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1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2-25 |
|
|
|
|
|
|
|
63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与横向流动试纸条法快速检测鳗利斯顿氏菌的研究 |
|
 |
董培培,李长红,丁文超,陈炯,史雨红,黎昊雁,李明云 |
|
|
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横向流动试纸条技术(Lateral flow dipstick,LFD),建立一种鳗利斯顿氏菌快速检测方法.针对鳗利斯顿氏菌金属蛋白酶基因设计一套特异性引物及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探针,结合生物素标记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扩增反应和横向流动试纸条技术对鳗利斯顿氏菌进行检测;比较LAMP-AGE,LAMP-LFD和PCR-AGE的灵敏度;选取4株鳗利斯顿氏菌和6株非鳗利斯顿氏菌验证LAMP-LFD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应用LAMP-LFD,能在30 min内完成鳗利斯顿氏菌的检测;LAMP-LFD检测的灵敏度为7.7cfu/ml,LAMP-AGE和PCR-AGE检测的灵敏度均为77cfu/ml; 4株鳗利斯顿氏菌均呈阳性反应,其他6株非鳗利斯顿氏菌均为阴性.应用LAMP-LFD检测鳗利斯顿氏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且操作安全、简便、快捷. |
|
|
2011 Vol. 30 (2): 63-68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520 KB)
(
402
) |
|
|
|
69 |
黄颡鱼"裂头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
|
 |
陈飞鹏,宋青春,陈秀敏,张辉,宫春光,张兴华 |
|
|
应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对患"裂头病"黄颡鱼的肝脏、脾脏、肾脏、胃、肠道、脑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各主要器官均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肝中央静脉扩张,并有充血现象,肝细胞界限模糊不清,形状消失、变性,并发生肝实质组织溶解、消失.脾脏内有大量的含铁血黄素沉积.肾脏的实质细胞大量坏死,肾小球出现崩解、碎裂、溶解消失现象,近曲小管、远曲小管界限模糊,肾小管的上皮细胞肿胀,排列紊乱,管腔变窄、闭塞.胃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变性、坏死,胃黏膜大量脱落于胃腔中,胃腺细胞界限模糊、排列紊乱,胃腺管腔缩小,甚至消失.肠道上皮中有大量杯状细胞.脑组织出现弥散性出血,脑血管充血、出现大量的单核细胞. |
|
|
2011 Vol. 30 (2): 69-73
[摘要]
(
51 )
HTML
(0 KB)
PDF
(623 KB)
(
452
) |
|
|
|
74 |
一株反硝化聚磷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
|
 |
郑宗林,唐敏,何文平,向磊,刘鸿艳,刘波 |
|
|
通过建立的一种简单的反硝化聚磷菌筛选方法,获得一株源自池塘底泥的反硝化聚磷菌RC11,利用细菌自动分析鉴定仪等方法对其进行种属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C11具有合成聚β-羟基丁酸和多聚磷酸盐的能力,硝酸盐还原阳性;在好氧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如乙酸、蛋白胨)氧化产能,吸收培养基中的磷酸盐合成多聚磷酸盐;能够利用硝酸盐进行反硝化聚磷,但在高浓度亚硝酸盐存在时,则表现为释磷;硝酸盐和乙酸钠同时存在于培养基中时,也出现缓慢的吸磷现象.经鉴定,菌株RC11属假单胞菌属细菌. |
|
|
2011 Vol. 30 (2): 74-78
[摘要]
(
44 )
HTML
(0 KB)
PDF
(400 KB)
(
210
) |
|
|
|
83 |
哲罗鱼流水池养殖试验 |
|
 |
向伟,曹恭 |
|
|
2007年8月5日至2009年12月1日进行了流水池塘哲罗鱼无公害商品鱼规模化养殖试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定期进行生长测定.水温7.8~13.0℃,平均全长3.5 cm、体质量2.0 g/尾的哲罗鱼鱼苗经330d饲养,平均体质量68g/尾,成活率82.4%;平均体质量68g/尾的哲罗鱼鱼种经516d 饲养,平均体质量840g/尾,成活率76.3%,平均单产57.5 kg/m3, |
|
|
2011 Vol. 30 (2): 83-86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251 KB)
(
230
) |
|
|
|
87 |
赤潮对引发赤潮藻类的种群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
 |
蔡建堤,贾光风,王旭,田雨,张书颖,贺凌 |
|
|
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种群数量一直较大,经常发生赤潮的藻类,种群会不稳定,藻类种群会发生衰退概率增大;藻类种群数量一直较小的藻类,偶尔发生赤潮,也会发生种群衰退概率增大.赤潮是藻类种群大量繁殖的结果,而经常发生赤潮又使藻类种群衰退概率增大,繁殖和衰退是矛盾的统一体,因此种群的更替是赤潮普遍的现象. |
|
|
2011 Vol. 30 (2): 87-90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277 KB)
(
226
) |
|
|
|
91 |
鄱阳湖不同生长阶段短领鲚生化成分和能量的变化 |
|
 |
范海霞,吴志强,胡茂林 |
|
|
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逐月采集短短颌鲚样本,分析其不同体质量的生化成分和能量变化.结果表明,短颌鲚水分含量为77.03%~79.88%,粗灰分为2.75%~3.06%,粗脂肪为3.79%~4.29%,粗蛋白为13.11%~15.15%,能量含量为6.44~6.77J/mg.随着体质量不断的增加,鱼体水分含量依次降低,灰分变化微小,脂肪、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依次升高,脂肪含量在5个生长阶段差异不显著(P>0.05).呈味氨基酸含量与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39.36%~41.17%,在不同生长阶段中差异不显著(P>0.05). |
|
|
2011 Vol. 30 (2): 91-93
[摘要]
(
45 )
HTML
(0 KB)
PDF
(233 KB)
(
322
) |
|
|
|
98 |
乳酸杆菌和β-葡聚糖合用对鲫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
 |
朱雨蕾,尹军霞,沈国娟 |
|
|
给平均体长(13±1) cm的鲫鱼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添加乳酸杆菌饲料(乳酸杆菌组)、添加β-葡聚糖饲料(β-葡聚糖组)、添加乳酸杆菌+β-葡聚糖复合饲料(复合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乳酸杆菌35d,淀粉酶活性为对照组的1.81倍;β-葡聚糖对鲫鱼肠道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短期内不明显,长期效果显著;乳酸杆菌和β-葡聚糖联合投喂,淀粉酶活性是单独投喂乳酸杆菌的1.89倍.投喂乳酸杆菌35d,蛋白酶活性为对照组的1.32倍;β-葡聚糖对鲫鱼肠道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乳酸杆菌和β-葡聚糖均能提高鲫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效果相当,两者联合作用对鲫鱼肠道脂肪酶活性的增强作用比单独使用效果显著.β-葡聚糖和乳酸杆菌能提高鲫鱼对饲料的利用率和成活率,促进鲫鱼生长,β-葡聚糖和乳酸杆菌联合对鲫鱼的生长和成活的促进作用较单独使用有效. |
|
|
2011 Vol. 30 (2): 98-101
[摘要]
(
50 )
HTML
(0 KB)
PDF
(269 KB)
(
242
) |
|
|
|
107 |
胰蛋白酶水解虾头壳制备钙结合肽的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
|
 |
任丽娥,黄光荣,蒋家新,屈莉君 |
|
|
在单因素试验研究时间、底物浓度、pH,酶浓度和温度对蛋白水解度和酶解液中可溶性钙含量的影响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酶水解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10%,pH 7.4,温度50℃,酶添加量1.39%,水解5h.在此条件下,酶解液水解度为29.0%,可溶性钙含量为176.4 mg/ml,水解液经凝胶色谱法测定其分子量集中在1~5 ku之间. |
|
|
2011 Vol. 30 (2): 107-111
[摘要]
(
53 )
HTML
(0 KB)
PDF
(324 KB)
(
286
) |
|
|
|
112 |
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衰减研究 |
|
 |
黄金田,熊勇君,吴林坤,郑浩,钱伟,丁涛,张敬友,柯家法,张扬,吕富 |
|
|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不同养殖条件下恩诺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休药25d后,各组试验螯体内恩诺沙星的残留均低于日本规定的残留限量标准(10μg/kg),太湖开放型水域中试验蟹体内恩诺沙星的残留低于仪器的检测限;各组试验蟹体内恩诺沙星残留衰减消除速率总体表现为,室外开放水域中的消除速率快于室内条件;28℃条件下消除速率快于22℃;V期幼蟹的衰减消除速率快于扣蟹. |
|
|
2011 Vol. 30 (2): 112-114
[摘要]
(
66 )
HTML
(0 KB)
PDF
(232 KB)
(
310
) |
|
|
|
115 |
温度和pH对马氏珠母贝肝胰脏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
|
 |
李俊辉,王庆恒,杜晓东,张善发 |
|
|
2006年4月,从湛江市流沙港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中挑选黄壳色个体为亲本.繁殖黄壳色选系F1.2007年10月,在黄壳色选系F1随机取样,分析了温度和pH对马氏珠母贝肝胰脏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为15~50℃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40℃;温度为15~75℃时,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5℃.不同pH范围内,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最适pH值分别为7.0和5.5,蛋白酶最适pH值为2.5和5.0.马氏珠母贝体内消化酶活力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 |
|
|
2011 Vol. 30 (2): 115-117
[摘要]
(
85 )
HTML
(0 KB)
PDF
(236 KB)
(
23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