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4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3-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173 软颗粒饲料对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解志龙, 姜晓东, 侯文杰, 柳梅梅, 吴旭干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61
    软颗粒饲料具有水分含量高、诱食性好和易消化等优点,在水产养殖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在6个生产池塘(80 m×40 m×1.8 m)中放入5500尾三疣梭子蟹幼蟹[初始体质量为(3.12±0.54) g],每3个池塘作为1个处理,分别全程投喂软颗粒饲料和传统饵料养殖4个月后,探究软颗粒饲料对三疣梭子蟹雌体卵巢发育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软颗粒饲料组肝胰腺指数、卵巢指数和总可食率分别比传统饵料组高32.27%、17.70%和8.69%,特级红膏蟹和大红蟹所占比例比传统饵料组分别高42.37%和53.19%,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软颗粒饲料组卵巢和肝胰腺中粗蛋白含量分别比传统饵料组高21.41%和31.32%,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3)软颗粒饲料组卵巢红度值和黄度值明显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软颗粒饲料组卵巢总类胡萝卜素、虾青素、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肝胰腺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4)软颗粒饲料组肝胰腺和卵巢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低于传统饲料组(P<0.05),而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饲料组(P<0.05)。综上,投喂软颗粒饲料可以促进卵巢发育,改善红膏蟹比例和可食组织中的营养组成。
    2024 Vol. 43 (2): 173-188 [摘要] ( 53 ) HTML (1 KB)  PDF (2701 KB)  ( 65 )
    189 3株肠道原籍菌在美洲鳗鲡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魏成业, 杨红玲, 夏孟婷, 聂庆杰, 翟少伟, 孙云章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36
    为评价3株鳗鲡肠道原籍菌——拟蕈状芽孢杆菌MYα、变异不动杆菌MYAⅡ和高地芽孢杆菌MY5的益生效果,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将3株菌以5.0×107 cfu/g添加量添加至基础饲料中,投喂初始体质量(10.00±0.09) g的美洲鳗鲡63 d,探究其对美洲鳗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拟蕈状芽孢杆菌MYα和变异不动杆菌MYAⅡ提高了美洲鳗鲡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高地芽孢杆菌MY5组与对照组相比脏体指数和肝体指数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变异不动杆菌MYAⅡ和高地芽孢杆菌MY5显著提高了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同时变异不动杆菌MYAⅡ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变异不动杆菌MYAⅡ组和高地芽孢杆菌MY5组肝脏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略有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拟蕈状芽孢杆菌MYα和变异不动杆菌MYAⅡ组乳杆菌属丰度有所升高,短螺旋菌属丰度下降,同时拟蕈状芽孢杆菌MYα组埃希氏菌属丰度升高;高地芽孢杆菌MY5组支原体丰度显著升高(P<0.05),乳杆菌属丰度下降。综上,变异不动杆菌MYAⅡ的综合益生效果最为明显,能提高美洲鳗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具有作为鳗鲡益生菌的开发潜力。
    2024 Vol. 43 (2): 189-198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4021 KB)  ( 8 )
    199 4种绿潮藻响应高温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
    赵卉, 周玲洁, 蔡春尔, 何培民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24
    将2008年7月在青岛沿岸采集的黄海绿潮藻浒苔、扁浒苔、缘管浒苔及曲浒苔经最适条件下纯系培养后留存的子代分为2组(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在最适温度、处理组在30 ℃下培养24 h后,取出藻体,经液氮处理后于-80 ℃保存后直至提取RNA,进行RNA质控检测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试验结果显示,4种浒苔差异基因个数依次为:扁浒苔>曲浒苔>浒苔>缘管浒苔,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运输和分解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4部分代谢通路上,而浒苔差异基因特有的富集通路是氧化磷酸化、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和ABC转运体,这可能与浒苔响应高温胁迫特殊性有关。4种浒苔都具有完整的热休克蛋白合成和抗氧化物体系,扁浒苔热休克蛋白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可能是其最不适应高温的原因。不同浒苔也会通过不同抗氧化物酶的表达来抵御高温,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作用最重要。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4种浒苔在绿潮暴发过程中的演替情况提供基础数据。
    2024 Vol. 43 (2): 199-214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15075 KB)  ( 12 )
    215 辽宁3个水系北方须鳅个体繁殖力比较研究
    吴晨, 骆小年, 段友健, 李姣, 季辰跃, 邢雨忻, 陈隆, 杨艳雨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59
    为探明辽宁地区北方须鳅个体繁殖力,于碧流河、鸭绿江和辽河采集性腺发育至Ⅳ期的雌鱼180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方法比较分析北方须鳅个体繁殖力。试验结果显示,北方须鳅个体绝对繁殖力为(6999.33±315.19)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85.06±2.98)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1536.58±60.23)粒/g,碧流河万福段体长相对繁殖力和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水系(P<0.05),个体繁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的最佳拟合方程大多为二次函数。3个水系北方须鳅绝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均与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性腺质量、性腺指数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仅在碧流河万福段和太子河汤河段与性腺指数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碧流河万福段和太子河汤河段个体繁殖力与性腺质量和性体指数密切相关,而在叆河大堡段受净体质量与肥满度的影响显著。卵径频率出现一个峰值,推测北方须鳅为一次性产卵鱼类。试验结果可丰富北方须鳅繁殖生物学资料,为其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2024 Vol. 43 (2): 215-224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1342 KB)  ( 19 )
    225 基于性腺指数估算渤海湾雌性口虾蛄初次性成熟体长
    徐海龙, 郑琳琳, 梁茜, 赵荣荣, 许莉莉, 张达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78
    为建立客观的口虾蛄初次性成熟体长研究方法并进行准确的估算,以2019年4—11月渤海湾拖网渔业资源科学调查渔获的口虾蛄为试验对象,基于性腺指数判定未性成熟和性成熟雌性个体,使用改进的逻辑斯蒂模型建立性成熟比例与体长关系以估算初次性成熟体长。试验结果显示,雌性口虾蛄湿态样本性腺指数为0.01%~14.54%,干态样本性腺指数为0.01%~24.11%;雌性口虾蛄性腺指数的月均最小值均出现在8月,月均最大值出现在4月;初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8.33±0.01) cm(湿态样本)和(8.63±0.05) cm(干态样本),对应的性成熟判别标准分别为最大性腺指数的16%~28%和8%~22%。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性腺指数变化反映雌性口虾蛄的生理学性成熟较性腺发育阶段更为敏感;相较于湿态样本,干态样本最大性腺指数的百分比提供了更宽范围的性成熟判别标准;随着作为判别性未成熟和性成熟的最大性腺指数百分数增加,个体能被模型识别为性成熟的比例逐渐减少。
    2024 Vol. 43 (2): 225-233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2597 KB)  ( 28 )
    234 基于3个基因16种胡椒鲷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程静, 张癸新, 陈厚桦, 杨森, 李培源, 陈静仪, 梁日深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64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胡椒鲷属鱼类分子系统分类关系,澄清物种分类争议,采集印度-西太平洋分布的胡椒鲷鱼类16种,利用PCR扩增及测序方法获得这16种鱼类线粒体Cyt b及核RAG2、S7标记序列,基于最大似然法与贝叶斯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16种鱼类Cyt b同源序列为657 bp,编码219个氨基酸;RAG2同源序列为726 bp,编码243个氨基酸;S7基因同源序列为729 bp,序列存在大量碱基插入与缺失。以大斑石鲈及断斑石鲈为外类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进化树上胡椒鲷鱼类主要分为3个分支,分支Ⅰ胡椒鲷具鲜艳的体色与斑纹,分支Ⅱ与分支Ⅲ胡椒鲷色彩单一,无鲜艳斑纹,与形态分类结果相似。少棘胡椒鲷属在进化树上并未形成独立的分支,而是位于胡椒鲷属内部。比较分析少棘胡椒鲷属、胡椒鲷属鱼类鳍棘数目与各物种在进化树上的分类关系,并未发现鳍棘数目与物种亲缘关系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胡椒鲷类群中,背鳍鳍棘数可作为形态上区分不同胡椒鲷种类的指标,但未必能作为胡椒鲷鱼类亲缘关系远近的划分依据。结果支持目前大多数分子分类研究结果,少棘胡椒鲷鱼类应归为胡椒鲷属。
    2024 Vol. 43 (2): 234-242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1140 KB)  ( 5 )
    243 氟苯尼考残留对海洋小球藻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王宝龙, 张韬, 张伟霄, 黄瑞频, 马鹏飞, 李娜, 张莺脐, 薛明雨, 张倩, 刘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49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养殖尾水中抗生素残留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笔者以水产养殖中常用的饵料微藻——海洋小球藻为研究对象,探究氟苯尼考对其可能的作用效应。分析不同质量浓度氟苯尼考暴露72 h后,海洋小球藻细胞生长、色素含量、活性氧含量、丙二醛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海洋小球藻在氟苯尼考暴露72 h后藻细胞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藻细胞的叶绿素含量随氟苯尼考质量浓度增加呈倒“U”型趋势,0.100 mg/L组叶绿素含量最高,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74.6%;氟苯尼考胁迫会对微藻细胞膜产生氧化损伤,20 mg/L氟苯尼考暴露导致藻细胞丙二醛含量升高,是对照组的2.45倍,诱导合成类胡萝卜素,参与抵抗氧化损伤。试验质量浓度下,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作用。与球等鞭金藻相比,海洋小球藻对氟苯尼考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本试验结果可为养殖尾水中抗生素残留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4 Vol. 43 (2): 243-251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1722 KB)  ( 10 )
    252 鲤上皮瘤细胞两种转染试剂的条件优化及应用
    李尚琪, 徐梓明, 赵然, 孙晓晴, 张研, 李炯棠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35
    鲤上皮瘤细胞是常用的鱼类细胞系,广泛使用在各种病毒学和基因功能研究中。利用细胞转染技术在鲤上皮瘤细胞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时,转染试剂和DNA的剂量以及取样时间没有统一的数据支持。为解决该问题,选取两种常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和FuGENE® HD,分别对荧光蛋白标记的多种质粒进行多配组转染试验,多温度、多时间节点追踪记录转染效率。28 ℃,以35 mm培养皿铺板,16 μL Lipofectamine® 2000和4 μg DNA在转染后48 h达到最高转染效率(5.92±0.52)%;12 μL FuGENE® HD和4 μg DNA在转染72 h后转染效率达到(9.81±0.33)%。为验证该条件,构建一个鲤高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蛋白α (PPARα)的EGFP标签载体,该载体利用两种转染试剂分别获得了约4%和约8%的转染效率。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该转录因子对下游脂肪酸去饱和酶2 (fads2)基因的转录调控效应,虽然两种转染试剂本身可导致下游基因的上调,但与空载质粒组相比,两种转染试剂高表达转录因子均对下游靶基因产生了转录激活效应。本试验获得了常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和FuGENE® HD在鲤上皮瘤细胞细胞转染时的最适转染试剂和DNA剂量和最优取样时间,并在一转录调控实例中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为后续充分利用鲤上皮瘤细胞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于渔业种质资源育种创新。
    2024 Vol. 43 (2): 252-263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13972 KB)  ( 8 )
    264 黄河鲤全基因组选择信号分析
    王延晖, 张芹, 王冰柯, 张玲, 杨兴丽, 周晓林, 冯建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97
    黄河鲤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该类群经过长期的遗传改良后,其基因组上可能存在特定的选择信号,研究这些选择信号是筛选功能基因的重要策略之一。笔者对2个黄河鲤遗传改良群体(豫选黄河鲤新品系和福瑞鲤2号养殖群体)和1个未选育群体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8 665 728个高质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分型数据,并采用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核苷酸多态性比值和跨群体复合似然比检验检测受到选择的基因组区域。取前5%的位点作为受选择位点,选择在多种方法中检测到重叠的区域作为候选区域,并对其进行基因注释。结果显示,在黄河鲤基因组上广泛存在选择信号,与未选育群体相比,两个遗传改良群体分别有1434和1333个基因受到选择,豫选黄河鲤新品系群体中受选择的基因富集到了细胞发育、心肌收缩、细胞分化、蛋白质糖基化等相关通路上,福瑞鲤2号养殖群体的受选择基因则与胚胎骨关节发育、细胞膜融合、神经递质分泌有关。将两个遗传改良群体混合,与未选育群体相比,检测到2037个基因受到选择,包括Fabp2、Acaca、Acsl、Cpt1基因等,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脂肪合成代谢相关的通路上,如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合成、脂肪酸代谢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选育群体中受选择的基因组区域具有特异性,同时检测出与脂肪酸合成代谢相关的重要基因在黄河鲤遗传改良群体中受到选择。试验结果为探索黄河鲤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并有助于促进黄河鲤的基因组选择育种应用。
    2024 Vol. 43 (2): 264-272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5307 KB)  ( 6 )
    273 虾夷扇贝UROS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杭雲娜, 王怡颖, 孙红妍, 范志越, 王许波, 田莹, 郝振林, 毛俊霞, 常亚青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64
    为探明尿卟啉原Ⅲ合酶(UROS)基因在贝类壳色形成中的分子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进行虾夷扇贝UROS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序列特征及其在不同壳色个体中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在虾夷扇贝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获得1个单拷贝的UROS基因,将其命名为PyUROS基因。PyUROS基因的序列全长为68 808 bp,包括9个外显子、8个内含子,共编码298个氨基酸。在PyUROS蛋白质序列中预测到1个HemD保守功能域,表明本试验中所鉴定的PyUROS基因为UROS基因。PyUROS基因在虾夷扇贝成体各组织中广泛表达,表明其在虾夷扇贝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PyUROS基因在虾夷扇贝不同外套膜区域及不同壳色个体间显著差异表达,推测其在虾夷扇贝壳色形成中发挥重要功能。本试验结果为贝类壳色形成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贝类壳色遗传育种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4 Vol. 43 (2): 273-280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9568 KB)  ( 21 )
    281 鳜弹状病毒糖蛋白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与鉴定
    张彦冰, 叶加鑫, 孙威, 刘晓丹, 林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85
    近年来,鳜弹状病毒引起的病害频发,该病毒传播快,致病性强,是引起鳜病害的主要病原之一。鳜弹状病毒基因组编码5个结构蛋白,其中糖蛋白G是病毒表面的主要抗原,为实现该抗原蛋白的大量表达,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将鳜弹状病毒糖蛋白G片段插入杆状病毒穿梭载体pFastBac1中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后,筛选阳性克隆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G,再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蓝白斑与抗性筛选后获取重组杆粒rBacmid-G,随后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杆粒转染Sf9昆虫细胞制备重组杆状病毒。将获取到的P3代重组病毒感染Sf9昆虫细胞进行重组蛋白的SDS-PAGE检测,成功表达后利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随后对重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在大于50 ku处有一条特异性条带,而对照组无条带,表明制备的抗原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结果表明,鳜弹状病毒糖蛋白G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表达。本试验结果可为鳜弹状病毒糖蛋白G疫苗的研发和大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2024 Vol. 43 (2): 281-288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6376 KB)  ( 33 )
    289 多纹钱蝶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高进, 韩丽娜, 王永波, 陈傅晓, 刘金叶, 朱海, 符书源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60
    为探明多纹钱蝶鱼的肌肉营养成分特征,选取海水养殖条件下规格一致的多纹钱蝶鱼[体质量(481.5±78.3) g]15尾,取其背部和腹部肌肉各10 g进行组织混样,测定肌肉组织样品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并对多纹钱蝶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多纹钱蝶鱼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67.50±0.20)%、(18.60±0.33)%、(12.20±0.08)%和(1.40±0.12)%;肌肉组织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占干样组织总含量的57.01%,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比22.55%;多纹钱蝶鱼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检测到的24种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8种(41.43%)、单不饱和脂肪酸7种(36.29%)、多不饱和脂肪酸9种(22.28%);8种矿物质中常量元素钾和微量元素锌含量分别为3830.00 mg/kg和6.80 mg/kg。试验结果表明,多纹钱蝶鱼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合理均衡,脂肪酸丰富,矿物质含量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试验结果可为多纹钱蝶鱼的养殖推广和多元化加工利用提供营养学理论基础。
    2024 Vol. 43 (2): 289-296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981 KB)  ( 41 )
    297 色林错裸鲤染色体组构成及倍性分析
    李信, 马可馨, 郭文轩, 李逸帆, 杨悦瑶, 周子昱, 刘海平, 肖世俊, 周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116
    西藏地区严酷的高原环境孕育出了独特而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裂腹鱼亚科鱼类其各属种间不同类群的染色体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以体质量246.0~374.2 g的雄性色林错裸鲤肾脏组织细胞为材料,采用常规冷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吉姆萨染色,确定其染色体数目、核型;通过银染显带(Ag-NORs)技术及荧光染料色霉素A(CMA3)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双重荧光染色技术,推测其带型及倍性。结果表明:色林错裸鲤染色体数目为4n=88,核型公式为40m+20sm+28st/t,NF=148。通过Ag-NORs染色观察,色林错裸鲤间期核最高银染点数为4个,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分裂相银染点数最高为4个,且信号点2强2弱,位于第2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短臂上,为端部Ag-NORs。经CMA3/DAPI双重荧光染色,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显示有4个CMA3阳性部位,且信号点2强2弱,位于第2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短臂的端部区域。因此,推测色林错裸鲤是含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本研究结果补充了色林错裸鲤细胞遗传学方面研究的空白,可为物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并为后续开展裂腹鱼亚科鱼类分类和进化地位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4 Vol. 43 (2): 297-303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3450 KB)  ( 9 )
    304 大沽全海笋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傅志宇, 李大成, 白永安, 于笛, 于喆, 王庆志, 郑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74
    为充分了解大沽全海笋的营养成分和食用价值,对采集自锦州海域的(30.0±5.0) g的大沽全海笋水管和内脏团的常规营养成分、部分矿物质元素含量、脂肪酸组成以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价。试验结果显示:大沽全海笋水管的粗蛋白含量(75.45%)远高于内脏团(47.03%),粗脂肪(1.68%)、灰分(15.23%)和总糖(4.37%)含量远低于内脏团;矿物质元素中,水管仅钠、铜和锌含量高于内脏团;水管和内脏团均含有32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分别为30.02%和20.71%,水管二十碳五烯酸(9.48%)和二十二碳六烯酸(14.97%)占比均显著高于内脏团;水管和内脏团均含有18种氨基酸,且谷氨酸、天冬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最高,水管的必需氨基酸含量(23.63%)、呈味氨基酸含量(28.50%)均高于内脏团,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二者相近,分别为53.43 g/100 g和56.59 g/100 g;水管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水管和内脏团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66.38和50.14。大沽全海笋水管和内脏团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组成特性,本试验结果可为其高值化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024 Vol. 43 (2): 304-311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990 KB)  ( 4 )
    312 绿鳍马面鲀野生与养殖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九龙, 叶苗, 李洪莉, 徐文刚, 刘立明, 杜荣斌, 尹硕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65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绿鳍马面鲀苗种生产计划,并及时监测和掌握其人工繁育群体在养殖过程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变化,笔者利用公布的绿鳍马面鲀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微卫星序列并设计引物,在随机挑选的50个候选微卫星位点中有20个可以高效、稳定地扩增出目的产物。利用绿鳍马面鲀野生群体对开发的20个微卫星标记进行评价,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1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758~12.000,观测杂合度为0.267~0.833,期望杂合度为0.413~0.932,多态信息含量为0.361~0.910,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为0.806~2.520。绿鳍马面鲀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表明,野生和养殖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8.2和7.3,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7.168和6.239,观测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663和0.561,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819和0.719,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780和0.684,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914和1.647。试验结果显示,绿鳍马面鲀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野生群体,但仍然维持在较高的多态性水平,表明绿鳍马面鲀的人工繁育会对其遗传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笔者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绿鳍马面鲀群体遗传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试验结果可为绿鳍马面鲀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2024 Vol. 43 (2): 312-318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969 KB)  ( 5 )
            综述与专论
    319 虾蟹蜕皮周期分期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侯懿玲, 程文志, 魏祎铭, 邓小杰, 陈传曦, 毛勇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2058
    2024 Vol. 43 (2): 319-332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5418 KB)  ( 43 )
    333 低氧胁迫对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
    余欣欣, 郑国栋, 陈杰, 邹曙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06
    2024 Vol. 43 (2): 333-340 [摘要] ( 45 ) HTML (1 KB)  PDF (4638 KB)  (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