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丁字湾毗邻海域游泳动物生态位及群落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
|
 |
蒋文良, 张德普, 崔雯慧, 李生府, 李敏, 刘栋, 吕振波, 任中华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05 |
|
|
2021年10月(秋季)、2022年2月(冬季)、2022年4月(春季)和2022年8月(夏季)在丁字湾毗邻海域(N 36°15′~36°40′、E 120°55′~121°25′)设置12个站位,开展了4个季节游泳动物拖网调查,研究该区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生态位特征,为丁字湾毗邻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调查结果显示:4个季节共捕获到游泳动物81种,夏季物种数最多(54种),冬季最少(34种),季节间物种组成差异较大;共出现13种优势种,春季1种、夏季5种、秋季4种、冬季5种,季节更替率为80%~100%,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生态位宽度呈秋季(0.54)>春季(0.49)>夏季(0.40)>冬季(0.33)的趋势,而4个季节的生态位重叠度分别为春季0~0.96、夏季0.07~0.96、秋季0~0.94、冬季0~0.91,游泳动物生态位季节分化明显,秋季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空间分化更明显,资源竞争关系更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随着离岸距离增加而逐步升高;丰度-生物量曲线统计量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表明群落受扰动情况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探究丁字湾毗邻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 |
|
|
2025 Vol. 44 (1): 1-13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8194 KB)
(
57
) |
|
|
|
14 |
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矿物质组成及风险评估 |
|
 |
钱晓莉, 陈阿琴, 王磊, 吴旭干, 姚春霞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98 |
|
|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质元素的组成及差异,评价中华绒螯蟹的食用安全和健康风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2019年和2021年11月江苏苏州阳澄湖池塘养殖[雌蟹:(124.77±5.96) g,雄蟹:(149.73±6.28) g]、湖泊养殖[雌蟹:(117.78±4.35) g,雄蟹:(168.16±10.58) g]及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雌蟹:(113.97±44.20) g,雄蟹:(104.88±45.29) g]肝胰腺、性腺和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Na、Mg、K、Ca、P)和10种微量元素(Zn、Cu、Mn、Se、Fe、Co、Ni、Sn、Mo、Cr)的含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试验结果显示: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均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池塘雄蟹肌肉中的P和池塘雌蟹肌肉中的Ca、Mg含量显著高于长江野生蟹(P<0.05);肝胰腺中,长江野生蟹的常量元素总量是池塘蟹和湖泊蟹的1.7~3.2倍。可食组织中微量元素Zn、Cu、Fe和Mn的含量超过1 mg/kg,Se的含量为0.25~1.61 mg/kg,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低于1 mg/kg;池塘蟹和湖泊蟹中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除Fe、Mn和Sn外,长江野生蟹肝胰腺中各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池塘蟹和湖泊蟹。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比,部分可食组织中Cu、Fe和Se的水平超过了推荐摄入量,但未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综上,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物质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由生活环境和饵料组成不同导致,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均是人类矿质营养素的良好来源。 |
|
|
2025 Vol. 44 (1): 14-25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3952 KB)
(
19
) |
|
|
|
26 |
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复合虾丸软罐头贮藏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 |
|
 |
赵燕芬, 孙培梓, 满昊, 李冬梅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53 |
|
|
为明确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复合虾丸软罐头在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探究35 ℃和45 ℃两个贮藏温度下复合虾丸的感官品质、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持水力、色差、质构、硫代巴比妥酸值和羰基含量的变化,并根据食品温度反应敏感度模型,选定感官总分低于70分时为贮藏终点,预测常温贮藏(25 ℃)和冷藏(4 ℃)条件下产品的货架期。试验结果表明:贮藏期内35 ℃和45 ℃贮藏的复合虾丸菌落数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到贮藏终点,35 ℃和45 ℃样品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分别为25.72 mg/100 g和26.13 mg/100 g,黄度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和羰基含量显著增加(P<0.05);持水力、亮度、红度、白度、硬度和咀嚼度均显著下降(P<0.05),贮藏终点的复合虾丸色泽变暗,质地变软,口感粗糙,有刺激性气味,感官品质接受度差;在货架期终点时产品已经失去使用价值,35 ℃和45 ℃贮藏条件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1 d和14 d。根据食品温度反应敏感度模型预测,复合虾丸在常温25 ℃贮藏条件下的理论货架期为31.5 d,在冷藏4 ℃下的理论货架期为73.8 d。试验结果可为南极磷虾和凡纳滨对虾复合虾丸软罐头贮藏及流通中的品质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
|
|
2025 Vol. 44 (1): 26-35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4140 KB)
(
16
) |
|
|
|
36 |
许氏平鲉肠道来源益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
 |
刘丹妮, 叶博, 董颖, 王笑月, 王旭达, 赵振军, 张乾, 杨博学, 李石磊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89 |
|
|
自海捕的许氏平鲉肠道内分离出2株芽孢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16S rDNA 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探究菌株的生长曲线、生长特性、产酶性能、自凝集性和疏水性,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和溶血试验。结果显示,2株菌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A1M1和枯草芽孢杆菌A3M3,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呈杆状;均在培养3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分别在培养21、24 h进入生长稳定期,且最适培养条件均为:温度30 ℃、pH 7、盐度5~24。地衣芽孢杆菌A1M1具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蛋白酶的特性;枯草芽孢杆菌A3M3具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的特性。地衣芽孢杆菌A1M1和枯草芽孢杆菌A3M3表现出较强的自凝集性,在24 h分别达到52.78%、77.29%。2株菌对不同溶剂的疏水性具有显著差异,地衣芽孢杆菌A1M1和枯草芽孢杆菌A3M3在二甲苯中的疏水性最好,分别达到81.04%、84.92%。枯草芽孢杆菌A3M3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和林可霉素敏感;地衣芽孢杆菌A1M1对9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溶血试验结果显示,2株菌无溶血能力。本试验分离获得的地衣芽孢杆菌A1M1和枯草芽孢杆菌A3M3具有广温、广盐、耐酸碱、生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具有较好的产酶性能、较强的自凝集性和疏水性,可作为许氏平鲉养殖及微生态制剂开发的益生菌候选株,试验结果可为其应用于许氏平鲉养殖提供数据支撑。 |
|
|
2025 Vol. 44 (1): 36-46
[摘要]
(
75 )
HTML
(1 KB)
PDF
(4423 KB)
(
29
) |
|
|
|
47 |
纳米硒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性的影响 |
|
 |
李亚军, 王建福, 海强, 吕娜娜, 罗志源, 郸彩霞, 李洁, 刘哲, 余海涛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12 |
|
|
为研究纳米硒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抗性的影响,在水温17~18 ℃下,将体质量(20±2) g的虹鳟养殖在直径1.2 m、高0.6 m的圆形鱼池中,水深0.3 m,投喂纳米硒含量为0(对照)、1、2、5 mg/kg的饲料7 d,腹腔注射1×105 pfu/mL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0.2 mL,放回原池继续饲养,分别在饲喂第7天和攻毒后的第1、2、3天,采集肝脏和尾静脉血液样品,比较各组虹鳟肝脏免疫和抗氧化相关酶活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以及血清抗体水平差异。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前,添加1 mg/kg纳米硒可使虹鳟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活性显著升高(P<0.05),添加5 mg/kg纳米硒可使MX-1和IL-1β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攻毒后,添加纳米硒各组虹鳟第1~3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补体蛋白3和白介素-1β水平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出现显著升高(P<0.05);而第3天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2、5 mg/kg纳米硒可使虹鳟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VIG-1、MX-1、TNF-α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纳米硒可提高虹鳟肝脏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以及血清抗体水平,增强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抗性。 |
|
|
2025 Vol. 44 (1): 47-55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3314 KB)
(
18
) |
|
|
|
56 |
保活方式对中华绒螯蟹活力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
|
 |
乔增辉, 位璐璐, 卢祺, 史羽瑶, 尹明雨, 王锡昌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100 |
|
|
为研究不同保活方式对中华绒螯蟹活力和生理代谢的影响,选取湿纱布作为保湿贮藏介质,将经过同一前期流通运输后的中华绒螯蟹置于16 ℃和5 ℃的环境温度下分别贮藏72 h,测定保活贮藏过程中中华绒螯蟹的活力、基本营养成分、糖原含量、乳酸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等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随着保活贮藏时间的延长,3组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和活力特征均呈下降趋势。保活贮藏周期结束,对照组存活率下降至60.00%,活力状态也迅速下降;而经过湿纱布保湿处理,室温保湿和低温保湿两组存活率增加了20.00、33.33个百分点,活力状态得到显著改善(P<0.05);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3组糖原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对照组糖原含量消耗速率最快,保湿处理可减少糖原含量消耗9.59%~11.07%;而乳酸含量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保活24 h后,低温保湿组乳酸堆积量趋于平缓,3组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未超过水产品挥发性盐基氮的不可接受限,且低温保湿组较其他两组始终维持较低水平。3组的pH整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低温保湿组pH 6.74~6.80,接近初始对照(0 h)组;核苷酸能荷整体呈下降趋势,保活72 h后对照组下降了4.56个百分点,能量稳态被扰乱,低温保湿组的中华绒螯蟹仍保持较高水平。综合活力状态和生理代谢变化来看,当前流通环境下,贮藏周期在72 h内,使用保湿贮藏介质和降低贮藏温度有利于中华绒螯蟹更好保持活力状态和减缓能源物质消耗。试验结果可为优化中华绒螯蟹的贮藏条件,提高其品质提供数据支持和操作指南。 |
|
|
2025 Vol. 44 (1): 56-64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1664 KB)
(
16
) |
|
|
|
65 |
甲壳肽基因参与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稳态调控的功能研究 |
|
 |
徐凯, 刘德雪, 程伟涛, 韩婉钰, 王超, 王伟丽, 闫沛雯, 陆宵, 胡广伟, 阎斌伦, 高焕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65 |
|
|
为探究甲壳肽调控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稳态的功能,用16S rRNA测序技术测序分析了甲壳肽EcCrustin2基因敲低后脊尾白虾[平均体长(5.47±0.31) cm]肠道菌群特性。试验结果显示:敲低EcCrustin2基因对脊尾白虾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而敲低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显著。门水平上,变形菌门、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是脊尾白虾肠道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敲低EcCrustin2基因后,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软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属水平上,发光杆菌属和弧菌属是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属,敲低EcCrustin2基因后,发光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弧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种水平上,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是主要优势种,EcCrusin2基因敲低后,其丰度显著升高(P<0.05)。功能预测结果显示,RNA干扰组和对照组脊尾白虾肠道菌群主要功能存在差异,RNA干扰组中与糖代谢、脂代谢、传染病、细胞运动、膜运输及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相关的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试验结果表明,甲壳肽EcCrustin2基因与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结构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些发现有助于全面了解脊尾白虾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可塑性,为促进相关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创新策略。 |
|
|
2025 Vol. 44 (1): 65-74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9197 KB)
(
17
) |
|
|
|
75 |
墨西哥湾扇贝杂交选育系F2代的现实遗传力 |
|
 |
卢怡凝, 展建强, 司志恒, 李腾, 张元, 张柯馨, 方家熙, 刘志刚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02 |
|
|
为评估墨西哥湾扇贝野生群体与扇贝“渤海红”正交后代黑白壳色速生选育系育种效果,在正交一代中采用黑白壳色为首选,5%最大壳长为二选的育种策略,获得选育系F1,再以相同方法获得“选F2”。以F1自繁获得的“非选F2”为对照,研究“选F2”当代遗传获得及各经济性状现实遗传力。试验结果显示:“选F2”存活率相较于“非选F2”无显著性差异,但“选F2”各生长性状均显著优于“非选F2”(P<0.05),其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闭壳肌质量和软体质量当代遗传获得分别为8.29%、6.65%、10.26%、20.72%、33.98%和25.91%,变异系数分别为7.01%、8.46%、8.50%、14.80%、26.32%和15.98%;选育系各生长性状现实遗传力为0.41~0.47,均属高等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对杂交选育F1代开展壳长选育可带来显著的遗传进展,选育效果显著,且F2代仍有较大继续选育的潜力,试验结果为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的进一步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
|
|
2025 Vol. 44 (1): 75-82
[摘要]
(
35 )
HTML
(1 KB)
PDF
(3904 KB)
(
9
) |
|
|
|
83 |
温度驯化对拉氏大吻鱥幼鱼生长和温度耐受性的影响 |
|
 |
薄其康, 白晓慧, 汪笑宇, 刘克明, 何晓旭, 裴玥, 张韦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23 |
|
|
为探究不同驯化温度对拉氏大吻鱥幼鱼生长和温度耐受性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7.96±1.84) g的拉氏大吻鱥饲养在室内1.0 m×0.6 m×0.8 m、水深0.6 m的循环水养殖箱中(每箱40尾),于20、25、28 ℃下,研究温度对幼体生长、肝脏、前肠消化酶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在直径25 cm、水深20 cm的 10 L圆桶中(每桶15尾幼鱼),于15、20、25、28 ℃下研究温度驯化对幼鱼的临界温度、驯化反应率和温度耐受区域面积。结果显示:经过33 d驯化养殖,拉氏大吻鱥幼鱼在水温20 ℃和25 ℃时均能正常生长,在25 ℃下生长最好,28 ℃时出现死亡,存活率为86.67%;相较于初始生长参数,水温20 ℃和25 ℃组的终末体质量[分别为(9.13±2.22) g和(10.01±2.74) g]、终末体长[分别为(8.64±0.73) cm和(8.89±0.82) cm]和终末全长[分别为(10.18±0.79) cm和(10.49±0.95) cm]均显著增长,水温28 ℃组幼鱼增长不显著。3个驯化组幼鱼肝脏和肠道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25 ℃组幼鱼肝脏、肠道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肠道淀粉酶和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个驯化组(P<0.05)。幼鱼谷丙转氨酶活性在水温28 ℃时显著降低(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驯化温度的升高呈现先显著降低后显著升高的趋势。温度驯化影响幼鱼温度耐受性,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小临界温度均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高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和低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5~28 ℃(0.86)和20~25 ℃(0.60)内。幼鱼温度耐受区域面积为403.77 ℃2。试验结果表明,拉氏大吻鱥具有较强的温度适应能力。 |
|
|
2025 Vol. 44 (1): 83-90
[摘要]
(
66 )
HTML
(1 KB)
PDF
(1416 KB)
(
19
) |
|
|
|
91 |
海南岛东部海域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
|
 |
赵海龙, 刘维, 吴程宏, 陈敏, 张羽翔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91 |
|
|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准用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 2022年4月在海南岛东部海域(E 110°39′~111°12′,N 19°01′~19°33′)采用双支架底拖网渔船联体作业法对网目尺寸分别为25 (对照)、30、35、40、45 mm的拖网网囊进行选择性试验,采用逻辑斯蒂曲线和极大似然估算法分析拖网网囊网目的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当网囊网目尺寸为30、35、40、45 mm时,多齿蛇鲻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94.6、104.5、125.0、143.0 mm,选择范围分别为22.2、34.4、23.2、26.1 mm;大头狗母鱼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86.1、96.1、115.2 mm,选择范围分别为29.4、20.0、27.0 mm;六指马鲅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65.9、73.8、89.6、103.1 mm,选择范围分别为9.2、18.0、24.2、21.2 mm;条尾绯鲤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82.6、89.5、100.0 mm,选择范围分别为28.8、26.3、33.5 mm。多齿蛇鲻、大头狗母鱼、六指马鲅和条尾绯鲤的网囊网目尺寸(Me)与50%选择体长(L50)的线性关系分别为:Me=0.2959L50+2.952(r2=0.9829)、Me=0.3325L50+2.040(r2=0.9685)、Me=0.3861L50+5.403(r2=0.9842) 和Me=0.5681L50-16.517(r2=0.9865);多齿蛇鲻、大头狗母鱼、六指马鲅和条尾绯鲤的最小网目尺寸分别为43.9、59.5、58.5、33.2 mm。经综合分析,当前海南岛拖网的适宜网囊网目尺寸应为43.9 mm。 |
|
|
2025 Vol. 44 (1): 91-99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4106 KB)
(
10
) |
|
|
|
100 |
福建养殖皱纹盘鲍线粒体基因组全测序及分析 |
|
 |
王伟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73 |
|
|
为有效鉴别鲍的种类,探讨其来源,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福建养殖皱纹盘鲍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比较其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3个皱纹盘鲍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或近全序列。试验结果显示,皱纹盘鲍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7 037 bp,具有37个编码基因,包括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除控制区存在碱基差异外,当前4个皱纹盘鲍线粒体全序列基本一致。基于鲍属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4个皱纹盘鲍聚为一支,再与红鲍、黑鲍及黑足鲍聚为一支,其中福建养殖皱纹盘鲍连江群体与韩国巨济群体关系较近。笔者分析了不同皱纹盘鲍群体间的线粒体碱基组成和鲍属贝类系统进化关系,试验结果丰富了皱纹盘鲍遗传信息库,可为东南沿海鲍种的鉴定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
|
|
2025 Vol. 44 (1): 100-107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2657 KB)
(
25
) |
|
|
|
108 |
基于浸泡法的淞江鲈耳石锶标记技术研究 |
|
 |
杨祖长, 胡望娇, 冯广朋, 张辉, 郑跃平, 季强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09 |
|
|
为探究耳石微化学标记技术在淞江鲈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在水温 (28.0±3) ℃下,在三级过滤的养殖水体中添加SrCl2·H2O,将质量浓度分别调至0、12、18、36、72 mg/L,标记7 d继续常规饲养,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锶对体长(8.34±0.77) cm、体质量(7.89±2.57) g的淞江鲈耳石锶标记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锶标记对淞江鲈死亡率和生长影响不明显;外源锶质量浓度与耳石边缘的 Sr/Ca 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随着锶质量浓度的增加,标记后的Sr/Ca值逐渐增高,标记效果显著增加;随着标记后时间的变化,肌肉和鳃中的锶元素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肌肉中的锶残留可在标记后30 d内代谢完全。锶标记原理和方法在淞江鲈的大规模放流群体标记中可靠和安全,建议选择36 mg/L作为外源锶的最佳标记质量浓度,标记持续时间为7 d。 |
|
|
2025 Vol. 44 (1): 108-114
[摘要]
(
34 )
HTML
(1 KB)
PDF
(3590 KB)
(
11
) |
|
|
|
115 |
元素形态、水温和体质量对仿刺参富集铁的影响研究 |
|
 |
赛吉卓玛, 杜泽华, 谷晶, 杨国军, 任同军, 王华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85 |
|
|
为探究铁的元素形态、水温及仿刺参体质量对仿刺参富集铁的影响,选择氨基酸螯合铁和硫酸亚铁作为铁源,设定15 ℃和22 ℃两个温度梯度,通过室内半流水式试验法检测体质量分别为60 g和200 g两个规格的仿刺参对海水中铁的富集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当水中铁的质量浓度均设定为0.50 mg/L时,铁的元素形态会影响仿刺参对铁的富集。在22 ℃时,仿刺参在含铁海水中暴露8 d后,以氨基酸螯合铁为铁源的仿刺参体壁内铁的含量为12.72 mg/kg,而以硫酸亚铁为铁源的仿刺参体壁内铁的含量达到了48.27 mg/kg。可见,无机态的硫酸亚铁比有机态的氨基酸螯合铁更适合作为仿刺参富集的铁源。试验结果表明,水温为22 ℃时仿刺参对铁的富集量高于水温为15 ℃时,但仿刺参体质量的差异对其富集铁的能力无显著影响。试验结果可为富铁仿刺参养殖提供参考资料。 |
|
|
2025 Vol. 44 (1): 115-121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3546 KB)
(
8
) |
|
|
|
122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大辽河刀鲚食性初步分析 |
|
 |
朱春月, 杨培民, 张伯序, 张健, 胡宗云, 刘忠航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93 |
|
|
为探究大辽河刀鲚的食物组成,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2022年6月20—22日利用挂网在辽河海城段水域(E 122°35′~122°36′,N 40°98′~40°99′)采集的洄游期刀鲚的食性。在刀鲚样品中,随机挑选29尾刀鲚,扩增胃含物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COⅠ) 和18S rDNA V4 区。经高通量测序技术在29个食性样品中共得到260 486条高质量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大辽河刀鲚食物来源于29种饵料生物,分属5纲9目14科,主要包括鱼类、虾类、桡足类、轮虫类和枝角类。浮游甲壳动物是大辽河刀鲚主要的摄食种类,包括桡足类、轮虫类、枝角类,占总种类数的62.07%;食物种类相对丰度和生物类群分析表明,鱼类占比最高(37.35%),虾类次之(31.90%),表明鱼类和虾类是大辽河刀鲚的重要食物组成。刀鲚随体长的增加,食性明显转变,转变前后分别以浮游甲壳类和鱼虾类为主要摄食种类。试验结果揭示了大辽河野生刀鲚的食物种类,为大辽河野生刀鲚资源保护、增殖及人工繁育提供数据参考。 |
|
|
2025 Vol. 44 (1): 122-128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5235 KB)
(
13
) |
|
|
|
129 |
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生长和繁殖特征及异质性分析 |
|
 |
王小林, 刘修泽, 吉光, 王爱勇, 董婧, 王彬, 胥延钊, 张怡晶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46 |
|
|
为了解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生长和繁殖情况,基于2015—2017年在鸭绿江口开展的资源调查,利用方差分析、幂函数、逻辑斯蒂曲线和电子体长频率分析等方法对鸭绿江口水域脊尾白虾的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鸭绿江口脊尾白虾表现为雌雄异型,雌虾的体长、体质量均值高于雄虾(P<0.05)。雌虾的极限体长为91.88 mm,生长系数为0.65;雄虾的极限体长为86.63 mm,生长系数为0.46。雌虾的体长、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季节差异(P<0.05),而雄虾的体长、体质量季节间的差异不显著。脊尾白虾体长-体质量关系中的条件因子a的季节变化为3.20×10-5~3.49×10-4,雌虾和雄虾的a均为春季和秋季相对较大(>1.0×10-4)。雌虾和雄虾的体长-体质量关系中的异速生长因子b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夏季和冬季(雌性和雄性的b分别为2.87、2.96和2.81、2.86)接近等速生长,春季和秋季(雌性和雄性的b分别为2.41、2.18和2.50、2.21)表现为负异速生长(b<3, P<0.05),春季的b最小。抱卵雌虾的体长为38~80 mm,其平均抱卵体长(L50)为52.06 mm。本研究结果补充了鸭绿江口脊尾白虾的生长和抱卵特征,其生长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季节差异,为该重要种类的生活史特征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
|
|
2025 Vol. 44 (1): 129-135
[摘要]
(
40 )
HTML
(1 KB)
PDF
(3699 KB)
(
16
) |
|
|
|
136 |
三叶唇鱼和横带唇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
|
 |
邢铖, 高进, 王永波, 韩丽娜, 刘金叶, 谭围, 符书源, 陈傅晓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34 |
|
|
为阐明三叶唇鱼和横带唇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特征,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体质量分别为(166.8±13.6) g和(316.1±43.7) g的三叶唇鱼和横带唇鱼肌肉组织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部分矿物质元素的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三叶唇鱼肌肉组织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9.01±0.35)%、(18.42±0.86)%、(1.11±0.20)%和(1.11±0.25)%;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占干样组织总含量的79.05%,人体必需氨基酸占32.81%,鲜味氨基酸占30.47%,主要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和蛋氨酸+胱氨酸;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 5种(43.9%),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17.1%),多不饱和脂肪酸7种(39.0%);常量元素钾和微量元素锌含量分别为4.10×103 mg/kg和4.30 mg/kg。横带唇鱼肌肉组织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分别为(80.42±0.65)%、(18.20±0.52)%、(0.72±0.49)%和(1.19±0.18)%;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占干样组织总含量的84.18%,人体必需氨基酸占34.22%,鲜味氨基酸占32.55%,主要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共检测到1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41.1%),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13.0%),多不饱和脂肪酸7种(45.9%);常量元素钾和微量元素锌含量分别为3.53×103 mg/kg和6.80 mg/kg。试验结果表明,三叶唇鱼和横带唇鱼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构成、含量均衡合理,脂肪酸较丰富,矿物质含量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本试验结果可为三叶唇鱼及横带唇鱼的养殖推广和多元化加工利用提供营养学理论基础和参考数据。 |
|
|
2025 Vol. 44 (1): 136-144
[摘要]
(
40 )
HTML
(1 KB)
PDF
(1052 KB)
(
34
) |
|
|
|
145 |
硅藻抑制剂二氧化锗在海带体细胞诱导体系中的影响 |
|
 |
田萍萍, 刘延岭, 陈书秀, 王伟伟, 李晓捷, 李言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03 |
|
|
为探究硅藻抑制剂二氧化锗在诱导体系中对硅藻的抑制作用及对诱导体系的影响,以海带幼孢子体为外植体,在2% PESI培养基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0、1.00、2.00、2.50、3.00、3.50 mg/L和4.00 mg/L的二氧化锗,探讨不同质量浓度二氧化锗对诱导体系中海带透明细丝发生率及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二氧化锗对海带体细胞诱导体系的影响极显著(P<0.01);体系诱导至第60天时,随二氧化锗质量浓度的提高,透明细丝的细胞组成数及分支逐渐减少,3.50 mg/L及以上组几乎不出现透明细丝;透明细丝发生率在低质量浓度组(0~2.50 mg/L)差异不显著,均超过80%,显著高于高质量浓度组(P<0.05);第80天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在1.00、2.00 mg/L低质量浓度组差异不显著,分别为83.33%、73.61%,显著高于高质量浓度组(P<0.05);应用1.00 mg/L的二氧化锗对已污染硅藻的诱导体系进行初步治疗,抑制硅藻污染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在海带体细胞诱导体系中加入二氧化锗的最佳质量浓度为1.00 mg/L,在不影响海带体细胞诱导体系的前提下,可有效抑制硅藻污染。 |
|
|
2025 Vol. 44 (1): 145-150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4011 KB)
(
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