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膜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的研究
粟文,谢恩义,孙立伟,王艳平,王惠,徐日升
广东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Indoor Artificial Seedling of Green Seaweed Monostroma nitidium on a Large Scale
SU Wen, XIE Enyi, SUN Liwei, WANG Yanping, WANG Hui, XU Risheng
摘要 本文研究了礁膜人工育苗全过程,包括成熟礁膜的配子日放散规律,合子附着的最适附着基及黑暗时间,合子培养过程中杂藻硅藻的清除。结果显示,成熟礁膜可在24 h中任何时段放散配子;合子附着的最适附着基为PVC塑料板,且在黑暗处理8~12 h时合子附着最好;用0.5~3 mg/L 二氧化锗处理11 d能有效去除合子培养过程中滋生的硅藻。根据以上育苗技术参数,2016年4月至10月于室内进行了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初步建立了礁膜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流程。本次试验共用0.9 kg新鲜藻体(含水量约60%),共放散4×1010 个配子,平均每克藻体放散配子量高达4.4×108 个;共采PVC苗板200张(规格20 cm×10 cm×1 mm),平均每张PVC苗板附有4×107 个合子;合子经培养生长发育为成熟孢子囊并释放游孢子,采用苗绳(直径=1 cm)附着游孢子,培育15 d后幼苗长度可达1 cm。
关键词 :
礁膜 ,
配子 ,
合子附着 ,
游孢子 ,
硅藻
Key words :
Monostroma nitidium
gamete
adherence of zygote
spore
diatom
引用本文:
粟文,谢恩义,孙立伟,王艳平,王惠,徐日升. 礁膜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的研究[J]. 水产科学, 2018, 37(6): 830-834.
SU Wen, XIE Enyi, SUN Liwei, WANG Yanping, WANG Hui, XU Risheng. Indoor Artificial Seedling of Green Seaweed Monostroma nitidium on a Large Scale . Fisheries Science, 2018, 37(6): 830-834.
链接本文:
http://www.shchkx.com/CN/ 或 http://www.shchkx.com/CN/Y2018/V37/I6/830
[1]
田萍萍, 刘延岭, 陈书秀, 王伟伟, 李晓捷, 李言. 硅藻抑制剂二氧化锗在海带体细胞诱导体系中的影响 [J]. 水产科学, 2025, 44(1): 145-150.
[2]
李伟缘, 熊玉宇, 王子维, 张琦, 姜洁明, 闫红伟, 刘鹰, 刘奇, 李美沅, 王秀利. 红鳍东方鲀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J]. 水产科学, 2022, 41(5): 749-758.
[3]
张琪, 郑凌凌, 李天丽, 刘津, 宋立荣. 一株耐盐硅藻杯状藻的生长和生化组成分析 [J]. 水产科学, 2022, 41(2): 250-257.
[4]
陈书秀, 李霞, 赵楠, 孙娟, 史良, 李晓捷. 温度对笼目海带配子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J]. 水产科学, 2021, 40(6): 895-899.
[5]
彭捷,崔翠菊,张立楠,曲艳艳,李晓捷,姜炜,刘延岭,李言,田萍萍. 高温胁迫对高温筛选后海带配子体存活率和生理的影响 [J]. 水产科学, 2016, 35(1): 32-36.
[6]
罗世菊,曲霞,李晓捷,张壮志,王青岩,李言,梁广津,武瑞娜. 利用深井海水进行海带配子体克隆育苗试验 [J]. 水产科学, 2013, 32(3): 142-145.
[7]
阎斌伦,浦蕴惠,许星鸿,刘兆普. 甲壳动物配子及胚胎的低温保存技术 [J]. 水产科学, 2012, 31(9): 564-567.
[8]
刘晓威,姜森颢,周一兵,杨大佐. 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栖硅藻生产状况的周年变化研究 [J]. 水产科学, 2012, 31(11): 679-682.
[9]
赵玉明,田相利. 底栖硅藻种类组成对皱纹盘鲍匍匐幼体和稚鲍生长、存活的影响 [J]. 水产科学, 2011, 30(3): 144-147.
[10]
蔡俊鹏,程璐,陈惠源. 鲍育苗用底栖硅藻的研究进展 [J]. 水产科学, 2006, 25(9): 480-482.
[11]
刘明泰,桑林,赵凤飞. 中间球海胆人工育苗工艺技术的改进 [J]. 水产科学, 2005, 24(7): 35-36.
[12]
陈冲,宋广军. 鲍采苗板上底栖硅藻种类变化的观察 [J]. 水产科学, 2005, 24(10): 40-41.
[13]
刘慧慧,李太武,苏秀榕. 贝类配子细胞识别物的初步研究 [J]. 水产科学, 2004, 23(5):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