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多级生物净化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质调控效果 |
孙成渤,李建国,赵冬艳,李崇文,武君君,危立坤 |
天津农学院,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生态与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公司,天津 301500;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 |
|
Regulating Effect of Multistage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n Water Quality in a Closed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
SUN Chengbo,LI Jianguo,ZHAO Dongyan,LI Chongwen,WU Junjun,WEI Likun |
引用本文: |
孙成渤,李建国,赵冬艳,李崇文,武君君,危立坤. 多级生物净化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质调控效果[J]. 水产科学, 2017, 36(5): 577-584.
SUN Chengbo,LI Jianguo,ZHAO Dongyan,LI Chongwen,WU Junjun,WEI Likun. Regulating Effect of Multistage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n Water Quality in a Closed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Fisheries Science, 2017, 36(5): 577-584.
|
|
|
|
链接本文: |
http://www.shchkx.com/CN/ 或 http://www.shchkx.com/CN/Y2017/V36/I5/577 |
[1] |
陈仲. 海水多品种养殖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磷通量[J]. 水产科学, 2024, 43(3): 461-467. |
[2] |
卜世勋, 张福崇, 方笑, 李永仁. 抚宁扇贝养殖区营养盐及浮游植物变化研究[J]. 水产科学, 2023, 42(6): 1015-1024. |
[3] |
倪蒙, 储忝江, 刘梅, 练青平, 郭爱环, 邹松保, 周聃, 周志明, 原居林. 水生植物种类及覆盖率水质净化效果研究[J]. 水产科学, 2023, 42(6): 1063-1071. |
[4] |
赵祺, 张秀文, 于佳, 叶敏, 崔晨, 石保佳, 侯润, 齐遵利. 安格庄水库浮游生物群落季节演替及鲢、鳙鱼产力评估[J]. 水产科学, 2022, 41(5): 876-882. |
[5] |
龚进玲, 李学梅, 何勇凤, 杨德国, 朱永久. 青鱼—鲢、鳙生态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水产科学, 2022, 41(4): 517-526. |
[6] |
邵旭东, 李毅超, 白禄军, 周波波, 王芳芳, 刘青. 打虎石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鱼产力评估[J]. 水产科学, 2022, 41(3): 467-474. |
[7] |
田源, 吴耀, 祝国荣, 赵高志, 林茜, 姚德政, 彭俊杰. 淡水养殖中水生植物对水产鱼类的作用研究进展[J]. 水产科学, 2022, 41(2): 336-342. |
[8] |
宋绚丽, 许永久, 俞存根, 张洪亮. 2017年长江口海域夏季叶绿素a昼夜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J]. 水产科学, 2022, 41(1): 52-61. |
[9] |
袁艳敏,刘福利,梁洲瑞,王潇. 氮营养盐对极北海带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21, 40(2): 203-209. |
[10] |
王摆,高杉,周遵春. 仿刺参夏眠前后池塘沉积物—水界面氮、磷通量研究[J]. 水产科学, 2021, 40(2): 239-243. |
[11] |
周波波, 杨子龙, 张子媛, 李毅超, 邵旭东, 白禄军, 王欣然, 刘青. 岗更湖浮游生物调查及鱼产力评估[J]. 水产科学, 2020, 39(5): 734-743. |
[12] |
苑俊杰, 赵文, 王安璞, 刘钢, 魏杰, 庞雨佳, 王哲, 王圣云. 桓仁水库初级生产力和限制性营养盐研究[J]. 水产科学, 2020, 39(3): 438-446. |
[13] |
梁英,刘春强,田传远,孙明辉. 不同营养盐浓度对6种海洋微藻群落演替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3, (11): 627-635. |
[14] |
祁峰,刘谞,赵艳红,席文秋,郑岩,李永函,李晓东. 海水越冬池冰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J]. 水产科学, 2013, 32(1): 7-14. |
[15] |
宋伦,杨国军,王年斌,李颖,王召会,赵海勃. 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的影响[J]. 水产科学, 2012, 31(7): 444-44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