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7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06-25 |
|
|
|
|
|
|
|
311 |
中间球海胆(♀)×光棘球海胆(♂)F1代的生殖腺特征 |
|
 |
董颖,周遵春,王丽梅,宋伦 |
|
|
对中间球海胆(♀)与光棘球海胆(♂)杂交F1代的生殖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母本中间球海胆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间球海胆的生殖腺颜色一般呈橙色或橘黄色(不同发育时期有所不同),结构致密;杂交海胆中有约90%表现为橙色和橘黄色,约10%呈黄色和浅棕色,约20%的个体生殖腺结构疏松,且和发育周期及色泽无关.杂交海胆的生殖腺指数与中间球海胆的变化基本一致,并且雌雄个体差别不明显.杂交海胆在生殖腺发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殖腺指数虽然也出现周期性的变化,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杂交海胆生殖腺发育不能象母本一样有明显分期,只有个别雌性个体能产生成熟卵细胞,雄性个体未见成熟精子. |
|
|
2007 Vol. 26 (6): 311-314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462 KB)
(
247
) |
|
|
|
315 |
罗非鱼雌、雄群体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 |
|
 |
董在杰,农肖颖,黄代中,李丽娟,佟雪红 |
|
|
从40个随机引物中分别筛选出15和18个,对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雌、雄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奥利亚罗非鱼雌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56.25%,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58,Shannon氏指数为0.3417,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8625;雄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57.50%,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56,Shannon氏指数为0.3418,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8375.尼罗罗非鱼雌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47.44%,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88,Shannon氏指数为0.2637,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7667;雄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64.10%,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47,Shannon氏指数为0.3486,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6769.试验结果表明,奥利亚罗非鱼雌、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接近,而尼罗罗非鱼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要比雌性群体丰富,遗传变异比雌性群体大. |
|
|
2007 Vol. 26 (6): 315-318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329 KB)
(
213
) |
|
|
|
319 |
碳酸氢铵等不同氮源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
|
 |
叶林超,叶均安,徐国忠,刘建新 |
|
|
研究了NH4HCO3、(NH4)2 SO4、NaNO3、NH2CONH2、NH4Cl和NH4H2PO4 6种氮源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每组的氮质量浓度均为50 mg/L,均添加磷质量浓度为3 mg/L的NaH2PO4作为磷源,培养9 d.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在第3~5 d时小球藻的生长指标达到最大值,添加NH4HCO3组对小球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细胞密度、吸光度、干重和叶绿素含量等指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其次为NaNO3和NH2CONH2,而(NH4)2SO4、NH4Cl和NH4H2PO4效果不明显. |
|
|
2007 Vol. 26 (6): 319-322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277 KB)
(
162
) |
|
|
|
323 |
铜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的急性毒性效应 |
|
 |
张树林,邢克智,周艳 |
|
|
以BG11为基础培养基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重金属Cu2+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Cu2+对藻类的抑制效应随Cu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质量浓度为0.3~1.2mg/L的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且48 h后出现藻细胞密度反弹现象,杀藻效果不理想.质量浓度为1.5 mg/L的Cu2+对铜绿微囊藻细胞产生很强的毒性,可有效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96 h时杀藻率高达97.4%,Chll_a含量抑制率达87.7%,光合放氧量明显降低,抑制率达83.3%,呼吸耗氧量明显增强.不同质量浓度Cu2+可影响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生理活动,1.5 mg/L的Cu2+是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有效质量浓度. |
|
|
2007 Vol. 26 (6): 323-326
[摘要]
(
40 )
HTML
(0 KB)
PDF
(334 KB)
(
218
) |
|
|
|
327 |
复合蛋白酶在即食海参加工中的应用 |
|
 |
葛慧,云霞,王继红,杨红 |
|
|
用复合蛋白酶处理盐渍海参,作为加工冻干即食海参的预处理样品,研究其酶处理最适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酶处理温度40 ℃,处理50 min,水浸泡13 h,酶用量为肉重0.075%时,处理后的海参胶原蛋白溶解度(DD%)为(38.14±0.52)%,与水发海参接近[(39.34±0.47)%],口感达到最佳.从酶处理海参和盐渍海参的红外光谱分析可知,二者的营养成分无明显差异,达到生产冻干即食海参的要求. |
|
|
2007 Vol. 26 (6): 327-330
[摘要]
(
49 )
HTML
(0 KB)
PDF
(282 KB)
(
295
) |
|
|
|
331 |
5种经济海胆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
|
 |
刘晓慧,黄佳琪,周遵春,董颖 |
|
|
对光棘球海胆、中间球海胆、马粪海胆,海刺猬和紫海胆线粒体DNA 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得到395 bp的可信片段.通过ClustalX 1.83和Mega 3.0软件对所得线粒体16S 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共检测到118个碱基变异, 其中简约信息位点为33个.应用Mega 3.0计算各种间的相对遗传距离,以糙海参为外类群,得到NJ系统树和MP系统树,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由"Bootstrap"1000次循环检验.结果表明,马粪海胆与光棘球海胆的亲缘关系较近,其次为中间球海胆,而紫海胆、海刺猬与这3种海胆的关系相对较远. |
|
|
2007 Vol. 26 (6): 331-334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372 KB)
(
328
) |
|
|
|
335 |
可口革囊星虫体壁形态和组织学结构 |
|
 |
邓中日,黄勃,方再光 |
|
|
试验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吻长与躯干长之比介于1与2之间,体壁由外到内依次由角质层、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壁体腔膜组成.角质层是由上皮细胞分泌而成的非细胞结构,外突形成乳突且在吻顶端特化为钩,乳突顶端含有棕色颗粒物质;上皮薄,为单层柱状上皮;肌肉发达,外环内纵,纵肌成束状分布;体壁的最内为壁体腔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朝体腔侧有具纤毛细胞的存在.AB-PAS染色显示体壁仅有少量混合黏液细胞存在. |
|
|
2007 Vol. 26 (6): 335-339
[摘要]
(
35 )
HTML
(0 KB)
PDF
(649 KB)
(
224
) |
|
|
|
343 |
2004年春至秋季福建定海湾浮游植物生态特征及探讨 |
|
 |
李正华 |
|
|
2004年春至秋季对定海湾海区浮游植物的监测结果,主要有4门24属47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35种,甲藻10种,此外,还包括金藻、蓝藻各1种.该海区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以广温广盐性沿岸种类为主,如中肋骨条藻等;另有近岸低盐性类群,如叉状角藻等;也出现外海高盐类群,如翼根管藻等.该海区的浮游植物量为1.35×103~2.54×105 个/L,并在夏季出现浮游植物量高峰期;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占绝对优势;以优势种出现次数较高的种类有: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洛氏角毛藻、丹麦细柱藻等.该海区内香农-威纳指数为0.99~3.75,平均值为2.24;玛格丽夫指数为0.073~1.240,平均0.511;物种均匀度为0.53~0.90;平均值为0.77;DIN的质量浓度为0.050~1.041 mg/L;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为0.002~0.036 mg/L. |
|
|
2007 Vol. 26 (6): 343-348
[摘要]
(
64 )
HTML
(0 KB)
PDF
(488 KB)
(
267
) |
|
|
|
349 |
基于rRNA基因ITS-1序列探讨扭蚌和反扭蚌的分类地位 |
|
 |
赵大显,吴红松,吴小平,欧阳珊,邓宗觉,刘月英 |
|
|
测定并比较了扭蚌和反扭蚌的ITS-1序列,以三角帆蚌为外类群,利用Mega 2.0软件中的最大简约法(MP法)和邻接法(NJ法)构建它们的系统发育树,试验结果表明,扭蚌和反扭蚌聚在一起形成一分支,三角帆蚌形成另一独立的分支;由此推断,扭蚌和反扭蚌属同物异名. |
|
|
2007 Vol. 26 (6): 349-351
[摘要]
(
43 )
HTML
(0 KB)
PDF
(196 KB)
(
159
) |
|
|
|
352 |
超声波法制备高黏度的壳聚糖 |
|
 |
陈忻,袁毅桦,刘佳,孙恢礼 |
|
|
以甲壳素为原料,用超声波法制备高黏度的壳聚糖.研究超声波的温度、超声的时间以及制备壳聚糖时浓碱的浓度3个不同条件对壳聚糖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超声波制备高黏度壳聚糖的最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50 ℃,反应时间为3 h,NaOH溶液的浓度为50%,可以得到黏度为2886.7 mpa·s、脱乙酰度达97.17%的壳聚糖.将得到的高黏度壳聚糖制成膜,用于染料废水的处理,15 h后,壳聚糖膜对活性橙的脱色率就可达到99.5%. |
|
|
2007 Vol. 26 (6): 352-354
[摘要]
(
46 )
HTML
(0 KB)
PDF
(268 KB)
(
29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