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0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06-25

     
            论文
    311 温度对日本刺沙蚕氮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
    刘勇,线薇薇
    探讨了不同温度下(17、20、23、26、29 ℃)日本刺沙蚕的氮生长和氮收支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氮、生长氮、氮的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性的影响,且均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到达最大值后(26 ℃),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温度对氮的吸收效率无显著影响.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到日本刺沙蚕的最佳氮生长温度为23~26 ℃.试验结果显示,日本刺沙蚕在适宜温度下获得较高的氮生长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摄食氮和氮的饵料转化率.温度对日本刺沙蚕氮收支各组分均存在显著性影响,其中排泄氮的比例26 ℃最小,而后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均增大,这与生长氮和粪便氮比例的变化趋势相反.粪便氮的比例较小且变化不剧烈,为6.43%~9.40%.因此,排泄氮的比例和生长氮的比例主导着日本刺沙蚕的氮收支模式.日本刺沙蚕在5个温度下的平均氮收支方程为100CN=49.2GN+43.3UN+7.5FN.
    2010 Vol. 29 (6): 311-316 [摘要] ( 38 ) HTML (0 KB)  PDF (377 KB)  ( 287 )
    317 不同pH条件下罗非鱼肌肉蛋白分离效果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
    刘俊荣,贺凌,汪涛,石泰,王伟光,张筱潇,辛草
    利用pH调节法制备罗非鱼分离鱼蛋白.在临界pH条件下对罗非鱼肌肉蛋白进行处理得到肌肉溶解蛋白(Solution Muscle Protein,SMP),再利用等电点沉淀法对罗非鱼肌肉溶解蛋白进行分离得到肌肉分离蛋白(Isolated Muscle Protein,IMP),考查SMP的溶解率、黏度及IMP凝胶制品和常规中性漂洗(Conventional Wash)处理得到的蛋白凝胶制品的凝胶强度.以罗非鱼肌肉蛋白质在不同pH下的处理、转谷酰胺酶、食盐及凝胶化温度为因素,凝胶强度为目标参数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与常规中性漂洗法相比, pH调节法制备的罗非鱼分离鱼蛋白具有回收效果好、功能性强的特点.
    2010 Vol. 29 (6): 317-320 [摘要] ( 65 ) HTML (0 KB)  PDF (298 KB)  ( 313 )
    321 黄芪多糖对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樊英,王淑娴,叶海斌,许拉,朱安成,杨秀生,李天保
    向刺参体腔中注射相同体积(500 μl)的无菌黄芪多糖溶液后第1、3、6 d,测定体腔液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补体C3的含量,研究黄芪多糖对刺参免疫系统的影响.每头刺参多糖含量分别达0.2、0.4、0.6 mg,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补体C3含量均在注射后第3 d达到最高,且前3种指标以0.6 mg/头剂量组最高,分别达到232.25 U/ml,45.1 U/ml,966.5 nkat/L;C3含量则以0.4 mg/头剂量效果最好,达到0.09 g/L.经SPSS软件分析,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黄芪多糖具有增强刺参免疫功能的作用.
    2010 Vol. 29 (6): 321-324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314 KB)  ( 264 )
    325 2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仔虾的生长比较
    张存善,李色东,王亚平,王昊,刘丽波
    以凡纳滨对虾二代群体自交、选育家系(♀)×引进SPF(♂)群体杂交,通过自然交配和人工培育获得2个仔虾群体,待仔虾长至体长0.8~1.0 cm时,随机选取60万尾放养于3口0.133 hm2的对虾养殖高位塘中,密度150万尾/hm2,其中二代仔虾2口塘,杂交仔虾1口塘.投喂"恒兴"牌饲料,相同的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养殖30 d后,每隔10 d进行一次生长测定.结果表明,杂交仔虾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高于二代仔虾,体质量和体长的总生长率高于二代仔虾,抗应激能力强于二代仔虾,较二代仔虾均匀;在40 d的观测期内杂交仔虾体长的绝对增长量为4.49 cm,二代仔虾为3.66 cm,提高22.68%,杂交仔虾体质量的绝对增长量为3.73 g,二代仔虾为2.20 g,提高69.55%,杂交仔虾生长优势明显.
    2010 Vol. 29 (6): 325-328 [摘要] ( 41 ) HTML (0 KB)  PDF (227 KB)  ( 381 )
    329 浒苔和龙须菜营养成分的研究
    Antonio Galan,张威,苏秀榕,李太武
    利用常规方法对龙须菜和浒苔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并利用 GC、HPLC和GC-MS对2种藻类的脂肪酸、氨基酸和呈味物质做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须菜和浒苔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78%和14.2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68%和1.28%;纤维素含量分别为4.97%和3.94%;总糖含量分别为11.58%和12.13%.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氨基酸总量34.78%、37.36%;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占脂肪酸总含量的38.31%、55.84%;呈味物质中烷烃在龙须菜粉中含量高达44.25%,在浒苔粉中烯烃含量为51.22%.龙须菜和浒苔可作为人类和动物的理想食源.
    2010 Vol. 29 (6): 329-333 [摘要] ( 62 ) HTML (0 KB)  PDF (287 KB)  ( 495 )
    334 微囊藻毒素对太湖翘嘴红鲌早期发育阶段的毒性研究
    原居林,叶金云,沈锦玉,尹文林,胡廷尖,张爱菊
    (24±1) ℃时采用半静止式生物毒性试验法分析了5个不同质量浓度(500、250、125、62.5、31.25 μg/L)微囊藻毒素(MC-LR)对太湖翘嘴红鲌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对翘嘴红鲌受精过程影响较小,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较大,胚胎发育后期对微囊藻毒素的敏感性大于胚胎发育前期,对初孵仔鱼的毒性小于对胚胎的毒性;但对早期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有一定的致死和致畸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胚胎发育延缓、引起各种畸形、胚胎死亡和仔鱼运动性差、死亡率增高等.同时计算了MC-LR对翘嘴红鲌的受精过程的EC50分别为998.66、1519.26 μg/L;对卵裂期胚胎、囊胚期胚胎、原肠期胚胎和仔鱼的LC50分别为243.65、181.10、215.99、367.15 μg/L;对卵裂期胚胎、囊胚期胚胎、原肠期胚胎和仔鱼致畸作用的EC50分别为201.07、180.03、176.38、287.98 μg/L.
    2010 Vol. 29 (6): 334-338 [摘要] ( 72 ) HTML (0 KB)  PDF (333 KB)  ( 329 )
    339 多鳞(鱼喜)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曹剑香,简纪常,黄洋,杜涛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多鳞(鱼喜)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试验结果表明,多鳞(鱼喜)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腔较小,具绒毛状颌齿,舌三角形,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含少量味蕾和较多杯状细胞.食道黏膜也为复层上皮,从食道到胃,杯状细胞逐渐减少,上皮由复层上皮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肌肉层发达.胃为"Y"型胃,其盲囊部发达,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小肠短,肠道系数为0.56,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前肠较多,中肠较少,后肠无,幽门盲囊4个,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含少量杯状细胞,肌肉层较小肠发达.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索明显.胰腺为弥散型,散布在肝脏组织中.
    2010 Vol. 29 (6): 339-343 [摘要] ( 48 ) HTML (0 KB)  PDF (481 KB)  ( 278 )
    344 投喂蝇蛆混养中国明对虾和三疣梭子蟹试验
    郑伟,董志国,李晓英,程汉良,阎斌伦,杨守华
    利用2口1.5 hm2的池塘进行投喂蝇蛆混养中国明对虾和三疣梭子蟹试验,1﹟池不投喂蝇蛆,2﹟池配合投喂30%~50%蝇蛆.试验结果表明,2﹟池对虾、梭子蟹产量分别是1﹟池的1.8倍和1.2倍,成活率分别比1﹟池高10.7%和2.7%;纯利润2﹟池比1﹟池多2.8万元;投入产出比,1﹟池为1∶2.73,2﹟池为1∶3.19.2﹟池虾蟹体质量同期增长高于1﹟池,这一变化在养殖中后期更为显著.投喂30%~50%鲜活蝇蛆混养中国明对虾及三疣梭子蟹效益显著.
    2010 Vol. 29 (6): 344-347 [摘要] ( 67 ) HTML (0 KB)  PDF (256 KB)  ( 286 )
    348 角落空间与克氏原螯虾生活状况的关系
    王雪婷,程琛,黄成
    通过试验法研究了不同角落数与克氏原螯虾个体数比例的空间资源环境,对存活率、蜕壳率和SOD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角落空间对克氏原螯虾的生存有影响,克氏原螯虾在角落资源合适时(角落数∶虾数=1~1.2∶1)生存较好,角落资源过多或过少对克氏原螯虾的生存都有负面影响.本试验结果利用了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具有优势等级序列的社会性动物的基本规律,表明空间资源过剩有可能升高其建立和维持其等级低位的能量代价.
    2010 Vol. 29 (6): 348-351 [摘要] ( 47 ) HTML (0 KB)  PDF (230 KB)  ( 272 )
    352 热休克诱导黄颡鱼三倍体的研究
    宋立民,杨毅,王卫民,刘肖莲,袁利来
    以正交试验设计,采用热休克法研究了诱导三倍体黄颡鱼的适宜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卵受精后2 min,40 ℃持续处理2 min,三倍化率可达57.5%,原肠期相对存活率43.0%,孵化期相对存活率38.5%.分析了热休克处理的参数与三倍体出现率和胚胎相对存活率的关系,诱导参数中处理温度和诱导时机为重要因素,其次为持续时间.
    2010 Vol. 29 (6): 352-355 [摘要] ( 42 ) HTML (0 KB)  PDF (308 KB)  ( 341 )
    356 锰钼组合在盐藻生长与物质积累中的作用
    郭金耀,杨晓玲
    研究了微量元素锰、钼的不同质量浓度组合对盐藻细胞生长与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适当锰钼质量浓度的组合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物质积累有促进作用,而锰钼质量浓度过高或过低则都是相对不利的.在试验的9种锰钼质量浓度组合中,以培养液中4 mg/L锰和60 μg/L钼质量浓度组合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物质积累促进作用最好,它可使培养液中的盐藻细胞密度、蛋白质积累量和β-胡萝卜素积累量均达到最高.培养液中6 mg/L的锰和80 μg/L的钼质量浓度组合可使单个盐藻细胞中β-胡萝卜素、蛋白质积累量最高,但可能仅是在锰、钼过多的逆境条件下,盐藻细胞的适应性反应.
    2010 Vol. 29 (6): 356-359 [摘要] ( 52 ) HTML (0 KB)  PDF (269 KB)  ( 187 )
    360 3种微生态制剂对鲤鱼生产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
    罗辉,李俊波,刘立鹤,钟广贤,卢义,张琼
    为考察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复合芽孢杆菌、加酶益生素I 3种微生态制剂对鲤鱼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180尾初始体质量[平均体质量(43.67±0.55) g]相近的健康鲤鱼,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12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养15尾鲤鱼,分别饲喂:A(对照组)、B(添加枯草芽孢杆菌1000 mg/kg)、C(添加复合芽孢杆菌,2500 mg/kg)、D(添加加酶益生素I,100 mg/kg)4种不同饲料,试验期45 d.试验结果表明,①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有提高鲤鱼的生产性能的趋势,但与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以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效果最好;②饲料中添加不同微生态制剂对鲤鱼躯体肥满度、成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③不同微生态制剂对鲤鱼的体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和水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加酶益生素I可显著提高鱼体灰分含量(P<0.05).
    2010 Vol. 29 (6): 360-362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211 KB)  ( 255 )
    363 牙鲆腹水病病原免疫血清的制备和纯化试验研究
    朱壮春,陈阳,郝东升,马玉妹,王艳茹,曹向可,穆艮艮,李金坤,史相国
    用迟钝爱德华氏菌免疫家兔,制备出高效价迟钝爱德华氏菌免疫血清.先制备迟钝爱德华氏菌抗原, 耳缘静脉注射免疫家兔.经微量反应板法检测血清效价, 效价达到1 ∶ 2560;用Millipore Montage抗体纯化试剂纯化抗体,纯化的抗体经SDS-PAGE电泳,杂带较少,条带主要集中于50 kD处;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时, 迟钝爱德华氏菌呈阳性, 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流弧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腐败希瓦氏菌、产碱普罗威斯登菌、阪崎肠杆菌和大肠杆菌均呈阴性.试验结果表明,特异、高效价的迟钝爱德华氏菌免疫血清,为快速检测牙鲆腹水病病原奠定了基础.
    2010 Vol. 29 (6): 363-365 [摘要] ( 41 ) HTML (0 KB)  PDF (227 KB)  ( 188 )
    366 水产品鲜样中无机砷的氢化物原子荧光检测方法探讨
    孙建华,王联珠,林惠山
    鉴于GB/T 5009.11-2003<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中的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法中水产鲜样品的回收率非常低,而以取样量和水浴时间为影响回收率的2个重要因素,就不同取样量及不同的水浴提取时间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取样量为2 g、水浴时间为24 h时,回收率最高,超过95%.
    2010 Vol. 29 (6): 366-368 [摘要] ( 51 ) HTML (0 KB)  PDF (170 KB)  ( 238 )
    369 亚硝酸盐氮对金鱼鱼种的急性毒性效应
    王凡,刘海芳,杨利
    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亚硝酸盐氮对体长(6.50±0.50) cm、体质量(9.12±0.45) g金鱼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金鱼对亚硝酸盐氮的耐受性随接触时间的增加而明显降低;亚硝酸盐氮对金鱼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28.726、784.352、731.890、341.470 mg/L,95%可信区间依次为(1070.889~1648.393)、(578.031~1064.193)、(580.943~922.001)、(283.320~411.504)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34.15 mg/L.
    2010 Vol. 29 (6): 369-371 [摘要] ( 60 ) HTML (0 KB)  PDF (207 KB)  ( 566 )
    372 斑点叉尾(鱼回)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王春瑞,沈锦玉,潘晓艺,尹文林,郝贵杰,徐洋,姚嘉赟
    2010 Vol. 29 (6): 372-376 [摘要] ( 61 ) HTML (0 KB)  PDF (360 KB)  ( 210 )
    377 大连市海水贝类生产区划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谭前进,勾维民,郑鹏,孙培立
    2010 Vol. 29 (6): 377-380 [摘要] ( 41 ) HTML (0 KB)  PDF (247 KB)  ( 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