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3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25 |
|
|
|
|
|
|
|
|
1 |
翘嘴鳜与斑鳜杂交F1代食性驯化及主要形态性状的通径分析 |
|
 |
张进,梁旭方,易提林,窦亚琪,王乾,余锐,符云,叶卫 |
|
|
对翘嘴鳜(♀)和斑鳜(♂)杂交F1代进行程序性的驯化,挑选出易驯化和不易驯化的2组.采用一维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易驯化和不易驯化杂交鳜的形态差异;对易驯化杂交鳜全长、体长、体宽、体高、吻长、头长、眼径、眼间距、尾长、尾柄高、尾柄长和体质量等12个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所选易驯化杂交鳜F1代体长、体高和眼径3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达0.435;所选3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r2=0.949,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体长(X2)、体高(X4)和眼径(X7)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15.527+0.127 X2+0.344 X4+ 0.903 X7.试验结果说明,翘嘴鳜和斑鳜杂交F1代存在易驯化和不易驯化个体的食性分化;用体长、体高和眼径估计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易驯化杂交鳜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2013 Vol. 32 (1): 1-6
[摘要]
(
61 )
HTML
(0 KB)
PDF
(394 KB)
(
352
) |
|
|
|
7 |
海水越冬池冰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
|
 |
祁峰,刘谞,赵艳红,席文秋,郑岩,李永函,李晓东 |
|
|
为了解海水越冬池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四口海水越冬池的主要理化因子及浮游生物状况进行了监测.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7种(属),其中常见或形成优势种群者主要有蛋白核小球藻、椭圆小球藻、布氏棕鞭藻、小环藻、前沟藻、海洋原甲藻、多甲藻、裸甲藻、光甲藻以及绿裸藻10种(属).浮游植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49.96 mg/L,绿藻门所占比例最多,达97.87%,其分布状况是中、下层明显大于表层.原生动物和轮虫种类较少,前者主要为侠盗虫,平均数量为2737.3个/L,后者主要是喜冷疣毛轮虫和喜盐疣毛轮虫,平均数量为583个/L,分布特点均表层明显多于中、下层.桡足类种类主要有指状许水蚤、细巧华哲水蚤和近亲真宽水蚤等,数量上呈典型的下多上少的梯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物种、量及其分布状况是影响海水越冬池溶氧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
|
|
2013 Vol. 32 (1): 7-14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943 KB)
(
257
) |
|
|
|
15 |
白云石珠核对马氏珠母贝外套膜表皮细胞作用的研究 |
|
 |
师尚丽,杜晓东,童银洪,黄海立,李井瑞 |
|
|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白云石珠核“平板珍珠”生成过程中马氏珠母贝外套膜表皮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在“平板珍珠”生成过程中,白云石珠核与贝壳珠核结果一致.外套膜受到异缘物的刺激,发生一系列的表皮细胞形态和细胞器的变化.(1)细胞形态变化:外表皮细胞高度发生变化,先增高再变矮,其中插片后6、12 d变化较明显,而12 d最高,且胞质中的空泡化最明显.(2)黏液细胞量变化:插片后Ⅱ型黏液细胞数量增多,而插片后6、12、19 d外表皮中则很少黏液细胞分布.(3)细胞器变化:插片后22h,柱状细胞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消失,高尔基体减少,线粒体也多转变为分泌泡;39 h,原来具成群线粒体和分泌泡的细胞内的线粒体很少,分泌泡则非常多;6d,粗面内质网增多;12、19 d,有较多含有成群的线粒体的细胞,分泌泡则很少. |
|
|
2013 Vol. 32 (1): 15-20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1761 KB)
(
248
) |
|
|
|
26 |
斑马鱼原肌球蛋白基因克隆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
|
 |
李荔,陈樱麟,闫浩,刘志刚 |
|
|
克隆斑马鱼原肌球蛋白的基因并表达纯化出重组蛋白,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提取斑马鱼总RNA,采用RT-PCR克隆斑马鱼原肌球蛋白的全长基因,根据序列设计带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扩增斑马鱼原肌球蛋白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连入载体pET-28a,在大肠杆菌BL21 (DE3)菌株中通过IPTG诱导得到重组斑马鱼原肌球蛋白.重组蛋白经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后进行Western-blot检测.获得斑马鱼原肌球蛋白基因,Western-blot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本研究成功克隆并表达了斑马鱼原肌球蛋白基因,经免疫学鉴定发现其具有过敏原性. |
|
|
2013 Vol. 32 (1): 26-30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1245 KB)
(
288
) |
|
|
|
31 |
人工养殖光唇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及周年变化 |
|
 |
姚子亮,宓国强,练青平,吕耀平,徐少杰,陆君,王雨辰 |
|
|
利用生物学调查及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对人工养殖的光唇鱼性腺发育形态学和组织学及周年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的光唇鱼性腺可以发育至Ⅳ或Ⅴ期卵巢,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人工养殖的光唇鱼繁殖期在5-8月,5月的平均成熟系数全年最高,为12.26%,6月后平均成熟系数有所下降,10月降至全年最低,为0.18%.人工养殖的光唇鱼产卵类型属于连续产卵类型,在同一繁殖期内可以反复产卵数次. |
|
|
2013 Vol. 32 (1): 31-35
[摘要]
(
74 )
HTML
(0 KB)
PDF
(768 KB)
(
406
) |
|
|
|
36 |
鸭绿江口浅海海域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估算 |
|
 |
宋广军,张雪,宋伦,王年斌,李爱 |
|
|
通过对鸭绿江口海域初级生产力生产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根据PARSONS-TAKAHASHⅡ营养动态模型Q=(BEn)×k,对鸭绿江口浅海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壳长1.5、2.0、2.5cm的菲律宾蛤仔年养殖容量分别为189 356.60、221 970.71、249 717.05t,养殖容量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春季单位面积可放养菲律宾蛤仔:滩涂养殖平均为1.48 kg/m2,深水养殖为1.17 kg/m2;夏季单位面积可放养的菲律宾蛤仔:滩涂养殖平均为0.17 kg/m2,深水养殖为0.32 kg/m2.该区域菲律宾蛤仔实际养殖密度已经大大超过其单位面积最佳放养容量,这也是导致该区域菲律宾蛤仔疾病频发和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
|
|
2013 Vol. 32 (1): 36-40
[摘要]
(
101 )
HTML
(0 KB)
PDF
(774 KB)
(
403
) |
|
|
|
41 |
南北养殖仿刺参营养成分的比较 |
|
 |
张春丹,姜李雁,苏秀榕,徐静 |
|
|
测定了北方养殖仿刺参(2009年12月取自大连棒棰岛海产有限公司,体质量300~400 g)与南移在宁波沿海养殖仿刺参(2010年3月取自宁波象山黄皮岙,体质量300~400g)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南方养殖仿刺参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北方养殖仿刺参,而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北方养殖刺参.南方养殖刺参氨基酸平均含量为(67.00±0.12)g/100 g(干质量),高于北方刺参的(52.58±0.11)g/100 g,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90±0.04) g/100 g,(14.38±0.21)g/100 g,差异显著;南北刺参的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39%和3.33%,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分别为(82.74±1.14)%、(78.53±0.67)%. |
|
|
2013 Vol. 32 (1): 41-45
[摘要]
(
75 )
HTML
(0 KB)
PDF
(267 KB)
(
302
) |
|
|
|
50 |
乌苏里拟鲿、瓦氏黄颡鱼杂交与自交子代生长性能比较 |
|
 |
王明华,蔡永祥,陈校辉,秦钦,陈友明,钟立强,边文冀,张明生 |
|
|
以乌苏里拟鲿、瓦氏黄颡鱼为亲本,建立了杂交(正交)乌♀×瓦♂、(反交)乌♂×瓦♀及乌苏里拟鲿和瓦氏黄颡鱼自交4个试验组合,鱼苗在水泥池培育51d,放入土池网箱养殖,在412、710 d分别测定了相应的生长参数.试验结果表明,(1)51、412、710 d 3个生长阶段比较,正交组合(乌♀×瓦♂)全长、体质量均大于反交(乌♂×瓦♀)和自交组合.整个试验期间4个群体质量绝对增加率随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特定生长率则下降.质量增加率以正交组最高,412、710 d时,杂交组高于自交组,正交组与自交组差异显著(P<0.05),反交组与瓦氏黄颡鱼自交组差异不显著(P>0.05).(2)3个生长阶段子代群体肥满度,以瓦氏黄颡鱼自交组最大.(3)杂交组在3个生长阶段均有超亲优势,分别相差1.005倍、1.472倍、1.818倍.(4)证明乌苏里拟鲿与瓦氏黄颡鱼属间杂交及育苗生产可行. |
|
|
2013 Vol. 32 (1): 50-54
[摘要]
(
77 )
HTML
(0 KB)
PDF
(761 KB)
(
28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