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水产科学》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水产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水产科学》稿件脱密证明
《水产科学》版面费及稿酬说明
《水产科学》著作权转让合同
《水产科学》文章修改范例
更多...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25
论文
601
5种乳酸菌对奥尼罗非鱼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
黄燕华,周晓波,王国霞,邝哲师,赵红霞,莫文艳,曹俊明
选用体质量约3.49 g的奥尼罗非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空白组)和添加相同水平的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戊糖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粪肠球菌的试验饲料。饲料中的乳酸菌数分别为1.30×103、5.10×108、2.97×108、3.03×108、2.30×108、3.47×108 cfu/g ,养殖期为8周,试验结束后采集血液并留部分鱼进行72 h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计算72 h内的存活率。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组、戊糖乳杆菌组、鼠李糖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戊糖乳杆菌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嗜酸乳杆菌组;鼠李糖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组血清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鼠李糖乳杆菌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2 h后,各添加组罗非鱼存活率均高于空白组,24~48 h ,鼠李糖乳杆菌组和粪肠球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72 h时鼠李糖乳杆菌组存活率显著高于空白组。饲料中添加乳酸菌能提高奥尼罗非鱼免疫、抗氧化能力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其中鼠李糖乳杆菌和粪肠球菌效果显著。
2014 Vol. (10): 601-605 [
摘要
] (
58
)
HTML
(0 KB)
PDF
(788 KB) (
345
)
606
谷氨酰胺对点带石斑鱼免疫细胞免疫力的影响
程镇燕,李建,雷五长,于宏,王庆奎,郭永军,乔秀亭
将从平均体质量400 g的点带石斑鱼中肾分离出的白细胞培养在添加0、0.5、1、2 mmol/L 谷氨酰胺的培养基中2、6、12、24 h后,测定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结果发现,添加谷氨酰胺后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显著提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吞噬和呼吸爆发活力进一步提高,最高值均在培养12 h后的1 mmol/L组。在培养12、24 h后测定了白细胞的增殖能力,发现培养12 h后,添加谷氨酰胺的各组增殖效果明显优于未添加谷氨酰胺组(对照组)( P<0.05),但添加谷氨酰胺的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最高值在1 mmol/L组;培养48 h后,除2 mmol/L组外,其他处理组的增殖效果均下降。白细胞对迟钝爱德华氏菌杀菌率变化趋势与吞噬活力相符,1、2 mmol/L 组杀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0.5 mmol/L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酰胺是石斑鱼有效的免疫增强剂,在培养基中添加1 mmol/L 谷氨酰胺培养12 h效果最佳。
2014 Vol. (10): 606-610 [
摘要
] (
48
)
HTML
(0 KB)
PDF
(1171 KB) (
261
)
611
饲料中添加低聚木糖对鲤鱼免疫力和生长性能的影响
王俊丽,单金峰,朱浩拥,吴春,聂国兴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低聚木糖调控鲤鱼免疫力及生长性能的机理,以450尾平均体质量(4.93±0.03)g的健康鲤鱼为对象,研究饲料中添加低聚木糖对鲤鱼生长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以不加低聚木糖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试验组为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低聚木糖组、0.2%低聚木糖组、0.4%低聚木糖组和0.6%低聚木糖组。试验结果表明,低聚木糖可提高鲤鱼血清溶菌酶活性,但对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无影响,0.6%低聚木糖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头肾的5种免疫相关基因,低聚木糖可上调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0的基因表达,下调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基因表达,而对转化生长因子-β的基因表达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0.2%低聚木糖组、0.6%低聚木糖组的白细胞介素-1β与0.2%低聚木糖组的白细胞介素-10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所有试验组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生长性能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鲤鱼的生长性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6%低聚木糖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014 Vol. (10): 611-615 [
摘要
] (
38
)
HTML
(0 KB)
PDF
(6151 KB) (
178
)
616
红鱼粉饲料中添加海洋红酵母对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
张瑞玲,牛思佳,张红娟,杨振才
为研究用红鱼粉替代白鱼粉,并在替代饲料中添加两个不同梯度海洋红酵母对大菱鲆生长性能、体成分以及形体指标的影响。试验用白鱼粉、红鱼粉、海洋红酵母1 g/kg+红鱼粉、海洋红酵母2 g/kg+红鱼粉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质量(213.48±0.23) g的大菱鲆,480尾试验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试验期为6周。试验结果表明,与红鱼粉组相比,海洋红酵母1 g/kg+红鱼粉组可显著提高大菱鲆的摄食率、相对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效率(P<0.05),效果与白鱼粉组相当,高于海洋红酵母2 g/kg+红鱼粉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大菱鲆的体成分和形体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据此,添加海洋红酵母1 g/kg即能显著提高大菱鲆对红鱼粉替代白鱼粉饲料的摄食率、蛋白效率和生长性能,使得红鱼粉替代组的饲料性能达到了白鱼粉组的生长水平。
2014 Vol. (10): 616-620 [
摘要
] (
44
)
HTML
(0 KB)
PDF
(6410 KB) (
176
)
621
拥挤条件下中国明对虾肝胰脏蛋白质双向电泳条件优化与分析
张帅,傅玲琳,王彦波
以中国明对虾为试验对象,优化了拥挤应激条件下中国明对虾肝胰脏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条件,并分析了关联的差异蛋白质。试验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肝胰脏蛋白双向电泳优化条件为裂解液中添加三丁基膦,采用17 cm的固相p H值(p H 4~7)梯度干胶条,上样量为120μg ,等电聚焦时间为65000 V/h。蛋白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得到的700多个蛋白点中差异蛋白点11个,其中8个差异蛋白点丰度显著上调(P <0.05),3个差异蛋白点丰度显著下调(P <0.05)。研究表明,在拥挤应激条件下中国明对虾肝胰脏蛋白表达发生显著变化。
2014 Vol. (10): 621-625 [
摘要
] (
39
)
HTML
(0 KB)
PDF
(703 KB) (
170
)
626
底播虾夷扇贝活品供应链各环节中肠道菌群分析
刘世永,刘俊荣,马永生,沈建,杨婷婷,苗治欧
以鲜活底播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研究扇贝肠道菌群结构与其生长环境的相似性,并跟踪研究组成供应链的采捕、活水运输、中转、净化Ⅰ、净化Ⅱ及市场等6个环节的活品扇贝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规律。首先,在扇贝捕捞船现场采集扇贝、海水以及海底沉积物,随后继续对活水运输、中转、净化Ⅰ、净化II及市场等环节跟踪采集扇贝肠道样品;利用基于16S rDNA的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技术对扇贝肠道菌群、沉积物及海水进行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指纹图谱分析结明,从即捕扇贝肠道、沉积物及海水中分别获得12、18及20个扩增条带,其中,三者具有9条相同的条带;其余包括活水运输、中转、净化Ⅰ、净化Ⅱ及市场等5个环节的条带数依次为14、16、13、9、22。相似性分析表明,即捕扇贝肠道与海水及沉积物之间菌群组成相似性系数(戴斯系数)分别为66.6%和62.5%;由采捕到市场6环节之间虾夷扇贝肠道菌群相似性系数依次为64.0%、73.3%、69.0%、63.6%及32.3%。采捕后至净化池以及净化后至市场均发生菌群条带的增加,表明采捕后流通环境的改变对扇贝肠道菌群结构有影响;净化处理具有有效的减菌效果;现有捕后处置方式即从采捕至净化Ⅱ,活品扇贝处于比较稳定的胁迫状态,而净化后的产品至消费市场环节的胁迫压力明显,即该零售终端环节对活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2014 Vol. (10): 626-630 [
摘要
] (
52
)
HTML
(0 KB)
PDF
(3203 KB) (
231
)
631
普安银鲫胚胎发育中抗氧化酶活性及外源维生素C的作用
熊铧龙,姚俊杰,安苗,王金娜,蒋左玉
在水温24℃下测定了普安银鲫胚胎发育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在成熟卵中具有活性,分别为(10.213±0.458) U/mg、(8.701±0.371) U/mg和(55.485±4.896) U/mg ,属母源性抗氧化酶。对照组从成熟卵发育至出膜前期,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升高,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呈“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在心跳期降到最低,为(6.175±0.532) U/m g ,随后其活性开始上升。30 m g/L的维生素C组,普安银鲫胚胎从受精卵至出膜前期,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总体上高于对照组。胚胎发育过程中母源性抗氧化酶发挥重要作用;孵化水体中适宜质量浓度的维生素C提高了胚胎期的抗氧化能力。
2014 Vol. (10): 631-634 [
摘要
] (
43
)
HTML
(0 KB)
PDF
(721 KB) (
202
)
635
软颗粒饲料与鲜杂鱼糜对大黄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王兴春
在水温18.0~21.0℃、盐度21.0~25.8下,给平均体质量为280.0 g/尾的大黄鱼投喂软颗粒饲料(试验组)和鲜杂鱼糜(对照组),评价两种饲料对环境影响,其中试验组、对照组各设3个平行,空白组(不放鱼也不投料,仅有砂滤海水)不设平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养殖水中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含量均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最高,空白组最低;试验组与对照组水中总磷差异不显著(P>0.05),而总氮和化学需氧量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水中沉积物总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水中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总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软颗粒饲料对养殖环境的影响显著小于鲜杂鱼糜,可在海水鱼类网箱养殖中应用推广。
2014 Vol. (10): 635-638 [
摘要
] (
64
)
HTML
(0 KB)
PDF
(1355 KB) (
297
)
639
牙鲆仔鱼核酸与生长关系的研究
佟雪红,王欢莉,葛宝明,杨小兰,张振铭
随机采取不同日龄健康的牙鲆仔鱼,用电子目镜和天平测定其全长(L)、体质量(m),运用整体匀浆法测定鱼体中核酸和总蛋白浓度、RNA/DNA (a)比值和总蛋白/DNA比值(b),研究了牙鲆仔鱼的生长,DNA、RNA和总蛋白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核酸、总蛋白和生长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牙鲆仔鱼体质量、全长与RNA/DNA比值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式分别为 m=-19.85 a+82.79(r2=0.89, P<0.01),L=-7.41 a+33.53(r2=0.85,P<0.05)。上述关系式说明,牙鲆仔鱼时期的生长以细胞增殖为主,大量消耗前期合成的蛋白质。牙鲆仔鱼体质量、全长与总蛋白/DNA 比值也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式分别为 m=-0.61 b +34.54(r2=0.93, P <0.01),L=-0.22 b +15.33(r2=0.86, P <0.01)。随着牙鲆仔鱼养殖日龄的增加,总蛋白/DNA比值下降的幅度大于RNA/DNA比值。核酸指标能从细胞水平上分析仔鱼的生长。
2014 Vol. (10): 639-642 [
摘要
] (
44
)
HTML
(0 KB)
PDF
(637 KB) (
230
)
643
鲳亚目4种鱼类骨骼系统的比较研究
杨太有,刘芳,李艳洁,李仲辉
对鲳亚目的印度无齿鲳、银鲳、三刺低鳍鲳和刺鲳的骨骼系统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鱼类脑颅中的鼻骨、上筛骨、侧筛骨、眶下骨、蝶耳骨、翼耳骨、上耳骨和前耳骨等均有明显的差异;咽颅中的前颌骨、上颌骨、舌颌骨、尾舌骨、鳃盖骨、咽鳃骨和下咽骨等也有显著的区别;附肢骨骼中的肩带骨和腰带骨也各有不同。这些差异可作为种间的分类依据。
2014 Vol. (10): 643-648 [
摘要
] (
69
)
HTML
(0 KB)
PDF
(654 KB) (
288
)
649
虾夷扇贝脓胞病病原查氏弧菌的PCR快速检测
滕炜鸣,李文姬,张明,李石磊,刘项峰,付成东,刘忠颖
应用PCR技术,建立一种能够快速有效检测出虾夷扇贝脓胞病致病病原查氏弧菌的方法。根据查氏弧菌的GyrB基因的高保守区序列,设计1对扩增片段为144 bp的引物,并利用PCR技术对其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查氏弧菌DNA的检测呈特异性,每个PCR反应检测的敏感度为0.43 pg的DNA和3.9 cuf的细菌。由人工感染和海区取样的虾夷扇贝的病灶组织中可以检测出相应的病原菌,说明本方法有效可行。
2014 Vol. (10): 649-653 [
摘要
] (
68
)
HTML
(0 KB)
PDF
(648 KB) (
366
)
654
皱纹盘鲍与盘鲍杂交技术的研究
赵春暖,严正凛
采用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盘鲍日本群体进行杂交育苗试验和鲍苗种生产。结果表明,皱纹盘鲍和盘鲍正、反交组合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低于两亲本自交组,而其苗种成活率高于两亲本自交组(提高达20%以上);皱纹盘鲍和盘鲍的正、反交组合鲍苗的生长情况是,其平均壳长明显高于两亲本自交组鲍苗的平均壳长,最长达2.01 cm ;皱纹盘鲍与盘鲍作为亲本进行鲍苗种生产,经160 d培育,共培育出鲍苗种2020.75万只(平均壳长2.01 cm ),鲍出苗量平均4345.7只/m2。通过鲍种内杂交的育种方法,可以达到改良和优化鲍种质的目的。
2014 Vol. (10): 654-657 [
摘要
] (
50
)
HTML
(0 KB)
PDF
(0 KB) (
139
)
658
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对菲牛蛭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李军,于翔,张健,张涛,龚元,金广海
采用湿土网箱法,在内铺土层厚度约6.0cm,规格35.0cm×14.5cm×11.5cm的网箱中层,饲养体质量≥1.5 g的菲牛蛭,以存活率和个体体质量增长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养殖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三个因素进行考察,以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采用层次分析法统计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各因素各水平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权重。试验结果表明,以存活率为考察指标时,三种因素对成活率的影响依次为养殖密度>投饲频率>饲料配比,以50尾/箱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方Ⅱ和每15 d投喂一次的投饲频率组合为最佳;以菲牛蛭个体体质量增长率为考察指标时,三种因素对个体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依次为饲料配比>投饲频率>养殖密度,投喂以密度为50尾/箱、饲料配方为Ⅰ、投喂频率为每10 d投喂一次组合为最优。层次分析表明,各因素对正交试验的指标值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养殖密度、投饲频率和饲料配比,正交试验的最优方案为50尾/箱的养殖密度、配方Ⅰ和每10 d投喂一次的投饲频率。
2014 Vol. (10): 658-661 [
摘要
] (
44
)
HTML
(0 KB)
PDF
(0 KB) (
119
)
661
《水产科学》采编平台网址变更通知
本刊编辑部
2014 Vol. (10): 661-661 [
摘要
] (
28
)
HTML
(0 KB)
PDF
(0 KB) (
26
)
662
鲑鱼甲病毒病研究进展
于力,史秀杰,郑晓聪,何俊强,贾鹏,兰文升,王津津,刘荭
2014 Vol. (10): 662-666 [
摘要
] (
87
)
HTML
(0 KB)
PDF
(0 KB) (
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