氨氮的去除率超过85%,分别为88.83%和91.73%;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超过90%,分别为95.08%和97.39%;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超过90%,分别为90.49%和91.22%。以上两种菌株有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去除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
|
2020 Vol. 39 (2): 265-270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12357 KB)
(
129
) |
|
|
|
271 |
橄榄蛏蚌赣江群体数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
|
 |
张根芳, 张文府, 方爱萍, 杨受保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16 |
|
|
为探明橄榄蛏蚌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肉质量的主要性状,随机选取40只3~4龄的野生橄榄蛏蚌,测量了壳长、壳宽、壳高、体质量(x1)、壳质量(x2)、高(x3)和肉质量(y)等7个数量性状,计算含肉率。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计算各性状对肉质量的通径系数与决定系数,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橄榄蛏蚌的含肉率达到65.62%,是极具开发潜力的食用淡水贝类;橄榄蛏蚌各数量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体质量对肉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为0.983,是影响肉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壳长、壳宽、壳高、高与壳质量等性状对肉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体质量间接实现的;体质量的综合决定效应为96.08%,是影响肉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具有育种意义;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各数量性状对肉质量的回归方程为:y=-18.548+0.690x1-0.442x2+6.804x3。 |
|
|
2020 Vol. 39 (2): 271-276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9853 KB)
(
113
) |
|
|
|
277 |
黑龙江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状及空间布局 |
|
 |
崔康成, 刘伟, 李培伦, 高文燕, 王继隆, 唐富江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2.017 |
|
|
对黑龙江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下称保护区)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估,可为保护区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数理统计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在深入了解保护区现状特征的基础上,从自然角度对其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16年底,黑龙江省共建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5处,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干支流水域,总面积为1428.8 km2,共保护水生生物种类41种,包含鱼类6目11科38种,较全面地保护了黑龙江省境内特有珍稀濒危鱼类及具有较高遗传育种价值的鱼类。2011—2016年新增保护区由北部向中部和南部扩展,分布逐步趋于合理,初步形成鱼类栖息地保护布局,但结构失衡情况较为严重。从自然区划角度看,各生态地理区和植被带间的保护区在空间分布和结构功能方面具备较好的区(带)间互补性,但生态地理区内保护区的密度相差较大,各个区(带)间保护区面积占比差异较大,空间布局还需优化。最终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
|
|
2020 Vol. 39 (2): 277-285
[摘要]
(
160 )
HTML
(1 KB)
PDF
(16983 KB)
(
13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