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9年 第3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3-25

     
    145 低聚果糖对仿刺参生长及生长免疫因子的影响
    赵丽丽,包焕玲,姜永新,刘圣臣,刘佳亮,曹学彬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20%、0.40%、0.60%、0.80%、1.00%的低聚果糖,制作6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约20 g的仿刺参14周,研究低聚果糖对仿刺参生长、体成分、机体生长免疫因子及肠道糖代谢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聚果糖添加量对仿刺参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了仿刺参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仿刺参体壁基本成分不受低聚果糖添加量的影响(P>0.05),总糖含量随低聚果糖的升高而升高(P<0.05);体壁中甘氨酸、半胱氨酸及精氨酸含量随低聚果糖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别在0.40%、0.50%、0.80%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0%组(P<0.05);体腔液中生长激素、补体C3、补体C4及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均随低聚果糖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肠道丙酮酸激酶和己糖激酶活力均随低聚果糖的升高而升高(P<0.05)。以质量增加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曲线回归分析,仿刺参饲料中低聚果糖的适宜添加量为0.55%。
    2019 Vol. 38 (2): 145-151 [摘要] ( 139 ) HTML (1 KB)  PDF (5524 KB)  ( 167 )
    152 患病草鱼肠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研究
    邹升,龚亮,李东杰,曹丽娜,李艳平,何昊城,丁学知,易敢峰,夏立秋
    自环洞庭湖区精养鱼池患病草鱼肠道中分离获得4种病原菌,进行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测定和在线比对,并对草鱼进行回归感染。随后进行4种病原菌的药敏特征、溶血活性试验,并利用PCR方法检测了6种毒力因子的携带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和格氏乳球菌;4种病原菌回归感染草鱼,均能使草鱼患病致死,自死亡的草鱼体内均能分离得到相应感染的病原菌;4种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且在脱纤维绵羊血血平板上检测到了温和气单胞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AaB007的溶血活性;PCR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携带多种毒力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环洞庭湖区草鱼精养鱼池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19 Vol. 38 (2): 152-162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17136 KB)  ( 92 )
    163 斑节对虾性腺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条件优化
    朱丹丹,江世贵,黄建华,周发林,杨其彬,姜松,杨丽诗
    通过观察不同成分培养基及不同培养方法培养的斑节对虾性腺组织及细胞原代培养生长情况,分析细胞活力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判断3种改良培养基的适用条件,为进一步细胞培养试验提供支持。试验结果表明,以L-15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不同配方的培养效果差距较大,其中机械分离法可成功培养离体斑节对虾性腺组织,而酶解法与3号培养基结合效果较好;在培养过程中可见离体卵母细胞多呈悬浮生长,部分可见分裂相,离体精原细胞多呈贴壁生长,1号、2号培养基中的细胞可维持良好生长状态达一周以上;CCK测试结果表明,机械分离的性腺组织和酶解法分离的性腺细胞分别在1号、3号培养基中有更高的细胞活力,而2号培养基中的性腺组织及细胞在两种培养方法下的活力差别不大。进一步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了离体培养过程中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Ras、c-Mos、MEK1、ERK基因在卵母细胞中表达变化更显著,且c-Mos基因与离体细胞生长发育情况呈正相关。本试验系统性地筛选了适宜斑节对虾性腺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了解培养过程中的生理过程变化提供了相关参考数据。
    2019 Vol. 38 (2): 163-172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18521 KB)  ( 297 )
    173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主要体征及繁殖特性研究
    李非,朱清澄,花传祥,杨明树
    根据2014年6—7月和10—11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两航次采集的秋刀鱼样本,分析其性别比例、体长和体质量组成、摄食等级,以探究其生长、性腺及繁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增大,秋刀鱼雌性比例逐渐降低,雄性占比升高;6、7月雌、雄样本优势体长组与体质量组范围均较10、11月小;体长和体质量关系中,秋刀鱼雌性生长系数为3.24,雄性为2.82;各月样本胃饱满度以1级为主,F检验表明,除0级外,4个月内各摄食等级间呈显著差异(P<0.01);秋刀鱼雌、雄样本性腺发育以Ⅱ期为主,各性腺等级间差异不显著(P>0.05),雌性性腺指数在Ⅱ、Ⅲ、Ⅳ期内大于雄性,Ⅴ、Ⅵ期内相反,逻辑斯蒂方程表明,秋刀鱼50%性成熟体长雌性为284.7 mm,雄性为267.4 mm;雌性秋刀鱼绝对繁殖力为1032~17 708粒/尾,平均值为(5522±3196) 粒/尾,绝对繁殖力高的个体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280~320 mm、110~150 g。
    2019 Vol. 38 (2): 173-181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8444 KB)  ( 76 )
    182 不同温度下充氧包装的活品海湾扇贝品质变化
    潘澜澜,蒋洁兰,张宁,黄代钰,高晓晴,刘豪,张国琛
    延长海湾扇贝贮运过程中的存活期并保证其品质,将海湾扇贝平铺放入HDPE材质的包装袋(32 cm×25 cm),并充入体积分数为99.9%的氧气,密封后将充氧包装的海湾扇贝分别置于0、5、10、15 ℃ 4个不同温度下,探讨不同温度对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密封充氧包装的海湾扇贝较低温条件下的存活率、感官评价分值和糖原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的较高温条件,同时较高温条件下质量损失率、色度差、细菌总数上升速度均高于较低温条件。其中,0 ℃条件下无水保活效果最好,11 d出现死亡,15 d全部死亡。首次出现死亡时间比5、10、15 ℃组分别延长5、7、9 d;全部死亡时间比5、10、15 ℃组分别延长4、5、9 d。0 ℃条件下,其感官评价分值在0~4 d内接近满分,颜色变化最小,其色度差为3.98。综合各项指标变化,0 ℃条件下有利于延长充氧包装内海湾扇贝的保活时间,有效保持海湾扇贝活品品质。研究结果为活品海湾扇贝密封充氧保活保鲜技术提供数据参考。
    2019 Vol. 38 (2): 182-187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2981 KB)  ( 213 )
    188 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周永昌,姜晓东,龙晓文,蒋火金,成永旭,吴旭干
    将体质量为0.3~0.5 g的蜕壳间期中华绒螯蟹幼蟹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系统28 cm×21 cm×17.5 cm独立塑料盒中,盒子底部放置瓦片作为隐蔽物,投喂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 g由甘草、人参、绞股蓝、银杏叶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的饲料,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幼蟹成活、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其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缩短了蜕皮间隔(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雄体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肝胰腺中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雌体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综上,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幼蟹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能力,幼蟹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适宜添加水平约为1.0 g/kg。
    2019 Vol. 38 (2): 188-193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4738 KB)  ( 162 )
    194 碱胁迫下罗非鱼鳃氨转运蛋白Rh基因的表达
    涂翰卿,赵金良,黄思颖,郝月月,程亚美,曹晓颖
    为研究碱环境下广盐性鱼类氨转运途径,将尼罗罗非鱼同时进行急性碱度胁迫(2、4、6 g/L)和慢性碱度胁迫,检测胁迫后120 h内的血氨浓度与鳃组织中Rhag、Rhbg、Rhcg1和Rhcg2基因mRNA表达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鳃组织中Rh蛋白的阳性反应。结果表明,急性碱度胁迫下,血氨浓度在12 h内快速升高到达峰值,4种Rh基因表达量升高,并于24 h到达峰值;慢性碱胁迫组由于碱度不断升高,血氨浓度呈波动状态,4种Rh基因的表达量均维持在较高表达水平,表明几种Rh蛋白均可能参与血氨浓度调节。胁迫24 h,Rhcg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基因。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急性与慢性胁迫组中Rhag、Rhbg和Rhcg在鳃组织中均发现阳性反应,且随碱度升高,阳性反应增强。本研究表明,在碱胁迫环境下,尼罗罗非鱼会增强Rh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参与氨转运过程。
    2019 Vol. 38 (2): 194-200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9081 KB)  ( 138 )
    201 新型笼目海带风味果冻的加工工艺研究
    罗宣,宋东迷,陶欣然,刘海波,张雪楠,胡月,汪秋宽
    以日本笼目海带为原料进行笼目海带风味果冻加工工艺探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海带汁的最佳脱腥工艺和复配胶比。研究结果表明,最优脱腥工艺为:绿茶添加量0.15%,脱腥时间25 min,温度90 ℃;最佳复配胶比例为:卡拉胶∶魔芋胶∶琼脂=10∶2∶1。采用正交试验获得笼目海带风味果冻加工优化工艺为:以20%笼目海带汁为底物,复配胶添加量1.3 %(卡拉胶、魔芋胶、琼脂),KCl 0.06%,白砂糖3.0%,浓缩果汁(苹果、橘子)添加量10.0%,pH 4.0。制作的笼目海带果冻色泽均匀,酸甜适中,风味独特,符合国家果冻食品卫生要求(GB 19299-2015)。
    2019 Vol. 38 (2): 201-206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5581 KB)  ( 187 )
    207 投喂不同饵料对长薄鳅生长的影响
    张建明
    在水温18.6~21.6 ℃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3.91±0.22) g的长薄鳅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饲养在圆形玻纤缸(直径1 m、高0.8 m)中,分别投喂刀额新对虾、鳙鱼、配合饲料(粗蛋白≥46.0%)、虾+饲料、鱼+饲料5种饵料,以筛选适宜于长薄鳅幼鱼的适宜饵料投喂模式。75 d的饲养结果表明,不同投喂模式对长薄鳅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长薄鳅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虾组、鱼组、饲料组、鱼+饲料组的长薄鳅最终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虾+饲料组最终体质量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依次为虾+饲料组>饲料组>虾组>鱼组、鱼+饲料组。5个试验组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次为虾+饲料组>虾组>饲料组、鱼+饲料组>鱼组。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鱼的生长离散均有所升高,生长离散变化依次为鱼组>鱼+饲料组>饲料组>虾组>虾+饲料组。各试验组长薄鳅的的摄食率差异显著(P<0.05),摄食率依次为鱼组>虾组>鱼+饲料组>虾+饲料组>饲料组;虾组和鱼组的饵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其他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投喂模式下长薄鳅幼鱼的生长系数b值均小于3,呈负异速生长,但虾+饲料组的长薄鳅幼鱼生长系数b值最大。试验过程中各组鱼的肥满度均下降。研究结果显示,在本试验的不同饵料投喂模式中,投喂虾+饲料更利于长薄鳅的摄食和生长。
     
    2019 Vol. 38 (2): 207-212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5921 KB)  ( 134 )
    213 锦江河干流黄颡鱼的年龄、生长和资源利用研究
    梁正其,杨桂琴,杨秋菊
    017年1—12月在沅江水系支流锦江河采集野生黄颡鱼样本408尾,对其生长、年龄和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其中,年龄结构通过对比脊椎骨、胸鳍棘、鳃盖骨、耳石,选择脊椎骨作为年龄判断材料,得到的样本年龄为1~6龄,2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样本总量的38.24%。体长与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式为m=0.0001L2.6121(r2=0.9491,n=248);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体长、体质量与年龄的关系,其关系式分别为Lt=210.8029[1-e-0.3015(t+0.2272)],mt=117.5434[1-e-0.3015(t+0.2272)]2.6121。生长拐点年龄为2.96龄,对应的体长130.2 mm,体质量108.2 g。采用Panly公式分析了锦江河黄颡鱼的资源利用情况,其资源开发率为0.1096,总死亡率为0.7838,自然死亡率为1.3958,当起捕体长为121 mm时,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和生物量达到最大,分别为0.004213和0.048993,对应的年龄为2.63龄,体质量为105.2 g。当前锦江河黄颡鱼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种群明显趋于低龄化、小型化,为保护锦江河野生黄颡鱼资源,建议最小起捕体长130.2 mm,体质量108.2 g。
    2019 Vol. 38 (2): 213-219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7086 KB)  ( 73 )
    220 铜和镉对草鱼肾脏中3种白细胞介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江红霞,凌洁彬,叶凯甲,李学军
    为探讨水体铜(Cu)和镉(Cd)污染对草鱼免疫系统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在不同时间(2、4、6、8 d)及不同质量浓度的Cu2+(0.10、0.20、0.40、0.60、0.80 mg/L)和Cd2+(0.05、0.10、0.20、0.30、0.40 mg/L)暴露下,草鱼肾脏中3种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高质量浓度和长时间的Cu2+暴露(0.60、0.80 mg/L, 8 d)和Cd2+暴露(0.20、0.30、0.40 mg/L, 8 d)下,草鱼肾脏中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在0.80 mg/L Cu2+,0.30、0.40 mg/L Cd2+暴露下的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1β的基因表达量,以及在0.60、0.80mg/L Cu2+暴露下的草鱼肾脏中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的基因表达量,均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且第8 d时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第2 d时(P<0.05)。本研究揭示了高质量浓度和长时间的Cu2+、Cd2+暴露会使草鱼肾脏产生炎症反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重金属对鱼类的免疫毒性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9 Vol. 38 (2): 220-225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6312 KB)  ( 116 )
    226 不同规格半滑舌鳎的生长比较
    李石磊,李云峰,宋广军,高杉,李大成,滕炜鸣,刘项峰,木云雷
    330日龄的大规格\[平均体长(24.4±2.1) cm、平均体质量(93±5.3) g\]、小规格\[平均体长(18.2±1.1) cm、平均体质量(34±2.5) g\]半滑舌鳎分别饲养在2个4 m3水槽中;550日龄后,置于4个4 m3水槽内培育,密度为15~30 尾/m2;900日龄后置于4个30 m3水泥池内培育,密度为3~8 尾/m2。每2~3个月测量1次体长和体质量,研究不同规格半滑舌鳎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3年的养殖试验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两个群体的生长差异变大,大、小规格群体的平均体长比值由1.3增至1.6,平均体质量比值由2.7增至5.3,大规格群体(全长51.3~66.4 cm)中95%以上为雌性;半滑舌鳎的快速生长期为698~1081日龄阶段,适宜生长水温为14.6~26.9 ℃。本试验结果将为半滑舌鳎的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
    2019 Vol. 38 (2): 226-230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4408 KB)  ( 164 )
    231 池塘养殖草鱼两性体质量生长差异研究
    樊佳佳,白俊杰,韩林强,李胜杰,姜鹏,杨强
    为探明池塘养殖条件草鱼两性体质量生长规律,采用电子芯片标记技术和解剖鉴定性别方法,追溯不同性别草鱼在7月龄、8月龄、12月龄、16月龄、20月龄和32月龄的体质量生长状况,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雌、雄草鱼体质量差异。试验结果表明,7~16月龄雌、雄草鱼体质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20月龄雌鱼和雄鱼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659.09 g和2530.06 g,32月龄分别为4868.21 g和4418.11 g,雌鱼比雄鱼体质量分别增加了5.10%和10.18%,雌、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0.01<P<0.05和P<0.01)。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雌、雄草鱼体质量生长规律和生长曲线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3种非线性模型均能较好的描述雌、雄草鱼体质量生长规律,其中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更佳。体质量的最佳拟合参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雌、雄草鱼拟合精度(r2)均为0.995,雌性草鱼和雄性草鱼的拐点月龄分别为19.73月龄和19.57月龄、拐点处体质量分别为2442.63 g和2220.13 g。研究结果有助于探明雌、雄草鱼在池塘条件下各自的生长模式,为草鱼单性品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2019 Vol. 38 (2): 231-235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4530 KB)  ( 180 )
    236 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辽东湾池塘仿刺参的食性
    王摆,田甲申,董颖,陈仲,周遵春,宋钢,张淑丽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饵料贡献率。试验结果显示,底栖硅藻对仿刺参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周年变化为78.5%~85.7%,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贡献率分别为2.1%~5.1%、2.2%~5.6%、2.3%~7.7%、3.6%~7.9%。底栖硅藻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为25.8%~74.5%、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15.3%、4.0%~18.3%、4.2%~19.4%、5.6%~22.2%。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投饵、缺乏底栖大型藻类的生态养殖池塘中,底栖硅藻是仿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仿刺参也摄食表层底泥、沉降后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海水池塘仿刺参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2019 Vol. 38 (2): 236-240 [摘要] ( 93 ) HTML (1 KB)  PDF (4900 KB)  ( 176 )
    241 2龄黄喉拟水龟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
    杨贵强,李文通,林泉,郑煌,马峻峰,袁丁
    在水温22.8~30.1 ℃下,2017年4月15日—10月15日,分3次测定体质量分别为20.10~47.03 g、30.61~70.22 g和34.52~88.57 g 3组2龄黄喉拟水龟的背甲长(x1)、背甲宽(x2)、背甲高(x3)、腹甲长(x4)、腹甲宽(x5)、甲桥长(x6)、喉盾宽(x7)、肱盾宽(x8)、胸盾宽(x9)、股盾宽(x10)、肛盾宽(x11)、喉盾缝长(x12)、肱盾缝长(x13)、胸盾缝长(x14)、腹盾缝长(x15)、股盾缝长(x16)、肛盾缝长(x17)18个形态性状,每个体质量组测定340只,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y)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10~47.03 g、30.61~70.22 g、34.52~88.57 g 3组中个体对体质量直接作用较大的形态性状分别为背甲长和背甲高、腹甲长、背甲长和喉盾缝长。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1~x17),建立了3组黄喉拟水龟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48.209+7.557x10+5.994x3+4.553x1,y2=-26.398+9.326x4+9.510x3,y3=-46.413+11.098x1+40.039x12。该研究结果为黄喉拟水龟良种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指标。
    2019 Vol. 38 (2): 241-247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6681 KB)  ( 147 )
    248 盐藻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DsCDPK的表达分析
    丛玉婷,邢震宇,岳金荣,高相楠,张晓琳,柴晓杰
    以盐藻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了盐藻DsCDPK基因的cDNA序列,将其克隆到pMD-TM19-T simple载体上,经测序获得的克隆片段全长1650 bp,与已发表的盐藻DsCDPK(GenBank: JQ964113)的编码区序列同源性达100%。将DsCDPK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与质粒pET-32a(+)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a-DsCDPK。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经IPTG诱导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得到成功表达。通过SDS-PAGE检测发现,融合蛋白为部分可溶性表达,将上清蛋白经过His柱纯化后获得了纯度较高的可溶性融合蛋白,Western杂交检测显示,融合蛋白能被抗His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初步证明该融合蛋白就是带有His标签的DsCDPK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高盐胁迫下DsCDPK基因的表达模式。试验结果表明,盐藻DsCDPK基因为盐胁迫上调基因,在高盐(3.0 mol/L NaCl)胁迫下,DsCDPK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盐胁迫1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为正常生长状况(1.0 mol/L NaCl)下的3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阐明盐藻钙依赖蛋白激酶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9 Vol. 38 (2): 248-253 [摘要] ( 62 ) HTML (1 KB)  PDF (6084 KB)  ( 155 )
    254 豹纹鳃棘鲈类结节症病原的分离鉴定
    徐晓丽,尤宏争,姚学良,李灏,李军,包海岩
    为查明养殖豹纹鳃棘鲈类结节症的病因,自患病豹纹鳃棘鲈内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061101,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具有强毒力,能够引起被感染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并死亡,为引起此次豹纹鳃棘鲈类结节症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生化特性测定对菌株061101进行鉴定,同时采用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该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后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试验结果表明,菌株061101与发光杆菌属中的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基本特征相符;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菌株061101与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聚为一支,置信度达100%。据此确定,此次豹纹鳃棘鲈类结节症的病原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仅对链霉素(300 μg/片)、庆大霉素(120 μg/片)敏感,对多黏菌素B、阿洛西林等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均耐药。
    2019 Vol. 38 (2): 254-259 [摘要] ( 63 ) HTML (1 KB)  PDF (7439 KB)  ( 47 )
    260 不同孵化基质和开口饵料对宽体金线蛭生长发育的影响
    吴雷明,王守红,张家宏,寇祥明,韩光明,毕建花,王桂良,唐鹤军,徐荣,朱凌宇
    比较有机孵化基质对宽体金线蛭卵茧孵化效果和不同开口饵料对苗种生长发育的影响。孵化基质分别为土壤、牛粪有机肥、蘑菇菌渣,开口饵料分别为螺蛳、漂螺。试验结果显示,蘑菇菌渣+土壤组卵茧孵化率高达98.89%,显著高于土壤组和蘑菇菌渣组(P<0.05);幼蛭各生长指标显著高于土壤组、蘑菇菌渣组、有机肥组及有机肥+土壤组(P<0.05);混合组幼蛭各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土壤组(P<0.05)。5种不同孵化基质孵化率依次为蘑菇菌渣+土壤>土壤>有机肥+土壤>有机肥>蘑菇菌渣。不同开口饵料的试验比较发现,漂螺组幼蛭成活率为72.50%,显著高于螺蛳组和螺蛳+漂螺组(P<0.05),漂螺组和螺蛳+漂螺组幼蛭体质量显著高于螺蛳组(P<0.05)。生长效果依次为漂螺组>螺蛳+漂螺组>螺蛳组。试验结果表明,蘑菇菌渣可以作为宽体金线蛭卵茧孵化基质;无厣结构的漂螺更适宜作宽体金线蛭幼蛭的开口饵料。
    2019 Vol. 38 (2): 260-265 [摘要] ( 68 ) HTML (1 KB)  PDF (10411 KB)  ( 104 )
    266 类志贺邻单胞菌耐药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杨虹,苗鹏飞,谭淑雯,杨映,吴勇亮,陈言峰,于辉
    研究类志贺邻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55株类志贺邻单胞菌进行耐药性鉴定,同时采用PCR方法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55株类志贺邻单胞菌对30种抗生素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克林霉素(98.2%)、万古霉素(98.2%)、氨苄西林(90.9%)、麦迪霉素(89.1%)、羧苄西林(89.1%)、苯唑西林(87.3%)的耐药性较高。TEM、gyrB和tetR基因PCR检出率分别为18.2%、67.3%和36.4%,其中39株致病菌至少含有1个耐药基因。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所得的全部类志贺邻单胞菌均多重耐药,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非一一对应。
    2019 Vol. 38 (2): 266-270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4060 KB)  ( 153 )
    271 棘胸蛙蝌蚪“腹水病”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王会聪,袁九龙,王煜恒,张坤,陈军,章海鑫
    自腹部肿大、腹水和出血等症状的患病棘胸蛙蝌蚪内脏中分离到4株细菌,人工感染确定菌株JK-3为致病菌。经生化鉴定,菌株 JK-3符合肺炎克雷伯菌特征; 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JK-3与肺炎克雷伯菌标准株(ATCC700721/NR_074913.1)的同源性达99.5%。结果表明,菌株JK-3为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棘胸蛙蝌蚪腹部肿大、腹水和出血等症状疾病的病原。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JK-3对美满霉素、丁胺卡那、复达欣、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先锋必素、先锋Ⅳ敏感,对其余19种药物均耐药或中度耐药。
    2019 Vol. 38 (2): 271-275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4633 KB)  ( 151 )
    276 丁酸对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及水产应用前景
    刘艳莉,胡毅,钟蕾,石勇,顾宇,李雅敏
    2019 Vol. 38 (2): 276-281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5169 KB)  ( 227 )
    282 鱼类C-型凝集素结构特征及其免疫功能
    王莉,张杰,赵贤亮,狄桂兰,孔祥会
    2019 Vol. 38 (2): 282-288 [摘要] ( 98 ) HTML (1 KB)  PDF (7694 KB)  (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