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857 |
扁吻鱼外周血与血细胞发生观察 |
|
 |
符红梅, 杨杰, 聂竹兰, 魏杰, 艾涛, 肖青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5046 |
|
|
为探究扁吻鱼血细胞组成和血细胞发生过程,为扁吻鱼的生态适应和保护提供参考,对体质量(5.67±1.45) g扁吻鱼外周血涂片和中肾、脾脏、肝脏的组织印片进行瑞氏染色,观察了血细胞形态并统计大小和比例。试验结果显示:扁吻鱼的外周血细胞以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红细胞为主,胞质淡红色,细胞长径(14.46±1.33) μm,短径(8.44±0.73) μm;胞核蓝紫色,长径(7.03±0.62) μm,短径(3.43±0.32) μm,位于细胞中央。白细胞有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等类型。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占比最高(88.09%)。扁吻鱼的血细胞发育经原始、幼稚和成熟3个阶段,可分为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和粒细胞系4个细胞系。各造血器官中,中肾中未成熟细胞比例最高(30.82%),肝脏比例最低(14.41%)。试验结果表明,扁吻鱼的红细胞体积较大,说明扁吻鱼属于较原始的鱼类。中肾是扁吻鱼主要的血细胞发生场所,脾脏和肝脏具有稍弱的造血能力。 |
|
|
2025 Vol. 44 (6): 857-867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4661 KB)
(
2
) |
|
|
|
868 |
黄鳝池塘中利用人工遮蔽物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模式研究 |
|
 |
张孝睿, 周萌, 李建蔚, 徐青, 谭敦斌, 姚波, 余大辉, 张梦华, 谭青松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204 |
|
|
为在黄鳝池塘中利用人工遮蔽物养殖克氏原螯虾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试验设置5组处理,分别为网箱内的3个聚氯乙烯管处理组(A组0根、B组30根、C组60根),网箱间的2个附着架遮蔽物处理组(D组2个附着架、E组4个附着架),开展56 d的克氏原螯虾[初始体质量(5.35±0.02) g]养殖试验。结果显示:B、C两组的克氏原螯虾终末平均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D组,留存率显著高于A组;A、B两组肥满度显著低于D组,含肉率和可食用比例显著高于D、E组;D组区网箱内外克氏原螯虾平均产量为3 364.05 kg/hm2,E组区达3 780.45 kg/hm2。A、B、C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C组血清总蛋白量显著低于A、B两组,B组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D、E两组;A、B两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B、D、E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A、B、C组抗氧化能力和耐干露能力优于其他组,其中B组耐受能力最强。D、E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而A组全虾粗蛋白含量最高;B、C组肌肉总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相反趋势,网箱养殖对克氏原螯虾的脂肪酸组成无负面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网箱内投放30根聚氯乙烯管可显著提高留存率并缓解应激,结合网箱间2个附着架的配置,试验在实现3300 kg/hm2产量的同时,通过构建立体生态位替代传统沉水植物系统,降低管理难度。该模式兼顾克氏原螯虾健康提升与养殖效益,为集约化养殖提供生态化解决方案。 |
|
|
2025 Vol. 44 (6): 868-880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4435 KB)
(
1
) |
|
|
|
881 |
中华绒螯蟹胶原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
|
 |
林乐和, 吴勤俊, 王春, 邹华锋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5068 |
|
|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坚硬厚实的外骨骼的分子机理,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了中华绒螯蟹胶原蛋白(COL)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编码的蛋白理化特性、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关系等生物学信息,并使用Salmon软件对中华绒螯蟹和三疣梭子蟹肌肉、鳃、肝胰腺以及溞状幼体全组织转录组数据基因转录本进行定量分析。试验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拟穴青蟹、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克氏原螯虾6个物种COL家族成员基因家族进化关系具有明显差异性。转录组学定量分析显示,COL4基因在中华绒螯蟹、三疣梭子蟹两种蟹类的肌肉、鳃和肝胰腺组织中均呈现较高表达水平,揭示了COL4基因作为结构蛋白基因,在维持多种组织结构完整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溞状幼体全组织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所有胶原蛋白COL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三疣梭子蟹。此外,中华绒螯蟹EsCOL23A1基因在肌肉、鳃和肝胰腺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表达,推测EsCOL23A1基因表达于溞状幼体的外骨骼组织中,对无机矿物质发挥着黏附作用。总之,胶原蛋白作为甲壳动物组织器官和外骨骼的关键成分,在维持组织韧性及促进外骨骼无机矿物质沉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试验结果为深入理解甲壳动物外骨骼发育机制及其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
|
|
2025 Vol. 44 (6): 881-889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1715 KB)
(
1
) |
|
|
|
890 |
饲料种类与停食时间对糙海参幼参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
|
 |
刘旭佳, 黄国强, 刘京, 姜发军, 赖俊翔, 李智巧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88 |
|
|
为研究饲料种类与停食时间对糙海参幼参呼吸和排泄的影响,在盐度26~28、水温28~31 ℃条件下,将体质量(1.07±0.07) g的糙海参饲养在21 L (385 mm×260 mm×210 mm)的养殖箱,底铺2 cm厚的4种粒径(>0.085 mm,<0.425~0.085 mm,0.180~0.425 mm,<0.180 mm)的海砂,投喂虾料、马尾藻粉、螺旋藻粉、刺参配合饲料和发酵饲料,养殖40 d后,每组随机取10头幼参停食1 d和2 d,在1 L锥形瓶中密闭静水测定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结果显示:(1)配合饲料组和发酵饲料组幼参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饲料组(P<0.05),马尾藻粉组显著高于螺旋藻粉组、虾料组(P<0.05)。(2)各饲料组幼参停食1 d和停食2 d的耗氧率均是虾料组>螺旋藻粉组>发酵饲料组>马尾藻粉组>配合饲料组,虾料组幼参停食1 d和2 d的耗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同一组,幼参停食1 d的耗氧率均显著高于停食2 d(P<0.05)。(3)虾料组幼参停食1 d的排氨率最高,显著高于马尾藻粉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虾料组幼参停食2 d的排氨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虾料组幼参停食1 d的排氨率显著高于停食2 d(P<0.05),其余组幼参停食1 d的排氨率,显著低于停食2 d(P<0.05)。 (4)各组幼参停食1 d的氧氮比差异不显著 (P>0.05);虾料组幼参停食2 d的氧氮比最高,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除虾料组外,其余饲料组幼参停食1 d的氧氮比显著高于停食2 d(P<0.05)。(5)配合饲料组幼参个体能值增加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因此,投喂配合饲料与发酵饲料更有利糙海参幼参生长与代谢。试验结果可为糙海参幼参的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
|
|
2025 Vol. 44 (6): 890-898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2408 KB)
(
4
) |
|
|
|
899 |
侏儒蛤电穿孔转染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
 |
孙晓晗, 代树坤, 林思宇, 郭晓琳, 赵凯旋, 杨祖晶, 张志峰, 秦贞奎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5096 |
|
|
外源基因导入技术在以贝类为代表的水产经济物种性状改良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相关技术平台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重要性状分子机制的解析及遗传育种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寻找合适的外源基因导入方法并在贝类中开展应用,选用潜在的贝类模式生物侏儒蛤的ef1α基因启动子序列构建荧光报告基因载体,通过体外试验筛选获得具备高表达活性的ptdTomato-ef1α2524质粒,随后采用电穿孔转染将报告基因质粒导入侏儒蛤卵子,优化了电压、脉冲时长、脉冲次数及质粒质量浓度等电穿孔试验参数,并对胚胎幼虫存活率及电穿孔效率进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筛查确定最佳电穿孔参数为:海水作为电转缓冲液,质粒质量浓度60 μg/mL,电压150 V,脉冲时长1 ms,电穿孔1次,在此条件下所获电穿孔效率为(33.66±2.71)%。本试验成功实现了利用电穿孔转染将载体高效递送至侏儒蛤卵子,建立了适用于贝类的电穿孔技术体系,为贝类等水产动物的分子机制解析、基因功能研究以及育种技术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有力推动贝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
|
|
2025 Vol. 44 (6): 899-907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7188 KB)
(
0
) |
|
|
|
908 |
凡纳滨对虾C型凝集素的分子鉴定及凝集特性研究 |
|
 |
张欢, 王瑶华, 闫茂仓, 黄贤克, 罗奎, 李方, 张敏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51 |
|
|
为探明C型凝集素的生物学功能,用PCR技术获得了体质量20.328~22.478 g、体长18.2~20.6 cm的凡纳滨对虾C型凝集素LvCTLP1基因,获得基因全长序列并分析其序列特性,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LvCTLP1基因的组织分布和重组蛋白的细菌凝集特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LvCTLP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72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459 bp,编码152个氨基酸;N末端包含1个信号肽区域(21 aa),C末端包含1个糖类识别结构域(124 aa)。组织分布结果显示,LvCTLP1基因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rLvCTLP1在Ca2+存在情况下可以凝集大肠杆菌和鳗弧菌。rLvCTLP1对大肠杆菌的凝集活性可以被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D-果糖、麦芽糖、蔗糖和海藻糖所抑制,说明其重组蛋白可能与大肠杆菌表面糖类物质相结合。试验结果表明,LvCTLP1基因可能通过与病原菌表面的糖类物质相结合来识别病原,从而参与凡纳滨对虾防御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 |
|
|
2025 Vol. 44 (6): 908-918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8128 KB)
(
4
) |
|
|
|
919 |
辽东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
|
 |
李建都, 孔业富, 闫龙, 郭栋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5043 |
|
|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更是海洋底栖环境变化的生态指标。为解析辽东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征,本研究基于多项辽东湾拖网调查数据,采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非度量多维标度、单因子相似性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辽东湾拖网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记录大型底栖动物141种,季度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8种,其中软体动物种类最多,为24种,春、秋两季节间优势种不同,秋季优势种多为甲壳类。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平均相似性为24.43%,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平均相似性为24.45%;春、秋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间差异显著(P<0.001),两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平均相异性可达87.84%。辽东湾拖网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的理论平均值分别为92.30和257.0,春季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及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秋季(P<0.05)。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干扰,秋季所受扰动程度更为严重。不同的采样方式对生物物种选择性不同,建议未来结合多元采样方式与长期跟踪监测,为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管理、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
|
|
2025 Vol. 44 (6): 919-928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3680 KB)
(
0
) |
|
|
|
929 |
新疆三文鱼养殖区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
|
 |
赵怡阳, 热伊麦·玉苏甫, 刘冲, 李春雨, 韩瑞帮, 李晓强, 曹新玉, 王涛, 阎晓菲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99 |
|
|
为了解新疆尼勒克温泉水库三文鱼养殖区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时空演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2023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24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开展了三文鱼养殖区综合性调查,测定了水质理化指标,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采用冗余分析探讨了浮游生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35种,优势种为硅藻门;浮游动物4门7种,以枝角类为主。夏季浮游生物物种丰富度达峰值,冬季最低,各季节均以硅藻占多数;不同采样点浮游生物丰度差异显著。冗余分析表明,水温、总氮、pH、硫化物、氨氮是三文鱼养殖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调查结果表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可作为养殖水域生态健康的有效生物指标,夏季应强化浮游植物检测并建立氮磷比调控机制,预防藻类过度繁殖,为三文鱼提供适宜的生存繁殖环境。 |
|
|
2025 Vol. 44 (6): 929-939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6001 KB)
(
1
) |
|
|
|
940 |
氟苯尼考对大黄鱼肠道菌群和代谢的影响 |
|
 |
林胜利, 戴璐怡, 黄成张, 郭安托, 吴明皇, 张维一, 高阳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5049 |
|
|
为探明氟苯尼考对大黄鱼的毒性作用,评估氟苯尼考对大黄鱼肠道微生物群及代谢组的影响,选用体长(11.21±1.24) cm、体质量(14.53±2.12) g的大黄鱼,室内暂养14 d后,在自然海水环境下,于25.7~27.6 ℃、溶解氧≥5.8 mg/L条件下开展试验。采用对照组(0.75 g/kg氟苯尼考)和高剂量组(3.75 g/kg氟苯尼考),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100尾鱼,连续投喂10 d后随机取样,采集肠道组织,进行微生物、代谢组分析和组织形态学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处理组大黄鱼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显著下降,益生菌(如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而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比例上升,导致肠道菌群稳态失衡。代谢组学分析表明,高剂量氟苯尼考处理使S-甲基-L-蛋氨酸等有益代谢物减少,吡咯里西啶等有害代谢物增加,并富集了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D-氨基酸代谢及ABC转运体等通路,可能影响宿主免疫和代谢功能。肠道组织形态学分析发现, 3.75 g/kg的氟苯尼考会造成大黄鱼肠道炎症。总之,氟苯尼考在有效抑制病原菌的同时,对大黄鱼肠道微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破坏作用。提示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应合理使用氟苯尼考,并探索生态调节措施,以降低其不良影响。试验结果可为规范氟苯尼考在大黄鱼养殖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
|
2025 Vol. 44 (6): 940-948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2413 KB)
(
1
) |
|
|
|
949 |
斯氏芽孢杆菌XYCC11的筛选及益生潜力评价 |
|
 |
尚钰坤, 刘宸源, 毛会丽, 霍嘉蔚, 朱黎星, 张荇荇, 王乾坤, 申长春, 李赛博, 关建义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81 |
|
|
以嗜水气单胞菌为指示菌,以草鱼肠道组织为样本,采用牛津杯抑菌法评估各优势菌株的抑菌活性,筛选出一株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XYCC11,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性、16S rRNA和看家基因序列比对,对其进行了鉴定,结合人工感染、溶血试验以及菌株的抑菌能力、耐高温性、耐酸碱性和黏附性,评估饲喂该菌株对草鱼生长特性、抗氧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及肝功能影响的益生潜力。试验结果显示:从草鱼肠道中筛选出的12株菌中,菌株XYCC11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拮抗作用较强且稳定;综合形态学特征、理化特性及分子序列同源性比对,鉴定菌株XYCC11为斯氏芽孢杆菌。溶血试验结果显示,菌株无溶血性。该菌株粗产物经蛋白酶K处理后失去抑菌活性,可以确定抑菌物质为蛋白质类;无菌发酵上清液对嗜水气单胞菌在内的4种主要病原菌皆有不同的抑制效果。该菌株对酸碱及高温耐受性高,黏附能力强于非肠道源菌株。与对照组相比,摄食菌株含斯氏芽孢杆菌XYCC11饲料60 d的草鱼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饲料转化率显著下降(P<0.05);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血清中碱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0.05);高剂量组相较其他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斯氏芽孢杆菌XYCC11适宜作为草鱼安全有效的益生菌,可进一步开发为水产微生态制剂。 |
|
|
2025 Vol. 44 (6): 949-961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4551 KB)
(
2
) |
|
|
|
962 |
2023年春季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
|
 |
李露萍, 许永久, 周畅, 张子硕, 刘万金, 张曜绎, 何非凡, 俞佳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00 |
|
|
为探究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主要物种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3年4月7—10日,在长江口邻近海域(N 30.0°~31.6°,E 122.9°~124.8°)选10个站位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稳定,鉴定出浮游动物共6门、12个类群、39种,浮游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共22类(种)。桡足类为绝对优势类群,共鉴定出19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31.2%;第2优势类群为水母类,鉴定出5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8.2%。南部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水平高,向北部海域逐渐降低,丰富度指数分布格局与种类数分布相似,近岸高外海低。浮游动物群落丰度和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盐度影响2023年春季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丰度。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长江口浮游生物生态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
|
|
2025 Vol. 44 (6): 962-970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0054 KB)
(
4
) |
|
|
|
971 |
一株引起日本囊对虾红体症状的蜡样芽孢杆菌分离与鉴定 |
|
 |
张扬, 禹佳含, 周欣玙, 张惠敏, 祁俊杰, 于飞, 张建新, 高焕, 徐静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5021 |
|
|
对连云港市赣榆区养殖基地中一例日本囊对虾发生红体症状的病因进行分析,并对可疑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分别从红体日本囊对虾取鳃、肝胰腺、肠道、肌肉4个组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对纯化后的优势菌进行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指标分析、16S rRNA测序鉴定、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经革兰氏染色鉴定为阳性菌,呈单个或长链状排列;该菌可分解葡萄糖、淀粉、明胶、甲基红、乙酰甲基甲醇、过氧化氢酶等,且具有溶菌酶耐性,不分解甘露醇和西蒙式柠檬酸盐,且在动力培养基中呈“绒毛状”生长;16S rRNA测序显示该菌株与模式菌株蜡样芽孢杆菌同源性为99%;结合菌株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该菌为蜡样芽孢杆菌,命名为蜡样芽孢杆菌LN-20240120。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回归感染后的日本囊对虾和凡纳滨对虾出现红体症状,从肝胰腺和肠道中均能分离出单一的优势菌,且对照组中未分离出该菌。对这一优势菌纯化培养后进行细菌溶血试验、毒力基因hblC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该菌具有溶血特性且带毒力基因hblC。这表明蜡样芽孢杆菌也能感染凡纳滨对虾。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拉定、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甲砜霉素和氟苯尼考敏感,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多黏菌素 B和复方新诺明耐药。本试验首次发现蜡样芽孢杆菌感染也可以使虾类体色特征表现为红色,这为虾类红体症的病原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案例。 |
|
|
2025 Vol. 44 (6): 971-979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7109 KB)
(
1
) |
|
|
|
980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暴露对大型溞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
 |
王忱忱, 申晨晨, 郭婷婷, 耿诗蓉, 杨淼, 王媛, 魏杰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5091 |
|
|
脂肪酸对环境变化敏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指示因子。为探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水生生物脂质代谢的影响,以大型溞为试验对象,设置0.2~1.0 mg/L DBP暴露组及空白对照组,暴露5 d后,测定大型溞体内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试验结果显示:大型溞体内共检出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占46%,以α-亚麻酸为主)、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占28%,以油酸为主)和3种饱和脂肪酸(占26%,以棕榈酸为主)。DBP对脂肪酸组成比例影响显著(P<0.05),0.8 mg/L DBP组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升高(P<0.05),如棕榈酸和硬脂酸占比显著增加(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如α-亚麻酸)占比显著降低(P<0.05)。脂肪酸含量分析显示:0.2~1.0 mg/L DBP组的总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随DBP质量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0.6 mg/L DBP组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其中油酸、棕榈油酸、α-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0.8 mg/L DBP组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其中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0.8 mg/L DBP为大型溞脂肪酸代谢临界阈值,DBP通过干扰脂肪酸代谢对大型溞产生毒性效应,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α-亚麻酸)可能作为DBP胁迫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为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
|
|
2025 Vol. 44 (6): 980-988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4747 KB)
(
0
) |
|
|
|
989 |
虹鳟幼鱼盐度驯化过程的生理响应特性 |
|
 |
肖瑶, 高杉, 张国瀚, 宋钢, 张高华, 赵大千, 蒋经伟, 董颖, 周遵春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50 |
|
|
为了解虹鳟幼鱼盐度驯化过程中的生理响应特性,将体质量(40.0±6.5) g的三倍体虹鳟幼鱼放入直径1.0 m、深1.2 m的连续充气圆形水槽,池水初始盐度为0,幼鱼入池2 d后,每日升盐度6,5 d后盐度达30,每日取样,探究盐度升高过程中虹鳟幼鱼肝脏和血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鳃丝和肾脏的钠钾ATP酶活性,及肝脏和肠道的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时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驯化中期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后期恢复至初始水平,在驯化中期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相反变化趋势,在驯化中期和后期肝脏中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整体含量较低(低于1.0 nmol/mg)。驯化结束时肾脏和鳃丝中钠钾ATP酶活性略低于初始水平;肝脏和肠道中淀粉酶活性小幅波动,胰蛋白酶活性在驯化中期大幅升高,驯化结束时回落至接近初始水平。整个驯化过程中脂肪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显著低于初始活性水平。研究表明,虹鳟幼鱼能够适应较高盐度环境,不同抗氧化酶通过协同作用清除机体应激产生的过量氧自由基,盐度升高过程中虹鳟幼鱼对蛋白类营养的需求增加,对脂类营养的消化能力受到抑制。因此,在虹鳟鱼驯化过程中,通过适当提高饲料蛋白含量并向饲料添加对脂质有较好降解作用的益生菌剂来促进幼鱼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可能更有利于虹鳟幼鱼盐度驯化。试验结果可为虹鳟的盐度驯化积累基础数据。 |
|
|
2025 Vol. 44 (6): 989-996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1949 KB)
(
5
) |
|
|
|
997 |
叉尾鲇早期生活史研究 |
|
 |
杨洋, 钟天, 丁慧萍, 彭李, 王岳松, 甘星, 程睿, 宋儒霖, 张志明 |
|
|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4175 |
|
|
为研究叉尾鲇胚胎和胚后发育特点,给人工驯养的体质量5 kg以上野生叉尾鲇亲本第一针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3 g/kg,12 h后第二针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9 μg/kg+马来酸地欧酮6 mg/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00 IU/kg,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孵化框微流水孵化,观察其胚胎、仔鱼、稚鱼和幼鱼发育特征,记录发育时序。试验结果表明:叉尾鲇产黏性卵,成熟卵直径(1.5±0.1) mm,受精卵金黄色,圆球形,吸水膨胀后达(1.7±0.1) mm。水温26~28 ℃,整个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9个时期,孵化积温(651.51±15.00) ℃·h,尾部先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4±0.5) mm,孵化后20 h开始平游,24 h开口摄食,饵料不足易发生残食;水温26~28 ℃,5日龄进入稚鱼期;10日龄各鳍条发育完全,体色与成鱼相似,纵向侧带明显,全长达(52.0±4.3) mm,进入幼鱼期。叉尾鲇鱼苗生长速度较快, 30日龄全长可达(160.0±28.0) mm。 |
|
|
2025 Vol. 44 (6): 997-1005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8213 KB)
(
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