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7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5-25

     
    249 氮磷饥饿时间对筒柱藻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
    梁英,孟祥荣,孙明辉,田传远,黄徐林
    以筒柱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氮磷营养盐饥饿时间(0、1、2、4、6、8 d)对该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干质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最大光合作用速率、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和半饱和光照度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说明该藻的光合作用受到了抑制。细胞密度分别在氮饥饿的第6 d和磷饥饿的第8 d达到最大值,但总体升高幅度不大。氮饥饿和磷饥饿条件下,干质量和总脂含量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总脂含量分别在氮饥饿的第8 d(35.3%)和磷饥饿的第6 d(28.9%)达到最大值。氮磷饥饿时间对筒柱藻的脂肪酸组成也有显著影响,16:0和总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20:4n-6、20:5n-3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16:1n-7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氮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而磷饥饿时间对16:1n7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上述指标随氮磷饥饿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为筒柱藻的大规模培养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17 Vol. 36 (3): 249-258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18625 KB)  ( 91 )
    259 卵形鲳鲹仔稚鱼异速生长的研究
    杨其彬,马振华,程大川,江世贵,李有宁,陈明强
    以传统的理论生物学研究方法,对孵化后卵形鲳鲹1~36日龄仔、稚鱼各器官测量和分析,研究其在早期环境适应上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含义,以期为卵形鲳鲹的人工繁殖、育苗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卵形鲳鲹仔、稚鱼的感觉、呼吸、摄食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头部器官中,吻长、口宽、眼径和头高在仔鱼期均为正异速生长,稚鱼期头高为等速生长,吻长、眼径和口宽为负异速生长。在身体各部位中,仔鱼期头长、体高和尾长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长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各部分皆为等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仔鱼期卵形鲳鲹胸鳍长、尾鳍高和臀鳍长为正异速生长,尾鳍长为等速生长,背鳍长为负异速生长;稚鱼期背鳍长和臀鳍长为正异速生长,胸鳍长、尾鳍长和尾鳍高为等速生长。卵形鲳鲹这些关键部位的快速发育,使外源性营养开始后以最小的代谢损耗获得了生存能力的显著提升,对适应复杂的生存压力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2017 Vol. 36 (3): 259-266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16810 KB)  ( 75 )
    267 菲律宾蛤仔的干湿藏保活特性初探
    刘慧慧,刘俊荣,田元勇,郑尧,宋扬,周晏琳
    以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对其活品贮藏特性进行探索。分别采取冷却干藏和常规湿藏两种方式,进行3个处理组贮藏特性的分析比较,即4 ℃干藏充气组、4 ℃干藏充氧组以及室温湿藏组;以存活率、磷酸精氨酸、三磷酸腺苷及其关联物、糖原以及pH为指标,跟踪分析各个处理组在10 d保藏期间的代谢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4 ℃冷却条件下的干藏保活效果总体好于常规湿藏,其中干藏充氧组的保藏效果最好,10 d后存活率仍达到52%,其次为干藏充气组,7 d后全部死亡;而湿藏组3 d内全部死亡。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进一步佐证了冷却干藏较常规湿藏有更好的保活效果,冷却干藏条件下肌肉pH、三磷酸腺苷及磷酸精氨酸水平均高于湿藏组,显示出较活跃的生命代谢状态;同时,冷却干藏组的活贝在保藏期间均维持较稳定的糖原水平。
    2017 Vol. 36 (3): 267-273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13064 KB)  ( 64 )
    274 鲑鱼肉和饲料中类胡萝卜素的分析方法
    刘洋,郝若伊,夏俪宁,潘锦锋
    鱼肉和饲料中的虾青素分析方法对于研究鲑鱼肉色质量及饲料对其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建立了北极红点鲑鱼肉类胡萝卜素的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正己烷与异丙醇等度洗脱(93∶7,体积比),流速 1.1 mL/min,可实现18 min内4种常见鲑鱼类胡萝卜素包括虾青素、角黄素、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素的有效分离。研究结果显示,虾青素的回收率和变异系数值分别为 97%和1.5%。正己烷和异丙醇复合溶剂提取的鱼肉样品与丙酮提取并经氨基固相萃取小柱纯化后的鱼肉样品的虾青素含量接近,但比丙酮提取样品中虾青素含量略低。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鱼肉虾青素含量分别为1.43 mg/L和2.43 mg/L。研究同时建立了鲑鱼饲料虾青素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80 ℃冷冻结合氨基固相萃取小柱纯化可去除饲料样品中的大部分脂肪。饲料中虾青素酯皂化的最佳条件为:0.10 mol/L 甲基化氢氧化钠,22 ℃,20 min;或者0.12 mol/L甲基化氢氧化钠,4 ℃,3 h。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可用于鲑鱼肉和饲料中的虾青素分析,为相关研究带来方便。
    2017 Vol. 36 (3): 274-281 [摘要] ( 132 ) HTML (1 KB)  PDF (14438 KB)  ( 60 )
    282 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选择压力分析
    唐首杰,毕详,王成辉,张飞明,张友良,谢志强
    团头鲂选育群体基因组选择信号的检测有助于研究人工选育条件下基因组的进化机制,为团头鲂的进一步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0)为对照组,以3个团头鲂选育群体为试验组,采用经典的EwensWatterson中性检验和基于3种算法(岛屿模型、分级岛屿模型、贝叶斯似然法)的Fst-离群值点检验,在14个转录组微卫星位点上进行选择信号检测。结果显示,F0群体中所有位点均为中性位点,选育群体A在Mac927位点和Mac158位点受到了正向选择压力,选育群体B在Mac158位点受到了正向选择压力,选育群体C在Mac927位点和Mac158位点受到了正向选择压力。由此可见,自1985年起的连续世代人工选育已在团头鲂基因组中留下了可检测到的选择信号。3个选育群体均在Mac158位点检测到选择信号,表明3个选育群体受到的人工选择方向比较接近。
    2017 Vol. 36 (3): 282-289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16723 KB)  ( 87 )
    290 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梁俊平,李健,李吉涛,刘〓萍,刘德月,戴芳钰
    脊尾白虾是我国沿海地区池塘养殖重要品种,但目前尚未实现全人工繁育,严重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选取野生脊尾白虾作为亲虾,经过越冬培育、促熟交尾、幼体孵化培育、仔虾选育等手段,进行了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31.3、水温18.1~26.2 ℃、pH 8.1条件下,室内越冬脊尾白虾亲虾可成功培养至性腺成熟,并交尾抱卵,平均抱卵率达70%,平均孵化率为61.02%。幼体最佳培育密度20尾/L,仔虾适宜养殖密度0.13~0.53尾/L,培育至2 cm时存活率可达80%,继续培育3个月后发育至性成熟。一年可繁殖2~3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脊尾白虾近交家系,现已培育至第6代,各家系繁殖力、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均未出现近交衰退现象。本研究初步解决了脊尾白虾室内全人工繁育技术,并为试验动物培育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017 Vol. 36 (3): 290-295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13701 KB)  ( 52 )
    296 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表达分析
    陈仲,杨爱馥,王摆,蒋经伟,高杉,董颖,周遵春
    纤维胶凝蛋白是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分子。通过转录组测序及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得到一条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将其编码的蛋白命名为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获得的基因cDNA全长为1951 bp,其中5′-末端非翻译区为397 bp,3′-末端非翻译区为666 bp,开放阅读框为888 bp,编码295个氨基酸,N端1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信号肽后面有两个G-X-Y重复序列,C端为纤维蛋白素原结构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基因在仿刺参幼参不同组织及细菌脂多糖刺激后的时序表达规律,结果显示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基因在仿刺参的肠道、呼吸树、体腔细胞和体壁均有表达,且肠道的表达量最高;脂多糖刺激后,4种组织的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基因表达量均有变化,且以肠道和体壁表达量的变化最为显著;此外,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基因在仿刺参4种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具有不同的时序性,表明仿刺参纤维胶凝蛋白-1可能在仿刺参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2017 Vol. 36 (3): 296-302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18580 KB)  ( 61 )
    303 三疣梭子蟹多克隆抗体与4种经济蟹类血细胞交叉反应的研究
    蔡鑫,邓灯,王颖,王文琪
    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和流式细胞术3种方法对鼠抗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多克隆抗体与黄道蟹、日本蟳、中华绒螯蟹、勘察加帝王蟹血细胞的免疫交叉反应进行分析。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表明,该抗体与黄道蟹、日本蟳、勘察加帝王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均发生了免疫交叉反应,且发生反应的抗原决定簇均位于细胞膜上;流式细胞术测定该抗体与黄道蟹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交叉反应阳性率最高,分别为99.45%、98%,与中华绒螯蟹颗粒血细胞和透明血细胞交叉反应阳性率最低,阳性率分别为81.34%、78.56%;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该抗体与日本蟳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80、38.5 ku;与勘察加帝王蟹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80、93 ku;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82、41、30 ku;与黄道蟹血细胞结合的蛋白分子量是70、43 ku。
    2017 Vol. 36 (3): 303-310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23598 KB)  ( 52 )
    311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李文龙,梁兴明,梁萌青,张天时,孙德强
    将体质量(31.13±1.67) g的大菱鲆幼鱼饲养在容积100 L的水桶中,每个水桶40尾,采用OKE-6710HF微电脑温控仪控制温度为15、18、21、24 ℃和27 ℃,在第0、15、30、45、60 d进行采样分析血清中免疫相关酶活性及幼鱼全长、体质量及存活率。结果显示,在15~27 ℃条件下,大菱鲆幼鱼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先升后降;水温为18 ℃时,幼鱼存活率为100%,生长速度最快,为最佳生长水温。大菱鲆幼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随温度及饲养时间的变化而呈波动性,但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大菱鲆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刚达到设定温度(即第0 d)时,各温度组之间溶菌酶活力并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养时间的加长及温度的升高,溶菌酶活力不断升高,表明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存活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2017 Vol. 36 (3): 311-316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9354 KB)  ( 55 )
    317 Mo6+对草鱼组织器官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任洪涛,张春暖,林霖
    通过不同质量浓度Mo6+(0、30.67、122.66 mg/L)对(10.0±3.0) g草鱼幼鱼脑、肝脏、肾脏、心脏及性腺的组织学以及对肝胰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重金属Mo6+的毒性积累和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草鱼Mo6+中毒后,脑组织出现异常,表现为细胞破裂、细胞核聚集程度严重;肾脏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核肥大,肾小球明显萎缩;心脏肌纤维细胞体积增大,单位视野内细胞数变少,细胞核形态异常,以及局部的细胞空泡变性,出现少量细胞核偏移和密集并且细胞轮廓模糊,肌纤维有轻微断裂现象;肝脏的肝细胞出现严重的水样变性,伴随着细胞溶解、浑浊变性和轮廓模糊,血窦扩张,形成局部的点状病灶;卵巢中卵母细胞出现核变形,胞质中出现小的空泡,细胞核膨胀,扩张和核仁空泡化;精巢中生精小管畸形,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细胞体积增大,精子数量明显减少。随着Mo6+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草鱼肝胰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降低。
    2017 Vol. 36 (3): 317-322 [摘要] ( 64 ) HTML (1 KB)  PDF (21195 KB)  ( 61 )
    323 乳山近海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变化
    曲慧敏,王蕾,邱盛尧
    根据2013—2015年乳山近海拖网渔船的渔捞日志,分析了乳山近海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渔获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乳山近海渔获物共有36种,隶属于 19目28科33属。其中鱼类有26种,虾蟹类 4种,头足类 4种,水母类1种,贝类1种。(2)2013—2015年全年优势种差异明显。其中,蓝点马鲛3年均为优势种,鳀鱼是2014年和2015年优势种,网纹狮子鱼为2013年和2015年的优势种。(3)乳山近海渔获物主要集中在休渔期前后的4—5月、9—11月,渔业生产存在明显的春汛和秋汛。2013—2015年乳山近海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逐年增加,但与历史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相比还是存在明显下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值出现在秋季;春汛和秋汛期间,渔业资源种属组成及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
    2017 Vol. 36 (3): 323-329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13666 KB)  ( 74 )
    330 滇池红鳍原鲌4种年龄鉴定材料的比较
    李宗栋,沈建忠,李霄,吉芬芬,潘静,李乾
    采用耳石、鳞片、匙骨和鳃盖骨等4种年龄鉴定材料对云南滇池红鳍原鲌的年龄鉴定结果进行比较,以吻合率、可判读力和平均变异系数为依据确定最佳年龄鉴定材料。红鳍原鲌的微耳石轮纹清晰,在解剖镜入射光下呈现明暗相间的条纹,无明显杂纹,年轮标志清晰;而鳞片轮纹在4龄以上时年轮特征不清晰,读龄过程中易被忽略;此外,高龄个体匙骨和鳃盖骨分别出现中心部分透明、基部较厚等原因,造成年龄低估。判读结果表明,微耳石和鳞片的吻合率及平均变异系数均优于匙骨和鳃盖骨。因此,以微耳石年龄读数为基准,并与鳞片、匙骨和鳃盖骨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鳞片与其吻合率最高,为92.7%,平均变异系数最小为1.9%,匙骨和鳃盖骨与其吻合率分别为77.2%和61.3%,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9.3%和12.6%。[JP2]综合分析认为,耳石为滇池红鳍原鲌最佳年龄鉴定材料,鳞片因具有采集方便不伤鱼体的优点,也是很好的年龄鉴定材料,匙骨和鳃盖骨则不适于滇池红鳍原鲌的年龄鉴定。
    2017 Vol. 36 (3): 330-335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12569 KB)  ( 53 )
    336 饲料盐藻水平对卵形鲳鲹体色和生长的影响
    杨育凯,陈效儒,林黑着,黄小林,黄忠,周传朋
    以初始体质量为(13.88±0.28) g的卵形鲳鲹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盐藻添加量(0.0%、0.1%、0.2%、0.4%、0.8%、1.6%)饲料对其体色和生长的影响。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饲养20尾鱼,每日饱食投喂2次(8:00;17:00),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盐藻添加量为0.1%~1.6%时,随着饲料中盐藻水平的提高,卵形鲳鲹背部和腹部黄色值(b*)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可明显改善卵形鲳鲹体色;与此同时,卵形鲳鲹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盐藻水平的上升呈下降趋势(P>0.05),未添加盐藻的对照组具有最高蛋白质效率和最低饲料系数,且与盐藻添加量为0.4%的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盐藻对卵形鲳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饲料盐藻水平对卵形鲳鲹体成分也没有显著影响(P>0.05)。
    2017 Vol. 36 (3): 336-340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7965 KB)  ( 46 )
    341 脂质对中华花龟不同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盛成,裘正元,洪美玲,史海涛
    将体质量(1828±468) g的4 龄雌性成体中华花龟随机分成4组,常温饲养在150 cm×50 cm×50 cm的水池中,每组6只,分别投喂饲料中鱼油为豆油替代0%、33.3%、66.7%和100%的饲料,每周投喂2次。饲养1年后,从每组中随机取6只中华花龟,检测肝脏、肌肉、卵巢中脂肪酸的组成。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鱼油比例较高(豆油替代0%和33.3%鱼油组)能促进肝脏和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积累,但豆油替代率对卵巢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积累影响不显著。饲料中花生四烯酸在肌肉和卵巢中大量累积,豆油替代33.3%鱼油组肌肉和豆油替代0%鱼油组卵巢中花生四烯酸占总脂肪酸的含量[(5.26±0.94)%、(1.31±0.04%)]最高,肝脏中花生四烯酸积累较少。豆油替代66.7%和100%鱼油组肝脏中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豆油替代100%鱼油组卵巢中亚麻酸含量最高(P<0.05)。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比例升高促进了中华花龟组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积累,抑制了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的积累;当豆油替代33.3%鱼油时,中华花龟肝脏、肌肉、卵巢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与全鱼油组差异不显著。
    2017 Vol. 36 (3): 341-346 [摘要] ( 64 ) HTML (1 KB)  PDF (9025 KB)  ( 36 )
    347 莱州湾扇贝养殖区浮游藻类的生态特征
    吴雪,李希磊,杨俊丽,崔龙波
    2015年4—11月对莱州湾扇贝养殖区的5个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生态学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的群落组成、密度、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73种,其中硅藻最多,共43种,占藻类种数的58.90%。藻类密度为0.76×104~70.12×104个/L,最高密度在6月,最低在11月。藻类多样性较好,发生赤潮的概率较小。
    2017 Vol. 36 (3): 347-352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10137 KB)  ( 58 )
    353 基于线粒体COⅠ序列的泥螺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赵丹,刘莹,宋爱环,刘梦侠,王慧,刘洪军
    为初步研究泥螺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探讨其遗传多样性的产生背景和维持机制,便于今后更好地保护泥螺种质资源,本研究对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四省7个泥螺群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经过处理得到145条631 bp长度的核苷酸片段,分析显示A、G、T、C、A+T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83%、18.93%、41.60%、15.64%、65.43%,AT 含量高于 GC 含量。单倍型总数47,共享单倍型数目12。用Arlequin 3.5 软件进行AMOVA 分析,表明7个群体间 COⅠ总遗传分化系数为0.7893(P<0.001), 群体间遗传分化大于群体内遗传分化。用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7个地理群体的泥螺互相聚在一起,同一群体之间没有明显独立聚在一起的情况。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群体间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
    2017 Vol. 36 (3): 353-358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10687 KB)  ( 47 )
    359 普安银鲫胚胎发育中脂质代谢酶基因的表达及葡萄糖的影响
    蒋左玉,熊铧龙,姚俊杰,安苗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普安银鲫胚胎发育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α、脂肪酸合成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基因表达的特点及葡萄糖浸泡的影响,以探讨乙酰辅酶A羧化酶α、脂肪酸合成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基因在普安银鲫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及mRNA表达水平及葡萄糖对这4种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乙酰辅酶A羧化酶α、脂肪酸合成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基因在普安银鲫的成熟卵期均有表达,且随胚胎发育而上升。在15 g/L葡萄糖处理组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α、脂肪酸合成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从原肠期至出膜前期mRNA表达量升高。在原肠期、晶体出现期和出膜前期,葡萄糖能显著上调脂肪酸合成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α mRNA的表达(P<0.05)。在原肠期,葡萄糖能稍上调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 mRNA的表达,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晶体出现期和出膜前期,葡萄糖能显著上调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mRNA的表达(P<0.05)。研究表明,乙酰辅酶A羧化酶α、脂肪酸合成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属母源性酶类,其合子基因在原肠期已经开始表达。适宜水平的葡萄糖促进脂肪酸合成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α mRNA的表达有利于脂肪酸合成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α的积累,为仔鱼出膜做准备;促进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 mRNA表达有利于脂质的分解供能。
    2017 Vol. 36 (3): 359-363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8275 KB)  ( 38 )
    364 傅里叶分析在江鳕矢耳石形态中的应用
    方华华,李翔,董晓煜
    为了验证傅里叶矢耳石分析在江鳕群体鉴别中的有效性,对3个江鳕群体矢耳石傅里叶描述子分别进行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数据显示,3个群体的判别成功率为96%,判别函数散点图显示,3个群体分离较清晰,仅有少量重叠;主成分分析中,特征值大于1的1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4.354%,其中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0.718%;聚类分析中,多布库尔河群体和松叶湖群体关系较近,聚为一支。本研究的试验结果证实了傅里叶矢耳石分析进行江鳕群体鉴别的有效性。
    2017 Vol. 36 (3): 364-368 [摘要] ( 55 ) HTML (1 KB)  PDF (12210 KB)  ( 39 )
    369 3种常用水产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
    钟潮明,张俊,周秋白,杨竹青,方汉孙,梁惜梅
    在水温(23±1) ℃下,研究辛硫磷、敌百虫和甲苯咪唑等3种常用水产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敌百虫对大型溞24 h和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0.13 μg/L和22.96 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74 μg/L;辛硫磷对大型溞24 h和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93 μg/L 和0.24 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 0.0048 μg/L;甲苯咪唑对大型溞24 h和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04.31 μg/L和27.56 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58 μg/L。3种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毒性:辛硫磷>敌百虫>甲苯咪唑,均属于剧毒,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谨慎使用。
    2017 Vol. 36 (3): 369-372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7118 KB)  ( 54 )
    373 基于ITS1基因分析亚东鲑(♂)虹鳟(♀)及其F1代遗传关系
    孟玮,杨天燕,阿地力,咸玉兰
    虹鳟、棕鳟均为优质水产养殖品种,亚东鲑为棕鳟的同物异名,是19世纪西藏由欧洲引进。为探索杂种优势,对亚东鲑和虹鳟进行杂交试验,对其子一代幼鱼与虹鳟、棕鳟进行了体长和体质量测定。采用ITS1基因分析其遗传关系,并与巴基斯坦引进的棕鳟对比研究。结果发现F1代体长、体质量增长快于虹鳟、棕鳟,其遗传多样性高于亚东鲑和虹鳟,略低于棕鳟,表明F1代具有一定杂种优势。此外,棕鳟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也反映出从巴基斯坦引进的发眼卵遗传背景较好,具有进一步养殖选育的潜力。
    2017 Vol. 36 (3): 373-376 [摘要] ( 108 ) HTML (1 KB)  PDF (6784 KB)  ( 198 )
    377 蛭弧菌(类群)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
    李敏佳,郭衍彪,吴冰,韩红操,蔡俊鹏
    2017 Vol. 36 (3): 377-382 [摘要] ( 203 ) HTML (1 KB)  PDF (9779 KB)  ( 55 )
    383 罗氏沼虾“铁壳”现象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袁锐,张朝晖,陈辉,方苹,陈静,刘训猛,吴亚锋,王晶晶
    2017 Vol. 36 (3): 383-390 [摘要] ( 162 ) HTML (1 KB)  PDF (11726 KB)  ( 60 )
    391 鰤鱼诺卡氏菌研究进展
    多甜,张超,赵晓进,李莉,裴超,吕爱军
    2017 Vol. 36 (3): 391-394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6508 KB)  ( 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