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41 |
栉孔扇贝全生长周期营养品质变化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
 |
宋冬茹, 彭吉星, 卢龙飞, 赵新楠, 姜娓娓, 吴海燕, 郑关超, 郭萌萌, 谭志军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20 |
|
|
为探究栉孔扇贝的生长性状和营养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养殖海域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自2020年10月(6月龄)至2022年4月(24月龄)期间在山东荣成爱伦湾扇贝养殖区3个固定站位(N 37°09′29″,E 122°34′46″;N 37°10′05″,E 122°35′57″;N 37°10′13″,E 122°35′05″)每月采集海水和扇贝样品(2021年10月—2022年4月样品隔月采集1次),2020年10月(6月龄)至2021年4月(12月龄)样品为1龄贝,2021年5月(13月龄)至2022年4月(24月龄)样品为2龄贝,测定不同月龄扇贝生长性状和营养成分含量以及海水环境指标,利用相关性网络分析影响其营养组分累积的相关因子。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水温适宜,叶绿素a含量高,饵料丰富,溶解氧含量也高于其他季节;春季和秋季为栉孔扇贝快速生长期,1龄贝壳长增长较快,2龄贝(18~24月龄)个体质量和软体质量快速增长,为扇贝育肥的关键期;营养成分中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随贝龄增长而增加,存在季节差异,冬春季脂肪含量较高,夏秋季蛋白质含量较高;相关性分析显示,栉孔扇贝营养成分累积和含量波动受贝龄、生长周期以及环境因子多重影响,生长受水温、溶解氧水平和叶绿素a含量影响较大。本试验结果可为扇贝养殖提供参考。 |
|
|
2024 Vol. 43 (3): 341-351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9395 KB)
(
75
) |
|
|
|
352 |
拟穴青蟹Spfox-1基因及调控其表达的lncRNA的鉴定与分析 |
|
 |
王晋珺偲, 钟照威, 张子平, 王艺磊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22 |
|
|
为探究Spfox-1基因及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在拟穴青蟹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其成熟雌雄性腺转录组中得到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10 bp的Spfox-1序列,该序列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RM结构域,进一步预测获得1个可能与Spfox-1基因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 HX26820。多重比较和进化树分析表明,Spfox-1的RRM结构域高度保守且与其他节肢动物的fox-1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pfox-1基因在成熟青蟹各组织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雄性脑神经节中表达量最高。在性腺不同发育阶段,Spfox-1基因在卵黄发生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其他发育阶段,而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则表达量持续下降。在幼体不同发育过程中,Spfox-1基因的表达量从溞状幼体Ⅴ期到仔蟹Ⅰ期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lncRNA HX26820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表达量持续下降,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只在溞状幼体Ⅴ期有较高的表达量。研究表明Spfox-1和lncRNA HX26820可能参与卵巢发育和幼体发育。过表达试验显示,lncRNA HX26820能够抑制Spfox-1基因的表达,推测其可能对Spfox-1在性腺及幼体发育中的功能具有负调控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甲壳动物lncRNA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
|
|
2024 Vol. 43 (3): 352-362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16237 KB)
(
53
) |
|
|
|
363 |
稻蟹共作模式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
|
 |
孙静妤, 李敏, 呙金亮, 李奎, 石伟, 邱文杰, 管卫兵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01 |
|
|
为探究稻蟹共作模式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能力,在宁夏银川地区的大规模稻蟹共作-池塘养殖耦合系统中,稻田种植面积52 hm2,水产养殖面积20 hm2,采取田间试验、水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稻田进水口、出水口水体中的溶解氧、磷酸盐、亚硝态氮、氨氮等水环境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69.2%、14.0%、100%,2021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25.1%、100%,2022年试验稻田出水口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76.9%、74.4%、100%。试验结果显示,2022年稻田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最好。由此表明,稻蟹共作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池塘养殖尾水中的氨氮、磷酸盐、亚硝态氮水平,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
|
|
2024 Vol. 43 (3): 363-371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4283 KB)
(
97
) |
|
|
|
372 |
3种病害海带的颜色差异及生化组分分析 |
|
 |
刘晓慧, 刘玮, 王翔宇, 吕芳, 吴海一, 詹冬梅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89 |
|
|
为分析不同病害海带叶片颜色和生化组分的差异及二者间的关系,分别对患点状白烂病、绿烂病和卷曲病3种病害海带的颜色指标(明度、红绿色度、黄蓝色度、褐度、色泽饱和度和色调角)和生化组分含量(含水率、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和褐藻酸盐)进行了差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探索。结果表明:3种病害海带的总色差值ΔE为7.41~15.24,明度、红绿色度、黄蓝色度和色泽饱和度等颜色指标差异显著(P<0.05),其中红绿色度的变异系数最高,为48.18%。绿烂病海带红绿色度最低,明度、黄蓝色度和色泽饱和度最高;卷曲病海带与之相反,红绿色度最高,明度、黄蓝色度和色泽饱和度最低;点状白烂病海带各颜色指标介于二者之间。3种病害海带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异系数最高,为22.08%。点状白烂病海带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绿烂病海带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卷曲病海带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3种病害海带基于颜色指标和生化组分含量的综合判别率分别为78.90%和100.00%。绿烂病海带的红绿色度与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9,r=0.99),3种病害海带的明度、黄蓝色度和色泽饱和度等颜色指标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r|=0.94~0.99)。 |
|
|
2024 Vol. 43 (3): 372-380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7127 KB)
(
97
) |
|
|
|
381 |
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探讨研究 |
|
 |
李莎, 刘紫严, 杨红玲, 蔡国鹤, 聂庆杰, 张春晓, 孙云章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04 |
|
|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组织块法细胞迁出情况不稳定,且迁出时间较长;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为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最佳消化时间为45 min;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法获得的细胞连接紧密、排列整齐、呈上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状,细胞相对独立、界限清晰。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进一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肠上皮细胞。总之,经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消化45 min、培养48 h可得到初始条件一致、生长旺盛的花鲈原代肠上皮细胞。 |
|
|
2024 Vol. 43 (3): 381-389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27990 KB)
(
35
) |
|
|
|
390 |
氨氮短期胁迫与恢复对克氏原螯虾的影响 |
|
 |
吴乐, 李嘉尧, 周文宗, 成永旭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38 |
|
|
为探究氨氮胁迫与恢复对克氏原螯虾抗氧化和免疫酶活性及组织结构的影响,将体质量(6.33±0.73)g的克氏原螯虾暴露于0、20、40、60、80 mg/L 5个氨氮质量浓度下,比较胁迫48 h时及恢复48 h后,各组肝胰腺、鳃和血清的抗氧化和免疫酶活性以及各组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结构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氨氮对克氏原螯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59.37、238.09、196.34、162.0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6.20 mg/L。胁迫48 h后,除20 mg/L试验组外,其余试验组肝胰腺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80 mg/L组鳃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强,80 mg/L组血清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增强;恢复48 h后,60 mg/L组肝胰腺和鳃的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上升,80 mg/L组鳃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60 mg/L组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其他试验组酶活性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氨氮胁迫48 h,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肝胰腺管腔逐渐变形、转运泡增大,鳃的呼吸上皮细胞开始脱落、微血管腔受损;恢复48 h后,肝胰腺的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40、60、80 mg/L组鳃局部呼吸上皮细胞脱落,微血管腔受损。试验结果表明,20 mg/L质量浓度的氨氮胁迫48 h即会对克氏原螯虾抗氧化和免疫酶及组织结构造成损伤,解除胁迫48 h后可得到修复。克氏原螯虾经40、60、80 mg/L质量浓度的氨氮胁迫48 h后恢复48 h,鳃仍处于应激状态。 |
|
|
2024 Vol. 43 (3): 390-399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4182 KB)
(
79
) |
|
|
|
400 |
卡拉胶对七彩神仙鱼生长、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
 |
张浩然, 温彬, 潘韵超, 杨博添, 高建忠, 陈再忠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54 |
|
|
为探究黏合剂卡拉胶对七彩神仙鱼生长、消化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在水温(28.0±0.5) ℃下,将初始体质量(10.81±2.41) g的七彩神仙鱼饲养在80 L养殖缸中,每缸15尾,投喂添加3%、6%、9%、12%和15%卡拉胶的饲料,以投喂不添加卡拉胶的颗粒饲料和牛心汉堡为对照,养殖56 d。结果表明: 3%卡拉胶组七彩神仙鱼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胃蛋白酶活性和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肝脏丙二醛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 12%卡拉胶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在肠道微生物组成的门水平方面,3%卡拉胶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组,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在属水平方面,牛心汉堡组不含有乳球菌属,3%卡拉胶组罗姆布茨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卡拉胶组,牛心汉堡组的鲸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组。添加3%的卡拉胶能够提高七彩神仙鱼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胃蛋白酶和前肠淀粉酶活性,且不会造成氧化应激,肠道变形菌、罗姆布茨菌和乳球菌的相对丰度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七彩神仙鱼饲料中卡拉胶的适宜添加量为3%。 |
|
|
2024 Vol. 43 (3): 400-409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4271 KB)
(
97
) |
|
|
|
410 |
大连地区养殖日本囊对虾5种病原携带情况调查 |
|
 |
陈文博, 任雪, 李娜, 张赛赛, 李林晗, 曾范双, 韩雨哲, 任同军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02 |
|
|
为探明大连主养区日本囊对虾血细胞虹彩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和肝肠胞虫的携带情况,对2019年9月采集自辽宁省大连市城子坦、青堆、仙浴湾等8个主养区的日本囊对虾样本进行了5种病原的PCR检测。结果显示:日本囊对虾携带的主要病原依次为白斑综合征病毒、血细胞虹彩病毒、肝肠胞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99%、4.30%、3.74%、2.24%和1.05%;此外,城子坦地区对虾的白斑综合征病毒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携带率最高,青堆、仙浴湾和石河对虾的血细胞虹彩病毒、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和肝肠胞虫阳性率最高。本调查结果可为大连地区养殖日本囊对虾病原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
|
2024 Vol. 43 (3): 410-419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6136 KB)
(
47
) |
|
|
|
420 |
5个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养殖生态适应性比较分析 |
|
 |
邹宇凡, 吴玮杰, 白志毅, 冯建彬, 吴敏, 蒋军, 李家乐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56 |
|
|
为探明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养殖生态适应性,2020年自江苏滆湖、兴化、建湖,安徽芜湖和湖北监利引进5个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2021年在安徽芜湖同期繁育后,比较分析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苗在同等养殖条件下生长性状、入塘扩散速率、爬行速率及耐干露等生态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5月雌、雄个体体长、体质量均表现为滆湖群体[雌:(7.52±0.15) cm、(13.4±0.85) g;雄:(7.53±0.12) cm、(14.25±0.90) g]最优。5月除芜湖群体外,各群体雄性个体在体长、体质量上显著大于雌性;建湖群体在3—4月体长、体质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41%、167%),芜湖群体在4—5月体长、体质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4%、83%)。5月各群体雌性腹部长占体长比例均大于雄性。且5月滆湖群体成活率最高为59.33%,监利群体最低为50.67%。入塘扩散速率依次为建湖>兴化>滆湖>监利>芜湖,建湖、兴化群体显著优于其他3个群体组,扩散最快的建湖群体时间为(291.67±25.43) s,最慢的芜湖群体为(661.33±32.94) s;各群体间爬行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干露试验表明,幼虾的干露时间不宜超过18 h,干露48 h存活率依次为芜湖>滆湖>兴化>监利>建湖,芜湖群体存活率最高,为(87.78±1.11)%,建湖群体最低,为(68.89±1.92)%。试验结果可为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及生态适应性评价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的选育奠定基础。 |
|
|
2024 Vol. 43 (3): 420-428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1086 KB)
(
139
) |
|
|
|
429 |
不同饵料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
|
 |
乔光德, 马春艳, 张凤英, 王伟, 赵明, 谌微, 傅愔, 刘志强, 马凌波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15 |
|
|
为探寻适用于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发育时期投喂的饵料,在自然光照、水温(30±1) ℃、盐度23条件下,将(1000±30)只大眼幼体放入盛水360 L的孵化桶中孵化,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冰冻桡足类、冰冻卤虫、配合饲料,及不投喂任何饵料,直至蜕壳变态为仔蟹,并分析不同饵料投喂对养殖水体的水质、大眼幼体蜕壳变态、仔蟹免疫相关酶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等。结果显示: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的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含量最低,成活率最高,幼体发育时间比其他3个投喂组缩短1~3 d,甲长、甲宽均显著大于配合饲料组的个体,但与冰冻桡足类组、冰冻卤虫组无显著差异;4个投喂组间仔蟹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α-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卤虫无节幼体组溶菌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与冰冻桡足类、冰冻卤虫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卤虫无节幼体组胰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投喂组。试验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对育苗水体水质及仔蟹的蜕壳成活率、生长、免疫相关酶活性、消化酶活性均存在积极作用,更适合作为拟穴青蟹大眼幼体阶段的饵料;冰冻桡足类、冰冻卤虫使用效果稍差,但均优于配合饲料组,可以用于替代部分卤虫无节幼体,以降低育苗成本,简化生产流程。试验结果可为拟穴青蟹苗种人工培育过程中饵料选择提供依据。 |
|
|
2024 Vol. 43 (3): 429-436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2789 KB)
(
45
) |
|
|
|
437 |
硬刺松潘裸鲤消化道结构及食性的初步研究 |
|
 |
梁吉, 熊中豪, 马代强, 晏雯楚, 何春林, 刘航, 熊森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14 |
|
|
为探究硬刺松潘裸鲤消化道结构特点同食性的关系,以孙水河(金沙江三级支流)的野生硬刺松潘裸鲤为试验对象,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形态、肠道组织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硬刺松潘裸鲤口亚下位,下颌具有较钝且硬的角质;肠道根据其自然弯曲,可分为前、中、后肠,肠道长度和体长接近。组织学结构显示:前肠粗大、肠壁较厚、杯状细胞多、消化吸收面积大,具有储存研磨食物和消化吸收的功能;中肠消化吸收面积大,是主要的吸收部位之一;后肠细且长,消化吸收面积约为前肠的63.6%,承担排泄和部分吸收功能。食性特征分析显示,硬刺松潘裸鲤饵料生物分为着生藻类、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高等植物5大类,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为其主要食物。试验结果表明,硬刺松潘裸鲤是典型的底栖杂食偏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其食性相适应的特点,该结果可为硬刺松潘裸鲤的基础生物学及消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
|
|
2024 Vol. 43 (3): 437-444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7321 KB)
(
50
) |
|
|
|
445 |
孵化湿度对胚胎期中华鳖裙边外部形态和胶原沉积的影响 |
|
 |
傅凯琳, 陈培恒, 杨明康, 吴俊涛, 李彩燕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00 |
|
|
为探究孵化湿度对中华鳖营养品质的影响,采集5龄中华鳖所产的同批次受精卵[(3.05±0.05) g],在相对湿度65%和85%下于实验室全裸孵化箱中进行无接触式孵化,分别取18、20、22、24、26期胚胎各20枚,迅速解剖出裙边组织,用于荧光定量PCR分析测定胶原蛋白含量,并用天狼星红染色法进行组织学分析,研究2种孵化湿度对胚胎期中华鳖外部形态和胶原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发育,背甲指数(背甲质量/体质量)、裙边指数(裙边质量/体质量)、背甲比值(背甲长/体长)和裙边比值(体长/裙边宽)等性状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中华鳖胚胎在大多数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特征性指标显著优于相对湿度65%(P<0.05)。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裙边组织呈现强橙黄色或亮红色偏振光,随着胚胎发育,裙边组织Ⅰ型胶原蛋白面积的占比不断增加,极显著高于相对湿度65%下的此数值(P<0.01)。发育至第22期,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裙边组织Ⅰ型胶原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迅速增加,推测潮湿环境可能有利于胚胎期中华鳖发育过程中胶原蛋白的沉积和相关优良性状的形成。试验结果可为中华鳖生产实践中改善孵化湿度调控裙边性状发育提供基础数据。 |
|
|
2024 Vol. 43 (3): 445-452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3038 KB)
(
103
) |
|
|
|
453 |
重庆山区4种鲟仔、稚、幼鱼生长特性对比研究 |
|
 |
唐征县, 阳龙江, 贺蝶, 李杨, 任朝颖, 韩璐璐, 彭小倩, 杨成年, 朱成科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12 |
|
|
为有效筛选出适宜重庆山区养殖的鲟鱼品种,将卵黄囊消失的施氏鲟、西杂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施杂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大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仔鱼饲养在直径2 m、高0.6 m的蓝色圆形玻璃钢盆中,每盆3000尾,开始时投喂打碎的水蚯蚓,7 d后(全长约3 cm),用微粒饲料与水蚯蚓浆制成软颗粒饲料,阴干后投喂,经15~20 d转食后,投喂鲟鱼专用微粒饲料,养殖84 d后比较分析4种鲟鱼胚后发育时间,形态特征,及仔、稚、幼鱼成活率、生长特性等。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17.94±0.54) ℃、溶解氧质量浓度(8.91±0.32) mg/L、pH(8.09±0.43)的条件下,大杂交鲟、西杂鲟胚后发育时间早于施杂鲟和施氏鲟;4种鲟幼鱼外部形态特征均有区别;西杂鲟成活率最高,为(65.33±2.12)%,显著高于施氏鲟、施杂鲟和大杂交鲟;7日龄后,4种鲟鱼特定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加而降低;从生长模型可知,西杂鲟全长生长速度最快,从(0.81±0.34) cm增长至(16.67±1.37) cm,大杂交鲟体质量生长速度较快,西杂鲟次之,但77日龄后西杂鲟体质量生长速度超过大杂交鲟。试验结果表明,西杂鲟在重庆山区山泉水养殖条件下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
|
|
2024 Vol. 43 (3): 453-460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1535 KB)
(
68
) |
|
|
|
461 |
海水多品种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磷通量 |
|
 |
陈仲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95 |
|
|
为探明生源要素氮、磷在沉积物与水体间的迁移过程,比较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时间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变化,2014年6—10月,在3种综合养殖池塘: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内,采集检测3口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样品中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分析沉积物-水界面的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的通量变化。试验结果显示,6—10月,3种综合养殖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均以向沉积物中扩散为主,仅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沉积物中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向上覆水释放。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6月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扩散;与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和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相比,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氨氮通量变化幅度较大,6—7月上覆水中氨氮向沉积物扩散,且扩散速率逐渐降低,9—10月沉积物中氨氮向上覆水释放,释放速率逐渐上升。6、7、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菲律宾蛤仔池塘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8—9月上覆水中活性磷酸盐向沉积物扩散;6—10月,海蜇+凡纳滨对虾+缢蛏池塘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海蜇+凡纳滨对虾池塘上覆水中活性磷酸盐向沉积物扩散,10月沉积物中活性磷酸盐向上覆水释放。试验结果表明,配养底栖贝类,可以通过改变综合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的氮、磷通量,改善池塘的底质和水质环境。 |
|
|
2024 Vol. 43 (3): 461-467
[摘要]
(
78 )
HTML
(1 KB)
PDF
(1219 KB)
(
66
) |
|
|
|
468 |
绿鳍马面鲀肝脏营养成分及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 |
|
 |
张子阳, 成永旭, 柯翎, 边力, 李凤辉, 常青, 潘鲁莹, 朱金超, 吴丹, 陈四清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18 |
|
|
为合理开发利用绿鳍马面鲀肝脏的营养价值,采用高效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仪器分析方法,分析体质量(335.18±10.82) g绿鳍马面鲀肝脏营养成分和重金属含量。试验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肝脏水分含量55.12%、粗蛋白含量5.09%、粗脂肪含量39.37%、灰分含量0.42%;肝脏检出16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3.74 g/100 g,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3.22%、非必需氨基酸占56.7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0.76,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优质蛋白质标准;呈味氨基酸占44.02%,其中谷氨酸在肝脏氨基酸中含量最高、天冬氨酸次之;必需氨基酸评分较高,苯丙氨酸和异亮氨酸分别为第一和第二限制氨基酸,氨基酸组成合理;检出28种脂肪酸,总量为36.81 g/100 g,饱和脂肪酸占29.570%,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5.970%,多不饱和脂肪酸占34.460%,其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占比分别高达12.760%和17.990%;维生素A、D、E含量分别为434.03、1.76、23.32 mg/kg;重金属铅、汞、铬、镉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标准要求。综上,绿鳍马面鲀肝脏是优质的鱼肝油原材料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优良水产品。 |
|
|
2024 Vol. 43 (3): 468-474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1012 KB)
(
74
) |
|
|
|
475 |
捕食者对长额象鼻溞形态及种群密度的影响 |
|
 |
曾平平, 李毅超, 于国欣, 张清靖, 曲疆奇, 刘青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18 |
|
|
为探究在捕食者诱导下长额象鼻溞的表型形态及种群密度变化,使用近邻剑水蚤作为捕食者,长额象鼻溞作为被捕食者,设滤液组(信息素)和接触组(物理刺激)2个处理组,分析不同处理对长额象鼻溞种群数量、个体大小、钩角型占比及各形态特征的绝对长度和相对长度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长额象鼻溞的种群密度在接触组中略微降低(P>0.05),但在滤液组显著上升(P<0.05),较对照组增加了25.06%。2种处理下长额象鼻溞的形态均有一定变化,但近邻剑水蚤物理刺激更易使长额象鼻溞发生表型形态改变。接触组中小个体(体长300~<400 μm)和大个体(体长≥400 μm)等级的长额象鼻溞体长、体高、第一触角长和壳刺长的绝对长度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长(P<0.05)。接触组中第一触角和壳刺的相对长度增长极显著(P<0.01),而滤液组中差异不显著(P>0.05)。接触组中钩角型个体占比有所降低,但较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近邻剑水蚤物理刺激更易诱导长额象鼻溞发生形态变异,但种群密度变化在信息素诱导下更显著,该结果可为水域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参考。 |
|
|
2024 Vol. 43 (3): 475-482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2753 KB)
(
27
) |
|
|
|
491 |
辽东湾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回顾与思考 |
|
 |
王彬, 董婧, 刘修泽, 王小林, 李玉龙, 王爱勇, 孙明, 柴雨, 段妍, 吉光, 胥延钊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19055 |
|
|
|
|
|
2024 Vol. 43 (3): 491-498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1579 KB)
(
11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