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6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4-25

     
            论文
    313 大竹蛏幼贝滤水率的响应面法分析
    姜北,董颖,高杉,王摆,曹琛,张乾,郝咏芳,王永波,周遵春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案,研究光照度、盐度、pH及三者交互作用对大竹蛏幼贝滤水率的影响,并进行响应面分析,探寻大竹蛏幼贝最适生长条件组合,构造大竹蛏幼贝滤水率模型。试验期为30 d ,试验光照梯度为2000 lx、1000 lx、0,盐度梯度为30、25、20,p H梯度为9.00、8.00、7.00。结果显示,光照度、盐度及 pH 三者对大竹蛏幼贝滤水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通过De‐sign‐Expert 8.0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到大竹蛏幼贝滤水率 y对编码自变量 A (光照度)、B(盐度)和C(pH)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 =1.62+0.084A+0.04B-0.14C-0.38A2-0.65B2-0.68C2(r2=0.9821),软件模拟最适大竹蛏幼贝生长的条件组合为光照度1109.17 lx ,盐度25.12,pH 7.89。
    2016 Vol. 35 (4): 313-320 [摘要] ( 65 ) HTML (0 KB)  PDF (3112 KB)  ( 235 )
    321 不同养殖模式及光照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俞震颉,张文博,刘其根
    利用室内水泥池4种不同养殖模式(虾单养或混养不同鱼类)和2种光照(自然光和弱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产量和水质的影响开展了研究。试验共设6个试验组,2个对照组,每个组别共设3个重复:自然光虾单养组、弱光组对虾单养、自然光虾鳅混养、弱光虾鳅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弱光组虾鲢混养、自然光虾鳅鲢混养、弱光虾鳅鲢混养,养殖70 d。测定试验前后试验池虾规格、总质量、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和鱼的规格、总质量。每隔15~20 d测定水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养组的虾自然光条件下规格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而弱光单养组的虾规格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方面,单养组显著大于混养组(P<0.05),存活率混养组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自然光组饵料系数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弱光组(P<0.05)。水质方面,养殖期间各组的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亚硝态氮质量浓度,虾单养组和虾鳅混养组均显著高于虾鲢混养组和虾鳅鲢混养组(P<0.05),自然光组显著低于弱光组(P<0.05),氨氮,虾单养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自然光组低于弱光组(P<0.05)。试验结果显示,适当的光照是凡纳滨对虾生长的重要因素,泥鳅能大幅提高池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而鲢鳙鱼可有效地改善水质,当泥鳅以及鲢鳙鱼共同混养在虾池时,保证对虾池水质良好的同时,可提高对虾养殖的产量。
    2016 Vol. 35 (4): 321-326 [摘要] ( 114 ) HTML (0 KB)  PDF (1254 KB)  ( 259 )
    327 高温胁迫对仿刺参抗氧化酶等指标的影响
    谢兆文,王寿昆,林旋,陈美珍,陈林柳,林枫,卢海滨
    在15、18、21、24、27、30℃水温下,分别制备仿刺参福建连江群体和辽宁大连群体的体腔和内脏团提取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仿刺参连江群体内脏团提取液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最大时的水温比大连群体分别提高了3~9℃;高温(24、27、30℃)胁迫下,连江群体体腔和内脏团提取液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乳酸脱氢酶活力均极显著高于大连群体(P<0.01),其内脏团提取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亦极显著高于大连群体(P<0.01),其体腔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在24℃和30℃时极显著高于大连群体( P<0.01);仿刺参连江群体和大连群体体腔液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在15℃时最大,内脏团提取液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均在18℃时最大;连江群体仿刺参体腔和内脏团提取液丙二醛含量在18~30℃下均显著低于大连群体( P<0.05,P<0.01)。研究表明,福建连江夏季高温驯化的仿刺参子二代群体,在高温胁迫试验中,其体腔和内脏团提取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活力显著高于大连群体,丙二醛含量则显著低于大连群体,这些酶耐热性的提高,有利于仿刺参机体清除因高温胁迫产生多余的自由基,减少机体因高温胁迫造成的损害。
    2016 Vol. 35 (4): 327-333 [摘要] ( 82 ) HTML (0 KB)  PDF (1801 KB)  ( 209 )
    334 不同饲料配方中浒苔添加量对大菱鲆生长的影响
    李红艳,刘天红,王璇璇,吴志宏,李晓,孙元芹,王颖
    以体质量(150.1±21.7) g的大菱鲆为试验对象,在半径100 cm、高110 cm的圆柱形流水鱼池中,深井海水与自然海水混合养殖条件下,采用摄食率法,研究在几种蛋白、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不同的饲料中添加不同量(0%、5%、10%、15%)的浒苔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经35 d ,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较高的市售饲料B组和A组饲喂效果显著优于蛋白质和灰分含量较低的自配饲料组(P<0.05);在3种基础饲料中添加5%的浒苔粉显著提高了大菱鲆的摄食率(P<0.05),提高了自配饲料组的质量增加率,降低了市售饲料A组和B组的饲料系数,3组大菱鲆的特定生长率均有提高,即大菱鲆饲料中浒苔添加量5%时饲喂效果较好。
    2016 Vol. 35 (4): 334-339 [摘要] ( 71 ) HTML (0 KB)  PDF (2735 KB)  ( 281 )
    340 3种鳜鱼消化道结构与胃中泌酸胃酶细胞分布比较
    李传阳,T hammaratsuntorn Jeeraw at,查丹琳,赵金良,钱叶周,吴超,钱德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比较了鳜鱼、斑鳜和杂交鳜(斑鳜♀×鳜鱼♂)胃、幽门盲囊、肠道结构特征。3种鳜鱼胃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组成,黏膜层内能看到固有层;其中,鳜鱼、杂交鳜胃黏膜层相对厚度0.30±0.09、0.30±0.11,斑鳜胃黏膜层相对厚度较薄,约0.21±0.13。肠道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黏膜层表面含有绒毛,绒毛层含有杯状细胞;鳜鱼与杂交鳜褶皱数、杯状细胞密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大于斑鳜(P<0.05)。鳜鱼、斑鳜和杂交鳜幽门盲囊平均数目分别为(2.138±0.173)个/μm2、(0.793±0.132)个/μm2和(1.098±0.218)个/μm2。幽门盲囊结构与肠道相似,3种鳜鱼的褶皱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斑鳜杯状细胞密度显著小于鳜鱼和杂交鳜(P<0.05)。同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比较了3种鳜鱼胃中泌酸胃酶细胞的分布特征,3个胃蛋白酶原基因探针均出现紫色杂交信号,且均位于胃黏膜层。同种鱼中,不同基因探针杂交信号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种类间,相同基因探针杂交信号细胞密度大小顺序均为鳜鱼=杂交鳜>斑鳜,且相互间差异显著(P<0.05)。消化道结构与泌酸胃酶细胞分布差异为鳜鱼消化生理学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2016 Vol. 35 (4): 340-345 [摘要] ( 54 ) HTML (0 KB)  PDF (3638 KB)  ( 304 )
    346 温度、盐度和 pH 对仿刺参体腔细胞活性氧产生的影响
    李明,张思,张建清,张峰,翟钰,卢亚楠
    无脊椎动物主要依靠天然免疫进行自身防御,而活性氧在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侵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pH对仿刺参体腔细胞吞噬过程中活性氧产生的影响。不同环境条件处理暂养7d的仿刺参,于不同时间点抽取体腔液,然后用鲁米诺化学发光法检测仿刺参体腔细胞体外吞噬酵母细胞时活性氧的产生。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7℃),6℃和26℃水温中的仿刺参分别从第1 d和第15 d极大地增加了活性氧的产生。盐度25和盐度35两组仿刺参体腔细胞比对照组吞噬过程产生更多的活性氧,而盐度16和40两组第1 d时活性氧的产生亦显著增强。较低pH同样极大增强了吞噬作用中活性氧的产生。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和pH均可影响仿刺参体腔细胞吞噬过程中活性氧的产生。该试验为进一步研究仿刺参在适应不同环境时的生理生化过程及无脊椎动物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6 Vol. 35 (4): 346-351 [摘要] ( 83 ) HTML (0 KB)  PDF (3004 KB)  ( 204 )
    352 辽东湾口虾蛄流刺网的渔获选择性研究
    郭瑞,李显森,赵宪勇,许传才,张国胜,孙珊,尤宗博,朱建成
    为了提高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型捕捞与管理技术,促进《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2014年10—11月在辽东湾以口虾蛄为目标渔获,进行了网目尺寸为40、50、60 m m的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以及生产对照网的选择性对比试验,为确定渤海三重型刺网管理的过渡归属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各试验网具的主要渔获种类基本相同,渔获优势种为口虾蛄和花鲈,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各型刺网的口虾蛄相对重要性指数递减,而花鲈相对重要性指数则呈递增趋势。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和三重型刺网间的口虾蛄渔获量差异显著(P=0.04,P=0.66×10-6,P=0.029),口虾蛄渔获尾数占总渔获的比例呈现出按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顺序增长的趋势。相同网目尺寸条件下,未达到可捕标准的口虾蛄渔获尾数呈现出按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顺序递增的趋势,但其所占比例并无明显差别;相同型的刺网,随网目尺寸的增大未达到可捕标准口虾蛄的渔获比例递减。Gamma选择性模型曲线显示,当网目尺寸大于50 mm时,单片型刺网、双重型刺网、三重型刺网的口虾蛄渔获优势体长均大于可捕标准,但是三重型刺网的渔获数量明显大于单片型刺网,且在渔业资源损害方面并无明显差别,因此,在目前渤海的口虾蛄渔业中,单片型刺网难以取代三重型刺网进行作业。
    2016 Vol. 35 (4): 352-358 [摘要] ( 70 ) HTML (0 KB)  PDF (3323 KB)  ( 245 )
    359 不同性别马粪海胆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冷晓飞,张艳,张伟杰,刘明泰,经晨晨,宋坚
    选取大连塔河湾海域马粪海胆260枚,鉴定性别后测量了壳高(L2)、壳径(L1)和体质量(m)等经济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不同性别马粪海胆壳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湾海域马粪海胆雌雄比例为1∶1,在壳性状、体质量等经济性状和高径比等生物学性状上雌雄差异不显著(P>0.05)。雌雄海胆经济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较高,其中壳径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最大(雌雄分别为0.960和0.956)。通径分析表明,雌雄马粪海胆壳径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雌雄分别为0.723和0.645)均大于壳高(雌雄分别为0.280和0.362),雌雄马粪海胆壳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有较为一致的影响效果。雄性马粪海胆体质量预测模型为 m=1.78 L1+1.32 L2-75.78(r2=0.948),雌性马粪海胆体质量预测模型为 m=2.17 L1+1.13 L2-89.05(r2=0.944),不分性别马粪海胆体质量预测模型为 m=1.96 L1+1.22 L2-81.72(r2=0.944)。
    2016 Vol. 35 (4): 359-363 [摘要] ( 103 ) HTML (0 KB)  PDF (828 KB)  ( 323 )
    364 水中Mn(Ⅱ)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何忠伟,宫春光,殷蕊,孙桂清,于骞,符冬林
    水温14~16℃下,将初始体质量为(5.0±1.0) g的大菱鲆养殖在40 L水体的水族箱中,研究在不同M n(Ⅱ)质量浓度(0.04、0.08、0.16、0.32、0.64、1.28、2.56、5.12、10.24 mg/L )下大菱鲆的生长及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当水体中Mn(Ⅱ)质量浓度低于2.56 mg/L时,鱼的生长较快,其中M n(Ⅱ)质量浓度为0.64 mg/L时生长最快;当M n(Ⅱ)质量浓度低于0.64 mg/L时,大菱鲆肝脏的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Mn(Ⅱ)质量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当Mn(Ⅱ)质量浓度超过0.64mg/L时,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急剧下降;0.64mg/L组的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均较高,随着M n(Ⅱ)质量浓度增加,碱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先增后减;据剂量效应推测,0.64 mg/L为M n(Ⅱ)表现出毒性作用的临界质量浓度。
    2016 Vol. 35 (4): 364-369 [摘要] ( 56 ) HTML (0 KB)  PDF (841 KB)  ( 206 )
    370 彭泽鲫F1、F2代雌雄鱼VtgB和ZP2表达及卵黄蛋白原含量差异研究
    郑尧,陈家长,邴旭文,王在照
    雌核发育彭泽鲫后代理论上应为全雌群体,前期研究发现实验室养殖彭泽鲫 F1代(相比池塘养殖)和实验室高密度养殖F2代(1.28尾/L ,相比低密度0.64尾/L )组中出现了高比例的雄鱼。之前研究认为Vtg B和ZP2基因是雌性特异性表达的基因,本试验对F1、F2代雌雄鱼Vtg B和ZP2表达及卵黄蛋白原含量差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实验室养殖F1代雄鱼性腺中Vtg B和ZP2的表达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雌鱼(P<0.01,P<0.05);池塘养殖F1代雄鱼性腺中Vtg B和ZP2的表达分别极显著高于和低于雌鱼(P<0.01);F2代低密度养殖组中雄鱼性腺中ZP2的表达极显著高于雌鱼(P<0.01)。实验室养殖F1代雄鱼肝胰脏中Vtg B和ZP2的表达分别极显著高于和低于雌鱼(P<0.01);池塘养殖F1代雄鱼肝胰脏Vtg B和ZP2的表达均极显著低于雌鱼(P<0.01);F2代雄鱼肝胰脏中Vtg B和ZP2的表达极显著高于雌鱼(P<0.01)。F1代实验室养殖雄鱼全鱼卵黄蛋白原含量极显著低于雌鱼(P<0.01);F1代池塘养殖雄鱼性腺、肝胰脏中卵黄蛋白原含量分别极显著高于和低于雌鱼( P<0.01);F2代雄鱼性腺、肝胰脏中卵黄蛋白原含量极显著高于雌鱼(P<0.01)。本研究表明,彭泽鲫Vtg B和ZP2基因并非雌性特异性表达,且不同的养殖方式、密度影响雌雄鱼Vtg B和ZP2表达及卵黄蛋白原含量。
    2016 Vol. 35 (4): 370-375 [摘要] ( 117 ) HTML (0 KB)  PDF (1106 KB)  ( 257 )
    376 匍枝马尾藻有性繁殖和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邢珊珊,邹潇潇,林勇,朱军,黄惠琴,鲍时翔
    为研究匍枝马尾藻有性繁育过程的特点和人工育苗的可行性,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培养观察的方法,对匍枝马尾藻雌雄生殖托特点、受精卵分化等有性繁育过程、以及假根的形成、幼苗发育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匍枝马尾藻的人工育苗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匍枝马尾藻的繁殖季节集中在每年的5—6月份;水温达到28℃时,生殖托出现排精排卵现象;从受精卵发育到形成具有假根的幼苗约需要48 h;幼苗发育缓慢,35 d后出现原生叶。人工育苗结果显示,幼苗栽培35 d ,幼苗株高为2.5~3 mm ,密度为6~10株/cm2;海区栽培60 d后,匍枝马尾藻幼苗株高可达到7 cm ,幼苗密度为2株/cm2。本试验结果为匍枝马尾藻的人工规模环境育苗提供了技术指导。
    2016 Vol. 35 (4): 376-380 [摘要] ( 62 ) HTML (0 KB)  PDF (3524 KB)  ( 273 )
    381 仿刺参体壁硒含量衰减与硒化合物的关系
    杨申,党子乔,鲁晓倩,张敏,王祖峰,周玮
    在水温13℃、盐度27、pH8.1的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54.97±9.49)g的仿刺参成参和(2.28±0.26) g的幼参饲养在水槽中,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3 mg/kg硒代蛋氨酸、硒酸钠、亚硒酸钠的试验饲料,以未添加硒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每个试验组设3个重复。60 d后,成参组继续投喂基础饲料60d,幼参组45d,中间每隔5d测定一次硒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成参组中,体壁硒含量衰减速度依次为硒酸钠组>亚硒酸钠组>硒代蛋氨酸组;幼参组中,体壁硒含量衰减速度依次为亚硒酸钠组>硒酸钠组>硒代蛋氨酸组。研究表明,富硒成参生产过程中最佳硒添加剂为硒代蛋氨酸。
    2016 Vol. 35 (4): 381-385 [摘要] ( 72 ) HTML (0 KB)  PDF (2158 KB)  ( 181 )
    386 基于线粒体DNADloop的都柳江鲇形目两种经济鱼类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刘伟,代应贵,袁振兴,孙际佳,刘丽
    以采自贵州都柳江的鲇鱼、斑鳠各39尾个体为样品,采用 PCR和DNA测序技术,研究了这两种鱼类线粒体DNA D loop的结构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获得了鲇鱼、斑鳠D loop 5′端长度分别为544~545 bp、546~547 bp的DNA序列,并分别检测到58、15个变异位点。同时,识别了该2种鱼类D loop终止序列区和中央保守区的核心序列,在中央保守区之后均有一个Poly T结构。都柳江鲇鱼、斑鳠种群D loop序列中,分别有51、12个多态位点,并分别定义了11、8种单倍型。都柳江鲇鱼、斑鳠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772、0.02301、12.451和0.331、0.00131、0.714。目前,都柳江鲇鱼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具有良好的种质价值和保护前景;斑鳠种群遗传多样性贫乏,保护和恢复该种群的数量和遗传多样性刻不容缓。
    2016 Vol. 35 (4): 386-392 [摘要] ( 84 ) HTML (0 KB)  PDF (994 KB)  ( 203 )
    393 雅砻江鲈鲤的人工繁殖、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
    邓龙君,甘维熊,曾如奎,张宏伟
    采用不同配伍的外源激素对培育成熟的野生鲈鲤进行人工催产,并对其胚胎和1-10日龄卵黄囊仔鱼的发育进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地欧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鲈鲤亲鱼组的催产效果明显好于注射鲤鱼脑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的亲鱼组,效应时间为58 h ,平均受精率和平均孵化率分别为87.33%和90.75%。在水温(16±2)℃条件下,鲈鲤胚胎发育历时117.83 h ,所需积温为1855.33℃· h ,出膜10 d后仔鱼开始平游。鲈鲤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共26个时期。分析发现,在人工催产配伍激素中添加适量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助于鲈鲤亲本顺利排卵;鲈鲤卵黄囊仔鱼在孵化出膜后的前5d处于内营养阶段,第6d起转入混合营养阶段,为仔鱼培育的第一危险时期。
    2016 Vol. 35 (4): 393-397 [摘要] ( 84 ) HTML (0 KB)  PDF (2230 KB)  ( 231 )
    398 盐度、pH对文蛤肌肉、鳃、外套膜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杰青,沈新强,蒋玫,李磊,徐夏芳,董冉
    为探讨池塘养殖文蛤的适宜盐度和 pH范围,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不同盐度(16、18、20、22、24)和p H (6.7、7.7、8.7、9.7、10.7)梯度下文蛤肌肉、鳃、外套膜中HSP7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盐度16、18、22、24处理组肌肉中 HSP7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盐度20的对照组(P<0.05);除盐度18组鳃和盐度24组外套膜 HSP70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16、18、22、24盐度组鳃和外套膜中 HSP70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 6.7、7.7、9.7、10.7处理组肌肉、鳃、外套膜中 HSP70基因的表达量与pH为8.7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超出一定盐度、pH范围,可显著诱导文蛤肌肉、鳃、外套膜中HSP70基因的过量表达,研究结果可为池塘文蛤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2016 Vol. 35 (4): 398-403 [摘要] ( 62 ) HTML (0 KB)  PDF (1147 KB)  ( 308 )
    404 基于 CO Ⅰ基因分析辽东湾海蜇群体遗传多样性
    李玉龙,王彬,王文波,董婧
    为研究海蜇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20个海蜇野生群体样品的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其他15个海蜇样品的同源序列,对其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5条序列的A、T、C、G碱基含量分别为26.7%、36.4%、18.8%、18.1%;在长度624 bp的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中共发现21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为0.91±0.03,核苷酸多态性为0.0056±0.0032。同其他几种大型水母相比,海蜇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或中等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蜇种群尤其是相距较远的群体在其分布范围内可能存在遗传分化现象。
    2016 Vol. 35 (4): 404-409 [摘要] ( 86 ) HTML (0 KB)  PDF (2719 KB)  ( 205 )
    410 5种常用药物对拉氏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
    曾垂莉,刘艳辉,刘铁钢,柳鹏,李秀颖,祖岫杰
    在水温15~18℃、pH 7.0±0.2、总硬度(以CaCO3计)380.00 mg/L试验条件下,选用三氯异氰尿酸(0.75、1.14、1.73、2.63、4.00 mg/L )、硫酸铜(0.80、1.50、2.82、5.31、10.00 mg/L )、高锰酸钾(3.00、3.59、4.27、5.07、6.00 mg/L )、溴氯海因(1.92、2.78、4.02、5.81、8.40 mg/L )、聚维酮碘(13.00、17.53、23.66、31.92、43.00 m g/L )5种常用药物对平均体质量6.99 g、平均体长8.03 cm的拉氏鱼种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物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24、2.38、5.05、6.00、30.74 m g/L ;48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43、2.18、4.31、4.08、23.33 m g/L ;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17、0.60、0.94、0.57、4.03 m g/L。拉氏对5种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三氯异氰尿酸>溴氯海因>硫酸铜>高锰酸钾>聚维酮碘;聚维酮碘、溴氯海因、硫酸铜可安全使用。该研究为拉氏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016 Vol. 35 (4): 410-414 [摘要] ( 88 ) HTML (0 KB)  PDF (827 KB)  ( 222 )
    415 不同质量浓度 Zn2+对草鱼脑、肝胰脏组织结构及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任洪涛
    水温(20±1)℃,采用静水测试法研究了养殖水体中不同质量浓度Zn2+(0、9.52、13.14、18.30、25.02、34.53 mg/L )对体质量约10 g的草鱼脑和肝胰脏的组织结构及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重金属的毒性积累和毒性机制。试验结果表明,Zn2+对草鱼的24、48 h和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3.058、19.317、10.155 mg/L ,由公式(48 h LC50×0.3)/(24 h LC50/48 h LC50)2和96 h LC50×0.1计算出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4.068 mg/L和1.0155 mg/L。中毒初期草鱼脑细胞轻微聚集,细胞核微增大;随时间延长脑异常加重,细胞聚集明显,核增大几乎充满整个脑细胞;肝胰脏细胞膨大,离散,核缩小,胞浆轻微溢出,少数肝胰脏细胞胞浆溢出,残留的核物质散乱分布,肝胰脏细胞凝固性坏死。随着Z n2+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草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
    2016 Vol. 35 (4): 415-419 [摘要] ( 68 ) HTML (0 KB)  PDF (2049 KB)  ( 185 )
    420 辽东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时空分布与源分析
    张玉凤,吴金浩,于帅,王昆,杨爽,王年斌
    以辽东湾表层海水中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2014年5月和8月16个站位表层海水中优先控制16种多环芳烃进行分析,并对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组成、污染水平和主要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月和8月辽东湾表层海水16种多环芳烃平均含量分别为367.4 ng/L和138.2 ng/L ,季节变化明显;海水中多环芳烃主要以低环为主,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西南部海域,以及金州湾和普兰店湾附近海域,高值区的分布可能受到了石油平台和石化园区等因素影响;5月海水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来源,8月主要来源于石油源。
    2016 Vol. 35 (4): 420-425 [摘要] ( 63 ) HTML (0 KB)  PDF (1575 KB)  ( 218 )
    426 乌龟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丁利,黎俊榆,代小梅,汪继超,方振华,史海涛
    自患病乌龟肝脏中分离出1株优势菌DL01221,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同时采用K ri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将该菌株16S rRNA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它与鲍曼不动杆菌处于同一群,同源性超过98%,结合菌株形态和生化指标,确定该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对乌龟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耐药性结果显示其对头孢他啶、卡那霉素及氟罗沙星敏感,对其他多种抗生素耐药。
    2016 Vol. 35 (4): 426-430 [摘要] ( 101 ) HTML (0 KB)  PDF (2668 KB)  ( 348 )
    431 天津港临港工业区附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张达娟,孙延斌,毕相东,戴伟,张树林
    为了解天津港临港工业区附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于2014年4月至11月对该海域进行了5个航次调查,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29种,主要优势种为夜光虫、多毛类幼虫、双刺纺锤水蚤、异体住囊虫等;浮游动物的丰度为110.89~2236.90个/m3;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变化分别为0.4764~1.5732、0.1949~0.6086和0.6709~0.9158。水质生物学评价指标显示,调查海域的水质处于中度重污染或严重污染水平。
    2016 Vol. 35 (4): 431-435 [摘要] ( 87 ) HTML (0 KB)  PDF (932 KB)  ( 216 )
    436 5种药物对黄鳝体内隐藏新棘虫的驱虫效果研究
    潘庭双,江河,胡玉婷,段国庆
    比较5种不同驱虫药物对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的驱虫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将自然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随机分为5种不同药物治疗的试验组和不给药物的对照组,根据试验前和试验后7d黄鳝体内寄生的隐藏新棘虫数量变化判断疗效。结果显示,阿苯达唑驱虫效果最好,该试验组中隐藏新棘虫感染率下降比值和平均丰度下降比值最大,且与其他试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016 Vol. 35 (4): 436-439 [摘要] ( 80 ) HTML (0 KB)  PDF (1628 KB)  ( 280 )
    439 凝心聚力之精品,行业发展之引领
    2016 Vol. 35 (4): 439-439 [摘要] ( 38 ) HTML (0 KB)  PDF (1379 KB)  ( 73 )
    440 饲料中虾青素对水产动物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樑,王锡昌,吴旭干
    2016 Vol. 35 (4): 440-445 [摘要] ( 82 ) HTML (0 KB)  PDF (848 KB)  ( 549 )
    446 大黄抑制水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杨宏亮,黄珂,田珩,王强,王旭峰,古小莉
    2016 Vol. 35 (4): 446-452 [摘要] ( 61 ) HTML (0 KB)  PDF (899 KB)  ( 408 )
    453 海水酸化对水生动物主要抗氧化酶的影响及机理
    许友卿,唐旎,丁兆坤
    2016 Vol. 35 (4): 453-458 [摘要] ( 78 ) HTML (0 KB)  PDF (846 KB)  ( 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