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8年 第3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1-26

     
    721 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的饵料优化研究
    邓正华,陈明强,王雨,黄桂菊,于刚,吴开畅,李有宁
    设计并进行3个试验,研究培育合浦珠母贝幼虫的最佳饵料:(1)在10个500 mL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密度为105个/mL的绿藻门、金藻门和硅藻门的10种单胞藻液400 mL和饥饿的幼虫(5 个/mL),摄食1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对单胞藻的摄食和消化;(2)在育苗池中,给幼虫投喂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及两种单胞藻以数量比为1∶1的混合藻,每组饵料均设3个平行,观察幼虫的生长与成活;(3)在20 L桶中,幼虫密度为5 个/mL,分别投喂密度为2×103、20×103个/mL和40×103个/mL的湛江叉鞭金藻,每种密度亦设3个平行,观察幼虫的生长与成活状况。试验结果显示,所有日龄幼虫均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和球等鞭金藻,其中幼虫易消化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和球等鞭金藻,难以消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不摄食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和小新月菱形藻;随着幼虫的生长,部分或极少数幼虫摄食少量的杜氏盐藻和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与绿色巴夫藻混合投喂时,幼虫的生长速率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两种单胞藻的单独投喂(P<0.05);单胞藻投喂密度过高不利于幼虫的生长和成活。因此,在合浦珠母贝幼虫培育中应以易摄食和消化的湛江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以及球等鞭金藻作为主要饵料,并进行混合搭配,少量多次投喂。
    2018 Vol. 37 (6): 721-727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6538 KB)  ( 148 )
    728 3种海洋灾害事件对浙江北部三疣梭子蟹补充量的影响
    孙洁,王迎宾,王小刚
    根据2000—2014年浙江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的生产统计和该海域的台风风级(代表当年台风风级总计)、赤潮面积(当年赤潮发生面积总计),以及厄尔尼诺等级(代表当年厄尔尼诺指数强弱)数据,基于广义可加模型对三疣梭子蟹资源补充量变动与以上海洋灾害事件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个因子均能对浙江海域三疣梭子蟹的资源补充量产生影响。广义可加模型对三疣梭子蟹补充量总偏差解释率为80.2%,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台风风级,贡献率为56.3%;其次是赤潮面积,贡献率为21.2%;贡献最小的是厄尔尼诺等级,贡献率为2.7%。厄尔尼诺等级为20~40时,与三疣梭子蟹资源补充量呈正相关;厄尔尼诺等级为40~55时,呈负相关,可能是厄尔尼诺期间致使水温发生变化影响三疣梭子蟹的摄食强度。赤潮面积为2000~6000 km2时,与梭子蟹资源补充量呈正相关,赤潮面积为6000~13 000 km2时,呈负相关;赤潮影响水中溶解氧水平、水体质量、人类捕捞行为、梭子蟹天敌数量以及饵料的变动。台风风级在10~36时,与梭子蟹资源补充量呈负相关;36~55时,呈正相关,台风扰乱水流方向,影响水中营养盐的含量,也会影响人类的捕捞行为。研究结果可作为日后分析三疣梭子蟹资源变动规律和开展可持续性管理的参考。
    2018 Vol. 37 (6): 728-734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6822 KB)  ( 212 )
    735 大黄与抗生素体外协同抗哈维氏弧菌研究
    郭伟良,陈永贵,邓恒为,钟志鸿,王菲,王世锋,孙云,陈雪芬,周永灿
    哈维氏弧菌是海水养殖动物主要病原菌之一。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筛选体外协同抗哈维氏弧菌的中草药水提液与抗生素。首先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体外具有抗哈维氏弧菌的中草药水提液,然后采用全组合方法筛选与中草药水提液体具有体外协同抗哈维氏弧菌的抗生素,再采用中心组合设计试验结合响应面法,考察中草药水提液与多种具有协同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复合后的交互作用,并给出最佳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大黄水提液具有体外抗哈维氏弧菌活性,四环素、土霉素和强力霉素分别与大黄水提液具有体外协同抗哈维氏弧菌活性,其最佳复合比为0.07∶0.12∶0.10∶45,模型预测该复方抑菌圈直径为16.07 mm,3次平行试验测定该复方的抑菌直径为(15.90±0.09) mm,与预测值间相对误差为1.06%。
    2018 Vol. 37 (6): 735-741 [摘要] ( 118 ) HTML (1 KB)  PDF (7190 KB)  ( 48 )
    742 草金鱼胚胎与胚后发育观察
    王磊,施文瑞,宋东蓥,李学军,樊云鹏,高兴磊,张红
    为研究草金鱼胚胎及胚后发育规律,对草金鱼胚胎和胚后发育的全过程进行观察、拍照并测量。研究结果表明,草金鱼受精卵为黄绿色,呈卵圆形,在水温(23.0±1.0) ℃下,历时56.67 h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胚后发育则主要依据其卵黄囊、鳞片及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初孵卵黄囊仔鱼全长(4.48±0.30) mm,卵黄囊长(2.0±0.70) mm,在19~23 ℃条件下,出膜后5 d,卵黄囊吸收完毕,完全消失。初孵仔鱼培育至34日龄,开始出现鳞片,标志后期仔鱼发育完全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全长(14.69±2.79) mm,随着进一步发育,在44日龄时,鳞片生长完全,身体透明特征消失,稚鱼阶段发育完成进入幼鱼期,此时全长达(24.08±2.56) mm。本研究可为草金鱼繁殖和遗传育种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2018 Vol. 37 (6): 742-748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12288 KB)  ( 64 )
    749 3种饵料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和育肥效果的影响
    常国亮,葛永春,邓登,向朝林,成永旭,吴旭干
    测定和比较了硬颗粒饲料、膨化饲料和冰鱼的生化组成,在直径1.08 m、高1 m的500 L循环水槽中进行了80 d的养殖试验,比较了3种育肥饵料对体质量为65~90 g的中华绒螯蟹雌蟹的育肥成活率、卵巢指数、肝胰腺指数、蟹壳、肝胰腺和卵巢色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冰鱼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最高,膨化饲料的灰分含量最低,硬颗粒饲料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最低;冰鱼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两种饲料,硬颗粒饲料和膨化饲料的氨基酸组成接近;冰鱼的总饱和脂肪酸、C20:4n6、C20:5n3、C22:6n3和总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高,C18:2n6含量最低;膨化饲料总饱和脂肪酸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但C18:2n6含量最高。冰鱼组和膨化饲料组雌蟹的最终成活率显著高于硬颗粒饲料组(P<0.05);育肥40 d后,3个饵料组的卵巢指数无显著差异,80 d后,膨化饲料组和冰鱼组的卵巢指数显著高于硬颗粒组(P<0.05)。膨化饲料组蟹壳和卵巢的红度显著高于硬颗粒饲料组,冰鱼组的肝胰腺亮度和黄度最高,但红度显著低于硬颗粒饲料组和膨化饲料组。综上所述,优质膨化饲料的综合育肥效果优于冰鱼,特别是卵巢红度;与传统的硬颗粒饲料相比,优质膨化饲料可以显著提高育肥成活率,促进卵巢发育,提高蟹壳和卵巢的红度。
    2018 Vol. 37 (6): 749-755 [摘要] ( 116 ) HTML (1 KB)  PDF (6395 KB)  ( 268 )
    756 单胞藻与酵母单独或搭配投喂对长肋日月贝浮游幼虫的生长和成活影响
    严俊贤,吴开畅,邓正华,于刚,马振华,李有宁,陈明强,王雨
    水温28 ℃下,给长肋日月贝浮游幼虫单独投喂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绿色巴夫藻、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5种饵料,再将海洋红酵母分别与其余4种饵料以细胞数量1:3混合投喂,以优化长肋日月贝幼虫的营养供给,提高幼虫生长率和成活率。24 d的培育结果表明,在单一饵料组中,特定生长率依次为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酿酒酵母,球等鞭金藻组的成活率最高,摄食酿酒酵母的幼虫在12 d内便全部死亡,且投喂海洋红酵母不利于浮游幼虫的生长与成活。而各种饵料搭配海洋红酵母的投喂组幼虫特定生长率较相应的单一投喂组高,但成活率普遍较低,绿色巴夫藻+海洋红酵母混合投喂的长肋日月贝浮游幼虫的生长最快,成活率最高。
    2018 Vol. 37 (6): 756-761 [摘要] ( 72 ) HTML (1 KB)  PDF (4866 KB)  ( 164 )
    762 海蜇4个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狄明玉,周遵春,李云峰,田梅琳,侯红漫,李玉龙,鲍相渤,赫崇波
    利用30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对天津大港、辽宁盘锦、山东烟台、江苏射阳近海4个自然群体的120个海蜇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0333~6.8333个,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906~0.5059,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4353~0.5986,4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为0.3902~0.5497。遗传距离分析显示,盘锦群体和烟台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0.0653),亲缘关系最近;而盘锦群体与射阳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629),亲缘关系最远。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盘锦和烟台群体聚为一支,之后再与大港群体聚为一支,最后与射阳群体聚为一类。综上,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高程度,遗传距离与试验群体地理距离基本相符。本研究的结果将为海蜇分子遗传育种和种质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2018 Vol. 37 (6): 762-768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5283 KB)  ( 206 )
    769 岩原鲤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曲焕韬,杨元金,鲁雪报,刘勇
    为揭示岩原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6月龄岩原鲤幼鱼165尾,分别对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躯干长(x3)、头长(x4)、眼后头长(x5)、吻长(x6)、眼径(x7)、体高(x8)、体宽(x9)、尾柄长(x10)、尾柄高(x11)共12项性状指标进行测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以体质量为依变量,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分别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构建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所测定的岩原鲤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全长、体宽以及尾柄高3项形态学指标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为影响体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全长(P=0.653)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3项形态性状指标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970,表明所选形态性状是影响6月龄岩原鲤的主要性状;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全长、体宽以及尾柄高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14.901+0.166x1+0.379x9+0.331x11。本试验研究结果可为岩原鲤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2018 Vol. 37 (6): 769-774 [摘要] ( 82 ) HTML (1 KB)  PDF (4773 KB)  ( 174 )
    775 黑斑原鮡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评价
    周建设,王万良,朱挺兵,李宝海,张驰,曾本和,牟振波
    为探究黑斑原鮡肌肉营养成分,合理开发和保护利用黑斑原鮡种质资源,对采自雅鲁藏布江上游流域的7尾黑斑原鮡进行营养物质测定及氨基酸分析,分析其肌肉营养品质,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黑斑原鮡肌肉(鲜质量)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7.92%、17.64%、1.42%和0.29%。黑斑原鮡肌肉中17种氨基酸的总含量为661.6 mg/g(干质量),其中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268.1 mg/g(干质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52%,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黑斑原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58.12,4种呈味氨基酸总含量为901.7 mg/g(干质量)。黑斑原鮡肌肉中重金属汞含量最高,为0.493 mg/kg(鲜质量),黑斑原鮡肌肉为砷重度污染级别。研究表明,黑斑原鮡肌肉中,蛋白质质量较好,重金属汞富集显著,黑斑原鮡肌肉为重金属轻度污染级别。
    2018 Vol. 37 (6): 775-780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4622 KB)  ( 212 )
    781 齐口裂腹鱼PGC-1α超表达及干扰慢病毒载体构建
    池永东,陈智慧,邱翔,钟红梅,陈官璐,林亚秋
    利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齐口裂腹鱼PGC-1α超表达和干扰慢病毒载体,为最终阐明PGC-1α调控齐口裂腹鱼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分子机理提供重要基础。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齐口裂腹鱼PGC-1α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N195738)设计引物,经过PCR扩增、双酶切、连接来构建PGC-1α超表达和干扰的慢病毒核心质粒,然后将其与穿梭质粒及包装质粒共同转染293 T细胞包装成病毒颗粒,感染体外培养的C2C12成肌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PGC-1α在被超表达和干扰表达慢病毒载体感染C2C12成肌细胞72 h后的表达水平,确定其超表达及干扰效果。重组质粒FUGW-PGC-1α-RFP及PsicoR-PGC-1α-GFP测序验证成功,包装后感染C2C12成肌细胞经qPCR检测后结果显示,超表达组PGC-1α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转染shRNA1组及shRNA2组的PGC-1α基因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证明该基因被成功超表达和干扰。成功构建齐口裂腹鱼PGC-1α超表达及干扰慢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成肌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2018 Vol. 37 (6): 781-786 [摘要] ( 57 ) HTML (1 KB)  PDF (8688 KB)  ( 34 )
    787 大豆异黄酮对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体外研究
    姜秦,杨宁,袁瑞,陈京华,王正丽

    大豆异黄酮作为免疫增强剂对机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在离体条件下以不同质量浓度大豆异黄酮细胞培养液(00.10.51.01.52.0 mg/mL)培养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分别在培养至61224 h收集细胞并进行细胞RNA提取,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巨噬细胞中免疫相关基因IL-IFN-γ、IgMHSP70的相对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下,大豆异黄酮显著影响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中4种免疫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且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为0.5~1.5 mg/mL时,显著上调IL-1β、IFN-γ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P<0.05),0.5~1.0 mg/mL的大豆异黄酮显著上调IgM基因的相对表达(P<0.05)。选取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研究脂多糖刺激下大豆异黄酮对4种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脂多糖刺激下,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4种免疫相关基因随刺激时间的变化趋势与未添加大豆异黄酮组基本一致,但是在特定取样时间点,其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IL-1β在脂多糖刺激后6 h24 h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FN-γ在脂多糖刺激后24 h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M则在刺激后6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HSP70自脂多糖刺激后3 h开始,其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培养液中大豆异黄酮质量浓度为0.5~1.5 mg/mL时,能够显著上调体外培养条件下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IL-1β、IFN-γIgM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从而增强褐牙鲆头肾巨噬细胞的免疫力。

    2018 Vol. 37 (6): 787-792 [摘要] ( 91 ) HTML (1 KB)  PDF (6452 KB)  ( 160 )
    793 辽东湾海水颗粒相中多环芳烃分布与来源分析
    张玉凤,宋永刚,宋伦,李楠,王昆,杜静,赵海勃,吴金浩
    为掌握辽东湾海水颗粒相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特征,以辽东湾海水颗粒相中多环芳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仪对2016年5月和8月海水颗粒相中24种多环芳烃进行分析,并对24种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分子组成和主要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显示,5月和8月辽东湾海水颗粒相中24种多环芳烃含量分别为(83.9±119.3) ng/L和(28.8±31.4) ng/L,季节变化显著,5月和8月辽东湾海水颗粒相中芘的含量最高,平均含量分别为(30.0±35.3) ng/L和(12.5±13.8) ng/L,其次是菲和荧蒽;海水颗粒相中多环芳烃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河口和大辽河口附近海域;辽东湾海水颗粒相中多环芳烃来源的异构体比值法分析表明,5月和8月海水颗粒相中多环芳烃为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来源,燃烧源为主。本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监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18 Vol. 37 (6): 793-799 [摘要] ( 86 ) HTML (1 KB)  PDF (5724 KB)  ( 183 )
    800 中华鲟主要细菌性疾病及其临床诊断与防控
    田甜,张德志,杜合军
    2010—2017年以自然患病中华鲟为研究对象,用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验、病理解剖检验、体外药物筛选、临床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总结中华鲟主要细菌性疾病的种类及其诊断与防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鲟细菌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花斑病、脓包病和腹水病,其中花斑病、脓包病和腹水病为新病;气单胞菌是中华鲟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花斑病和腹水病的发生;细菌性败血症与肠炎病诊断要点在于后者一般仅限于肠道充血明显,且肠道变薄、弹性差;细菌性败血症与腹水病的诊断要点在于后者主要发生于高温季节,且体表无明显疾病症状,解剖体腔内可见大量腹水,内脏非实质性充血;中华鲟细菌性疾病一般采用改善养殖环境、浸泡+内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控。通过调查研究中华鲟细菌性疾病的基本情况,可为中华鲟人工保种过程中主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性资料。
    2018 Vol. 37 (6): 800-805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6950 KB)  ( 156 )
    806 一株斑点叉尾鮰源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樊威,贺扬,黄小丽,王均,吴俊,苏建,陈家荣,蒋鑫,王俊
    2016年6月,四川眉山某养殖场爆发斑点叉尾鮰急性传染病,发病1~3 d即开始死亡,约7 d达到死亡高峰,累计死亡率达60%,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病鱼表现为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食欲减退,发病后期出现“头穿孔”的现象。为明确该病的病原,本试验对病鱼进行了细菌学检测,使用16S rRNA PCR技术和微量生物化学鉴定方法进行了细菌的鉴定,并将分离的病原菌腹腔注射攻毒斑点叉尾鮰,进行回归试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自斑点叉尾鮰脏中分离到了一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FW0606;经16S rRNA PCR测序,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FW0606与鮰爱德华氏菌16S rRNA聚为一簇;进一步利用微量生化鉴定法确定该菌为鮰爱德华氏菌。根据柯赫氏法则,健康斑点叉尾鮰人工感染接种该菌后,试验鱼在12 h开始出现死亡,72 h内死亡率达到100%;病鱼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且同样分离到鮰爱德华氏菌。为进一步对该病进行临床用药指导,对分离的鮰爱德华氏菌进行了药敏试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鮰爱德华氏菌FW0606对氟哌酸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等中度敏感,对先锋霉素Ⅵ、氯洁霉素、四环素、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等耐药。
    2018 Vol. 37 (6): 806-811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8434 KB)  ( 55 )
    812 中华绒螯蟹中石油烃风险评估
    关丽,蔺翠翠,郑怀东,刘学光,唐治宇,周艳明
    于2013—2016年在辽宁省主要中华绒螯蟹养殖地区开展石油烃含量调查,并结合全省膳食数据,评估省内居民通过食用中华绒螯蟹途径摄入石油烃的膳食风险。调查结果显示,在抽查的346份样品中,石油烃含量为未检出~36.23 mg/kg,超标率为4.9%,总石油烃的危害商为0.0052,远远小于1;致癌风险指数为1.1×10-8~2.2×10-7,为可接受致癌水平。仅以中华绒螯蟹为膳食来源摄入石油烃不会对居民产生明显的健康风险。
    2018 Vol. 37 (6): 812-817 [摘要] ( 77 ) HTML (1 KB)  PDF (5845 KB)  ( 119 )
    818 辽宁沿海鲬mtDNA控制区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玉龙,刘修泽,吉光,于旭光,李轶平,付杰,王小林,郭栋,董婧
    PCR扩增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辽宁沿海25尾鲬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的876~878 bp全序列。通过GenBank中已有的鲬属鱼类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及形态特征分析发现,辽宁沿海鲬实为褐斑鲬而非印度鲬。同时,利用高度变异的控制区序列,对辽宁沿海褐斑鲬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25尾褐斑鲬间共有22个变异位点,辽宁沿海褐斑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2±0.04和0.0026±0.0017。核苷酸不配对分析表明,辽宁沿海褐斑鲬群体在19 000~63 000年前经历了群体扩张。对比其他已报道鱼类控制区的结构识别序列,对鲬属鱼类控制区的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了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并找到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ETAS,中央保守区的保守序列CSB-F、CSB-E、CSB-D以及保守序列区的保守序列CSB1、CSB2、CSB3。这一结果可为将来全面了解鲬的种群分化研究及其物种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2018 Vol. 37 (6): 818-824 [摘要] ( 80 ) HTML (1 KB)  PDF (7590 KB)  ( 35 )
    825 空间大小及饲养模式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的影响
    田捷,陈友朋,祝安琪,黄成
    在水温25 ℃下,将体长为(0.7±0.1) cm的克氏原螯虾幼虾饲养在底部直径为5.4 cm和12 cm、面积比为1∶5的两个容器(水深3 cm)中,分别放1尾和5尾幼虾,投喂颗粒饲料,体长每4周测量1次,共计测量4次,探讨单体与群体饲养以及空间大小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占有面积相等时,单养组与群养组克氏原螯虾幼虾的平均生长无显著差异(P>0.05),群养组的优势个体大于单养个体的平均值,单养组体长介于群养组末位体长和优势体长之间;群养组幼虾死亡率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单养时,前8周小空间组与大空间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第9~12周时,小空间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与体长增长量均显著大于大空间组(P<0.05);至第12~16周两组体长增长量无显著差异(P>0.05)。从竞争和马太效应角度分析,群养条件下死亡率高,但可产生霸王虾,在苗种选育及高档商品虾生产中具有参考价值;饲养容器过小时影响甲壳动物的摄食量,限制其生长;饲养容器过大时,不能满足幼虾的趋触性,增加了幼虾的运动量,亦不利于生长。
    2018 Vol. 37 (6): 825-829 [摘要] ( 75 ) HTML (1 KB)  PDF (3846 KB)  ( 344 )
    830 礁膜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的研究
    粟文,谢恩义,孙立伟,王艳平,王惠,徐日升
    本文研究了礁膜人工育苗全过程,包括成熟礁膜的配子日放散规律,合子附着的最适附着基及黑暗时间,合子培养过程中杂藻硅藻的清除。结果显示,成熟礁膜可在24 h中任何时段放散配子;合子附着的最适附着基为PVC塑料板,且在黑暗处理8~12 h时合子附着最好;用0.5~3 mg/L 二氧化锗处理11 d能有效去除合子培养过程中滋生的硅藻。根据以上育苗技术参数,2016年4月至10月于室内进行了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初步建立了礁膜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流程。本次试验共用0.9 kg新鲜藻体(含水量约60%),共放散4×1010个配子,平均每克藻体放散配子量高达4.4×108个;共采PVC苗板200张(规格20 cm×10 cm×1 mm),平均每张PVC苗板附有4×107个合子;合子经培养生长发育为成熟孢子囊并释放游孢子,采用苗绳(直径=1 cm)附着游孢子,培育15 d后幼苗长度可达1 cm。
    2018 Vol. 37 (6): 830-834 [摘要] ( 74 ) HTML (1 KB)  PDF (5093 KB)  ( 130 )
    835 波纹唇鱼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邹文慧,单鳞茜,韩邦,骆剑,齐鑫,林浩然
    通过RT-PCR克隆并得到了波纹唇鱼雄激素受体基因的全长,共3514 bp,编码75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有3个结构域,即转录激活区、DNA结合区和配体结合区。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波纹唇鱼雄激素受体与贝氏隆头鱼、西氏拟隆头鱼和欧洲舌齿鲈的雄激素受体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分别为85.0%、82.5%和79.5%。组织表达分析表明,波纹唇鱼雄激素受体基因在波纹唇鱼的前脑、中脑、后脑、垂体、下丘脑、心脏、肝脏、性腺、脾脏、肾脏、前肠、后肠、肌肉中均有表达,表达量有所差异,肾脏中表达量最为丰富,前肠中表达量最少。波纹唇鱼雄激素受体基因的成功克隆与分析,为波纹唇鱼生殖调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8 Vol. 37 (6): 835-841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5984 KB)  ( 138 )
    842 石莼多糖裂解酶原核表达方法比较
    陈冉,冯思豫,蔡春尔,何培民
    比较不同原核表达载体和受体重组转化表达石莼多糖裂解酶基因的效果。将人工合成的石莼多糖裂解酶基因片段分别酶切接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质粒和pET28a(+)质粒,得到重组质粒pColdⅠ-859和pET-28a(+)-859(859代表石莼多糖裂解酶基因),经双酶切测序鉴定后,分别将质粒pColdⅠ-859转入大肠杆菌RP(DE3)感受态细胞,质粒pET-28a(+)-859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LysS中表达。试验结果显示,前者没有明显表达目的蛋白,后者表达的蛋白经分离纯化、电泳鉴定和Western Blot分析证明目的蛋白表达量较高。本试验经对比研究获得了能充分表达石莼多糖裂解酶的原核表达系统,为批量制备低成本高纯度的石莼多糖裂解酶蛋白提供了参考。
    2018 Vol. 37 (6): 842-846 [摘要] ( 66 ) HTML (1 KB)  PDF (6126 KB)  ( 150 )
    847 鱼类海豚链球菌病研究进展
    罗晓雯,李莉,朱永肖,裴超,孔祥会
    2018 Vol. 37 (6): 847-854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8744 KB)  ( 45 )
    855 可口革囊星虫研究进展
    吴雅清,许瑞安
    2018 Vol. 37 (6): 855-861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6096 KB)  ( 140 )
    862 鱼类性别特异性DNA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施文瑞,王磊,陈军平,吴利敏,李学军
    2018 Vol. 37 (6): 862-866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4110 KB)  ( 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