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53 |
仿刺参miR-10与arhgef3序列分析及盐度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
 |
勾宇晴, 魏馨, 马南行, 刘丹, 高思琪, 田燚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91 |
|
|
为探究盐度胁迫下仿刺参的响应过程,从转录组和miRNA的高通量测序结果中筛选差异表达的miR-10及对应的靶基因arhgef3,分析miR-10及靶基因arhgef3在低盐胁迫下的表达情况。分析miR-10的前体序列和成熟序列显示,miR-10能形成稳定的茎环结构,高度保守区域在29~51区间。靶基因arhgef3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728 bp,编码575个氨基酸,在第280~500氨基酸之间存在1个功能结构域。靶基因arhgef3的表达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肠道、呼吸树和体腔细胞中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低盐条件下,miR-10在24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 h,在4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0 h;在胁迫6 h组arhgef3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0 h。在体腔细胞转染miR-10抑制剂(inhibitor),试验组在24 h显著低于0 h,48 h显著高于0 h;转染miR-10模拟物(mimics)后试验组在6 h和48 h均显著高于0 h。在仿刺参体内转染miR-10抑制剂(antagomir)后的试验组arhgef3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明显,而转染miR-10模拟物(agomir)后试验组arhgef3基因的表达量在24 h内有较显著的提升。试验结果表明,arhgef3可以被盐度诱导表达,且说明盐度胁迫的响应过程中需要靶基因维持高的表达水平来适应盐度变化,更好地适应仿刺参的低盐响应过程。 |
|
|
2024 Vol. 43 (6): 853-864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15918 KB)
(
33
) |
|
|
|
865 |
牛磺酸和谷氨酰胺对石斑鱼的应激缓解作用 |
|
 |
米红波, 鹿悦, 陈敬鑫, 李学鹏, 励建荣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71 |
|
|
为缓解珍珠龙胆石斑鱼在低温无水保活过程中的应激作用,将体质量(800±50) g的石斑鱼暂养在添加20 mg/L牛磺酸及0、20、25、30 mg/L谷氨酰胺的水中(对照组未添加牛磺酸和谷氨酰胺),分析新鲜状态,低温无水保活0、6、12 h及复水后石斑鱼血浆生化指标、肝脏代谢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及肌肉物质代谢情况。结果表明,暂养水中添加牛磺酸和谷氨酰胺能够显著降低石斑鱼应激激素(皮质醇)的产生,使其更快地适应低温环境。石斑鱼在无水保活过程中肝脏代谢发生紊乱,肝脏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均增强。随着无水保活时间的延长,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尿素氮、皮质醇含量稳步上升,在保活6 h或12 h时达到峰值。各组石斑鱼在无水保活过程中肌肉糖原含量显著下降,而乳酸含量明显增加,复水后有所恢复。经牛磺酸和谷氨酰胺处理的石斑鱼尤其是牛磺酸+30 mg/L谷氨酰胺组的相关指标变化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牛磺酸处理组,表明暂养水中添加牛磺酸和谷氨酰胺有助于珍珠龙胆石斑鱼维持无水保活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稳定,可有效减缓其氧化应激损伤程度。 |
|
|
2024 Vol. 43 (6): 865-874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4905 KB)
(
68
) |
|
|
|
875 |
五氯酚钠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生理生化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
|
 |
刘志伟, 李敏, 滕爽爽, 黄晓林, 肖国强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60 |
|
|
采用生物毒性测试的方法,将体质量 (13.41±1.97) g的凡纳滨对虾暴露于五氯酚钠质量浓度为0 (对照组)、0.87、8.74 mg/L的海水中20 d,分别在第1、10和20天从每组随机取15尾凡纳滨对虾,测定耗氧率、排氨率以及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Na+-K+-ATP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并在第20天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胰腺和鳃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显示:五氯酚钠胁迫后,低质量浓度组和高质量浓度组的耗氧率、排氨率显著降低 (P<0.05);氧氮比逐渐增大,在第20天出现最大值,分别为 (59.2±4.4) 和 (18.9±6.1);试验组对虾肝胰腺中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 (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 (P<0.05);两个试验组的肝胰腺和鳃可见明显病理变化,具体表现为肝胰腺小管肿大、基膜破损、空泡化严重、星状管腔变形,鳃上皮细胞脱落、鳃角质层结构受到破坏,鳃局部空泡化等。试验结果表明:五氯酚钠胁迫能够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呼吸、排泄以及酶活性,使其供能方式由蛋白质分解转变为脂肪和蛋白质混合分解;五氯酚钠胁迫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和鳃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说明其代谢系统和呼吸系统受到严重损伤。本试验结果揭示了五氯酚钠对凡纳滨对虾生理代谢、酶活性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为甲壳类对五氯酚钠胁迫的响应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
|
|
2024 Vol. 43 (6): 875-884
[摘要]
(
70 )
HTML
(1 KB)
PDF
(5165 KB)
(
32
) |
|
|
|
885 |
耐低温降解菌Bacillus mobilis 10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海参养殖水质的净化作用 |
|
 |
汤伟, 王祺, 张军, 李佳欣, 邢炜, 何增国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30 |
|
|
以分离自沿海土壤中的1株芽孢杆菌10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在低温条件下(15 ℃)的生物学特性,实现该菌剂的中试工程化生产以及在海参养殖中对水质净化的示范应用。该菌株通过形态观察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被鉴定为Bacillus mobilis。15 ℃,经透明圈法确定该菌株具有蛋白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发酵56 h蛋白酶活性达到9.05 U/mL;在8%质量分数NaCl条件下仍可以存活。利用海参饵料培养基检测菌株对溶解物的降解能力,试验结果显示,B. mobilis 10接种8 h后对饵料培养基中蛋白的降解率达(36.72±0.53)%,对化学需氧量的清除率达(22.80±0.81)%。中试规模(50 L)发酵制备微生物制剂并以终密度约1.0×104 cfu/mL的菌液泼洒海参池,对水体中B. mobilis 10的活菌数、pH、蛋白质含量及化学需氧量进行为期8 d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以B. mobilis 10制备的微生物制剂能够显著降低海参养殖水体中蛋白和化学需氧量,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试验结果可为水产生态养殖及微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示范实例。 |
|
|
2024 Vol. 43 (6): 885-893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1280 KB)
(
21
) |
|
|
|
894 |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宜宾江段秋季鱼类多样性研究 |
|
 |
党莹超, 李莎, 苏巍, 胡凡旭, 姜伟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25 |
|
|
为探索适用于宜宾江段鱼类多样性研究的新方法,2021年10月25—27日采集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坝下2 km至宜宾市李庄古镇的干流区段(简称“宜宾江段”)7个采样断面的水样,使用环境DNA技术检测宜宾江段秋季鱼类多样性。通过环境DNA样品的采集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从宜宾江段环境DNA 样品中共检测出30种鱼类(不包括未鉴定到种水平的2属),隶属于5目12科29属,其中1种为国家级保护鱼类,3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铜鱼属、吻虾虎鱼属、黑鲈属和?属在各个采样的断面均被检测到且为优势属。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目前虽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鱼类调查方法,但其具有工作效率高、灵敏度高、非侵入性等特点,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工具,适用于相关流域鱼类的多样性研究。本调查结果丰富了宜宾江段鱼类群落的结构功能信息,也为禁渔效果评估奠定了基础数据。 |
|
|
2024 Vol. 43 (6): 894-905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7546 KB)
(
46
) |
|
|
|
906 |
4个家系斑点叉尾鮰肌肉质构特性及风味成分评价 |
|
 |
高瑞昌, 张昊, 石彤, 熊治渝, 包玉龙, 边文冀, 陈校辉, 袁丽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76 |
|
|
为探究4个不同家系斑点叉尾鮰的鱼肉品质,及为斑点叉尾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理化分析等方法测定不同家系斑点叉尾鮰鱼肉的质构特性、风味物质等指标,比较品质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家系斑点叉尾鮰鱼肉中水分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DZ29-1家系鱼肉肌肉硬度、回复性、弹性和内聚性显著高于其他家系(P<0.05);鱼肉中的游离氨基酸、腺苷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一磷酸与肌苷酸在不同家系间存在差异,其中DZ29-1家系鱼肉中腺苷三磷酸、腺苷一磷酸和肌苷酸含量最高;4个家系鱼肉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种类相似。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家系斑点叉尾鮰鱼肉的质构特性和滋味及风味物质存在差异,试验结果可为筛选斑点叉尾鮰优质品种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斑点叉尾鮰产业高质量发展。 |
|
|
2024 Vol. 43 (6): 906-914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1285 KB)
(
13
) |
|
|
|
915 |
台湾泥鳅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研究 |
|
 |
汪吟杰, 汪品, 采克俊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52 |
|
|
为建立台湾泥鳅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采用显微镜观察精子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质膜完整性,研究4种稀释液[Hank′s平衡盐溶液(HBSS)、D-15、D-17、鱼用任氏液],5种抗冻剂(甲醇、乙二醇、丙二醇、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在4个体积分数(2.5%、5.0%、7.5%、10.0%),不同平衡时间、熏蒸高度和时间、解冻温度和时间对台湾泥鳅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以Hank′s平衡盐溶液为稀释液的精子活率最高,为(45.28±5.75)%;以5%甲醇作为抗冻剂的台湾泥鳅精子活率和质膜完整比例最高,分别为(51.25±5.03)%和(81.70±2.35)%;最佳平衡时间为30 min,最佳熏蒸高度和时间为9 cm和10 min,最后将冻精在37 ℃水浴锅中解冻10 s的解冻效果更佳。用冷冻复苏的台湾泥鳅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受精率达(68.94±6.22)%。综上,用Hank′s平衡盐溶液稀释台湾泥鳅鲜精,与甲醇 1∶1混合至终体积分数为5%,放于4 ℃平衡30 min,而后装入麦管,在液氮面上方9 cm处熏蒸10 min后投入液氮保存可作为台湾泥鳅精子超低温冷冻的保存方法,解冻时在37 ℃水浴锅中解冻10 s,可获得更好的解冻效果。 |
|
|
2024 Vol. 43 (6): 915-924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3219 KB)
(
41
) |
|
|
|
925 |
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的毒素蓄积、抗氧化和免疫影响 |
|
 |
张倩茹, 郑关超, 杨越聪, 赵辉辉, 谭志军, 吴海燕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57 |
|
|
为筛选影响紫贻贝中氮杂螺环酸毒素蓄积的免疫增强剂,设置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C钠粉333.00 mg/L)、大黄素、花生四烯酸(6.66 mg/L)和黄芪多糖(333.00 mg/L)共4个处理组,评估不同组别紫贻贝[体质量(7.14±1.05) g]抗氧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各免疫增强剂对紫贻贝存活率无影响(P>0.05),暴露期间紫贻贝软组织质量先降后升,除花生四烯酸组外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增强剂均影响内脏团中毒素蓄积而对毒素代谢无影响。各组别最高毒素蓄积量为对照组1235.33 μg/kg>维生素C组1153.12 μg/kg>大黄素组755.74 μg/kg>花生四烯酸组568.72 μg/kg>黄芪多糖组141.43 μg/kg。大黄素组、花生四烯酸组、黄芪多糖组氮杂螺环酸毒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61.2%、46.0%和11.5%。添加黄芪多糖和花生四烯酸后,紫贻贝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提高了非特异性免疫标志物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四烯酸和黄芪多糖显著提高毒素蓄积过程中紫贻贝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
|
|
2024 Vol. 43 (6): 925-933
[摘要]
(
42 )
HTML
(1 KB)
PDF
(1222 KB)
(
21
) |
|
|
|
934 |
四川华吸鳅和汉水后平鳅消化系统形态组织结构 |
|
 |
宋霖, 陈小江, 高鹏, 符江涵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83 |
|
|
为探究四川华吸鳅和汉水后平鳅消化系统特征并比较各部分功能及食性异同,采用解剖、石蜡切片和阿利新蓝-过碘酸染色方法对体长(5.18±0.11) cm的四川华吸鳅和体长(4.96±0.25) cm的汉水后平鳅消化系统形态组织结构进行观察。观察结果显示:(1)二者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和肠道。口裂小,胃U型。四川华吸鳅肠道折叠2回,比肠长1.43±0.08;汉水后平鳅肠道呈螺旋状盘旋,比肠长2.46±0.21,差异显著。胰腺分布于肝脏中。消化系统均符合杂食性鱼类特征。(2)口咽腔均分布4种黏液细胞;食道黏膜上皮中堆叠Ⅰ、Ⅲ型黏液细胞多层;胃仅贲门部具胃腺,胃黏膜中无杯状细胞,黏液细胞以Ⅲ型为主;自前肠至后肠,黏膜褶高度、纹状缘厚度、柱状细胞高度均逐渐变小,杯状细胞密度逐渐增大,前肠具4种黏液细胞,中、后肠未见Ⅰ型黏液细胞。(3)二者相比,四川华吸鳅胃腺较发达,胃部黏液细胞丰富,口咽腔4种黏液细胞密度,盲囊和幽门Ⅲ型黏液细胞密度,幽门肌层及后肠黏膜下层厚度均显著大于汉水后平鳅,肝组织肝门管区明显;汉水后平鳅后肠杯状细胞密度显著大于四川华吸鳅。推测四川华吸鳅具备摄食动物性饵料的能力,汉水后平鳅则表现为杂食性更偏植食性。 |
|
|
2024 Vol. 43 (6): 934-943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13816 KB)
(
24
) |
|
|
|
944 |
基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向家坝库区鱼类群落构建机制 |
|
 |
雷天娇, 张韵, 翟东东, 熊飞, 陈元元, 刘红艳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82 |
|
|
2017年4月、8月和11月对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库区的鱼类群落进行调查,通过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分析,从空间尺度(库首邵女坪、库中绥江、库尾桧溪)和时间尺度[蓄水前(2011年)、蓄水完成1年后(2015年)和蓄水完成3年后(2017年)]探讨向家坝库区鱼类群落构建机制。结果显示:(1)在空间尺度上,库首邵女坪和库中绥江2个江段鱼类群落的标准化效应成对系统发育距离<0和标准化效应成对功能距离<0,鱼类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比随机群落更为聚集,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库尾桧溪江段的标准化效应成对系统发育距离>0和标准化效应成对功能距离>0,鱼类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比随机群落更为发散,物种竞争作用主导群落构建。(2)在时间尺度上,绥江江段蓄水前的标准化效应成对系统发育距离<0和标准化效应成对功能距离<0,表现为鱼类群落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聚集,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但蓄水完成1年和3年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分析结果不一致,蓄水后绥江江段的环境可能通过不同过滤方式影响鱼类群落构建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研究尺度下,向家坝库区鱼类群落具有不同的构建机制。研究结果可为向家坝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鱼类群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
|
2024 Vol. 43 (6): 944-954
[摘要]
(
40 )
HTML
(1 KB)
PDF
(3036 KB)
(
91
) |
|
|
|
955 |
凹凸棒石对锦鲤生长、消化及其肠道菌群的影响 |
|
 |
杨圆圆, 涂东宇, 于宏, 方珍珍, 石洪玥, 孙学亮, 陈成勋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96 |
|
|
为探明不同凹凸棒石添加量对锦鲤生长性能、消化酶、肠道菌群及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15.48±3.72) g的健壮无病的锦鲤24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投喂凹凸棒石添加量分别为0%、3%、5%、8%的饲料,试验周期28 d,测定上述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凹凸棒石对锦鲤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凹凸棒石可提高肠道α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3%添加时影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均提高了肠黏膜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在3%、5%添加量时效果显著(P<0.05);各组样本测序覆盖率均为99.8%,且稀释曲线逐渐平缓,可知测序结果合理可靠;在门水平上各组共有优势菌有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等,在属水平上优势菌为琼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等,而在不同分类水平上0%、3%添加时群落组成相似度较高,分析显示凹凸棒石可促进有益菌繁殖,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及分布。 |
|
|
2024 Vol. 43 (6): 955-964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15001 KB)
(
19
) |
|
|
|
965 |
2种麻醉剂对马口鱼幼鱼麻醉效果研究 |
|
 |
周烨, 骆小年, 段友健, 李姣, 罗来幸, 曾雪, 刘佳欣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62 |
|
|
为减少马口鱼人工繁殖和运输过程中应激反应而导致的较高死亡率,通过使用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乙二醇苯醚对马口鱼[体质量(99.17±7.43) g]进行有效麻醉试验、深度麻醉后离水暴露试验、水温影响试验和镇静状态下模拟运输试验,研究其在最终麻醉状态及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试验结果显示:(12.0±0.5) ℃,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使马口鱼在3 min内麻醉,5 min复苏的有效质量浓度为30~35 mg/L ,麻醉效果随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各组(20~40 mg/L)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经最适质量浓度35 mg/L 的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深度麻醉的马口鱼,在空气暴露8 min后,复苏率为100%。乙二醇苯醚使马口鱼在3 min麻醉,5 min复苏的有效剂量为0.30~0.38 mL/L,麻醉效果随乙二醇苯醚有效剂量的升高而增强,各组(0.26~0.42 mL/L)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经最适有效剂量0.34 mL/L乙二醇苯醚深度麻醉的马口鱼,在空气暴露8 min后,复苏率为92%。2种麻醉剂的麻醉效果与水温密切相关,麻醉效果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鱼水质量比1∶20情况下,24 h内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最佳运输质量浓度为7 mg/L、乙二醇苯醚最佳运输剂量为0.10 mL/L。本试验为马口鱼筛选了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结果可为提高马口鱼人工繁殖和养殖效率及运输存活率提供数据支持。 |
|
|
2024 Vol. 43 (6): 965-973
[摘要]
(
48 )
HTML
(1 KB)
PDF
(3691 KB)
(
66
) |
|
|
|
974 |
藻粉对宽体金线蛭生长、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
|
 |
闫晶男, 吴怡蓉, 张雨婷, 江玲丽, 高有领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61 |
|
|
为揭示方形环棱螺搭配投喂蛋白核小球藻粉或螺旋藻粉对宽体金线蛭生长、消化酶活性、抗凝血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体质量(4.15±0.03) g的宽体金线蛭随机放入38.5 cm×27.5 cm×13.5 cm的透明塑料盒中,每盒20条,分别投喂方形环棱螺(螺组)、方形环棱螺加蛋白核小球藻粉(小球藻粉组)和方形环棱螺加螺旋藻粉(螺旋藻粉组)30 d,螺每1 d、藻粉每 2 d投喂1次,养殖30 d时,测定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等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量,α-葡萄糖苷酶(α-GLU)、甘油三酯酶(ATGL)和蛋白酶(PT)消化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及免疫相关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水蛭素(WP)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10、20 d和30 d小球藻粉组宽体金线蛭的体质量高于其他组(P<0.05), 10 d的特定生长率高于螺组(P<0.05),25 d和30 d的高于螺旋藻粉组(P<0.05),30 d的摄食量高于其他两组(P<0.05),饲料系数在10 d优于螺组,且在30 d优于螺旋藻粉组(P<0.05);养殖30 d后,各组存活率在91.67%以上;小球藻粉组和螺旋藻粉组抗凝血酶活性在30 d均高于螺组(P<0.05),小球藻粉组的脂肪酶活性高于螺组和螺旋藻粉组(P<0.05);小球藻粉组宽体金线蛭的GH、IGF1和PT基因表达量在30 d高于螺旋藻粉组且小球藻粉组的GH和PT基因表达量高于螺组(P<0.05)。综上所述,蛋白核小球藻粉作为辅助饵料与方形环棱螺搭配投喂宽体金线蛭30 d,显著促进了生长,提高了脂肪酶和抗凝血酶的活性,影响了相关基因的表达。 |
|
|
2024 Vol. 43 (6): 974-983
[摘要]
(
43 )
HTML
(1 KB)
PDF
(1987 KB)
(
36
) |
|
|
|
984 |
鸭绿江口潮间带春季底栖微藻种类和初级生产力研究 |
|
 |
李爱, 宋广军, 田金, 王昆, 柳岩, 吴金浩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58 |
|
|
为探明鸭绿江口潮间带底栖微藻对滩涂潜在的贝类生产力的贡献,应用显微镜镜检和叶绿素荧光技术,于2023年3月7—9日对鸭绿江口潮间带底栖微藻种类、丰度、生物量(以叶绿素a含量表征)、脱镁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潮间带底栖微藻共鉴定出硅藻和金藻2门29属64种,硅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为长菱形藻、舟形藻,底栖微藻的平均丰度为4.01×103 个/cm2;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含量随沉积深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但B1、B3、C2和C3站位的叶绿素a垂直分布出现了明显的跃层现象,可能是由生物扰动引起,表层(0~1 cm)沉积物中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平均含量分别为0.59 μg/g和0.93 μg/g;从水平分布来看,底栖微藻的种类、丰度和表层生物量分布趋势均为离岸0.5 km>0.1 km>1.0 km,这可能与离岸距离不同的潮区所受的光照时间和底质类型有密切关联;鸭绿江口潮间带底栖微藻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6.7 g/(m2·h),由此估算出鸭绿江口潮间带贝类年生产力为9.8万t。由底栖微藻的种类鉴定和初级生产力估算结果可知,春季鸭绿江口潮间带提供的天然饵料种类和数量都适宜开展贝类的增养殖活动。 |
|
|
2024 Vol. 43 (6): 984-991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2489 KB)
(
21
) |
|
|
|
992 |
粪肠球菌JSHY-R5对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的拮抗作用 |
|
 |
温梦莹, 蒋葛, 向罗平, 周子杰, 成婕, 范贤平, 沈辉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68 |
|
|
以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为受试菌株,从采集自江苏沿海地区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测定其对受试菌株的拮抗效果,并对被动保护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1株对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有良好抑制效果的菌株JSHY-R5,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粪肠球菌。当JSHY-R5与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以5∶1的接种比例共培养时,JSHY-R5对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饲料添加JSHY-R5处理的凡纳滨对虾体内副溶血弧菌黏附因子(VpadF)mRNA的表达量显著下调,对虾免疫因子(Serpin、Hemocyanin、Peneidins)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暴露在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下的5 d存活率相比投喂常规饲料的阳性组提高26%。本试验证实筛选的粪肠球菌JSHY-R5对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以抑制副溶血弧菌黏附因子的mRNA表达,调节免疫因子的表达,增强宿主免疫防御能力,从而提高对虾的存活率,具有应用为饲料添加剂的潜力。 |
|
|
2024 Vol. 43 (6): 992-1000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5693 KB)
(
20
) |
|
|
|
1001 |
二尖梅奇酵母的致病性研究及敏感药物筛选 |
|
 |
徐晓丽, 栾凯, 李翰林, 邱金来, 张鹏, 张韦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67 |
|
|
为探明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病原——二尖梅奇酵母对中华绒螯蟹的致病性,并筛选病原敏感药物用于指导生产,笔者采用自发病蟹处分离的二尖梅奇酵母,通过人工回感健康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6.8±0.7) g]确定其半致死密度,研究温度对其感染的影响,探索二尖梅奇酵母的致病力,并采用牛津杯法测试二尖梅奇酵母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及敏感药物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结果显示:二尖梅奇酵母在水温15 ℃、感染14 d后,对蟹种的半致死密度为1.05×105 cfu/mL;在10~30 ℃,中华绒螯蟹发病死亡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22 ℃),注射密度为2.1×103 cfu/mL的病原酵母21 d后可致90%的中华绒螯蟹死亡。葡萄糖酸氯已定醇溶液、制霉菌素、苯扎溴铵、大蒜粗提物等对二尖梅奇酵母有一定的杀灭作用;葡萄糖酸氯已定醇溶液、制霉菌素、苯扎溴铵对二尖梅奇酵母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0、10、5 m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分别为20、100、10 mg/L;大蒜粗提物对二尖梅奇酵母也具有较好的抑制及杀灭效果,稀释32倍仍可杀灭病原酵母。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 |
|
|
2024 Vol. 43 (6): 1001-1008
[摘要]
(
55 )
HTML
(1 KB)
PDF
(1407 KB)
(
24
) |
|
|
|
|
1009 |
仿刺参绿色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与思考 |
|
 |
赵振军, 叶博, 董颖, 王旭达, 王笑月, 刘丹妮, 刘桂林, 张乾, 曹琛, 高学文, 李梦遥, 李石磊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17 |
|
|
|
|
|
2024 Vol. 43 (6): 1009-1019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1186 KB)
(
3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