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171 激活线粒体自噬对草鱼脂肪细胞凋亡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曾彩虹, 边晨晨, 孙健, 吉红, 李汉东, 胡泽超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22
    草鱼脂肪组织脂质过度沉积是水产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突出问题之一,而诱导脂肪细胞凋亡是降脂的有效手段。为探究草鱼脂肪细胞中线粒体自噬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开展在体和离体两个试验。在水温24~30 ℃的在体试验中,将体质量约20 g的草鱼饲养在网箱中,投喂添加0(对照组)、10、20 mg/kg和40 mg/kg线粒体自噬激活剂羰基氰化物-3-氯苯腙56 d;离体试验中,分离原代草鱼脂肪细胞培养分化成熟后,用0(对照组)和20 μmol/L羰基氰化物-3-氯苯腙处理细胞24 h。在体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0 mg/kg线粒体自噬激活剂羰基氰化物-3-氯苯腙显著降低了草鱼腹腔脂肪指数(P<0.05)和甘油三酯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自噬相关基因pink1、parkin、atg12、atg5和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9的mRNA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个处理组的脂肪细胞面积大小无显著变化(P>0.05)。离体试验结果表明:羰基氰化物-3-氯苯腙处理极显著升高了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pink1、parkin、atg4、atg7和atg12的mRNA水平(P<0.01)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e9的mRNA水平及bax/bcl-2比值(P<0.05或P<0.01),显著降低了抗凋亡基因bcl-2的mRNA水平(P<0.05)及细胞甘油三酯含量(P<0.05)。综合试验结果可知,激活草鱼脂肪细胞线粒体自噬可能会诱导脂肪细胞凋亡,降低草鱼腹腔脂质的蓄积。
    2025 Vol. 44 (2): 171-180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3541 KB)  ( 23 )
    181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甲壳类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
    曹婧璇, 邹建宇, 徐宾铎, 孙利东, 纪毓鹏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27
    为探明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甲壳类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2016—2017年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与环境季度调查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重要性指数和广义加性模型等研究了该海域甲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季节和空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7种,隶属于2目16科26属;暖水种、暖温种、冷温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8.92%、72.97%和8.11%。甲壳类资源密度呈明显的空间、季节变化。季节间物种组成更替率为36%~53%,其中秋-冬季(53%)、冬-春季(48%)更替率较高,春-夏(37%)、夏-秋(36%)两季更替率较低。口虾蛄为各季节优势种,脊腹褐虾和日本鼓虾为春、冬季共有优势种。春、夏季甲壳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2.22),冬季(1.66)较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均呈现秋季(1.48)高、夏季(0.26)低趋势;春季西北海域出现物种丰富度指数高峰,东南海域及近岸出现低值,夏季在中部海域出现两个高峰值,秋季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秋季在西北、东南海域出现两个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高峰,冬季在东北海域出现高峰,在近岸较低;秋季在东南近岸出现物种均匀度指数高峰。广义加性模型分析表明,水深、底层温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该海域甲壳类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长山列岛邻近海域甲壳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2025 Vol. 44 (2): 181-190 [摘要] ( 58 ) HTML (1 KB)  PDF (4988 KB)  ( 18 )
    191 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研究
    王玉全, 范思宁, 于怡琳, 梅杰, 孙娜, 梁晓晨, 刘学深, 李晓东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87
    为探讨稻田养蟹中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情况,2020年6月10日—9月24日,在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模式试验,通过田间灰飞虱数量变化(田间灰飞虱数量调查采用盆拍法:将白色搪瓷盘用水润湿后轻轻贴于水稻基部,快速用手拍打稻株3次,立即观察盆中灰飞虱数量)、田间中华绒螯蟹胃肠内容物检测,室内模拟中华绒螯蟹对灰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了体质量12~24 g中华绒螯蟹对田间灰飞虱的捕食作用机理,以及体质量规格、性别、短时饥饿对其捕食灰飞虱能力的影响。田间试验分为3组:单养水稻组、大眼幼体与水稻共养组和扣蟹与水稻共养组,每组4个平行。试验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对灰飞虱具有捕食效应,2种稻蟹养殖模式分别较无蟹田的田内害虫的数量降低53.05%和51.50%;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捕食能力极显著高于小规格(P<0.01);处于短时饥饿状态下的中华绒螯蟹捕食能力极显著高于饱食状态(P<0.01);雄蟹和雌蟹的捕食能力无明显差异。体质量增大、短时饥饿均能极显著增强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能力,3种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
    2025 Vol. 44 (2): 191-201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1592 KB)  ( 4 )
    202 多组中国南、北方海带品种杂交后代生长和光合效率的杂种优势评价
    宋桂文, 黄翔, 张娣, 颜雨, 金海平, 徐园园, 戴宏亮, 刘福利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18
    将南方海域的海带连杂1号、海嘉1号,北方海域的901、玉带1号、东方7号的雌、雄配子体在红光1600 lx(16L∶8D)、10 ℃的灭菌海水中添加终质量浓度为4 mg/L和0.4 mg/L 的N、P营养液,振荡培养,进行配子体克隆扩繁杂交和各品种自交。通过比较杂交子代的生长速率和抗高光能力,揭示不同亲本组合杂交的杂种优势特征,从光合生理的角度揭示海带高光耐受性杂种优势形成的机制,为耐高光品种培养奠定基础。结果显示,仅少数杂交组合子代表现出显著的超亲优势,大部分杂交子代在正常条件下生长速率呈现杂种中亲优势,表明杂交并不一定产生生长和抗逆性状的杂种优势。5~10 cm海带幼苗的极限生长光照度为13 600 lx。正、反交明显影响杂交子代的生长速率和抗高光能力,子代的生长速率和抗高光能力与其雌性亲本自交组更为接近。试验结果为海带杂交培育耐高光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2025 Vol. 44 (2): 202-211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2439 KB)  ( 1 )
    212 北方须鳅仔稚鱼发育观察及饥饿不可逆点的确定
    吴晨, 骆小年, 段友健, 李姣, 邢雨忻, 季辰跃, 李权森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97
    为探究北方须鳅仔稚鱼发育特点和最佳投喂时间,采用显微观察法系统观察了北方须鳅仔稚鱼形态发育,开展饥饿试验以研究饥饿对北方须鳅仔鱼形态发育、生长、消化道发育的影响,确定不可逆点。试验结果显示:水温16.2~20.0 ℃,根据卵黄囊、鳔和体色变化特征,将北方须鳅仔稚鱼发育分为卵黄囊期仔鱼(0~4日龄)、后期仔鱼(5~26日龄)和稚鱼期(27~44日龄);初孵仔鱼全长(4.09±0.11) mm,卵黄囊体积(0.1176±0.0304) mm3,3日龄仔鱼可开口摄食,5日龄卵黄囊消失,混合营养期3 d。27日龄鼓鳔明显,脊索末端开始弯曲,进入稚鱼期,44日龄与成鱼形态相似;饥饿仔鱼初次摄食率35%,最高摄食率90%(持续2 d),饥饿仔鱼活力下降,集群性减弱,贴边独游,肠道萎缩,未形成肠道褶皱,胃蛋白酶活性为(0.54±0.07) U/mL, 胰蛋白酶活性为(58.83±13.99) U/mL,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饥饿仔鱼6日龄全长出现负增长,7日龄开始大量死亡,10日龄全部死亡,饥饿不可逆点为7~8日龄,最佳投饵时间为3~4日龄。试验结果初步揭示了北方须鳅早期发育的基本特征,为其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及鱼苗投喂策略提供数据参考。
    2025 Vol. 44 (2): 212-222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7136 KB)  ( 5 )
    223 两种微藻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水质与生物膜菌群结构的影响
    吕丽斌, 刘超, 孙明珠, 徐爱玲, 宋志文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37
    为探究添加蛋白核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对凡纳滨对虾内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对虾生长以及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在水温26~28 ℃下,将挂膜亲水聚氨酯凝胶填料装入网袋后,按5%体积分数置于80 L玻璃缸中,人工海水盐度15,投放平均体长(0.8±0.1) cm的凡纳滨对虾稚虾64尾,每3 d分别添加10 mL蛋白核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对照组不添加藻类,每7 d清洗1次亲水聚氨酯凝胶填料,定期补水。84 d的养殖结果表明:添加微藻的蛋白核小球藻组和雨生红球藻组最终硝态氮和总磷质量浓度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3.0%、17.7%和6.3%、29.7%;在氨氮和亚硝态氮上存在差异,雨生红球藻降低了养殖系统氨氮和亚硝态氮质量浓度,而蛋白核小球藻试验组氨氮和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升高;添加微藻对对虾成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可以提高对虾体长、体质量、平均日生长率和饵料利用率,蛋白核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组对虾的体质量分别提高了15.0%和11.8%。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蛋白核小球藻组生物膜变形菌门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雨生红球藻组中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酸杆菌门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添加微藻养殖系统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而反硝化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
    2025 Vol. 44 (2): 223-234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14386 KB)  ( 8 )
    235 3种饵料微藻对马氏珠母贝生理代谢和碳氮收支的影响
    任鹏, 张兴志, 刘敬灿, 吕淑果, 王爱民, 刘春胜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06
    为明确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对马氏珠母贝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的影响,在水温(26.0±0.5) ℃下,将壳长(55.06±1.22) mm、湿质量(23.26±1.12) g的马氏珠母贝饲养在200 L砂滤海水的塑料桶中,投喂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每种藻类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2、4.4、6.6 mg/L(干质量),研究微藻种类和质量浓度交互作用下马氏珠母贝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排粪率及钙化率等生理代谢指标,以此计算马氏珠母贝的碳氮收支。试验结果显示: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显著影响马氏珠母贝摄食率[13.36~39.14 mg/(g·h)](P<0.05);球等鞭金藻组,马氏珠母贝摄食率随饵料质量浓度变化先升后降;其他两组则随饵料质量浓度升高而升高。饵料种类显著影响马氏珠母贝耗氧率和排氨率(P<0.05),其中亚心形扁藻组耗氧率较低[0.63~1.34 mg/(g·h)],牟氏角毛藻组排氨率较高[0.44~0.71 mg/(g·h)]。饵料种类和质量浓度显著影响马氏珠母贝生长碳收支,本试验条件下,生长碳占比随饵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相同饵料质量浓度条件下,生长碳占比为球等鞭金藻组>牟氏角毛藻组>亚心形扁藻组。低饵料质量浓度下(2.2 mg/L),马氏珠母贝排泄氮占比较高(36.75%~81.63%),生长氮占比较低(-26.91%~29.48%)。在饵料较高质量浓度下(4.4、6.6 mg/L),马氏珠母贝生长氮占比为球等鞭金藻组>亚心形扁藻组>牟氏角毛藻组。本试验量化了不同微藻种类及质量浓度下马氏珠母贝各生理代谢及碳氮收支参数,可为提升双壳贝类养殖技术及生态适应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2025 Vol. 44 (2): 235-243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1060 KB)  ( 5 )
    244 杂交三倍体泥鳅减数分裂相关基因Dmc1启动子甲基化分析
    马可馨, 李逸帆, 杨悦瑶, 李川, 郭文轩, 庄子昕, 王伟, 周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99
    为探究减数分裂特异重组酶1(Dmc1)在杂交三倍体泥鳅不育机制的重要作用,本试验克隆了杂交三倍体泥鳅(4n ♀ × 2n ♂)Dmc1基因,分析了Dmc1基因的理化性质和系统发育地位。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和逆转录PCR技术分析了泥鳅杂交三倍体子代及其亲本性腺组织中Dm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和表达量。结果显示,Dmc1基因全长3895 bp,开放阅读框为1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Dmc1蛋白的预测分子质量为37.85 ku,理论等电点为6.95。氨基酸多序列比对表明,泥鳅Dmc1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鲤形目鱼类Dmc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与节肢动物的相似性较低。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泥鳅与其他硬骨鱼类Dmc1聚于同一进化支。亚硫酸氢盐测序结果显示,四倍体母本、二倍体父本及三倍体子代Dmc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100%、80.0%及82.2%。三倍体雄性子代Dmc1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高于二倍体父本,Dmc1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二倍体父本;三倍体雌性子代Dmc1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低于四倍体母本,Dmc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四倍体母本。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可知,Dmc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发生率与其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986,P=0.014)。综上所述,在不同倍性泥鳅中Dmc1基因的表达量受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负调控作用,因此推测Dmc1基因的DNA甲基化发生率与三倍体泥鳅的减数分裂异常及低育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试验结果可为解析杂交三倍体泥鳅不育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025 Vol. 44 (2): 244-253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22069 KB)  ( 4 )
    254 乙酸钠添加对斜生栅藻处理紫菜加工废水效果的影响
    王红岩, 张怀, 姜厚权, 郭相旭, 赵普, 王欣淼, 郑世燕, 王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48
    为探究外加碳源对微藻处理紫菜加工废水效果的影响,选择斜生栅藻为试验对象,以乙酸钠为补充碳源,对比分析不同质量浓度(0、0.25、0.50、0.75、1.00、1.50 g/L)乙酸钠作用下斜生栅藻在紫菜加工废水中的生长情况及其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外源补充乙酸钠后废水的初始化学需氧量明显增加,但斜生栅藻对废水中的污染物仍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P<0.05)。培养5~7 d,乙酸钠作用下斜生栅藻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藻胆蛋白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81.97%、88.41%、94.10%和91.23%。培养结束后添加80 mg/L壳聚糖对斜生栅藻进行絮凝采收,化学需氧量的最高去除率可提高至91.43%(P<0.05)。培养7 d,斜生栅藻在1.50 g/L乙酸钠质量浓度下的生物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0.81 g/L和168.61 mg/g,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63.54%和1.06倍(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外源补充0.25~1.50 g/L乙酸钠条件下,斜生栅藻可在紫菜加工废水中积累更高的生物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同时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培养结束后添加适量壳聚糖进行絮凝可进一步提高化学需氧量去除率。
    2025 Vol. 44 (2): 254-263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5407 KB)  ( 1 )
    264 基于垂直水温的中国东海日本鲭生境适宜性分析
    倪泳一, 温健, 李宜锴, 余为, 吴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32
    日本鲭为海洋中上层重要的经济鱼种,探索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能为日本鲭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及1977—2015年2.5、25.0、50.0 m水层温度数据,计算东海日本鲭生境适宜性指数,对比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不同时期内东海日本鲭的生境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与各水层温度距平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冷期内,日本鲭渔场各水层温度距平值较高,适宜的温度范围较广,2.5 m和50.0 m水层适宜的温度面积比例明显高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期,2.5 m水层不适宜的温度面积比例明显低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期,各水层温度适宜性指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相较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暖期,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冷期内生境适宜性较高,适宜生境面积比例较高,不适宜生境面积比例较低,渔场的经度重心偏西,纬度重心偏北。研究表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冷暖位相转换显著地影响东海日本鲭的生境分布变动。
    2025 Vol. 44 (2): 264-273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8796 KB)  ( 1 )
    274 美人鱼发光杆菌抑菌中草药的筛选及应用试验
    梁一帆, 吴建绍, 李慧耀, 杨求华, 郭松林, 李昭杰, 林琪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74
    为筛选出可安全、高效防治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的中草药,采用MH培养基、2216E液体培养和抑菌圈法及改良微量二倍稀释法,将诃子、大黄、板蓝根、夏枯草、乌梅、黄柏、虎杖、秦皮、黄连、白芍、五倍子、赤芍、穿心莲、五味子、青蒿、金银花、白头翁、黄岑、石榴皮、大青叶等20种中草药粉碎过筛,取2 g药粉置于150 mL双蒸水浸泡30 min,大火煮沸,小火煮20 min,大火浓缩至20 mL,测定其对仿刺参源美人鱼发光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和筛选出的抑菌效果较好的中草药对体质量(0.40±0.15) g仿刺参的毒性,用筛选出的抑菌中草药拌饲投喂体质量(18.5±5.4) g的仿刺参28 d后,计算人工攻毒感染的相对保护率。试验结果显示,诃子、大黄、秦皮、黄连、五倍子、石榴皮等6种中草药水提物对仿刺参源美人鱼发光杆菌有抑菌效果。五倍子的抑菌和杀菌效果最强,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56 g/L和6.25 g/L;其次是石榴皮,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3.13 g/L和25 g/L;诃子、大黄、秦皮、黄连等中草药水提物的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分别为6.25~25.00 g/L,抑菌效果良好。3种中草药对仿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依次为:五倍子>诃子>石榴皮,诃子 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417、0.209、0.174、0.145 g/L,石榴皮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670、0.318、0.211、0.172 g/L。抗病力测试结果显示,对照组15 d累积死亡率为40%,第15天药物添加组相对保护率依次为3%添加组>1%添加组>5%添加组,分别为92.0%、75.0%和58.4%。试验结果表明,石榴皮可以显著提高仿刺参抗病力,以3%添加量的投喂效果最佳。
    2025 Vol. 44 (2): 274-283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5013 KB)  ( 4 )
    284 长三角地区水产养殖尾水污染特征及处理效果
    朱泽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06
    为科学评价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吴江区、青浦区、嘉善县)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污染特征和尾水处理系统处理效果,使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聚类分析对2022年11—12月(冬季)和2023年6—8月(夏季)示范区46座淡水养殖场养殖期间水质和其中30座尾水处理系统治理效果进行监测分析。调查发现,示范区淡水池塘养殖尾水中的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80±1.53)、(0.49±0.33) mg/L和(18.97±17.81) mg/L。夏季和冬季调查尾水达标率分别为58.70%和82.61%。罗氏沼虾(水质标识指数均值6.8)尾水污染最严重,大口黑鲈(水质标识指数均值6.4)次之,中华绒螯蟹(水质标识指数均值4.2)尾水污染最轻微。本调查中,尾水净化设施对养殖尾水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几乎全部满足排放标准,对养殖尾水中的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去除率分别为(49.02±17.38)%、(34.50±21.15)%和(39.93±23.58)%。调查结果可为示范区主要养殖品种进行有针对性的尾水处理设施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以减少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并提高净化效果。
    2025 Vol. 44 (2): 284-294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16625 KB)  ( 8 )
    295 大口黑鲈稚鱼赖氨酸需求量研究
    朱喜锋, 李诗洋, 胡俊茹, 梁浩辉, 黄燕华, 周萌, 王国霞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30
    为探究饲料赖氨酸水平对大口黑鲈稚鱼生长性能、消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水温25~30 ℃下,将初始均质量约为0.07 g的大口黑鲈放入75 L的尼龙网箱中,饲养在室外养殖系统30 d,每箱120尾,分别饲喂6种赖氨酸水平为1.31%、1.97%、2.64%、3.30%、3.97%和4.63%的等氮等能饲料,试验结束后测量各试验组大口黑鲈稚鱼的生长、消化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赖氨酸水平1.31%和1.97%组大口黑鲈的存活率最低(P<0.05),随着饲料赖氨酸水平增加,试验鱼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后降,并在2.64%组达到最大值;赖氨酸水平2.64%组试验鱼胰蛋白酶活性、肠道绒毛高度、肌层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达到最高值;各组鱼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赖氨酸水平3.97%组达到最大值。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在此试验条件下大口黑鲈稚鱼赖氨酸需求量为2.65%,占饲料蛋白的5.19%。
    2025 Vol. 44 (2): 295-302 [摘要] ( 29 ) HTML (1 KB)  PDF (2422 KB)  ( 6 )
    303 不同生长速率单环刺螠幼体肠道菌群差异分析
    董浩淼, 王方轶, 徐栋, 焦绪栋, 王维忠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45
    为探明单环刺螠生长速率差异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停食24 h后在同一培育池内随机选择3块100 cm2底质区域采集单环刺螠样本,体质量大于700 mg的个体为快速生长组,体质量小于300 mg的为慢速生长组,各组随机取9尾,经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麻醉后无菌解剖取肠道,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慢速生长组肠道内菌群种类多于快速生长组;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是其肠道内优势菌门;快速生长组中罗尔斯通氏菌属相对丰度最高,显著高于慢速生长组,而慢速生长组中肝原体念珠菌属所占比例最大,显著高于快速生长组。LEfSe分析表明:快速生长组中含较多的假单胞菌属,推测有促进生长作用;慢速生长组中存在更多的肝原体念珠菌属,或是其生长速率过慢的标志属。功能预测显示,快速生长组中参与细胞过程和信号转导功能的菌群丰度显著高于慢速生长组,而在慢速生长组中参与细胞生长与死亡功能的群体占明显优势。试验结果表明,单环刺螠的生长速率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分析可为单环刺螠健康繁育和高效养成提供理论指导。
    2025 Vol. 44 (2): 303-312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9824 KB)  ( 4 )
    313 柞蚕免疫蛹粉对中间球海胆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陈星合, 贾心悦, 温志新, 李亚洁, 王冬, 都兴范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3092
    为探究柞蚕免疫蛹粉对中间球海胆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在水温(19.0±0.1) ℃下,将初始体质量(26.7±0.2) g/个的中间球海胆饲养于97 L水槽中,每缸30个,投喂添加0%(对照组)、0.5%、1.0%和2.0%柞蚕免疫蛹粉的饲料,饲养60 d,试验结束时测定生长性能和体腔液中免疫指标。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0.5%和1.0%柞蚕免疫蛹粉组中间球海胆的特定生长率和壳径增长率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添加柞蚕免疫蛹粉各组中间球海胆的性腺指数均显著提高(P<0.05);1.0%柞蚕免疫蛹粉组中间球海胆性腺中鲜味氨基酸总量比对照组提高5.4%,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含量提高10%以上;添加柞蚕免疫蛹粉各组体腔液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0.5%柞蚕免疫蛹粉组中间球海胆性腺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0.5%~1.0%的柞蚕免疫蛹粉可以促进中间球海胆的生长,同时提高其免疫力,为其在海胆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5 Vol. 44 (2): 313-319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1354 KB)  ( 6 )
            综述与专论
    320 滤食性贝类对饵料微藻摄食选择性研究进展
    宋广军, 宋伦, 刘印, 王昆, 李楠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05
    2025 Vol. 44 (2): 320-326 [摘要] ( 55 ) HTML (1 KB)  PDF (1000 KB)  ( 24 )
    327 菌藻共生生物膜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则伍各, 李铁军, 乔玲, 袁涛, 郭远明, 任成喆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75
    2025 Vol. 44 (2): 327-340 [摘要] ( 41 ) HTML (1 KB)  PDF (2437 KB)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