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5年 第4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685 丁酸梭菌和光合细菌对仿刺参免疫机能的影响
    王旭达, 叶博, 董颖, 王笑月, 赵振军, 刘丹妮, 杨博学, 李石磊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53
    为评估丁酸梭菌和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对仿刺参体腔液理化参数、抗病能力、消化道酶活性及菌群组成的影响,在水温(16±1) ℃条件下,将体质量(8.46±0.58) g仿刺参饲养在水族箱中30 d,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分别添加107 cfu/g丁酸梭菌和光合细菌及同时添加0.5×107 cfu/g两种益生菌的基础饲料(复合组),每隔10 d测定仿刺参体腔液的免疫酶和消化道消化酶活性,试验结束时评估各组仿刺参的生长及消化道菌群结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复合组仿刺参的生长性能最佳,质量增加率为19.14%,特定生长率为0.582%/d,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较高,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为38.5 U/mg,碱性磷酸酶活性为34.5 U/mg,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89.5 U/mg,淀粉酶活性为10.8 U/mg,脂肪酶活性为18.8 U/mg,胰蛋白酶恬性为13.8 U/mg。表明丁酸梭菌和光合细菌联合施用能有效促进仿刺参生长,改善消化机能,提高磷酸酶响应能力和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复合组能够增加与能量合成和代谢转化相关的有益菌,抑制与器官损伤和代谢紊乱相关的致病菌,有效调节仿刺参消化道菌群结构的平衡。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组能够更显著地降低攻毒仿刺参的累计死亡率(48%)和消化道灿烂弧菌数量,有效提高仿刺参的抗病能力。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和光合细菌能够提高仿刺参的生理免疫参数,优化消化道菌群结构,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025 Vol. 44 (5): 685-694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10096 KB)  ( 21 )
    695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锦江鱼类群落季节性研究
    李斯惠, 邓维德, 邹璐, 孙珍珠, 黎源, 许尤厚, 文菁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5035
    锦江是珠江水系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经丹霞山,丹霞山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了掌握锦江和丹霞山鱼类物种多样性,2023年11月,2024年2月、5月、8月采集了15个站位表底层混合水样,采用e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了4个季节的监测。结果显示:从15个站位180个样本中共获得2 622 108条鱼类物种数据,共鉴定出99种鱼类,隶属于12目21科69属;丹霞山区域和非丹霞山区域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春季和秋季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共检测到7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在4个季节所有调查站位均检测出大量的齐氏罗非鱼;在4个季节10个调查站位检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鳠。研究结果提供了锦江鱼类多样性的详细数据,对锦江的长期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证明环境DNA在研究河流系统鱼类多样性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2025 Vol. 44 (5): 695-706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6606 KB)  ( 16 )
    707 黑龙江流域江鳕的繁殖群体组成及繁殖力特性研究
    李慎辉, 邵慧丽, 张泽鹏, 鲁万桥, 金洪宇, 李雷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58
    为探明黑龙江流域江鳕的繁殖群体组成和繁殖特性,2022年10月和2023年1月在黑龙江干流上游呼玛江段,中游萝北、同江和抚远江段,用网目2.0、3.0、5.0、6.0 cm的定置刺网和三层流刺网收集607尾样本,研究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试验结果显示:江鳕雌雄性成熟亲本比例约0.6∶1,雌性繁殖亲本以3~6龄为主,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16.2~1 100.4千粒,相对繁殖力分别为30.8~1 989.9粒/mm、17.3~1 265.5粒/g。江鳕样本的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即m=1×10-5L2.931 3(r2=0.909 5);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质量呈对数关系,即F =-212.4ln m+1 853.7,r2=0.845;线性回归方程显示体长与体质量之间关系密切。所有样本中卵径均值为(0.96±0.09) mm,呈单峰分布;不同江段江鳕个体平均卵径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江段江鳕个体绝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受卵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相对繁殖力受卵径影响差异显著(P=0.016<0.05)。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江鳕个体繁殖力与相关主要生物学测量指标的模型显示,江鳕个体繁殖力与体质量呈正相关,与年龄、体长、净体质量、肥满度、性腺成熟系数和卵巢质量呈负相关。
    2025 Vol. 44 (5): 707-716 [摘要] ( 36 ) HTML (1 KB)  PDF (4692 KB)  ( 7 )
    717 基于SSR标记构建海带核心繁育群体
    李言, 刘延岭, 梁广津, 王利芹, 李晓捷, 赵聚萍, 武瑞娜, 田萍萍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57
    为提高海带保种的精准性,基于海带微卫星DNA(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表型多样、遗传信息全面的核心繁育群体,并在4个海带品系中应用。从海带微卫星标记库中筛选出153个标记用于构建4个品系的核心繁育群体,每个品系筛选出15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分析海带孢子体群体遗传多样性。综合考虑等位基因权重分值、个体加合分值和孢子体状态等因素,最终确定DFKZ-3、DFXZ-3、DFXZ-1和DFXZ-2 4个品系,保存孢子体个体数目分别为12、12、11和17株。根据保种海带编号在孢子囊成熟时进行种质采集、分离,留存配子体进行保种,完成核心繁育群体构建,为良种持续利用、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筛选更核心的海带种质库奠定基础。
    2025 Vol. 44 (5): 717-726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2027 KB)  ( 5 )
    727 钝吻黄盖鲽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特征
    赵梓涵, 崔爱君, 张宁, 柳学周, 徐永江, 赵日祥, 孙宗哲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5033
    钝吻黄盖鲽是我国重要的土著海水经济鱼类,目前其遗传特性尚未完全明了。为深入探究钝吻黄盖鲽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特征,选取全长3~5 cm的3~4月龄钝吻黄盖鲽50尾为试验材料,采用秋水仙素浸泡背鳍,染色体标本制备包括低渗处理、卡诺氏固定液固定及空气干燥法等,对钝吻黄盖鲽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及显带特征(C-带、Ag-NORs带和G-带)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钝吻黄盖鲽具有典型的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t,臂数NF=48,未观察到多倍体、异型性染色体及随体结构。C-带中第17对染色体呈整条阳性深染,第9对染色体则呈整条阴性浅染,前3对染色体具有端部C-带,其余染色体仅显示着丝粒C-带,异染色质总量为32.05%;Ag-NORs带定位于第2对染色体长臂末端;G-带分析共检测到58条深染带和38条浅染带,第11对染色体完全浅染。试验结果可为钝吻黄盖鲽染色体组学、物种鉴定及遗传育种等提供参考依据。
    2025 Vol. 44 (5): 727-736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5842 KB)  ( 8 )
    737 黄芪多糖对大菱鲆头肾巨噬细胞免疫激活机制的研究
    董旭峰, 王新月, 王晓雪, 郭沛, 秦志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74
    为探明黄芪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体外分离体质量(346.00±95.72) g的6~7月龄大菱鲆头肾巨噬细胞后,经条件筛选确定以800 μg/mL的黄芪多糖作用巨噬细胞24 h后,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细胞中的差异蛋白及信号通路,用分子对接技术评估黄芪多糖与通路受体蛋白的互作,初步明确黄芪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试验结果显示:用50~1000 μg/mL质量浓度的黄芪多糖刺激巨噬细胞24 h,黄芪多糖对巨噬细胞无细胞毒性作用,而具有一定的促细胞生长作用;黄芪多糖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当质量浓度大于800 μg/mL时,一氧化氮分泌量趋于稳定。800 μg/mL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TNF、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上调。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芪多糖与Toll样受体中的TLR2、TLR3以及TLR22相互作用,分别形成1个、2个、3个氢键。推测TLR22可能是黄芪多糖激活大菱鲆头肾巨噬细胞的核心靶点。本试验初步确定,800 μg/mL质量浓度的黄芪多糖通过激活TNF、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发挥对大菱鲆头肾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TLR22可能参与了黄芪多糖识别过程。
    2025 Vol. 44 (5): 737-746 [摘要] ( 38 ) HTML (1 KB)  PDF (16473 KB)  ( 13 )
    747 不同盐度下亚硝态氮急性胁迫对黄姑鱼幼鱼的毒性研究
    袁君, 周裕华, 刘本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62
    为探究不同盐度下亚硝态氮急性胁迫对黄姑鱼幼鱼的影响,在水温25~27 ℃下,将体质量(10±2) g的黄姑鱼幼鱼放养在50 cm×50 cm×50 cm的室内玻璃缸中,初始盐度26~28,之后每日用曝气自来水和海水晶调整两个盐度,使水体盐度逐渐至15、20、25、30、35和40,待适应7 d后,再加入适量亚硝酸钠使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在9.85~280.21 mg/L的预设值内,测定黄姑鱼的死亡率、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试验结果显示,胁迫24、48、72 h和96 h时,随着盐度从15增至40, 亚硝态氮对黄姑鱼幼鱼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盐度为35时半致死质量浓度最高,此时黄姑鱼对亚硝态氮的耐受力最强。当盐度为15时,随水体中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黄姑鱼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先升后降;而在盐度25、35和40时,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则先降后升。同一盐度下,随水体中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黄姑鱼幼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的活性下降,而丙二醛的含量上升。盐度15、20、25、30、35和40时,亚硝态氮对黄姑鱼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6.00、6.89、13.45、16.86、22.29 mg/L和19.12 mg/L。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影响亚硝态氮对黄姑鱼幼鱼的毒性作用,盐度为35时,黄姑鱼幼鱼对亚硝态氮的耐受力最强。同一盐度下,随水体中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增加及胁迫时间的延长,黄姑鱼幼鱼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氧化损伤加剧。
    2025 Vol. 44 (5): 747-756 [摘要] ( 37 ) HTML (1 KB)  PDF (5436 KB)  ( 11 )
    757 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研究
    荆圆圆, 郭少菁, 孙铭, 张天文, 刘广斌, 卢立功, 胡凡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32
    2021年3—4月,测量了山东河口、莱州、东港,江苏如东和浙江普陀、乐清文蛤的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楯面长、楯面宽)与体质量性状(活体质量),采用通径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群体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群体活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16.64%~45.90%);不同群体各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壳高对河口、莱州和如东群体活体质量影响最大(0.971、0.946、0.966),壳宽对东港和普陀群体活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0.987和0.961),乐清群体楯面长对活体质量影响最大(0.931)。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决定系数与通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影响不同群体文蛤活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有所差异;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了各群体文蛤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试验查明了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性状的影响效果,为其苗种繁育中亲本的选择提供了科学参考。
    2025 Vol. 44 (5): 757-766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1818 KB)  ( 7 )
    767 池塘养殖海蜇生长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陈百灵, 左慧男, 周遵春, 李玉龙, 王盛鑫, 靳成龙, 田梅琳, 鲍相渤, 李云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206
    为探究池塘养殖海蜇体质量与形态性状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丹东市黄土坎农场(N 123°44′48″,E 39°50′26″)一口9.2 hm2海蜇养殖池塘同一批次的367个海蜇的体质量、伞弧长、体高和口腕长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试验结果显示,海蜇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28.72%),具有最大的选择潜力;各生长性状之间均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体质量与伞弧长相关性最强(0.939);伞弧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0.602)和决定作用(0.362)均最大,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以体质量(y)为因变量,伞弧长(x1)、体高(x2)及口腕长(x3)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8.322+0.194x1+0.120x2+0.093x3(r2=0.916),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解释能力,可辅助实际生产。以上研究结果为海蜇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5 Vol. 44 (5): 767-773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1462 KB)  ( 6 )
    774 拉氏大吻鱥高效生殖调控技术研究
    简梓聪, 骆小年, 段友健, 李姣, 董睿欣, 鲁乃大, 孟庆丽, 金广海, 杨培民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203
    为实现北方地区淡水名优养殖土著鱼类拉氏大吻鱥的高效生殖调控,2022年4月—2024年6月对其人工繁殖过程中的最适注射方式、催产药物及剂量、注射针距、催产水温、精子活力、雄鱼注射时间和孵化方式等进行对比试验。每个催产试验3个平行,每个平行拉氏大吻鱥雌亲鱼20尾,体质量(56.0±5.0) g,注射后置于水泥池塑料笼中暂养,测定在不同注射方式(一次注射、二次注射)、不同催产药物和剂量、不同注射针距[12、16、20、24、26、28 h]、不同水温[16.0、17.0、19.0、21.5 ℃]下的催产率;精子活力试验,试验雄亲鱼9尾,体质量(37.5±4.5) g,不同时间点3次重复观察,测定在催产药物注射后不同时间[0、5、8、19、24、28、29 h]下的精子激活率、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测定不同孵化方式[孵化篓+孵化缸、孵化缸]的相对用水量。试验结果显示:雌鱼注射方式为二次注射时催产率最高,达(90.00±2.89)%;催产药物剂量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2号(LHRH-A2)20 μg/kg+地欧酮(DOM) 8 mg/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1500 IU/kg时催产率最高,达(88.33±6.67)%;注射针距为26 h时催产率最高,达(75.00±2.89)%;水温为21.5 ℃时催产率最高,达(90.00±1.15)%;拉氏大吻鱥雄亲鱼在催产药物注射后24 h时拉氏大吻鱥精子活力最强,精子激活率为(97.00±1.00)%,快速运动时间为(101.90±11.56) s,寿命为(908.81±4.74) s;孵化方式为“孵化篓+孵化桶”接力式孵化时效率最高,省水达(40.00±5.00)%。为了验证生产试验效果,2024年采取改进后的繁殖方法,催产率达(86.67±1.67)%,显著高于2022年的(76.17±3.94)%与2023年的(65.00±2.89)%。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二次注射且注射针距26 h,催产药物及剂量为LHRH-A2 20 μg/kg+DOM 8 mg/kg+HCG 1500 IU/kg,水温21.5 ℃,雄鱼催产注射时间在雌鱼第2针后2 h,雄鱼催产注射24 h后进行人工授精,“孵化篓+孵化桶”接力式孵化的人工繁殖方式,可实现拉氏大吻鱥高效生殖调控。试验结果为拉氏大吻鱥高效人工繁殖提供数据参考。
    2025 Vol. 44 (5): 774-781 [摘要] ( 28 ) HTML (1 KB)  PDF (1706 KB)  ( 6 )
    782 丰水期湘江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危善玉, 杨婷, 朱典范, 文际才, 李天行, 李德亮, 张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207
    为了解丰水期湘江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 2024年7月选取湘江干流及其支流(耒水、洣水、浏阳河)12个采样断面, 调查湘江流域浮游动物组成和群落特征,基于现存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水质,探讨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2种,以轮虫为主(11种);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46.58 个/L和0.25 mg/L;优势种为晶囊轮属、等刺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曲腿龟甲轮虫和近邻剑水蚤;浮游动物共划分为7个功能群,以轮虫捕食者和轮虫滤食者功能群为主;铅、锌和总磷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浮游动物现存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湘江流域水质为轻度污染。本研究为湘江流域的水质评价及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丰富了河流水质生物学评价体系中的浮游动物应用。
    2025 Vol. 44 (5): 782-791 [摘要] ( 51 ) HTML (1 KB)  PDF (4037 KB)  ( 18 )
    792 长鳍吻鮈幼鱼肠排空特征及消化酶活性研究
    袁婷, 黄耿, 陈锋, 俞伏虎, 熊满堂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49
    为探索长鳍吻鮈幼鱼的肠排空特征,构建最佳数学模型,确定最适投喂频率,在水温19~20 ℃条件下,饱食投喂体质量 (11.74±0.45) g的长鳍吻鮈幼鱼,于投喂后0、1、2、3、4、6、8、10、12 h,用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麻醉,解剖3尾鱼观察肠内容物比例,饱食投喂后即刻作为肠排空程度0%时间点,于肠排空25%、50%、75%和99%时间点取肠组织,测定淀粉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研究肠排空过程中内容物质量和肠消化酶活性变化,比较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对肠内容物排空规律的曲线拟合效果。试验结果显示:长鳍吻鮈幼鱼肠内容物湿质量和干质量均随时间变化显著减少,即先缓慢降低,后迅速降低,再趋于平缓,平方根模型最适于模拟长鳍吻鮈幼鱼肠内容物湿质量和干质量排空过程。湿质量肠排空率为0.802 g/h,80%肠排空时间为11.99 h;干质量肠排空率为0.801 g/h,80%肠排空时间为11.38 h。肠排空过程中,肠道淀粉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先升后降。据此推算,长鳍吻鮈幼鱼最佳投喂时间间隔为12 h,投喂频率2次/d为宜。
    2025 Vol. 44 (5): 792-799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2547 KB)  ( 9 )
    800 马氏珠母贝体尺性状对珍珠层和体腔容积的影响
    林雨静, 邹鹤麒, 杨创业, 廖永山, 王庆恒, 邓岳文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37
    为探明马氏珠母贝体尺性状对贝壳珍珠层质量和壳体腔容积的影响,2023年7月,随机选取广东流沙湾养殖群体的马氏珠母贝220枚,分别测量其壳长(L)、壳宽(b)、壳高(h)、贝壳珍珠层质量和壳体腔容积,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马氏珠母贝体尺性状(壳长、壳宽和壳高)对贝壳珍珠层质量和壳体腔容积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马氏珠母贝体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74%~12.29%,贝壳珍珠层质量和壳体腔容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5.18%和32.73%;各数量性状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P<0.01);通径分析结果与决定程度分析结果相符合,对贝壳珍珠层质量和壳体腔容积决定程度最大的体尺性状均为壳宽,决定系数分别为0.321和0.195;体尺性状对贝壳珍珠层质量(y1)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8.361+0.116L+0.413b(r2=0.684),对壳体腔容积(y2)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2=-15.462+0.210L+0.608b+0.113h(r2=0.704)。试验结果为马氏珠母贝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 Vol. 44 (5): 800-805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987 KB)  ( 3 )
    806 两种养殖水体对梭鲈肌肉营养成分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高佳敏, 鲁翠云, 孙志鹏, 刘天奇, 张渴新, 那荣滨, 梁爽, 郑先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13
    为探明中碱度和淡水两种养殖水体对梭鲈肌肉营养成分和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将2000尾体长5~7 cm的梭鲈幼鱼分别放入黑龙江省大庆市连环湖地区总碱度20~30 mmol/L池塘(667 m2,中碱度组)和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呼兰试验场淡水池塘(淡水组)中养殖2个月,测定梭鲈肌肉营养成分以及鳃、肝脏和肠道中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氨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中碱度组梭鲈肌肉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淡水组差异不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以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均高于淡水组,达到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优质蛋白的理想模式。中碱度组梭鲈肌肉中必需氨基酸指数(65.12)高于淡水组(61.00);19种脂肪酸中,两组间总饱和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均无显著差异(P>0.05)。中碱度组鳃中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淡水组,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淡水组;肠道中氨含量显著高于淡水组(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淡水组;4种免疫相关生理指标在两组样本肝组织中均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中碱度水体养殖梭鲈肌肉氨基酸含量丰富且配比更加均衡;脂肪酸受中碱度水体环境影响较小;免疫酶类指标显示,中碱度养殖水体未引起梭鲈机体强烈免疫应激反应。综上所述,梭鲈可在中碱度养殖水体中健康生长,试验结果为梭鲈在中碱度池塘的养殖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 Vol. 44 (5): 806-813 [摘要] ( 31 ) HTML (1 KB)  PDF (1377 KB)  ( 12 )
    814 营养强化对半刺厚唇鱼卵巢发育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陈度煌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39
    在水温22.0~28.5 ℃下,将初始体质量约120 g的半刺厚唇鱼亲鱼饲养在内径3.0 m、高1.2 m、水深0.7~0.8 m的玻璃钢桶中,分别投喂普通饲料、水丝蚓和强化饲料30 d,然后计算性腺指数、卵巢发育至Ⅳ期比例,进行卵巢切片观察与计数,测定卵巢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磷和钙等常规营养组分含量,统计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探究投喂不同饵料对半刺厚唇鱼亲鱼卵巢发育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营养强化30 d后,水丝蚓组、强化饲料组性腺指数分别为9.82%、9.65%,显著高于对照组(8.20%)(P<0.05),水丝蚓组、强化饲料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水丝蚓组、强化饲料组卵细胞进入Ⅳ时相期比率分别为33.16%和32.38%,显著高于对照组(27.85%)(P<0.05);水丝蚓组、强化饲料组卵巢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普通饲料组(P<0.05),粗脂肪和磷含量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组(P<0.05),而粗蛋白、粗灰分和钙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普通饲料组、水丝蚓组、强化饲料组催产率分别为53.50%、52.46%、54.28%,各组别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水丝蚓组、强化饲料组相比于普通饲料组受精率分别提升11.95%、13.74%(P<0.05),水丝蚓组、强化饲料组孵化率高于普通饲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卵巢发育和繁殖性能等指标,投喂自配强化饲料或水丝蚓能够提高半刺厚唇鱼卵巢发育水平和繁殖性能。
    2025 Vol. 44 (5): 814-819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3323 KB)  ( 6 )
    820 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片对宽体金线蛭和折叠萝卜螺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探究
    王帅兵, 熊良伟, 徐亮, 吴秋萍, 王海华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64
    为探究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片对宽体金线蛭和折叠萝卜螺的毒性效应及安全用药浓度,在水温26.0~28.0 ℃下,将体质量(1.440±0.217) g的宽体金线蛭幼蛭和体质量(0.048±0.011) g的折叠萝卜螺仔螺分别装入80目筛绢网袋,扎紧袋口,置于4.89 L的圆形透明塑料盒中,分别暴露于质量浓度为0(对照组)、8.00、12.13、18.38、27.86、42.22、64.00 mg/L和0(对照组)、10.00、15.85、25.12、39.81、63.10、80.00 mg/L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片药液中,采用静态染毒法开展了急性毒性试验,采集宽体金线蛭和折叠萝卜螺体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探究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片在最大耐受量、安全质量浓度和10%的96 h半数致死质量浓度下对宽体金线蛭和折叠萝卜螺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片质量浓度≥12.13 mg/L时,宽体金线蛭背部皮肤皱褶,甚至死亡,24~96 h 半数致死质量浓度和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2.25~30.55 mg/L和5.59 mg/L;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片质量浓度≥15.85 mg/L时,折叠萝卜螺中毒,严重者死亡,24~96 h半数致死质量浓度和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35.32~54.70 mg/L和4.96 mg/L。组织切片观察显示,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片可致宽体金线蛭背部体表柱状上皮细胞坏死、角质层部分缺失、黏液分泌细胞增多、内含物减少,还使折叠萝卜螺体表黏液层消失、上皮细胞边缘微绒毛形态杂乱、黏液分泌细胞增多。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片在未超过安全质量浓度时,不影响宽体金线蛭和折叠萝卜螺生长。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片质量浓度≤4.96 mg/L可安全用于宽体金线蛭和折叠萝卜螺养殖水体消毒。
    2025 Vol. 44 (5): 820-828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4483 KB)  ( 15 )
    829 盐度对总氮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的影响研究
    尹智践, 姜程程, 刘健龙, 王世伟, 王连顺, 丛玉婷, 王丽, 王华, 王媛, 卢亚楠, 杨国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068
    为探究海水总氮分析法[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GB 17378.4—2007)]和水质总氮分析法[碱性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HJ 636—2012)]适用盐度范围以及水质总氮分析法无法检验高盐度样品的原因,通过比较盐度0~35内,2种水质分析法,8个不同的标准曲线的空白值、r2以及硝酸盐还原率、标准曲线的差异,确定2种总氮分析法的适用盐度范围。试验结果表明:海水总氮分析法可以检测不同盐度梯度的海水样品,回收率为92%~100%;水质总氮分析法仅可检测盐度≤20的海水样品,其回收率为92%~106%,当盐度>20时,使用水质总氮分析法的样品中存在过硫酸钾残留。后续通过过硫酸钾残留试验和醋酸滴定试验比较不同盐度下水质总氮分析法的过硫酸钾残留浓度,验证过硫酸钾氧化法不可测定高盐度的原因。最后比较海水总氮分析法与水质总氮分析法检测海水样品,确定稀释法能否检测海水样品。另外,水质总氮分析法无法检测高盐度海水稀释样品。本试验系统地分析了2种总氮分析方法的适用盐度范围,解释了水质总氮分析法不可检测高盐度样品的原因,为今后总氮指标检测与方法改良提供参考和依据。
    2025 Vol. 44 (5): 829-835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4495 KB)  ( 10 )
            综述与专论
    836 日本沼虾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加慧, 胡志国, 雷宇杰, 包东冰, 申婧惠, 郭旭升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210
    2025 Vol. 44 (5): 836-844 [摘要] ( 46 ) HTML (1 KB)  PDF (1048 KB)  ( 16 )
    845 双壳类神经系统结构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伍旭辉, 王亚冰, 陶川贵, 张家炜, 王庆恒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92
    2025 Vol. 44 (5): 845-856 [摘要] ( 26 ) HTML (1 KB)  PDF (9320 KB)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