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20年 第3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9-25

    研究与应用
    综述与专论
     
            研究与应用
    639 日本沼虾多态性标记筛选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赵燕, 陈红菊, 孔维祎, 季相山, 王慧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01
    从转录组测序数据中筛选重复次数较多、两翼序列较长的简单重复序列用于多态性EST-SSR标记的筛选,利用荧光标记SSR技术分析太湖、长江下游(崇明岛附近)、微山湖和东平湖4个地理群体日本沼虾的遗传多样性。从日本沼虾转录组测序数据中选择546个cDNA序列,设计了60对引物,有33对能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其中12对呈现出良好的多态性。这12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的等位基因数为3~7,观测杂合度为0.1724~0.9630,期望杂合度为0.1942~0.8462。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微山湖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最高,分别为0.8403、0.8350;东平湖的次之,为0.8350、0.7854;长江下游群体的最低,为0.7145、0.7909。由此可见,北方2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南方2个群体。4个日本沼虾群体的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东平湖群体与长江下游群体、微山湖群体与长江下游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介于0.05~0.15,达到中等分化程度。聚类分析显示,微山湖和东平湖群体聚类为一支,再先后与太湖群体、长江下游群体(崇明岛附近)聚类,这与各日本沼虾群体实际的地理距离吻合,反映出日本沼虾的生物地理进化关系。
    2020 Vol. 39 (5): 639-648 [摘要] ( 301 ) HTML (1 KB)  PDF (1043 KB)  ( 306 )
    649 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对鲫鱼氧化应激的影响
    张倩, 黄进强, 权金强, 吴深基, 王晓谰, 潘玉财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02
    将体质量(250±10) g的鲫鱼置于养殖槽中,通过调节注入空气和氮气的量来维持低氧[(1.0±0.1) mg/L]胁迫0(对照组)、3、6、12、24 h;低氧24 h后在正常溶解氧[(6.7±0.1) mg/L]中恢复3 h和6 h,检测各时间点鲫鱼血清及组织的氧化应激指标,研究急性低氧胁迫对鲫鱼氧化应激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急性低氧胁迫后,鲫鱼血清、肌肉及鳃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及组织中总蛋白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复氧初期,鲫鱼血清中丙二醛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及肌肉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较低氧胁迫24 h略有升高,其余组织中酶活力较低氧胁迫24 h显著下降(P<0.05),复氧6 h后,与对照组相比,除肌肉中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组织中酶活力恢复至初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氧胁迫和复氧过程中鲫鱼会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的活性来激活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从而保护机体免受缺氧导致的氧化损伤。
    2020 Vol. 39 (5): 649-656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1292 KB)  ( 216 )
    657 4个瓦氏黄颡鱼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郑翔, 徐杰杰, 张佳佳, 王涛, 尹绍武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03
    为研究嘉陵江、沅江、汉水、赣江4个不同地区瓦氏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随机选取80个微卫星位点对来自4个群体的127尾个体进行PCR扩增,成功扩增出48对微卫星引物,筛选得到25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测得的遗传多样性度量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2~1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383~3.578,平均观测杂合度0.460~0.581,平均期望杂合度0.487~0.67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431~0.627。嘉陵江、沅江、汉水、赣江4个瓦氏黄颡鱼群体表现为高度多态的位点分别为9、11、23、21个,中度多态的位点分别为12、11、3、5个。通过计算4个瓦氏黄颡鱼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并构建进化树,发现赣江群体单独聚为一类,嘉陵江、沅江和汉水群体聚为一类,其中,在嘉陵江、沅江和汉水群体这个分支中,沅江和汉水群体聚为一类。用Structure 2.3.4软件对4个瓦氏黄颡鱼群体进行贝叶斯聚类分析验证,结果与进化树分析的结果一致。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4个瓦氏黄颡鱼群体进行遗传评估,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瓦氏黄颡鱼的保护、监测和遗传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2020 Vol. 39 (5): 657-668 [摘要] ( 189 ) HTML (1 KB)  PDF (1942 KB)  ( 156 )
    669 引种养殖的俄罗斯红参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杨爽, 孙国华, 任利华, 陈梦, 杨建敏, 王卫军, 姜芳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04
    采用化学标准方法测定引种养殖俄罗斯红参[体质量(48.96±7.56) g]和对照相同养殖条件下的普通仿刺参[平均体质量(55.52±9.32) g]中的粗蛋白、粗多糖、灰分、粗脂肪、粗皂苷、无机元素、氨基酸、脂肪酸8种营养成分。数据分析表明,一般营养成分中,俄罗斯红参的粗蛋白、粗皂苷和粗脂肪含量指标显著高于普通仿刺参(P<0.05),粗多糖与灰分含量无差异。俄罗斯红参中Mg、Ca、Mn、Zn、Sr、Se元素含量显著低于普通仿刺参(P<0.05),俄罗斯红参Fe含量显著高于普通仿刺参(P<0.05),有害元素Cd、Pb、As、Al含量俄罗斯红参显著低于普通仿刺参(P<0.05),Cr含量无显著差异。2种海参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有14种氨基酸含量俄罗斯红参显著高于普通仿刺参(P<0.05),俄罗斯红参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药效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仿刺参。2种海参脂肪酸组成相同,皆检测了主要脂肪酸27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单不饱和脂肪酸(P<0.05),俄罗斯红参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皆显著高于普通仿刺参(P<0.05)。综合评价认为,相同养殖条件下,2种海参营养成分相近,俄罗斯红参部分品质优于普通仿刺参。
    2020 Vol. 39 (5): 669-676 [摘要] ( 148 ) HTML (1 KB)  PDF (985 KB)  ( 295 )
    677 盐度胁迫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谭春明, 赵旺, 吴开畅, 温为庚, 杨蕊, 陈旭, 于刚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05
    在水温(26.0±1.0) ℃下,将体质量(0.386±0.080) g的方斑东风螺幼螺置于盐度18、23、28、33(对照组)、38的海水中,6、12、24、36、48、72、96 h后观察幼螺行为,测定其体内6种免疫酶的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方斑东风螺保持良好状态的盐度为20~35,盐度和处理时间显著影响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力(P<0.05)。与对照组相比,盐度18和23处理组幼螺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抑制—诱导”的趋势,而盐度28和38处理组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诱导—抑制—诱导”的变化;各盐度处理组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相一致的变化规律,均为“诱导—抑制”;盐度38处理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同盐度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一致,而盐度18、23、28处理组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各盐度处理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盐度18、38处理组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呈现“抑制—诱导—抑制”的趋势,盐度23和28处理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同盐度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一致。
    2020 Vol. 39 (5): 677-684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2473 KB)  ( 195 )
    685 混合无机氮源下6株微藻对亚硝态氮、氨氮净化规律初探
    苟万里, 李自英, 武心华, 文双喜, 杨智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06
    以混合无机氮源(亚硝态氮+硝态氮+氨氮)配制培养基,在25 ℃条件下培养6株微藻(3株硅藻、3株绿藻),通过分析各藻株的细胞密度、氨氮质量浓度、亚硝态氮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研究微藻在混合无机氮源下对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净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藻在整个试验期均生长良好,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长周期。在生长周期的初期(培养至第2~3 d),所有藻均能净化95%以上的氨氮,但各株藻对氨氮的相对净化速率并不相同,以塔胞藻KDN21的最高[0.999 mg/(L·d)],三角褐指藻KDN13的最低[0.663 mg/(L·d)];大部分微藻对亚硝态氮的净化能力很弱,相对净化率均小于35%,相对净化速率均未超过0.035 mg/(L·d),双眉藻KDN17能较快地净化亚硝态氮,其相对净化率和相对净化速率分别达到65%和0.322 mg/(L·d)。在生长周期的中后期,微藻对亚硝态氮的净化能力仍然很弱,大部分藻株的相对净化速率均低于0.010 mg/(L·d)。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中的氮源仅有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时,且总氮能满足藻细胞充分生长的条件下,绝大部分微藻都优先净化氨氮,而对亚硝态氮的净化能力始终很弱;双眉藻KDN17是6株藻中唯一能同时快速净化氨氮和亚硝态氮的藻株,有可能成为人工控制水体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的候选藻株。
    2020 Vol. 39 (5): 685-693 [摘要] ( 156 ) HTML (1 KB)  PDF (2580 KB)  ( 196 )
    694 鲟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分析
    商宝娣, 陶莎, 杨星, 李小义, 李正友, 张效平, 孔杰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07
    2017年9—10月,贵州省绥阳县某养殖场养殖的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陆续死亡,累计死亡率达20%。为此,采取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了自患病杂交鲟肝脏分离纯化的一株疑似致病菌SXG-1。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XG-1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人工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XG-1后发病杂交鲟的症状与自然发病类似,并从组织中再次分离到同种致病菌,表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XG-1是本次引发杂交鲟死亡的致病菌。腹腔注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XG-1后,杂交鲟的半数致死密度为3.9×108 cfu/mL。药敏试验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XG-1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敏感。以上试验结果将为此类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2020 Vol. 39 (5): 694-701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1234 KB)  ( 189 )
    702 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分析
    孟乾, 张志勇, 张志伟, 张曹进, 陈淑吟, 祝斐, 贾超峰, 曹广勇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08
    为研究石鲷科中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基因编码序列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和特性,进而探讨这2种鱼与其他水生动物的亲缘关系,以期为探讨2种鱼类间的近缘杂交育种、种质资源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并下载斑石鲷、条石鲷、斑马鱼、金鼓鱼、黑鲷和真鲷6种鱼线粒体基因序列,以CodonW、SPSS等软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DNA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通过相对密码子使用度以及对密码子的偏好性和基因序列进行相关性和聚类分析,进而探讨其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DNA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偏爱使用AC结尾的密码子,UUC、ACC等密码子为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DNA编码蛋白质基因的偏好性密码子。在基因序列及偏好密码子聚类中,斑石鲷与条石鲷、黑鲷与真鲷均首先聚为一类,亲缘关系最近,这与传统分类学一致;斑石鲷和条石鲷与斑马鱼的遗传距离最远,亲缘关系最远。
    2020 Vol. 39 (5): 702-709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2350 KB)  ( 190 )
    710 甲苯咪唑在异育银鲫体内代谢及肝毒性研究
    苏美珍, 张祎桐, 王浩, 吕利群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09
    甲苯咪唑是淡水鱼类养殖上常用的一类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其在异育银鲫中的药物毒性仍不清楚。在水温(20±2) ℃下,给体质量(90±20) g的异育银鲫用管灌入胃中甲苯咪唑,剂量为20、10、5 mg/kg,对照组口灌甲酸。给药后1、2、4、6、10、24、48、84 h,自鱼尾静脉取血,立即加入2%的草酸钾抗凝剂(抗凝剂∶血浆=1∶10,体积比)混匀,然后以4000 r/min离心10 min;给药后的0、24、48 h取肝胰脏和肾脏,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基因的表达量。试验结果表明,24 h时异育银鲫3个组织中甲苯咪唑含量达最大值,24 h后异育银鲫体内的甲苯咪唑则被逐渐代谢,肝胰脏中药物富集水平最高,其次是肾脏,血液最低。20 mg/kg的给药剂量甲苯咪唑在肝胰脏中的最高药物质量浓度约为肾脏的1.3倍,超过血液药物质量浓度约45倍。口灌20 mg/kg的甲苯咪唑鱼体肝胰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含量呈时间依赖性下降,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和血液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口灌20 mg/kg的甲苯咪唑对各项检测指标均有负面影响,损伤了异育银鲫肝胰脏的正常解毒及抗氧化功能。本研究结果为甲苯咪唑药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2020 Vol. 39 (5): 710-718 [摘要] ( 120 ) HTML (1 KB)  PDF (1437 KB)  ( 152 )
    719 3月龄唇䱻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分析
    闻豪, 张健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10
    为研究3月龄唇䱻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眼径(x5)、眼后头长(x6)、头高(x7)、体高(x8)和尾柄高(x9)9项形态学指标与体质量(y)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唇䱻的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21.59%)。各形态性状间的表型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表明,全长、体长、眼径、头高、体高和尾柄高达显著水平,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218、0.239、-0.075、0.106、0.339和0.211。主要形态性状对唇䱻体质量的决定系数中,体高最大(0.115);两两形态性状对其体质量的决定程度分析表明,体长和体高协同作用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0.111)。3月龄唇䱻全长、体长、眼径、头高、体高和尾柄高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894,回归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0.05)。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最优回归方程: y =-3.935+0.234x1+0.303x2-1.018x5+0.700x7+1.414x8+1.976x9。本研究确定3月龄唇䱻全长、体长、眼径、头高、体高和尾柄高6项形态学指标是影响其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唇䱻的人工选育和形态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0 Vol. 39 (5): 719-726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1235 KB)  ( 135 )
    727 复方中草药对弧菌感染下虹鳟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蔡冰, 陈万光, 王凡, 左小玉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11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对虹鳟在病原菌刺激下的抗氧化免疫分子机制,将红枣提取物、山药提取物和黄芪提取物按照1∶1∶1比例混合成复合物,分别按质量分数0、0.3%、0.6%和1.2%的比例添加到虹鳟基础饲料中。饲喂体长7.6~8.9 cm的虹鳟幼鱼56 d后进行副溶血弧菌攻毒试验(5.48×106 cfu/尾),4 d后采集虹鳟中肠,利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虹鳟中肠抗氧化相关基因(GST、HSP90BB、CAT、GPx1、SOD)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Px1基因和HSP90BB基因表达量在0.3%添加组极显著上调(P<0.01),GST基因和CAT基因表达量在0.3%和0.6%添加组均显著上调(P<0.05,P<0.01),而SOD基因表达量在0.3%和0.6%添加组却显著下调(P<0.05)。试验结果表明,投喂复方中草药添加剂(红枣+山药+黄芪)的虹鳟在副溶血弧菌感染下的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受到明显影响,其抗氧化免疫功能受到显著调控。
    2020 Vol. 39 (5): 727-733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2688 KB)  ( 286 )
    734 岗更湖浮游生物调查及鱼产力评估
    周波波, 杨子龙, 张子媛, 李毅超, 邵旭东, 白禄军, 王欣然, 刘青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12
    2018年5月、7月和9月,参照《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手册》,对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岗更湖的浮游生物进行了3次调查。共检测出浮游植物7门71种(属),包括绿藻门30种,硅藻门18种,蓝藻门14种,裸藻门4种,甲藻门2种,隐藻门2种和黄藻门1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7882.43×104 个/L,平均生物量为31.054 mg/L。岗更湖中共检测出浮游动物4大类34种,其中轮虫12种,原生动物9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5种。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2947.5 个/L,平均生物量为23.198 mg/L。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为1.07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47,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466;浮游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为1.99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141,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552。由浮游生物种类、现存量和多样性指数判断岗更湖水体为超富营养型水体,由浮游生物饵料资源评估鱼产力为553.42 kg/hm2
    2020 Vol. 39 (5): 734-743 [摘要] ( 137 ) HTML (1 KB)  PDF (1282 KB)  ( 188 )
    744 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黄斑褶鮡的个体繁殖力研究
    金洪宇, 李雷, 金星, 王念民, 马清芝, 尹家胜, 马波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13
    2018年3月和7月,在西藏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段(N 29°18′,E 95°16′,海拔680 m)沿岸石堆后的回水区或岩石之间的静水区,用定置刺网(网目大小1~3 cm)采捕黄斑褶鮡78尾,采用个体生物学测定方法,研究产卵前成熟雌鱼的个体繁殖力。研究结果表明,黄斑褶鮡繁殖群体由4~9龄共6个年龄组组成,个体绝对繁殖力为346.00~799.00 粒,平均为(498.18±115.88) 粒;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36~5.53粒/mm,平均为(4.45±0.47) 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0.69~92.80粒/g,平均为(41.33±16.18) 粒/g。体长(L)与体质量(m)的关系式为:m=0.6632L-54.924(r2=0.9215)。个体绝对繁殖力(F)与体长的相关方程式为:F=7.229lnL-302.01(r2=0.913),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质量的相关方程式为:F=10.343m+307.16(r2=0.889)。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性腺成熟系数(GSI)、肥满度(K)的多元线性标准化回归分析方程为:F=-446.369+6.567L+480.757GSI+10 815 864.49K(r2=0.930),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m)与体长、体质量、净体质量(mn)、卵巢质量(mo)、性腺成熟系数、肥满度的多元线性标准化回归分析方程为:Fm=133.990-0.899L+2.819m-15.044mo+231.368GSI-3 962 785.189K(r2=0.938)。根据性腺发育及卵径组成等分析,判断黄斑褶鮡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2020 Vol. 39 (5): 744-751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1537 KB)  ( 181 )
    752 仿生态养殖短须裂腹鱼母本繁殖特性研究
    邓龙君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14
    为研究仿生态养殖短须裂腹鱼成熟雌鱼不同阶段繁殖性能,从环形仿生态养殖池挑选出健壮的短须裂腹鱼雌、雄亲鱼1593尾(♀393,♂1200),分别暂养于4口和3口75 m2(25 m×3 m)流水池中,每口雌鱼暂养池混放5尾雄鱼。待雌、雄鱼相互追逐,则一次性注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型(LHRH-A2 16 μg/kg)+马来酸地欧酮(DOM 5 mg/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1400IU/kg)混合物催产, 24 h后每6 h挤压雌鱼腹部观察,把即将产卵的雌鱼转至产房,用80 mg/L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麻醉后人工挤卵,干法授精,测量393尾雌鱼体长、体质量、受精卵卵径,鉴定年龄,统计催产率、受精率、产卵量、相对产卵量和相对受精量。研究结果表明,雌短须裂腹鱼属匀速生长,4龄可达初次性成熟,生长方程为m=7.345×[1-e-0.092(t+2.733)]2.92,理论生长拐点为9.2龄,拐点对应体质量和体长为2.33 kg和54.5 cm,理论最大体质量和体长为7.345 kg和80.5 cm。卵径、绝对产卵量和相对产卵量均随年龄逐渐增大,且初次性成熟后3年内增速快,其群体平均值分别为(3.97±0.36) mm、(1.71±0.84)万粒和(8.7±3.0) 粒/g;催产率、受精率和相对受精量则均呈现为初次性成熟后快速升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最高值时分别为9龄(81.7%)、10龄[(92.7±4.9)%]和10龄[(8.1±2.6) 粒/g],其群体平均值分别为76.0%、(88.9±10.9)%和(7.4±2.7) 粒/g。综合比较雌短须裂腹鱼生长特性、催产率和相对受精量,可知9~11龄时繁殖性能最佳,7~8龄时次之,12~14龄时最低,低于7龄的宜为后备亲鱼,高于14龄的则应淘汰。
    2020 Vol. 39 (5): 752-759 [摘要] ( 109 ) HTML (1 KB)  PDF (1200 KB)  ( 140 )
    760 水霉拮抗菌FX17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稳定性
    王旭, 冯春明, 孙述好, 罗永成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15
    通过平板对峙法及发酵液抑菌试验,从辽宁省东港市淡水池塘养殖的散鳞镜鲤等病鱼组织及其卵中分离出寄生水霉,从该地区淡水养殖池塘周围土壤样品中分离出21株放线菌,筛选出1株抗寄生水霉的拮抗菌FX17。通过形态学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拮抗菌FX17,并研究其抑菌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筛选获得的拮抗菌FX17对水霉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抑菌带平均宽度达(25.40±0.13) mm,发酵液抑菌率为73.20%。拮抗菌FX17与链霉菌属细菌Streptomyces triostinicu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经10次传代后,该拮抗菌抑菌效果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菌株FX17的发酵液经不同温度处理后,抑菌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推测其拮抗物质活性成分为非蛋白质类代谢物。pH显著影响该拮抗菌发酵液抑菌活性(P<0.05),在pH 6.0~8.0内抑菌率最高。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 triostinicus FX17对水霉病原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传代稳定,其发酵液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pH 6.0~8.0内抑菌活性稳定,具有开发成为水霉病生防菌株的潜在价值。
    2020 Vol. 39 (5): 760-765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1507 KB)  ( 152 )
    766 中华绒螯蟹生殖蜕壳后卵巢发育规律的研究
    葛永春, 吴旭干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16
    在水温19.2~28.5 ℃下,将生殖蜕壳前体质量为50~70 g的中华绒螯蟹雌蟹养殖在室内2.5 m×3.75 m×1.0 m聚乙烯水桶中,桶中放聚氯乙烯板和水草等遮蔽物。当试验蟹生殖蜕壳硬化后,取出30只雌体继续养殖60 d,每5~10 d随机解剖3只,称量卵巢质量和体质量,同时取少量卵巢组织固定于波恩氏液中,做组织学观察。共解剖6次,以研究养殖条件下群体的生殖蜕壳后的成活率、质量增加率和卵巢发育规律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雌体生殖蜕壳后的平均成活率和质量增加率分别为(71.11±3.85)%和(54.60±4.93)%;生殖蜕壳后20 d内雌体卵巢发育较为缓慢,随后卵巢进入快速发育阶段,生殖蜕壳后60 d时,雌体的平均卵巢指数为(7.43±0.23)%;生殖蜕壳后雌体的卵母细胞长径随着卵巢的发育持续增加,待生殖蜕壳后60 d时,雌体卵母细胞的长径可高达280 μm;雌体卵巢组织学变化主要发生在生殖蜕壳后20~50 d,主要变化为由内源性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发育为近成熟期卵母细胞,平均卵巢指数由(1.48±0.09)%增加至(6.83±0.51)%。
    2020 Vol. 39 (5): 766-770 [摘要] ( 141 ) HTML (1 KB)  PDF (2240 KB)  ( 323 )
            综述与专论
    771 鱼类逆境情况下MicroRNA表达研究进展
    陈一竹, 杨长幸, 马文文, 王月, 冯梦霞, 董文广, 汪曦, 张曼, 董静, 高云霓, 顾钱洪, 周传江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17
    2020 Vol. 39 (5): 771-779 [摘要] ( 173 ) HTML (1 KB)  PDF (1287 KB)  ( 237 )
    780 鱼源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陈美群, 王冬平, 潘瑛子, 张驰, 扎西拉姆, 田云
    DOI: 10.16378/j.cnki.1003-1111.2020.05.018
    2020 Vol. 39 (5): 780-786 [摘要] ( 210 ) HTML (1 KB)  PDF (987 KB)  ( 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