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水产科学》论文修改注意事项
《水产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水产科学》稿件脱密证明
《水产科学》版面费及稿酬说明
《水产科学》著作权转让合同
《水产科学》文章修改范例
更多...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5-24
289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李晓美,鲍枳月,吴立新,毕铮铮,许亚琴,翟春雨,陈家俊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添加量分别为
0、100、200、400、600 mg/kg,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3.08±0.09) g的大菱鲆,8周后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添加量为200 mg/kg时,大菱鲆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
<0.05)。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
P
>0.05)。随着还原型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大菱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对照组最高,200 mg/kg试验组最低;大菱鲆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0 mg/kg试验组最高。200 mg/kg试验组和400 mg/kg试验组大菱鲆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200 mg/kg试验组大菱鲆肝脏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力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根据回归分析,确定大菱鲆饲料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最适添加量为189.70 mg/kg。
2019 Vol. 38 (3): 289-295 [
摘要
] (
203
)
HTML
(1 KB)
PDF
(6438 KB) (
267
)
296
MS-
222对鳊鱼麻醉保活运输效果的研究
丁亚涛,汪之和,王林林,施文正
为研究
MS-222对鳊鱼保活运输的影响,分析比较了在不同质量浓度MS-222(0、20、40、60、80、100 mg/L和120 mg/L)、不同水温(2、7、15、20 ℃)和不同鱼水质量比(2∶1、1∶1、1∶3、1∶5)下鳊鱼的存活率,从而确定及筛选最佳的保活运输条件,并检测和分析在保活运输试验中水质指标和鱼体生化指标的变化和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当MS-222质量浓度为60 mg/L、水温7 ℃、鱼水比1∶3时,保活时间最长,鱼体存活率最高;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水体指标中氨氮含量、微生物、pH均呈上升趋势,而溶解氧水平则呈下降趋势;在鱼体指标中,肌肉中糖原、pH下降,乳酸含量上升;在血液指标中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血糖、尿素和肌酐均显著增加(
P
<0.05),说明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鱼体肝脏和肾脏组织代谢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其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鳊鱼保活过程中可适当使用MS-222麻醉剂以延长存活时间和提高存活率。
2019 Vol. 38 (3): 296-304 [
摘要
] (
145
)
HTML
(1 KB)
PDF
(9001 KB) (
233
)
305
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效果研究
吴建绍,李雷斌,朱志煌,钟建兴,苏国强,周宸,林克冰,方民杰
刺激隐核虫病是双斑东方鲀养殖生产中的主要致死性寄生虫病,为安全、有效地防治刺激隐核虫病,开展了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及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的治疗效果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硫酸铜对双斑东方鲀幼鱼
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7.94、7.12、5.32、4.44 mg/L,其安全质量浓度为1.72 mg/L。刺激隐核虫病治疗试验结果表明,1.0、1.5 mg/L的硫酸铜质量浓度对病鱼治疗有效,药浴后刺激隐核虫虫体活力下降,第3 d部分虫体解体或脱落,药浴5 d治愈;0.5 mg/L硫酸铜对病鱼治疗效果不佳,病情继续发展,第8 d病鱼死亡。临床上建议使用硫酸铜质量浓度1.0 mg/L治疗双斑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本研究对其他鱼类刺激隐核虫病及其纤毛虫病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9 Vol. 38 (3): 305-312 [
摘要
] (
128
)
HTML
(1 KB)
PDF
(12314 KB) (
193
)
313
海洋经济软体动物肌肉副肌球蛋白分布特性初探
宋扬,田元勇,张晴,周晏琳,袁春红,刘俊荣
以肌肉组织的蛋白为切入点,探索海洋经济软体类主要可食部位的化学特性与差异,并对软体类副肌球蛋白的分布特点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对象为商品活体经济软体类,包括菲律宾蛤仔、毛蚶、脉红螺、皱纹盘鲍及长蛸
5个种类。首先,对可食部位化学组成及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5种软体动物间一般化学组成差别不大,肌肉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且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均较高,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然后,对肌肉组织蛋白组分及各组分含量分布进行分析与比较,SDSPAGE分析表明,5种软体动物肌肉中均含有肌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副肌球蛋白及原肌球蛋白等重要组分;同时在菲律宾蛤仔、毛蚶及皱纹盘鲍的肌肉中含有分子量高于200 ku的未知蛋白聚合物。基于质谱分析鉴定并结合分子量进一步计算,确定该蛋白聚合物为副肌球蛋白聚合体。综上可知,不同软体类肌肉蛋白组分分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副肌球蛋白,因此,副肌球蛋白及其聚合体的分布特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2019 Vol. 38 (3): 313-319 [
摘要
] (
72
)
HTML
(1 KB)
PDF
(6544 KB) (
237
)
320
4株凡纳滨对虾肠道益生菌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
郑军荣,罗婷,李志强,吴丽云
为将凡纳滨对虾肠道分离的益生菌用于对虾的养殖,利用乳酸菌培养基分离对虾肠道中的益生菌并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鉴定,利用体外抑菌方法筛选有抗菌活性的菌株,用于考察对虾实验室养殖过程中抗有关致病菌的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自虾肠道分离得到
W7、W25、W27、W31菌株,分别属于啤酒酵母、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沙漠亚种和暹罗芽孢杆菌,它们对致病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暹罗芽孢杆菌W31抗菌效果最好。将啤酒酵母W7和暹罗芽孢杆菌W31菌体与饲料混合用于对虾的养殖,能够明显增强凡纳滨对虾抵抗弧菌侵染的能力,提高存活率。
2019 Vol. 38 (3): 320-326 [
摘要
] (
146
)
HTML
(1 KB)
PDF
(8225 KB) (
115
)
327
海蜇—对虾—缢蛏—牙鲆综合养殖池塘的食物网分析
王摆,田甲申,董颖,李石磊,周遵春,宋钢
在面积
6.7 hm
2
,水深1.5~2.0 m的池塘中进行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褐牙鲆综合养殖,在4—9月养殖周期内,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和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各种饵料对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和褐牙鲆的平均饵料贡献率,以探讨综合养殖池溏的营养级和池塘食物网结构。试验结果表明,海蜇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投喂的轮虫;中国明对虾的食物来源为鳀鱼、虾夷扇贝下脚料和蜢虾;缢蛏的主要食物来源为底栖硅藻,其次为中国明对虾与褐牙鲆粪便;褐牙鲆的主要食物来源为中国明对虾,其次为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海蜇的营养级为2.09~3.43,平均值为2.81;中国明对虾的营养级为3.11~4.04,平均值为3.72;缢蛏的营养级为2.37~2.94,平均值为2.62;褐牙鲆的营养级为2.63~3.83,平均值为3.42。综合分析发现,海蜇摄食浮游动物,缢蛏滤食底栖硅藻,中国明对虾和褐牙鲆摄食投喂的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褐牙鲆也摄食部分中国明对虾,两者的粪便不仅为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生长提供营养,还为缢蛏提供了饵料。上述研究结果为多品种海水综合养殖池塘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2019 Vol. 38 (3): 327-332 [
摘要
] (
115
)
HTML
(1 KB)
PDF
(4892 KB) (
288
)
333
建塘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倪蒙,原居林,刘梅,顾志敏
为探明浙江省建塘江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2017年5—10月,对建塘江水质现状和浮游植物组成进行逐月采样调查。用水质综合指数法对建塘江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建塘江水质评价结果处于重污染到严重污染状态,其中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为主要的超标因子。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0科38属48种。其中绿藻门22种,蓝藻门10种,硅藻门10种,裸藻门3种,甲藻门2种,隐藻门1种。建塘江浮游植物丰度为86.00×10
4
~635.00×10
4
个/L,平均丰度为310.00×10
4
个/L;生物量为0.14~2.34 mg/L,平均生物量为0.96 mg/L。丰富度指数为1.02~1.68,属于α-中污;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在各采样断面均处于2.00~3.00,属于β-中污;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正相关,而生物量与氨氮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温度在第1排序轴和第2排序轴上均有较高的贡献率;蓝藻门与温度和总磷含量正相关,表明蓝藻能够适应较高的水温;绿藻门在各个象限均有分布,第2象限包含绿藻门种类最多,说明绿藻门浮游植物能适应高氮营养盐;硅藻门主要分布在第1、2、4象限,与温度呈负相关,说明高温抑制了硅藻的生长。
2019 Vol. 38 (3): 333-340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7578 KB) (
173
)
341
投喂频率对大西洋鲑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刘淑兰,孙国祥,李杰,王振洋,韩厚伟,江鑫
将
270尾均质量约500 g的大西洋鲑随机分为5组,每组2个重复,分别以3次/d、2次/d、1次/d、1次/2 d、1次/3 d的投喂频率饱食投喂56 d,以研究投喂频率对大西洋鲑生长性能、消化率、激素水平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降低,大西洋鲑质量增加率和摄食量明显降低,1次/2 d试验组和1次/3 d试验组质量增加率较3次/d试验组分别显著降低50%和75%,摄食量显著降低53%和72%。饵料系数、死亡率、皮质醇和抗氧化指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饵料系数和皮质醇2次/d试验组最低,1次/3 d试验组最高,较其他组分别高1.2~2.1倍和0.38~4.78倍。血浆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与之呈相反趋势,2次/d试验组各项指标较好;各试验组消化率均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2次/d和1次/3 d试验组值较高。试验结果表明,500~900 g大西洋鲑的最佳投喂频率为2次/d,在此基础上提高或降低投喂频率均会对大西洋鲑造成应激,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产生负面影响。
2019 Vol. 38 (3): 341-346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4831 KB) (
158
)
347
锰、铜、锌和铁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生长的影响
石伟杰,李欣阳,张勇,王全颖,张永丰,李莉,杜雨蒙,杨超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锰离子、铜离子、锌离子和铁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锰离子、铜离子和铁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
0~25 μg/L、0~5 μg/L和0~12 500 μg/L时,抑食金球藻的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均随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3种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的继续升高,抑食金球藻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不同质量浓度锌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选取锰离子、铜离子和铁离子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其综合效应。试验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影响程度为铁>铜>锰。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影响最大的组合为62 500 μg/L铁离子、1 μg/L铜离子和5 μg/L锰离子,但铜离子和锰离子所对应的细胞密度的k值间差异不显著(
P
>0.05)。分析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与3种重金属离子吸收量的相关性得出,铁离子与上述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P
<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577和0.870;铜离子和锰离子吸收量与上述3个参数相关性均不显著(
P
>0.05)。因此,铁离子是影响抑食金球藻生长最大的因素。
2019 Vol. 38 (3): 347-354 [
摘要
] (
120
)
HTML
(1 KB)
PDF
(8932 KB) (
153
)
355
异型雄性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吕敏,黄光华,李旻,杨琼,卢小花,甘晖,阮志德,黄立斌,杨彦豪,卢天和,马华威
利用微卫星
DNA标记研究3种近亲交配形态型雄性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所用虾样均采自国家级(南宁)罗氏沼虾良种场,共150尾成年近亲交配的雄虾,其中蓝色长臂型、橙色长臂型、小个体型各50尾。研究结果表明,3组样品的生长发育差异显著,蓝色长臂型、橙色长臂型、小个体型各组中微卫星位点的总等位基因分别为24、28 和22,3组样品所有位点的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474~0.556。其平均群体内近交系数为-0.0189,说明杂合子过剩,对比分析和群体间分化系数表明,3组雄虾遗传差异明显,最大遗传间距位于蓝色长臂型和小个体型,最小的遗传间距位于蓝色长臂型和橙色长臂型。研究结果将为罗氏沼虾优质父本选育和调控雄性遗传发育提供基础性遗传信息。
2019 Vol. 38 (3): 355-360 [
摘要
] (
100
)
HTML
(1 KB)
PDF
(4785 KB) (
208
)
361
盐度对透明溞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杨板,赵文,魏杰,李博,苑俊杰,左镓琪
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在恒温
(20±1) ℃条件下,研究盐度变化对透明溞存活、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透明溞的24 h和48 h半致死盐度分别为4.16和2.67,安全盐度为0.36。透明溞的产前发育期和有效积温随盐度上升而增加;体长增长率随盐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存活时间和内禀增长率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盐度对透明溞生存、生长及繁殖的影响显著(
P
<0.05),0.5盐度组的透明溞壳刺长显著大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透明溞为嫌盐种,对盐度耐受性低。透明溞可作为水产经济动物开口饵料、水体盐碱变化的指示生物,对水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2019 Vol. 38 (3): 361-367 [
摘要
] (
122
)
HTML
(1 KB)
PDF
(5943 KB) (
215
)
368
中华鳖
IRF4基因克隆及免疫功能研究
付建平,陈丹婷,赵昕,刘毅
干扰素调节因子
IRF4基因仅表达于免疫相关细胞,在先天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中华鳖高通量测序预测的IRF4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XM_014581444),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片段验证其编码区;通过荧光定量检测IRF4基因在健康中华鳖中组织表达情况以及脂多糖、聚肌胞苷酸诱导后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3xflag-IRF4,检测过表达IRF4基因后细胞对中华鳖虹彩病毒的敏感性,以及对干扰素启动子、NF-κB启动子的活性。试验结果显示,IRF4基因编码区和GenBank中序列完全相同,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含有1个DNA结合结构域和1个IRF相关结构域;荧光定量结果分析显示,IRF4基因表达于所检测的组织和器官,其中在血液、肝、脾中表达较高,脂多糖和聚肌胞苷酸均能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RF4基因的表达;过表达IRF4基因后降低细胞对中华鳖虹彩病毒的敏感性,过表达IRF4基因能显著诱导干扰素启动子活性,抑制NF-κB启动子活性。上述结果为更深入研究中华鳖IRF4参与机体免疫应答提供基础。
2019 Vol. 38 (3): 368-374 [
摘要
] (
106
)
HTML
(1 KB)
PDF
(7155 KB) (
160
)
375
一种新型贝壳鱼礁的大型底栖藻类附着效果初探
赵静,姜大为,郝振林,郭栋,王路平,李多慧,张瑜洋
在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海域选取
A、B、C 3个区域,于2013年11月向A区和C区分别投放混凝土构件礁和新型贝壳鱼礁,B区作为空白对照区,于投礁1个月、半年和1年后对3个区域开展环境因子和大型底栖藻类资源状况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评价贝壳礁上藻类的附着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投礁1个月后,3个区域藻类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小,随着投礁时间延长,混凝土构件礁区和贝壳礁区大型底栖藻类的生物量和种类均大于空白对照区,其中贝壳礁区藻类生物量和种类增加得更为显著,且相较于另外2个区域,藻类群落结构更早趋于稳定。环境因子对藻类生物量影响的去趋势对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不同藻类生物量的环境因子有差别。分别对3个区域的藻类群落和主要环境因子指标进行冗余分析发现,影响3个区域藻类群落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均为水温,影响自然礁石和混凝土构件礁上藻类群落的次要因子为氮、磷营养盐等,而影响贝壳礁上藻类群落的次要因子为溶解氧和叶绿素a。
2019 Vol. 38 (3): 375-381 [
摘要
] (
70
)
HTML
(1 KB)
PDF
(7688 KB) (
175
)
382
连江倒刺鲃的标志放流试验
谢迪,李潮,李嘉淇,吴倩,赵俊
为研究倒刺鲃人工增殖放流中的生长发育等规律,探讨恢复连江这一传统特色经济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于
2014年11月采用荧光色素标记方法,在连江阳山段对3×10
4
尾倒刺鲃鱼苗进行标志放流试验。基于回捕数据对倒刺鲃的回捕率、标志保留率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连江倒刺鲃标志放流的方法做出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刺网等捕捞工具对倒刺鲃进行回捕,截至2016年5月共回捕倒刺鲃275尾,回捕率为0.92%。对回捕鱼的标记保留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标志保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回捕的前几个月内,荧光标志仍肉眼可辨,自第7个月开始荧光标志开始变得逐渐模糊,1年之后标志逐渐消失。标志鱼在放流后6个月生长缓慢,之后生长加快。协方差分析表明,倒刺鲃在放流水域的生长比池塘养殖和自然群体更具优势,说明放流水域属于放流条件较佳水域。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达到标志放流预期目的,但应继续优化标志放流策略。
2019 Vol. 38 (3): 382-387 [
摘要
] (
74
)
HTML
(1 KB)
PDF
(5344 KB) (
259
)
388
色素添加对咖啡金黄水母体色影响的初步研究
杨翠华,王文章,陈华增,齐继光
在人工繁殖水母的饵料中添加食用性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荧光色素、天然虾青素、铁元素和饲喂含有色素的海蜇等,测定水母采食饵料后感官指标、酪氨酸酶活力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分析添加物质对水母生理机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
4种人工食用色素均能大大提升水母的观赏性,但颜色保持时间短,3 h后,所有水母均恢复原来的体色,水母状态未发现改变。水母注射水溶性荧光色素,10 h后才能通过水循环扩散到全身,荧光色维持时间可达30 d。水母饲喂天然虾青素、铁元素和含有色素的海蜇1个月后,肉眼观察,海蜇组的水母比对照组的水母颜色深,而虾青素组、FeSO
4
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各组酪氨酸酶活力和总胡萝卜素含量均较低。组内个体间酪氨酸酶活力差异较大,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
>0.05)。总胡萝卜素在450 nm处吸收值最高。海蜇组水母的酪氨酸酶活力和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133 U/mL和251.01 mg/kg。虾青素组酪氨酸酶活力最低,为0.109 U/mL。食用色素组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仅为158.83 mg/kg,酪氨酸酶活力仅高于虾青素组,可能与色素并未在表皮和中胶层形成色素沉淀有关。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添加色素能获得颜色各异的水母,水溶性荧光色素能长期保存在动物体内,可作为体色调控色素。水母的色素合成与酪氨酸酶活力和总胡萝卜素含量有关。
2019 Vol. 38 (3): 388-394 [
摘要
] (
89
)
HTML
(1 KB)
PDF
(12706 KB) (
104
)
395
松江鲈肾组织细胞系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晓雨,李霞,秦艳杰,单莉娟,周诗嘉,王茂林,梁艳,王缙云
在
25 ℃、5% CO
2
实验室条件下,于20% FBS-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松江鲈肾组织细胞系,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第75代松江鲈肾组织细胞传代培养后,0~2 d处于潜伏期,2~4 d进入对数生长期,4~6 d进入稳定期,其群体倍增时间为55.2 h。经液氮冷冻保藏1月后,复苏细胞的存活率为(90.8±1.37)%。35代松江鲈肾组织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n=40,核型公式为K(2n)=16m+10sm+14t。病毒敏感性试验表明,松江鲈肾组织细胞对鱼类诺达病毒不敏感,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敏感,测定病毒滴度为10
6.53
/mL。镉离子敏感性试验显示,松江鲈肾细胞存活率随着氯化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半致死浓度为(130±9.1) μmol/L,可用来作为镉离子检测的生物学指标。
2019 Vol. 38 (3): 395-400 [
摘要
] (
81
)
HTML
(1 KB)
PDF
(7030 KB) (
162
)
401
亚硝态氮对中华鳑鲏的急性毒性及短期影响
封琦,胡春风,洪奥博,薛松,嵇元,王权
静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亚硝态氮对体质量
(0.636±0.09) g的中华鳑鲏急性毒性及短期胁迫下对其体内两种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25 ℃、溶解氧6.3 mg/L、pH 7.4时,测定亚硝态氮对中华鳑鲏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并设置高、中、低3个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组[1.28、0.64、0.43 mg/L(1/10×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1/20×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1/30×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于0、24、48、72 h采集血样,测定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亚硝态氮对中华鳑鲏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2.76 mg/L。在亚硝态氮胁迫作用下,中华鳑鲏血清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先显著上升,48 h后开始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则是先显著下降,在48 h恢复,然后再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在24 h和72 h均受到明显抑制。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和暴露时间两者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碱性磷酸酶可以作为亚硝态氮毒性检测的生物标记物。
2019 Vol. 38 (3): 401-405 [
摘要
] (
99
)
HTML
(1 KB)
PDF
(4667 KB) (
293
)
406
大竹蛏稚贝潜砂行为的研究
郝咏芳,周玮,曹琛,张建强,魏国庆,李丹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大竹蛏稚贝的潜砂行为及稚贝规格对潜砂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竹蛏稚贝的潜砂行为可分
3个阶段:准备期、潜砂期及结束期。大竹蛏稚贝在壳长3.00~8.50 mm内,规格对潜砂准备时间、潜砂时间及潜砂行为的影响极显著,随着规格变大其潜砂准备时间逐渐降低(10.7~4.0 s);潜砂时间则表现为先降后升,壳长(6.20±0.04) mm组的稚贝潜砂时间最短,约9.7 s;各规格组稚贝的潜沙率均为100%,壳长(5.18±0.11) mm组潜砂率100%且用时最短。建议在大竹蛏增养殖过程中,投放苗种规格宜大于5.00 mm。
2019 Vol. 38 (3): 406-410 [
摘要
] (
80
)
HTML
(1 KB)
PDF
(9313 KB) (
121
)
411
3种虾肝肠胞虫
PCR检测方法的应用比较分析
叶键,许婷,施礼科,陈凡,王力,陈喆,章秋虎,郭水荣
虾肝肠胞虫被认为是凡纳滨对虾“长不大”现象的主要病原之一,国内外学者已建立其
PCR检测技术,包括18S-PCR、SSU-PCR及SWP-PCR。采集36个凡纳滨对虾苗种样本、5个卤虫样本和12个水样,应用上述3种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阳性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同源性分析,以比较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试验结果显示,18S-PCR在第一步扩增的灵敏度最好,SSU-PCR在第二步扩增的灵敏度显著高于SWP-PCR,但存在着一定的假阳性现象。建议在对凡纳滨对虾苗种进行虾肝肠胞虫的检测时,宜采用灵敏度更高的套式SSU-PCR方法。
2019 Vol. 38 (3): 411-415 [
摘要
] (
114
)
HTML
(1 KB)
PDF
(4682 KB) (
256
)
416
混养鲫鱼对罗氏沼虾种虾培育效果的影响
程海华,郭建林,顾志敏,张宇飞,陈雪峰,徐宾朋,白植标
在
3口面积各为0.3 hm
2
、深度2.0 m的长方形池塘(1#、2#、3#)中放入体长0.7~0.8 cm的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无特定病原种虾,密度为3.0×10
5
尾/hm
2
;养殖30 d时,2#、3#池塘分别混养质量3~4 g/尾的鲫鱼450、900尾,1#池塘不混养作对照组。经过近110 d的培育,1#、2#、3#池塘“南太湖2号”种虾的平均体质量分别达18.36、18.95、22.6 g,收获量分别达931.5、898.4、842.95 kg,饵料系数分别为1.36、1.53和1.71。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种虾培育池塘混养合理密度的鲫鱼,虽然影响种虾养殖产量,饲料系数增大,但培育出的种虾个体较大,饱满度较高,作为亲本可以为后期育苗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2019 Vol. 38 (3): 416-419 [
摘要
] (
91
)
HTML
(1 KB)
PDF
(3725 KB) (
247
)
420
长海县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探讨
于佐安,李大成,王笑月,王庆志,李华琳,滕炜鸣,刘项峰,周遵春
2019 Vol. 38 (3): 420-427 [
摘要
] (
127
)
HTML
(1 KB)
PDF
(6838 KB) (
132
)
428
甲壳动物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
李艺,李晓东
2019 Vol. 38 (3): 428-434 [
摘要
] (
189
)
HTML
(1 KB)
PDF
(5824 KB) (
2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