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3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175 凡纳滨对虾LvML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刘洪涛, 汪坤, 杨明秋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82
    髓样分化蛋白2相关脂质识别(ML)蛋白是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与脂质代谢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的一类蛋白。克隆凡纳滨对虾1个新的ML基因cDNA全序列,命名为LvML1,包含254 bp 的5'非编码区、913 bp的3'非编码区和462 bp的开放阅读框,开放阅读框共编码153个氨基酸。LvML1蛋白具有7个半胱氨酸残基,预测可形成3对二硫键,且具有1个典型ML家族结构域。多重序列对比发现,ML结构域和半胱氨酸残基位置均相对保守。系统进化显示,LvML1蛋白与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美洲螯龙虾等甲壳动物的ML蛋白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vML1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心脏中表达量最高。发育表达结果显示,LvML1基因自无节幼体期已有表达,在变态至溞状幼体期、糠虾幼体期及仔虾的每次转换均上调表达,表明其参与了对虾幼体的发育过程。十足目虹彩病毒1人工感染24 h后,LvML1基因在肝胰腺和鳃中表达量下降,差异极显著(P<0.01 ),说明其参与了对虾抗病毒的先天免疫过程。本试验结果可为了解凡纳滨对虾ML蛋白家族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对虾先天免疫和幼体发育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基础资料。
    2023 Vol. 42 (2): 175-184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3729 KB)  ( 134 )
    185 异育银鲫血清蛋白质图谱的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皮乔木, 王倩楠, 刘有华, 王伟霞, 安贤惠, 李福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36
    异育银鲫是国内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近年来,其病害问题日趋严重,极大影响了养殖效益。鱼类在感染病害后,可引起血清中某些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因此通过筛选某些特异蛋白质,将其作为生物标记物,有助于鱼类病害的识别及防治。利用蓝绿温和胶电泳结合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异育银鲫血清蛋白质进行分离和鉴定,共鉴定成功721个血清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补体和凝血级联、代谢途径以及细菌感染途径等。本试验鉴定出多种非特异性免疫相关蛋白质,其中包含C3蛋白和α2-巨球蛋白,基于强度的绝对蛋白质定量分析表明,不同种类的补体C3蛋白和α2-巨球蛋白具有不同的表达量。部分潜在的血清标记物如血清转铁蛋白、肌酸激酶、α2-烯醇化酶以及补体因子Hf等在血清中均被成功鉴定。本试验结果可为异育银鲫血清蛋白质功能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血清标记物筛选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对于鱼类的疾病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23 Vol. 42 (2): 185-194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2442 KB)  ( 89 )
    195 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对鲸豚类误捕的影响分析
    路思琪, 戴小杰, 高春霞, 李俊谊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49
    鲸豚类是中西部太平洋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近年来,金枪鱼围网渔业对鲸豚类的误捕是海洋哺乳动物保护中最令人关注的热点之一。为探讨自由鱼群和人工集鱼装置作业对鲸豚类误捕的影响,提出对鲸豚类保护的建议,笔者根据2016—2019年我国金枪鱼围网渔业在中西部太平洋海域(N 10°~S 13°, E 144°~W 149°)的生产数据,探讨自由鱼群和人工集鱼装置2种作业方式在不同区域、时间段、月份和年份下对鲸豚类误捕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西部太平洋鲸豚类的误捕主要发生在基里巴斯专属经济区;不同时间段下,自由鱼群作业下误捕鲸豚类分布较平均,且差异不显著(P>0.05),人工集鱼装置作业下误捕鲸豚类主要集中在16:00—19:00,差异显著(P<0.05);1、7月和11月的鲸豚类误捕量较高,且自由鱼群和人工集鱼装置作业下不同月份鲸豚类误捕均差异不显著(P>0.05);自由鱼群和人工集鱼装置作业造成的鲸豚类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3.04%和33.33%,2种作业方式对鲸豚类死亡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物种误捕死亡率受2种作业方式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中西部太平洋鲸豚类养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2023 Vol. 42 (2): 195-205 [摘要] ( 75 ) HTML (1 KB)  PDF (4230 KB)  ( 67 )
    206 5种渔药对生物絮团去除氨氮效果影响的初步研究
    罗国芝, 吴慧芳, 郝亚宁, 姚妙兰, 谭洪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022
    为探究添加渔药是否会影响生物絮团氨氮去除能力,在淡水生物絮团反应器中加入常用剂量的氟苯尼考(0.45 mg/L)、多西环素(1.5 mg/L)、磺胺间甲氧嘧啶(4.8 mg/L)、磺胺嘧啶(4.5 mg/L)和恩诺沙星(15 mg/L)5种常用渔药,分析生物絮团去除20 mg/L氨氮过程中的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的质量浓度变化,比较各试验组中的菌群结构。试验结果显示:5种渔药在设定剂量条件下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无显著影响,添加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的反应器中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和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和恩诺沙星的反应器中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添加磺胺间甲氧嘧啶、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的反应器中多样性指数和丰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磺胺嘧啶和恩诺沙星的反应器中菌群多样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物种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种渔药中,15 mg/L恩诺沙星对菌群结构的影响最明显,其次为1.5 mg/L多西环素和0.45 mg/L氟苯尼考,4.8 mg/L磺胺间甲氧嘧啶和4.5 mg/L磺胺嘧啶则影响最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物絮凝养殖水体中使用0.45 mg/L氟苯尼考和1.5 mg/L多西环素时需要考虑其可能造成的亚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2023 Vol. 42 (2): 206-213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7099 KB)  ( 41 )
    214 低氧对鲂鲌杂交种F3鳃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陈松林, 林欣, 郑国栋, 邹曙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05
    向常氧[溶解氧质量浓度(7.19±0.23) mg/L]水中充入氮气或空气对鲂鲌杂交种(团头鲂♀×翘嘴鲌♂)F3 进行低氧[溶解氧质量浓度(1.04±0.12) mg/L]及复氧[溶解氧质量浓度(7.16 ±0.20 ) mg/L]处理,取常氧、低氧12 h、低氧24 h、低氧72 h及复氧24 h的鲂鲌杂交种F3 鳃组织,并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染色、抗氧化酶活性测定、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探究鲂鲌杂交种F3 鳃组织对低氧的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低氧处理72 h后,鲂鲌杂交种F3 的鳃组织层间细胞团宽度和鳃小片长度分别为(42.42±4.76) μm、(109.09±8.96) μm,鳃组织与水的接触面积较常氧显著增加;低氧胁迫显著降低了鲂鲌杂交种F3 鳃组织黏液细胞的密度,鳃组织分泌黏液减少;低氧胁迫下,鲂鲌杂交种F3 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在处理72 h时最大,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处理24 h时活性最大;低氧胁迫显著改变了鳃组织中caspase-3、Bcl-2的mRNA表达水平,但趋势各有不同,在低氧处理72 h组,caspase-3的mRNA表达量最大而Bcl-2的mRNA表达量最小;复氧处理24 h,鳃组织的各项生理生化水平指标及结构形态均有所恢复。综上,低氧环境会显著影响鲂鲌杂交种F3 鳃组织的形态结构、黏液分泌功能和抗氧化酶活性,但并未完全破坏其自我调节能力。
    2023 Vol. 42 (2): 214-221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2914 KB)  ( 188 )
    222 稀有鮈鲫Foxo3a、Foxo3b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钱佳铭, 闵倩雯, 董然然, 曾圣, 张显波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94
    利用RACE技术自稀有鮈鲫的卵巢中克隆叉头蛋白O3a(Foxo3a)、叉头蛋白O3b(Foxo3b)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采用RT-PCR、qRT-PCR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其组织分布、时序表达、细胞定位和雷帕霉素处理后的表达。结果显示,Foxo3a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2562 bp,包括242 bp的5'端非编码区、367 bp的3'端非编码区、1953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50个氨基酸;Foxo3b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2804 bp,包括470 bp的5'端非编码区、375 bp的3'端非编码区、195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52个氨基酸。Foxo3a基因只在脑和卵巢中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不表达;Foxo3b基因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脑和卵巢中的表达量较高。随着卵巢的发育,Foxo3a基因表达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Foxo3b基因表达量未出现显著变化。原位杂交结果显示,Foxo3a、Foxo3b基因定位于卵巢Ⅱ、Ⅲ、Ⅳ时相的生殖细胞和滤泡细胞中。雷帕霉素处理影响了卵巢中Foxo3a基因的表达,对Foxo3b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oxo3a和Foxo3b基因可能在稀有鮈鲫卵子发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2023 Vol. 42 (2): 222-232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11328 KB)  ( 55 )
    233 厚唇裂腹鱼性腺发育周期及血清中性激素含量变化
    赵贺, 赵年桦, 李丽, 强壮, 聂竹兰, 魏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77
    为探明厚唇裂腹鱼的精巢、卵巢周年发育及血清中性激素含量的变化,2020年8月—2021年8月,每月在克孜勒河采样,获得样本共计194尾,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其精巢和卵巢进行观察,以耳石为鉴定材料对厚唇裂腹鱼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进行研究,选取成熟鱼卵描绘卵径分布判断其产卵类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厚唇裂腹鱼各发育周期的雌二醇和睾酮的质量浓度。试验结果显示:厚唇裂腹鱼精巢和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雄鱼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2龄,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3龄,精巢发育早于卵巢;厚唇裂腹鱼产卵期在3—5月,卵粒的数量百分比在直径2.9~<3.1 mm时出现峰值,产卵后的Ⅵ期卵巢中极少存在成熟的卵粒,判断其产卵类型为完全同步产卵类型;雌鱼与雄鱼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的质量浓度均在Ⅴ期时达到最高。厚唇裂腹鱼属于完全同步产卵类型,性腺于2017年3—5月发育成熟并产卵,雌二醇和睾酮的质量浓度在厚唇裂腹鱼繁殖期间显著增加。
    2023 Vol. 42 (2): 233-240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6597 KB)  ( 86 )
    241 光谱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卢宏博, 刘鹰, 沈旭芳, 王佳, 周慧婷, 姜洁明, 李泽群, 刘奇, 闫红伟, 孙群汶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01
    为探究光谱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在5种不同光谱(蓝光、绿光、红光、白光、黄光)条件下对其受精卵进行孵化和饲育共90 d。试验结束后对各组幼鱼体长进行测定,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绿光组、黄光组和白光组的幼鱼体长显著高于蓝光组和红光组(P<0.05),且幼鱼存活率蓝光组>红光组>黄光组>白光组>绿光组。以相似度为97%的聚类分析显示,蓝光组、绿光组、红光组、白光组和黄光组的红鳍东方鲀肠道微生物的运算分类单元数分别为631、508、530、513、418个,共有运算分类单元数87个,特有运算分类单元数为0,但蓝光组和红光组共有的运算分类单元数为13。蓝光组Ace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黄光组(P<0.05),即蓝光组的微生物菌群的丰富度最大,黄光组最小。蓝光组和红光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绿光组和黄光组(P<0.05),即蓝光组和红光组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大于绿光组和黄光组。属水平肠道菌群分布显示,弓形杆菌属、弧菌属、支原体等为红鳍东方鲀幼鱼肠道主要菌属,其中弓形杆菌属是肠道微生物中的绝对优势菌属。综上认为,光谱能影响红鳍东方鲀的生长,且光谱对幼鱼肠道微生物的稳态有微调节效应,但对幼鱼的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
    2023 Vol. 42 (2): 241-249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2874 KB)  ( 285 )
    250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色杜氏藻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
    戴梦一, 张晶, 徐仰仓, 张福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44
    绿色杜氏藻耐盐性极强,可在5.5 mol/L饱和盐溶液中存活,细胞物质组成丰富,可作水产开口饵料及保健食品。本试验以绿色杜氏藻为材料,以Walne人工海水培养基作为培养底物,对比不同质量浓度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3-乙酸和人工合成类生长调节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作为微藻培养添加剂对绿色杜氏藻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培养期末,吲哚-3-乙酸和2,4-二氯苯氧乙酸最佳施用质量浓度分别为0.20、0.05 mg/L,细胞密度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20.74%、9.37% ,收获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25倍、1.09倍,该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提升(P<0.05);培养期末,光合速率随生长调节剂质量浓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呼吸速率均有提升;培养期末,0.2 mg/L吲哚-3-乙酸作用下胞外多糖含量相比对照组提升33.00%,0.05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作用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相比对照组提升了43.21%,0.02 mg/L吲哚-3-乙酸作用下甘油含量相比对照组提升了68.11% ;0.20 mg/L吲哚-3-乙酸、0.50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作用下总脂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46.16%和53.25%,油脂产率分别提升至对照组的1.46及1.54倍。从经济成本及生态可行性考虑,0.20 mg/L的吲哚-3-乙酸更适宜作为绿色杜氏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2023 Vol. 42 (2): 250-259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1385 KB)  ( 192 )
    260 渤海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动
    胥延钊, 单秀娟, 滕广亮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00
    基于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3个季节的渤海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动。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96种游泳动物,其中鱼类55种、甲壳类37种、头足类4种。各季节优势种物种数为2~5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500),春季优势种为口虾蛄和脊腹褐虾,夏季优势种为鳀、口虾蛄、矛尾虾虎鱼、枪乌贼和葛氏长臂虾,冬季优势种为脊腹褐虾、矛尾虾虎鱼、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斑尾刺虾虎鱼。游泳动物相对丰度在春季最小,为244尾/h,夏季最大,为11 391尾/h;相对生物量在春季最小,为1.56 kg/h,夏季最大,为38.57 kg/h。从春季到冬季,渔获物相对丰度和相对生物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61~4.99,春季最高,冬季最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为1.83~2.40,冬季最低,春季最高;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49~0.59,冬季最低,春季最高。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表明,渤海各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并无明显季节变动。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渤海春、夏、冬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主要由鳀、枪乌贼和口虾蛄资源量季节变动所致。
    2023 Vol. 42 (2): 260-267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1365 KB)  ( 124 )
    268 1株大黄鱼源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潘苑霞, 王文基, 陈庆涛, 呼高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41
    近年来由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水产动物引发的病害频繁发生,严重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手段自人工饲养发病的大黄鱼肝脏内分离到1株疑似致病菌KPLYC2,并进行鉴定,通过回归感染试验发现,分离株KPLYC2可引起与自然发病大黄鱼相似的症状及致其死亡,分离株KPLYC2对大黄鱼的半数致死密度为6.8×106 cfu/mL,而且可引起大黄鱼的肝脏、肾脏和脾脏发生明显组织病理性损伤。分离株KPLYC2还可感染小鼠引发全身多系统性病理损伤。经过生理生化特征检测及16S rRNA序列分析和构建进化树发现,分离株KPLYC2与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相似度超过99%,因此将分离株KPLYC2鉴定为肺炎克雷伯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KPLYC2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和四环素等不敏感。笔者首次自大黄鱼体内分离出1株肺炎克雷伯菌并研究其致病性和耐药性,获得的数据将对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3 Vol. 42 (2): 268-278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4517 KB)  ( 72 )
    279 野生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祝斐, 徐大凤, 贾超峰, 孟乾, 高波, 孙瑞健, 张志勇, 张志伟, 陈淑吟, 吴国均, 沙士兵, 於明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67
    经过多代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和选育后,为查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斑尾刺虾虎鱼营养成分和品质变化,试验选择驯养F3 代斑尾刺虾虎鱼肌肉开展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驯养的斑尾刺虾虎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1),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5),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方面:两者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39.47%)>野生斑尾刺虾虎鱼(31.7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73.65)>野生斑尾刺虾虎鱼(66.76 )。脂肪酸方面:驯养斑尾刺虾虎鱼中共检测到25种脂肪酸,而野生为24种;驯养和野生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脂肪酸中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9.58%和40.91%;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显著高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低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n-3和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不同,野生斑尾刺虾虎鱼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野生斑尾刺虾虎鱼显著低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综上所述,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营养价值较高,肉质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饲料中可适当添加n-3系列多不饱脂肪酸,从而改善斑尾刺虾虎鱼肉质和营养价值。
    2023 Vol. 42 (2): 279-287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1001 KB)  ( 48 )
    288 亚东鲑细菌性鳃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孙帅杰, 周建设, 王万良, 陈美群, 张驰, 李明, 扎西拉姆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52
    2020年9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某养殖基地的亚东鲑出现鳃病症状,主要临床症状为鳃盖打开、鳃丝充血、病鱼离群及呼吸困难。为探究此次疾病的病因,寻找其治疗方法,自患有鳃病症状的亚东鲑鳃组织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YDX-1,采用常规细菌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和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对此株优势菌进行鉴定,同时查明菌株YDX-1的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DX-1为革兰氏阴性菌,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其与杀鲑气单胞菌聚为一支,相似度达99%以上,结合该菌的形态学特征、生化特性和测序鉴定结果,综合鉴定菌株YDX-1为杀鲑气单胞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发现,杀鲑气单胞菌YDX-1对亚东鲑的致死率较高,且该菌具有传染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杀鲑气单胞菌YDX-1对使用的6类(21种)药物普遍敏感,仅对复方新诺明中介。试验结果对西藏地区亚东鲑细菌性鳃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2023 Vol. 42 (2): 288-295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2336 KB)  ( 107 )
    296 不同环境因素对虾肝肠胞虫感染脊尾白虾的影响研究
    段健诚, 胡吉卉, 穆金鑫, 邓高威, 高威, 牟华, 张庆起, 高焕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80
    虾肝肠胞虫的传播与宿主体质和水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性。温度、盐度、氨氮含量等环境因子是养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盐度对脊尾白虾的特定生长率和非特异性免疫会有较大的影响。本试验以脊尾白虾为对象,设计温度(22、24、26 ℃)、盐度(20、24、28)和氨氮质量浓度(2、4、6 mg/L)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通过为期10 d的人工感染试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虾肝肠胞虫载量,探讨温度、盐度、氨氮质量浓度3种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下对虾肝肠胞虫传播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条件下脊尾白虾体内虾肝肠胞虫载量均显著上升(P<0.05),环境因素对虾肝肠胞虫在脊尾白虾体内传播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度、氨氮质量浓度、盐度。最适传播条件为温度24 ℃、氨氮质量浓度2 mg/L和盐度28,不适条件为温度26 ℃、氨氮4 mg/L和盐度20。笔者探明了虾肝肠胞虫传播环境条件,试验结果可为海水养殖中虾肝肠胞虫病害的防控提供数据参考。
    2023 Vol. 42 (2): 296-302 [摘要] ( 67 ) HTML (1 KB)  PDF (1124 KB)  ( 102 )
    303 鸢乌贼角质颚形态识别与重建
    力清影, 刘必林, 欧利国, 顾心雨, 储莫闲, 卜心宇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058
    鸢乌贼是一种资源丰富的大洋性头足类动物,了解其种群结构有利于渔业资源的评估和管理。角质颚作为硬组织是鸢乌贼种群判别的良好材料,据此利用中东太平洋、西北印度洋和东印度洋采集的161尾鸢乌贼样本,对上、下角质颚的三视图形态进行傅里叶分析和判别。首先将上、下角质颚的三视图外部轮廓通过软件转化为20组傅里叶谐值,然后对各视图进行轮廓重构,最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及逐步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上颚侧视、腹视、口视,下颚侧视、腹视、口视图形态轮廓傅里叶谐值前2个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67.4%、70.8%、65.8%、80.7%、63.0%、57.8%;判别分析结果显示,3海区上颚侧视、腹视、口视,下颚侧视、腹视、口视图的交互检验判别分析成功率分别为87.0% 、82.6%、83.2%、85.7%、88.8%、72.0%;傅里叶分析重建的角质颚轮廓图可以反映3海区鸢乌贼种群间的差异。因此研究认为,基于傅里叶变换对上、下角质颚三视图的轮廓形态分析可以识别鸢乌贼地理种群,并且利用三视图识别可以提升种群判别正确率。
    2023 Vol. 42 (2): 303-312 [摘要] ( 63 ) HTML (1 KB)  PDF (3305 KB)  ( 102 )
    313 鳜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张双明, 姜姿妍, 张紫瑞, 汤环宇, 朱鑫海, 周一凡, 姜群, 张晓君, 高晓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14
    2019年江苏扬州某养殖场鳜出现大量死亡,临床症状表现为体表溃疡、鳃丝腐烂等,解剖发现肝脏出血。为查明鳜死亡病因,自濒死鳜分离到优势生长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进行分离菌的种属鉴定,同时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毒力基因检测确定其致病性,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鳜大量死亡的病原菌株SN1为类志贺邻单胞菌,其对鳜的半数致死密度为1.05×105 cfu/mL;类志贺邻单胞菌SN1携带astA、astB、astD、astE、actP、aphA等6个毒力相关基因;类志贺邻单胞菌SN1对青霉素G和克林霉素2种药物耐药,对哌拉西林、苯唑西林和麦迪霉素等6种药物中介,对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等26种药物敏感。本试验结果可为类志贺邻单胞菌引起鳜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3 Vol. 42 (2): 313-320 [摘要] ( 68 ) HTML (1 KB)  PDF (2433 KB)  ( 130 )
            综述与专论
    321 微生物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进展
    孙永欣, 田斌, 任同军, 刘宪杰, 王庆志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12
    2023 Vol. 42 (2): 321-330 [摘要] ( 147 ) HTML (1 KB)  PDF (1026 KB)  ( 136 )
    331 活鱼应激反应观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袁圆玥, 岑剑伟, 李来好, 杨贤庆, 黄卉, 魏涯, 郝淑贤, 赵永强, 王悦齐, 林织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170
    2023 Vol. 42 (2): 331-338 [摘要] ( 110 ) HTML (1 KB)  PDF (1263 KB)  ( 102 )
    339 常见海洋动物皂苷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姜苹哲, 高杉, 蒋经伟, 肖瑶, 张高华, 赵亮, 陈仲, 徐永平, 李淑英, 周遵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1246
    2023 Vol. 42 (2): 339-346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997 KB)  (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