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07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1-25

     
            论文
    1 栉孔扇贝与海胆和海参混养的净化水质作用
    王吉桥,郝玉冰,张蒲龙,杨涛,王年斌,程鑫,杨义,刘海金
    在容水40 L、放养5个海参、混养10、20或30个海胆的水槽中分别加入0、1、2、4或6个壳长(6.65±0.30)cm的栉孔扇贝,研究了扇贝密度对净化海胆和海参混养池水质的作用.结果表明:扇贝密度极显著影响水体的叶绿素、氨氮、颗粒有机物(POM)和悬浮颗粒含量(P<0.01);显著影响水体的总颗粒物(TPM)含量(P<0.05).每升水放养0.05个扇贝的水槽(即2个/水槽)中叶绿素的含量[(0.282±0.060)μg·L-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POM[(3.68±0.61)mg·L-1]和TPM[(13.47±0.92)mg·L-1]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扇贝放养后第2~3 d氨氮、POM、TPM和悬浮颗粒的含量显著增加,第3 d后保持相对平稳.
    2007 Vol. 26 (1): 1-6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348 KB)  ( 192 )
    7 稀有白甲鱼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代应贵,王晓辉
    试验结果表明,稀有白甲鱼含肉率为69.92%;肌肉中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16.58%、2.05%、0.99%;肌肉中17种常见氨基酸(除色氨酸)总含量(占肌肉干重)为77.89%.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6.27%,占氨基酸总含量的46.56%.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0.87.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6.26%,占氨基酸总含量的33.70%.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44.缬氨酸和异亮氨酸分别为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
    2007 Vol. 26 (1): 7-11 [摘要] ( 40 ) HTML (0 KB)  PDF (363 KB)  ( 249 )
    12 冬季菲律宾蛤仔育苗系统几类主要细菌数量变化
    张东升,杜德群,杨凤,高薇,穆树艳
    试验结果表明:水中异养细菌为2.3×103~1.1×105 cfu/ml,其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一致;弧菌为5.0×103~6.6×103 cfu/ml,其变化趋势与温度变化不一致,规律性不强.沉淀池泥中异养细菌为7.6×104~6.7×105 cfu/g,弧菌为1.6×103~5.4×103 cfu/g,反硝化细菌为2.5×102~3.2×104 MPN/g,反硫化细菌为35~4.9×105 MPN/g;温度高时,沉淀池泥中反硫化细菌占总异养菌比例最高,反硝化细菌次之,弧菌最小.从异养细菌的数量来看,沉淀池水质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因此,温度一旦升高,水中细菌会急剧增加,造成水质恶化,产生有毒的H2S、NO2-等物质,不利于菲律宾蛤仔的生长.
    2007 Vol. 26 (1): 12-16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326 KB)  ( 194 )
    17 Vc-2-多聚磷酸酯对中国对虾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秦志华,李健,王芳,刘淇,王群
    用添加了不同含量Vc-2-多聚磷酸酯(600 mg/kg,3000 mg/kg、6000 mg/kg,对照)的饲料分别投喂中国对虾幼体(Z1-P5),测定其对幼体生长、变态、非特异性免疫以及体内Vc积累量的影响.结果显示:6000 mg/kg处理组显著促进了幼体的生长和变态(P<0.05);超氧化物岐化酶和抗菌活力较对照组和600 mg/kg处理组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第20 d用副溶血弧菌攻毒,3000、6000mg/kg处理组均显著提高了幼体存活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幼体体内的Vc含量发现,其体内Vc含量随着饲料中Vc-2-多聚磷酸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生长、变态、超氧化物歧化酶、抗菌活力为评价指标,建议中国对虾幼体饲料中Vc-2-多聚磷酸酯的添加量为6000 mg/kg.
    2007 Vol. 26 (1): 17-21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394 KB)  ( 182 )
    22 泥蚶血细胞耐饥饿及抗菌力特性的研究
    潘沙芳,李太武,苏秀榕
    显微镜下观察泥蚶血细胞抗菌能力以及在不同饥饿条件下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经饥饿处理后,泥蚶血细胞随着时间的迁移,出现细胞形态不规则、胞质色泽变浅、胞质颗粒物减少、胞膜边缘光滑度减小等现象.血细胞对大肠杆菌、奥斯陆莫拉氏菌、脲放线杆菌均具较高的噬菌率,噬菌实验过程中血细胞形态结构以及细胞组分不断产生变化.细胞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血细胞对三者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活性依次为:大肠杆菌>奥斯陆莫拉氏菌>脲放线杆菌.
    2007 Vol. 26 (1): 22-25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383 KB)  ( 269 )
    26 海产品中几种危害物质快速检测方法的比较
    王亚群,林洪,王静雪,靳晓梅
    为了控制餐饮业中海产品的卫生状况,避免发生中毒事件,保证餐饮业的良好的卫生条件,对海产品中的甲醛、亚硫酸盐、过氧化氢等几种危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几种危害物质快速定性法的比较,筛选出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检测快速、试剂易保存以及成本低廉的快速检测方法.对甲醛、亚硫酸盐、过氧化氢的检测均可采用相应的试纸法,检出限分别为50 μg/ml、50 μg/ml、和10 μg/ml.甲醛的检测也可以采用间苯三酚法、亚硫酸品红法和FeCl3-盐酸苯肼法,检出限分别为10 μg/ml、1 μg/ml和10 μg/ml.
    2007 Vol. 26 (1): 26-30 [摘要] ( 50 ) HTML (0 KB)  PDF (319 KB)  ( 394 )
    31 长臀鮠胚胎发育的研究
    周立斌,叶卫
    催产4龄亲鱼,催产药物为LHRH-A,DOM,CPE,催产率66%,孵化率20%;长臀鮠成熟卵圆球形,透明,卵径平均(1.10±0.20)mm,为沉性卵,具黏性,受精卵孵化分为胚盘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神经胚期、器官分化阶段和孵化等7个阶段,当水温26~29℃时,孵化时间为96 h 10min.
    2007 Vol. 26 (1): 31-34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390 KB)  ( 352 )
    35 虾夷扇贝胚胎及早期幼虫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组织化学研究
    曾鹏,孙虎山,王宜艳,韩强,冉镇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虾夷扇贝胚胎及早期幼虫内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显示:从卵细胞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时期ACP和AKP都呈阳性;卵细胞中ACP阳性颗粒比较均匀地分散在细胞内,受精卵中央着色较浅;卵裂期个体较大的分裂球内阳性颗粒较多,16细胞期到囊胚期的细胞近核区域着色深;面盘幼虫可见ACP集中在内脏团和外套膜区域.卵细胞中AKP阳性颗粒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央及细胞膜附近,卵裂期、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各个发育时期都可观察到细胞膜附近着色较深,面盘幼虫AKP活性集中在外套膜边缘和内脏团.
    2007 Vol. 26 (1): 35-38 [摘要] ( 57 ) HTML (0 KB)  PDF (346 KB)  ( 362 )
    39 SPF凡纳滨对虾F1代、F2代养殖性状比较研究
    姚雪梅,黄勃,张继涛
    通过大面积养殖发现,F2代的成活率和适应力均好于F1代,F2代的成活率为67.2%,F1代成活率只有17.7%.造成F1代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其适应力较差造成发病死亡.F2代的成活率、饲料系数、养殖产量均高于F1代,但生长速度不如F1代.
    2007 Vol. 26 (1): 39-42 [摘要] ( 59 ) HTML (0 KB)  PDF (256 KB)  ( 382 )
    43 河川沙塘鳢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卵黄脂磷蛋白的变化
    顾建华,孟艳玲,吕军开,周忠良
    采用酶联免疫检测和免疫印迹技术研究河川沙塘鳢卵巢发育过程中的卵黄磷脂蛋白结构和含量变化情况.河川沙塘鳢卵黄磷脂蛋白的分子量为440 kD,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其由3个亚集团组成,分子量分别为95~105 kDa、41.3 kDa和30.7 kDa.7-9月卵巢中不含卵黄脂磷蛋白,10月起开始累积,翌年3月达到最高值,4-5月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其后显著降低,水溶性总蛋白年变化周期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但是在7-9月有一个的基本量.试验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卵巢在10月已经开始发育,比形态观察结果提前10个月.雌性河川沙塘鳢在10月起开始启动水溶性蛋白质特别是卵黄磷脂蛋白的合成,并逐渐累积至翌年3月,3月起开始进入繁殖期,4-5月为产卵高峰期.
    2007 Vol. 26 (1): 43-47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357 KB)  ( 243 )
    48 渤海湾(天津)潮间带生物的初步研究
    房恩军,马维林,李军,王麒麟,陈卫
    通过对天津市潮间带生物春、夏两季节的调查、取样和分析,发现目前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种类,同1983年海岸带调查资料相比,都大幅度减少或降低.
    2007 Vol. 26 (1): 48-50 [摘要] ( 57 ) HTML (0 KB)  PDF (247 KB)  ( 299 )
    51 贝类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与累积规律研究进展
    励建荣,LI Xue-peng,李学鹏,王丽,段青源
    2007 Vol. 26 (1): 51-55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395 KB)  ( 468 )
    56 对虾的免疫机制及其疾病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李光,樊景凤,林凤翱,梁玉波
    2007 Vol. 26 (1): 56-60 [摘要] ( 51 ) HTML (0 KB)  PDF (408 KB)  ( 404 )
    61 微囊藻毒素及其生殖毒性的研究进展
    丁笑生,段红英
    2007 Vol. 26 (1): 61-62 [摘要] ( 43 ) HTML (0 KB)  PDF (185 KB)  ( 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