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7年 第3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1-24

     
    693 黑鲷×真鲷杂交子代回交繁育及子代早期发育观察
    陈淑吟,张志勇,刘海林,贾超峰,许津,祝斐,张志伟,任忠宏
    为筛选获得类型丰富、具杂交优势的海水养殖新品种,在黑鲷(♀)×真鲷(♂)杂交子代养殖成功的基础上,于2016年4—5月,挑选经强化培育的杂交子代(♂)及黑鲷(♀)为亲鱼(雌雄配比1∶1),养于室内同一水泥池,水温16~20 ℃, 盐度23~25,收集同步发育的自然受精卵进行孵化,采用显微摄像观察,记录回交子代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时序与形态特征。试验结果显示,回交子代的受精卵孵化、胚胎及仔鱼发育正常;在水温18~20.2 ℃、盐度25、微充气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42.5 h完成胚胎发育,仔鱼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为2.08~2.45 mm;在水温18~21.8 ℃、盐度23~25的条件下,经过约4 d时间,仔鱼卵黄囊消失,完成早期仔鱼发育阶段。试验表明,黑鲷(♀)×真鲷(♂)杂交子代的可育性,也为进一步的鲷科优良品种选育提供更多基础资料。
    2017 Vol. 36 (6): 693-699 [摘要] ( 263 ) HTML (1 KB)  PDF (10672 KB)  ( 115 )
    700 日本囊对虾耐高氨氮与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蒋湘,郑静静,谢妙,刘永奎,曾凤仙,刘建勇
    研究估计了日本囊对虾基础群体的体长、腹长、体质量与耐高氨氮性状的遗传参数, 为制定综合选择指数、选择方法与育种目标提供技术参考。试验引进日本囊对虾台湾群体亲本,以1尾亲虾构建1个家系,共建立63个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单独培育,密度调整后开展共同环境养殖测试。各家系养殖150 d后,统计每个家系生长性状, 并分别从家系中随机选取30尾个体, 在氨氮质量浓度为68.5 mg/L下进行耐高氨氮试验, 48 h后统计各个家系的存活率。利用一般线性动物混合模型与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分别估计生长和耐高氨氮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试验结果表明, 日本囊对虾幼虾体长(估计值0.79±0.13)、腹长(0.74±0.24)与体质量(0.31±0.25)遗传力为中高等遗传力水平性状;耐高氨氮性状为低遗传力水平性状, 估计值为0.13±0.06,48 h后家系耐高氨氮性状平均值为(8.84±12.65)%,耐高氨氮性状的变异水平为143.10%。体长、腹长、体质量与耐高氨氮性状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082~0.08和-0.067~0.17, 检验结果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复合育种技术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与耐高氨氮性状同时进行改良,可以起到加快育种进程的作用。
    2017 Vol. 36 (6): 700-706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5921 KB)  ( 258 )
    707 马苏大麻哈鱼不同月龄表型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
    李培伦,刘伟,王继隆,唐富江
    为研究马苏大麻哈鱼不同月龄表型性状的生长规律及生长特征,并判定其最佳生长季节的规格与月龄之间的关系,对2~6月龄马苏大麻哈鱼的叉长、全长、体质量、头长、体高、眼径、尾柄长和尾柄高等8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各月龄马苏大麻哈鱼表型性状之间多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2月龄和3月龄中个别性状之间呈现负相关,尤其3月龄眼径与其他各表型性状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或不显著相关(P>0.05),2~6月龄中叉长和全长之间的相关性最显著。各月龄马苏大麻哈鱼第一主成分均为增长、增加质量因子,2~3、5~6月龄马苏大麻哈鱼早期生长阶段第二主成分均为眼径因子,第三主成分为尾柄因子。整体来讲,马苏大麻哈鱼在增长、增加质量的同时,眼径也在不断增加,尾柄部的生长也在加速进行。通过建立判别函数来判断错过最佳生长季节马苏大麻哈鱼的规格与大小相符的月龄,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6.7%,其中2、3、5月龄判别准确率为100%。
    2017 Vol. 36 (6): 707-713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5179 KB)  ( 198 )
    714 瓦努阿图及周边海域金枪鱼延绳钓上钩率和渔场分布的初步研究
    李世通,唐衍力
    根据2013年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的两艘金枪鱼延绳钓船的渔场数据、放钓数据以及渔获物数据,研究了全年各月份渔场分布情况及主要渔获物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变化。结果表明,渔获物包括长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旗鱼类等,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优势种为黄鳍金枪鱼和长鳍金枪鱼,其相对多度分别为75%和10%。长鳍金枪鱼的日均高产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渔区集中在S 15°~17°纬度区间以及南部S 26°~27°纬度区间,黄鳍金枪鱼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渔区集中分布在S 8°~13°的纬度区间,长鳍金枪鱼高产渔区海表温度集中在20~22 ℃和27~30 ℃,黄鳍金枪鱼高产渔区则集中在海表温度28~29 ℃海域。
    2017 Vol. 36 (6): 714-721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11248 KB)  ( 96 )
    722 虾夷扇贝种贝促熟期饵料贡献率研究
    田甲申,李多慧,王摆,鹿志创,乔壮,韩家波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促熟期间虾夷扇贝种贝不同组织及7种投喂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饵料的δ15N变化为2.584‰~7.230‰,跨度为4.646‰;δ13C变化为-24.701‰~-16.365‰,跨度为8.336‰。雌性种贝各组织的δ13C由高到低依次为:闭壳肌、外套膜、性腺、鳃;雄性的为:闭壳肌、外套膜、鳃、性腺。采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对7种饵料的贡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投喂饵料对促熟期雌、雄种贝的饵料贡献率基本一致;饵料对促熟期雌、雄种贝性腺发育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对雄性性腺发育的平均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湛江叉鞭金藻(20.5%)、鸡蛋黄(20.2%)、酵母(14.3%)、小新月藻(13.8%)、青岛大扁藻(12.1%)、盐藻粉(11.0%)、螺旋藻粉(8.1%);对雌性性腺发育的平均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鸡蛋黄(45.0%)、湛江叉鞭金藻(22.3%)、酵母(8.2%)、小新月藻(7.8%)、青岛大扁藻(6.7%)、盐藻粉(5.9%)、螺旋藻粉(4.1%)。试验结果表明,雌、雄种贝性腺发育期的营养需求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合理制定虾夷扇贝种贝促熟期的饵料投喂策略。
    2017 Vol. 36 (6): 722-727 [摘要] ( 105 ) HTML (1 KB)  PDF (4455 KB)  ( 228 )
    728 辽东湾海域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研究及生境适宜性评价
    李轶平,于旭光,孙明,郭栋,段妍,董婧
    了解辽东湾海域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根据2007年的4月和10月辽东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运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并结合海洋生物指数方法对辽东湾海域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5.59 g/(m2·年),年平均P/B值为3.16,辽东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自沿岸向中部递增的趋势,P/B值空间分布与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相反,呈现出自沿岸向中部递减的趋势,群落组成中以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底栖动物为主。
    2017 Vol. 36 (6): 728-734 [摘要] ( 66 ) HTML (1 KB)  PDF (5515 KB)  ( 268 )
    735 大黄鱼选育家系F1代生长性状研究
    章霞,油九菊,柳敏海,傅荣兵,李伟业,殷小龙,徐志进,张川
    通过选取舟山蓝科海洋生物研究所(岱山)大黄鱼和舟山市水产研究所大黄鱼亲本,构建12个家系:岱山♀×舟山所♂(A1、A2、A3),舟山所♀×岱山♂B1、B2、B3),岱山♀×岱山♂(C1、C2、C3),舟山所♀×舟山所♂(D1、D2、D3),并对其3月龄、6月龄、9月龄、12月龄的体长(L)、体质量(m)进行测量分析。试验结果证明家系A1、A2、A3、B1、B2、B3、C1、C2、C3的体长体质量在各个月龄均大于家系D1、D2、D3,且差异著(P<0.05),并拟合其中两个生长特性差异较大的家系生长曲线如:A1,m=0.0212L2.9248(r2=0.9987),D3,m=0.0362L2.6816 (r2=0.9971),拟合度较好,表明该生长阶段网箱养殖的大黄鱼为等速生长,但不同家系间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差异显著。综合结果表明,通过岱山大黄鱼和舟山所大黄鱼产生F1代大黄鱼的生长性能优于同代舟山所大黄鱼子代,可应用于下一步的育种工作。
    2017 Vol. 36 (6): 735-740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5136 KB)  ( 233 )
    741 同一养殖环境下不同规格三疣梭子蟹竞食能力的比较研究
    何杰,史会来,许文军,王庚申,汪玮,施慧,谢建军
    3种不同规格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1.26±5.36) g、(62.37±4.10) g和(24.37±2.10) g\]各10只饲养于2.6 m×1.8 m×1 m的室内水泥池单元格内,水深40 cm,重复3组。每日17:00投喂鲜活的带鱼块,通过摄像机观察不同规格三疣梭子蟹的竞食行为,每组重复3次。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三疣梭子蟹发现、抱持食物所需的时间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2)个体间竞食激烈,(101.26±5.36) g组蟹抢食的比率最高,抢夺(62.37±4.10) g组或(24.37±2.10) g组蟹所持有的食物;(101.26±5.36) g组蟹抢食的次数显著多于(62.37±4.10) g组或(24.37±2.10) g组蟹的抢食次数(P<0.05),(24.37±2.10) g组蟹抢食的次数最少;(24.37±2.10) g组蟹被(101.26±5.36) g、(62.37±4.10) g、(24.37±2.10) g组蟹抢食的次数及总次数最高,显著多于(101.26±5.36) g组蟹(P<0.05),(62.37±4.10) g组蟹次之,(101.26±5.36) g组蟹最少,后两组蟹无显著差异(P>0.05),表现出明显的“大欺小”现象;(3)(101.26±5.36) g组蟹的食物占有率(45%)显著高于(24.37±2.10) g组蟹(近20%)(P<0.05),而(62.37±4.10) g组蟹占有的食物数量介于(101.26±5.36) g组和(24.37±2.10) g组之间,(101.26±5.36) g组蟹啃食完食物所用的时间仅约为(24.37±2.10)g组蟹的1/5倍。
    2017 Vol. 36 (6): 741-746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7262 KB)  ( 127 )
    747 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郑征帆,吕艳杰,王佩,宁黔冀
    为探究甲壳动物表皮蛋白多样性及其功能,根据表皮转录组资料,利用RACE技术扩增得到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生物信息学、不同蜕皮时期的表达特征以及KK-42对其表达特征的影响。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的cDNA全长796 bp,开放阅读框477 bp,编码158个氨基酸,含RR基序,预测蛋白等电点为4.22,分子量为16.46 ku;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与克氏原螯虾Casp-2相似性最高,为76%,与其他甲壳动物表皮蛋白相似性为41%~5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在3个时期——蜕皮间期、蜕皮前早期和蜕皮前晚期均有表达,其中在脱皮前晚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为蜕皮间期的1400倍,与之有极显著差异(P<0.01)。KK-42处理显著上调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在蜕皮前早期的表达,在处理后3、6 h和48 h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6.3、4.8和11.4倍。KK42诱导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的表达,使峰值前移,这可能是KK-42缩短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机制之一。
    2017 Vol. 36 (6): 747-752 [摘要] ( 85 ) HTML (1 KB)  PDF (6321 KB)  ( 208 )
    753 4种海藻多糖对鲫鱼生长免疫影响的探究
    耿中雷,杨亚云,蔡春尔,何培民
    为研究4种海藻多糖对鲫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将鲫鱼[(50±5) g]暂养2 d,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浒苔组、条斑紫菜组、铜藻组、坛紫菜组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平行10尾,准确记录体质量。养殖60 d后,注射菌体密度为107cfu/mL嗜水气单胞菌,24 h后称取鱼的体质量,解剖脾脏称量质量,并取鱼血测定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球蛋白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浒苔组、条斑紫菜组、铜藻组鱼的质量增加率相比普通饲料组有所提高,其中浒苔组效果最好,质量增加率为47.50%。浒苔组、条斑紫菜组、铜藻组、坛紫菜组鲫鱼的脾体比均有所增加,且浒苔组和条斑紫菜组较好,脾体比增加量分别为23.76%和27.73%,4组培养基中菌落数较普通饲料组有所减少。血液生化检测结果,浒苔组的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均高于普通饲料组。由结果数据分析可以看出,4种海藻多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鲫鱼生长并能提高其抗病能力。
    2017 Vol. 36 (6): 753-757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4613 KB)  ( 220 )
    758 海水酸化对青蛤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高山,梁健,李永仁,马云昆,郭永军,闫喜武
    在水温(29.5±0.5) ℃、盐度25条件下,用3个独立循环水槽系统同时充入空气和纯CO2气体,利用气体质量流量计控制CO2的流量使海水pH为7.7±0.05和7.4±0.05,以pH 8.3 的天然海水为对照,研究海水酸化对青蛤耗氧率、排氨率及O∶N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水酸化的加强,青蛤累计死亡数上升,呈正相关性,死亡率依次为pH 7.4>pH 7.7>pH 8.3;耗氧率随pH的升高而降低,而较低的pH对青蛤排氨率有促进作用;O∶N值随pH的降低而降低,一定范围内的海水酸化会对青蛤的存活及代谢有影响,但这些影响对青蛤的生存和代谢并不致命,青蛤会随着海水酸化时间来调节自身代谢以适应海洋酸化,本结果为青蛤对海洋酸化适应提供了基础理论。
    2017 Vol. 36 (6): 758-762 [摘要] ( 99 ) HTML (1 KB)  PDF (5060 KB)  ( 394 )
    763 白斑综合症病毒在日本囊对虾精养池塘中的动态变化
    王庚申,施慧,谢建军,汪玮,何杰,许文军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高密度精养池塘中日本囊对虾体内及浮游动物白斑综合症病毒携带量的动态变化,检测结果显示,两口池塘的日本囊对虾苗种均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达2.43×105~9.42×105IU/mg;浮游动物也携带微量白斑综合症病毒,达6.78×102~8.02×102IU/mg。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日本囊对虾多个组织均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平均病毒量为鳃>肌肉>肝胰腺>胃;各组织病毒携带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肌肉、肝胰腺、胃等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最低降至1.78×103IU/mg,鳃白斑综合症病毒携带量的下降幅度较小,最低为7.29×104IU/mg。浮游动物的病毒量在白斑综合症爆发前波动不明显,发病时急剧升高。综合认为,苗种携带是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主要来源;当养殖进入中后期,底质变差、水温降至病毒适宜复制的温度时,易爆发白斑综合症。
    2017 Vol. 36 (6): 763-767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4239 KB)  ( 247 )
    768 蝇蛆蛋白对中华鳖血清生化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程逍妹,黄启成,王方海,李广宏
    在室内、外养殖试验中将家蝇蛆磨成蝇浆,按一定比例配以卵磷脂、几丁寡糖和多种维生素制成蝇蛆蛋白,研究其对中华鳖血液生化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在水温(25±1)℃的室内养殖试验中,将36只体质量(248.15±17.10) g的中华鳖,随机分成3组(重复3次,每重复4只)饲养在120 cm×60 cm×55 cm水族箱中,分别投喂基础饲料、15%蝇蛆蛋白+基础饲料、30%蝇蛆蛋白+基础饲料,养殖180 d。室外养殖池面积为0.5 hm2,鳖体质量(294.05±12.265) g,每口池塘放雄鳖7200只,投喂基础饲料和15%蝇蛆蛋白+基础饲料,养殖120 d。试验结果表明,室内养殖的中华鳖摄食添加15%和30%蝇蛆蛋白时,血清总蛋白、总胆汁酸、甘油三酯含量及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添加组中华鳖的血清生化指标除血清总蛋白显著低于30%添加组外,总胆汁酸和甘油三酯含量与30%添加组差异不显著;虽然15%添加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30%添加组,但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则显著高于30%添加组。室外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添加15%蝇蛆蛋白饲料组的中华鳖血清总蛋白、总胆汁酸、甘油三酯含量、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投喂基础饲料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投喂15%蝇蛆蛋白的中华鳖累积死亡率(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83.33%),相对保护率为67.99%。室内外养殖结果证明,在饲料中添加15%蝇蛆蛋白能增强中华鳖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017 Vol. 36 (6): 768-772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3717 KB)  ( 220 )
    773 玻璃化冻存对斑马鱼卵母细胞的影响
    方晨,韦祥相,张钊,李贤梅,张小雪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在不同玻璃化冻存液中冻存1、2、4、8 d时斑马鱼卵母细胞中谷胱甘肽含量和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以研究玻璃化冻存对卵母细胞谷胱甘肽含量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V4组斑马鱼(玻璃化液组分是:1.5 mol/L甲醇、6.0 mol/L乙二醇、0.25 mol/L蔗糖)卵母细胞冻存1、2、4、8 d后存活率最高[分别为(48.89±2.58)%、(39.35±1.34)%、(24.18±2.32)%和(14.56±1.64)%],显著高于其他组。经玻璃化冻存后,斑马鱼卵母细胞谷胱甘肽含量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均随冻存天数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V4组的谷胱甘肽含量[(13.37±0.59) mg/g]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酶活性较高,线粒体Ca2+三磷酸腺苷酶[(3.823±0.144) U/mg]、Mg2+三磷酸腺苷酶[(4.503±0.144) U/mg]和Na+/K+三磷酸腺苷酶[(7.520±0.198) U/mg\]活性最高。各组细胞的活性随着冻存天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试验结果表明,玻璃化冻存不能完全避免低温和冷冻保护剂的毒性和对卵母细胞的损伤。
    2017 Vol. 36 (6): 773-777 [摘要] ( 85 ) HTML (1 KB)  PDF (4419 KB)  ( 192 )
    778 中国东北部山区细鳞鱼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闫春梅,杜晓燕,郑伟,刘慧吉,肖志国,张家松,杨晓波
    采用微卫星法,利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吉林省图们江支流红旗河流域、吉林省白山市鸭绿江流域及吉林省图们江支流密江流域随机采集的94尾细鳞鱼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4个不同流域细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及其亲缘关系。结果显示,4个群体共检测到等位基因147个,各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541~2.4143,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849~0.518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488~0.5003,4个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320~0.4704。亲缘关系分析显示,红旗河流域群体与密江流域群体遗传距离最小(0.0954),亲缘关系最近。松花江流域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群体间相似指数在0.7112以上,相似性较高。
    2017 Vol. 36 (6): 778-783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4415 KB)  ( 175 )
    784 不同群体中华鳖的形态多样性分析
    陆文浩,韩晓磊,陈梁,徐建荣,韩曜平
    对长江口、太湖和洪泽湖3个不同区域的中华鳖野生群体的16项生物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形态多样性差异的比较研究。聚类结果显示,长江口群体和太湖群体首先聚类,再与洪泽湖群体聚合;主成分分析中,共得到了3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56.208%、10.894%和7.165%,累积贡献率为74.267%,其种间形态差异主要取决于头部的一些形态特征;判别分析中,洪泽湖群体、太湖群体和长江口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100%和93.3%,平均为97.8%。试验结果表明,在3个中华鳖群体中,长江口群体与洪泽湖群体之间分类水平已经达到亚种以上,而长江口群体和太湖群体还未达到亚种水平,说明采用形态差异多元分析进行中华鳖种间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可行性,同时也为种质保护和遗传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017 Vol. 36 (6): 784-788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3952 KB)  ( 182 )
    789 不同生长阶段可口革囊星虫的营养组成和消化酶活性
    董兰芳,曾梦清,蒋艳,张琴,许明珠
    为了解不同生长阶段可口革囊星虫营养生理和消化生理,比较了稚虫(0.35±0.00) g 、幼虫(1.43±0.10) g、成虫(5.15±0.34) g 3个生长阶段可口革囊星虫体壁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个体生长,星虫体壁水分、粗灰分和总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除脯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均随星虫个体的生长而增加。随着个体的生长,星虫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成虫显著高于稚虫(P<0.05)而与幼虫无显著差异(P>0.05)。相反,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随星虫的生长而显著降低(P<0.05)。稚虫和幼虫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成虫(P<0.05),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稚虫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幼虫和成虫(P<0.05)。因此,不同生长阶段可口革囊星虫的营养需求和消化酶活性均不同,在饲养过程中,应考虑星虫这种生理的变化,适当调整饲料营养配比,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2017 Vol. 36 (6): 789-793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3897 KB)  ( 296 )
    794 不育剂膦氧氮丙啶对雄性红耳龟生殖功能的影响
    傅丽容,张瑞红,龚声辉,张海会,史海涛
    160只健康成年雄性红耳龟分别腹腔注射0.1、3 g/L和10 g/L的膦氧氮丙啶染毒15 d,每隔2 d注射1次,每次注射2 mL,对照组注射等剂量0.65% 生理盐水,于第16 d和第30 d取样检测血清、睾丸中性激素及相关蛋白含量,恢复期(第30 d和137 d)显微观察了睾丸的组织结构。试验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膦氧氮丙啶组红耳龟死亡;低、中质量浓度组血清及睾丸性激素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膦氧氮丙啶对丘脑—垂体—性腺轴没有干扰作用。在试验第30 d,中质量浓度组睾丸及血清抑制素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支持细胞受损;恢复期,处理组睾丸有不同程度损伤,低质量浓度组红耳龟睾丸微中毒,生精细胞间隙增大,中质量浓度组生精细胞破坏、溶解,没有再生现象,表现不可逆伤害。膦氧氮丙啶主要通过损伤红耳龟睾丸各级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破坏睾丸生精环境,导致雄性不育。
    2017 Vol. 36 (6): 794-798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5776 KB)  ( 167 )
    799 海捕野生曼氏无针乌贼选育F1的生长
    黄伟卿,周绍锋,单秀娟,周瑞发,刘宝玲,彭立成,夏道演
    2016年从诏安海域捕捞的野生曼氏无针乌贼中,挑选2000尾平均胴长(12.12±0.15) cm、体质量(203.88±14.82) g的成熟个体人工繁育出子代(F1)后,室内常规饲养,与未经选育的对照组子代的生长性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拟合0~90日龄体质量(y)与胴长(x1)、体质量(y)与胴宽(x2)的生长式型,选育F1组生长关系 y=0.2272x12.6506(r2=0.9825),y=0.5356x22.9824(r2=0.9845),对照组生长关系为y=0.2894x12.5781(r2=0.9953),y=0.6802x22.7145(r2=0.9725),选育F1组的生长快于对照组;选育F1组体质量绝对增加率为0.03~0.69 g/d,绝对增长率为0.017~0.123 cm/d,增积量为0.0001~0.0788,肥满度为0.104~0.374,优于对照组;选育F1组胴长、胴宽和体质量的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033~0.599、0.015~0.244和0.001~0.294,说明选育具有一定的效果。
    2017 Vol. 36 (6): 799-803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4188 KB)  ( 213 )
    804 黄鳝醛酮还原酶基因的重组表达及多抗制备
    王全禾,江翱,杨震,李伟
    为实现原核表达黄鳝醛酮还原酶基因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笔者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自黄鳝肝脏cDNA中扩增黄鳝醛酮还原酶全长序列,将之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经测序验证后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进行IPTG诱导。利用Ni离子亲和柱纯化了重组蛋白,通过多次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了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鉴定兔抗醛酮还原酶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用间接ELISA技术检测多抗的效价。结果发现成功构建pET/ Eakr原核表达载体,并实现了重组蛋白的融合表达和纯化;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制备的兔多克隆抗体不仅能特异性地识别来源于黄鳝4种组织的醛酮还原酶蛋白而且还可识别来源于黄颡鱼、团头鲂、乌鳢、鲫鱼和草鱼的同源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该多抗可特异性识别黄鳝小肠、肝胰组织和脾脏的醛酮还原酶蛋白。制备的多抗效价达1∶6400。
    2017 Vol. 36 (6): 804-809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8743 KB)  ( 103 )
    810 甲醛对合浦绒螯蟹的急性毒性研究
    王鹏良,李伟峰,符聪,王培,雷娟,方怀义,张艳秋,廖永岩
    在水温24~30 ℃、溶解氧5 mg/L及pH 8.5~8.8条件下,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含量甲醛对质量约16 g的合浦绒螯蟹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8 h以内,甲醛质量浓度低于500 mg/L对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96 h以内,甲醛质量浓底低于250 mg/L对合浦绒螯蟹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甲醛对合浦绒螯蟹的12、24、36、48、60、72、84、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991.788、1644.522、1273.757、1724.642、1177.963、1147.138、963.129、873.59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87.359 mg/L。
    2017 Vol. 36 (6): 810-813 [摘要] ( 134 ) HTML (1 KB)  PDF (3726 KB)  ( 262 )
    814 温度对海捕野生大黄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罗芬,黄伟卿,阮少江,李进寿,陈小小,阮俊峰,周逢芳
    7尾体质量325~520 g的成熟海捕野生大黄鱼人工催产后采精液,在20 ℃(室温)和4 ℃(冰箱)下保存0、1、3、6、12、24、36 h,以砂滤海水为激活剂,观察大黄鱼精子活力,以精子的激烈运动、摇尾运动、缓慢运动和寿命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4 ℃和20 ℃下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精子活力逐渐减弱;4 ℃下保存24 h、20 ℃下保存12 h,精子仍具有激烈运动的能力;4 ℃下保存的3个运动阶段和寿命较20 ℃下均有所延长,4 ℃保存大黄鱼精子更佳。
    2017 Vol. 36 (6): 814-817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2859 KB)  ( 317 )
    818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研究进展与展望
    秦超彬,卢荣华,杨峰,杨丽萍,闫潇,聂国兴
    2017 Vol. 36 (6): 818-824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5834 KB)  ( 291 )
    825 酸化对水生动物代谢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进展
    许友卿,刘阳,覃志彪,刘晓丽,韩进华,丁兆坤
    2017 Vol. 36 (6): 825-833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7300 KB)  ( 118 )
    834 鱼类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进展
    陈信忠,郭书林,龚艳清
    2017 Vol. 36 (6): 834-842 [摘要] ( 94 ) HTML (1 KB)  PDF (7215 KB)  (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