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当期目录
  • 2019年 第3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25

     
    1 拟微绿球藻粉对大菱鲆幼鱼生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胡冬雪,马季,张燕,王晓艳,乔洪金,王际英,李宝山,孙永智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拟微绿球藻粉替代鱼油对大菱鲆幼鱼血清生化指标、体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用拟微绿球藻粉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组)、8%、16%、24%和32%的鱼油,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选取初始体质量(82.64±0.32) g的大菱鲆幼鱼37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37 d。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全鱼粗蛋白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全鱼粗脂肪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与全鱼具有相同的趋势;肌肉和肝脏的花生四烯酸含量随着饲料中拟微绿球藻粉含量的增加而上升,而n-3/n-6高不饱和脂肪酸呈下降的趋势;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总抗氧化能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替代16%试验组达到最大值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溶菌酶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替代16%试验组和替代24%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二醛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替代16%试验组达到最低值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下降趋势,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16%~24%替代水平上,可提高试验组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降低其血脂水平,而大菱鲆幼鱼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不变,保持了其营养价值。
    2019 Vol. 38 (1): 1-9 [摘要] ( 187 ) HTML (1 KB)  PDF (7032 KB)  ( 186 )
    10 北部湾西北部近海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傅昕龙,徐兆礼,阙江龙,严太亮
    根据2012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进一步结合同步测定的水文情况,探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的鱼类资源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共鉴定鱼类125种,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夏季(402.46 kg/km2)>春季(343.22 kg/km2)>秋季(145.13 kg/km2)>冬季(53.99 kg/km2);尾数密度春季(84.34×103尾/km2)>夏季(51.54×103尾/km2)>秋季(26.53×103尾/km2)>冬季(16.81×103尾/km2);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在春季和夏季最大,分别为7.15 cm和7.65 g;幼体比在夏季最高,为85.86%。从时间上看,春、夏季的鱼类资源密度大于秋、冬季,从空间上看,沿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近海水域,这与该水域各水团随季节变化的消长密切相关。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确定各季节的优势种,二长棘鲷是夏季最重要的优势种,同时也是春、夏、秋3季的共有优势种。通过贡献率β值可知,该区域鱼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变化关系密切,且调查海域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其为北部湾渔场重要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对整个北部湾鱼类资源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9 Vol. 38 (1): 10-18 [摘要] ( 138 ) HTML (1 KB)  PDF (9330 KB)  ( 137 )
    19 高温条件下营养盐对江蓠生长与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姜绪,李佳蕙,李斌,白艳艳,乔洪金,冯艳微,曹体宏,刘义豪
    以两种大型红藻菊花江蓠和脆江蓠为试验材料,开展为期30 d的养殖试验,通过分析江蓠的生长和氮、磷变化特征,研究在25 ℃条件下不同质量浓度氮(磷)营养盐——1.65(0.23) mg/L、4.12(0.57) mg/L、8.24(1.14) mg/L、12.35(1.71) mg/L、16.5(2.28) mg/L对江蓠生长和去除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周期各组菊花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段研究发现,各组相对生长速率均有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氮(磷)质量浓度超过8.24(1.14) mg/L各试验组的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且在养殖超过10 d后,表现为负增长,并随着营养盐质量浓度的升高出现负增长加快的趋势。各试验组氮、磷去除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盐质量浓度相同的条件下,菊花江蓠对磷的去除效率显著高于脆江蓠(P<0.05);两种江蓠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时段均主要集中在0~10 d。营养盐质量浓度对两种江蓠的氮、磷吸收速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吸收速率随氮、磷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在25 ℃及氮(磷)质量浓度小于8.24(1.14) mg/L时,菊花江蓠对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且能维持正常生长。
    2019 Vol. 38 (1): 19-25 [摘要] ( 136 ) HTML (1 KB)  PDF (6540 KB)  ( 289 )
    26 泥东风螺线粒体基因组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熊钢,周先文,王晓清,巫旗生,康骊,秦溱,曾志南
    为研究泥东风螺线粒体基因组遗传进化和遗传多样性,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技术,对泥东风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3个野生群体线粒体基因测序,并用生物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泥东风螺线粒体基因组上的tRNA-Met、tRNA-Tyr、tRNA-Cys、tRNA-Trp、tRNA-GLn、tRNA-Gly、tRNA-Glu和tRNA-Thr位于环形线粒体L链上;18种腹足纲动物线粒体全长基因相似性为70.1%~92.9%,种间的12S RNA和16S RNA相似性与线粒体基因组全长相似性相当;12S RNA的391~491 bp区域和16S RNA的1~106 bp和361~481 bp区域为高度变异区,而16S RNA的1191~1317 bp区域为高度保守区;以F5引物扩增测序3个野生群体,共检测到由40个多态位点组成的26个单倍型,野生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406±0.112)~(0.532±0.113),野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94±0.00124)~(0.00111±0.00123);北海野生群体与连江和长乐野生群体之间的遗距离分别为0.00094和0.00099。其结果可以为泥东风螺遗传进化、人工增殖和种质资源保护评估提供参考。
    2019 Vol. 38 (1): 26-33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10378 KB)  ( 190 )
    34 养殖海带、裙带菜根部附着力初步研究
    秦松,田涛,杨军,吴忠鑫,刘永虎,陈勇
    选取我国北方沿海大型藻类主要养殖品种海带、裙带菜,通过水流冲击法及拉力计测试法,测量两种藻类不同生长阶段根部附着力大小,并初步分析其附着能力。试验结果显示,海带、裙带菜苗绳上幼苗脱落率与水流速度有明显的对数关系,海带与裙带菜之间差异显著(P<0.05)。海带幼苗脱落率(y)与水流速度(x)关系式为y=0.2384lnx-0.5556,相对附着系数为0.0329;裙带菜苗绳上幼苗脱落率与水流速度关系式为y=0.2795lnx-0.769,相对附着系数为0.0419,同规格裙带菜幼苗附着能力强于海带。成体海带、裙带菜根部最大承受力与藻体本身全长及湿质量等各项指标均显著相关,海带、裙带菜根部附着力随着藻体规格的增长而增大,同规格裙带菜附着力显著高于海带(P<0.05)。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在幼苗时期尽量减缓水流速度,流速<20 cm/s,以避免幼苗大量死亡,当幼苗生长至一定规格后,适当增加水流速度,以保证藻体良好发育。
    2019 Vol. 38 (1): 34-39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5857 KB)  ( 266 )
    40 密云水库鲢鱼、鳙鱼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贾成霞,曲疆奇,李永刚,胡庆杰,刘盼,杨慕,张清靖
    为全面了解密云水库鲢鱼、鳙鱼的营养特征,以密云水库秋季鲢鱼和鳙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肌肉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矿物质元素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云水库鲢鱼和鳙鱼肌肉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40±0.40)%和(18.60±0.57)%,粗脂肪含量为(0.60±0.10)%和(1.48±0.91)%,富含人体所需的钾、钠、钙、镁、磷等常量元素及铁、锰、锌、硒等微量元素;鲢鱼、鳙鱼肌肉中,18种常见氨基酸均被检出,其中谷氨酸含量高,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00%和40.16%,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99.15和98.76;鲢鱼、鳙鱼肌肉中分别检出脂肪酸12种和19种,相对含量均表现为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而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均以二十二碳六烯酸相对含量最高,其次为二十碳五烯酸,两者之和分别达30.64%和23.79%。研究结果表明,密云水库鲢鱼、鳙鱼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氨基酸组成合理,富含矿物质和有益脂肪酸,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可食用性。
    2019 Vol. 38 (1): 40-47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6071 KB)  ( 282 )
    48 鲟源致病性鲁氏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研究
    杨昆明,张文润,马江霞,段成任,郭爱民,谢志胜,岳城
    2017年,新疆阜康市某鲟鱼养殖场的西伯利亚鲟出现大批死亡,主要症状为生殖孔红肿外突,腹部有点状出血。自患病西伯利亚鲟肝脏、脾脏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XB2,通过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并对其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用Mega 6.0对序列进行分析。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菌株XB2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单独或成对出现;产酸不产气,V-P反应呈阳性,能利用蔗糖、果糖、葡萄糖、明胶、枸橼酸;在含1%(m/V)氯化钠中能生长,高于3%(m/V)氯化钠中不生长;在4 ℃不生长,20~30 ℃均能生长,但在37 ℃不生长;不利用乳糖、水杨苷、纤维二糖、硫化氢、酒石酸、阿拉伯糖。进化树显示,菌株XB2与鲁氏耶尔森菌KJ812974同源性达99%。通过回感试验确定其半致死密度为2.37×104cfu/mL。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XB2为鲁氏耶尔森菌。药敏结果显示,鲁氏耶尔森菌XB2对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等9种药物敏感,对麦迪霉素、大观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等15种药物耐药。
    2019 Vol. 38 (1): 48-54 [摘要] ( 123 ) HTML (1 KB)  PDF (7742 KB)  ( 155 )
    55 盐度和干露对大竹蛏呼吸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李东东,聂鸿涛,刘国龙,闫喜武
    为探讨盐度和干露两种胁迫对大竹蛏呼吸代谢酶活力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研究盐度胁迫(15、20、25、30、35)和干露胁迫(6、12、24、48 h)条件下,大竹蛏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脱氢酶3种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当盐度逐渐升高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呈降低趋势,当盐度为20时,酶活性最低,为0.043 U/g,当盐度为25时,酶活性最高,为0.053 U/g。盐度对琥珀酸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呈现波纹型的影响,在盐度为25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高,为0.401U/mg;盐度为25时,乳酸脱氢酶活性较高,为0.604 U/g,盐度为20时,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为0.287 U/g,盐度为35时,乳酸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当干露时间逐渐延长,从整体变化情况来看,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这3种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当干露时间达到48 h,3种酶活性均达到最低,分别为0.197 U/mg、0.020 U/g和0.187 U/g。说明盐度和干露胁迫对大竹蛏呼吸代谢酶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结果可为大竹蛏的人工养殖和运输提供参考。
    2019 Vol. 38 (1): 55-60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5274 KB)  ( 268 )
    61 网箱养殖点篮子鱼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灰色关联分析
    黄小林,张栋国,林黑着,杨少森,虞为,杨育凯,黄忠,李涛
    随机选取10月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的点篮子鱼183尾,体质量14.8~199.4 g,体长8.0~18.7 cm,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全长、体长、体宽、体高、眼径、吻长、眼后头长、头长、头高、尾柄高、尾柄长等11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网箱养殖点篮子鱼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为0.3962~0.9702,其中,与体质量关联度最高的前3个形态性状为体长、全长和体高,关联度分别为0.9702、0.9693、0.9668,其余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联度依次为全长>体高>体宽>吻长>尾柄长>尾柄高>头高>眼后头长>头长>眼径。综上,宜将体长、全长和体高选为间接选育点篮子鱼体质量的形态指标,本研究将为点篮子鱼群体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2019 Vol. 38 (1): 61-66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5199 KB)  ( 265 )
    67 黄连素对海水病原菌的杀灭效果及药效稳定性
    王凯,于永翔,张正,王印庚,廖梅杰
    为探讨黄连素对主要海水养殖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黄连素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哈维氏弧菌等10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并以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为指示菌,研究黄连素在不同温度、存储条件和金属离子影响下的药效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黄连素对10种海水养殖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及杀菌作用,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4~256 mg/L,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256~1024 mg/L。其中,黄连素对大菱鲆弧菌和溶藻弧菌抑菌作用最明显,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64 mg/L;对鳗弧菌、大菱鲆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溶藻弧菌、鲨鱼弧菌和轮虫弧菌杀菌作用最强,最小杀菌质量浓度为256 mg/L。质量浓度为512 mg/L的黄连素溶液分别在20、40、60、80、100、121 ℃处理下作用30 min,对美人鱼发光杆菌美人鱼亚种的杀菌率均超过99%,将20、60、100 ℃处理的黄连素溶液于室温下避光存储35 d,对指示菌的杀菌率依然大于99%,显示其良好的药物稳定性。金属离子的影响试验也证实,水环境中的Na+、Mg2+、Ca2+、K+等离子对黄连素的杀菌效果无显著影响。因此,黄连素适宜作为防治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的临床药物。
    2019 Vol. 38 (1): 67-72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5433 KB)  ( 214 )
    73 鲤浮肿病毒人工感染锦鲤的试验研究
    徐立蒲,张文,王小亮,曹欢,潘勇,王静波,王姝,王澎,江育林
    为研究鲤浮肿病毒的感染方式及在锦鲤各组织器官中的动态分布,在水温20~22 ℃,溶解氧7~8 mg/L试验条件下,采用注射、浸泡、划伤后浸泡3种方式人工感染锦鲤,观察了试验鱼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检测了鲤浮肿病毒在感染鱼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存在情况,探讨了主要被感染组织的病理变化。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注射、浸泡、划伤后浸泡3种方式均可导致健康锦鲤感染该病毒,病鱼出现昏睡、烂鳃、凹眼等症状,累积死亡率35%~88%。锦鲤感染该病毒后至少有3 d的潜伏期,随后病毒在鳃组织中大量增殖,至7 d达到高峰,病毒量314.8个/ng,之后病毒量开始逐渐下降,至12 d在鳃组织中检测不出病毒。鲤浮肿病毒在肾、肝、脑、肌肉和脾中存在的时间较短且病毒量较低,在血液和肠道中未检出。结合鳃组织病理切片可知,鳃为该病毒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本研究结果为鲤浮肿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19 Vol. 38 (1): 73-79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10235 KB)  ( 164 )
    80 全预混冻干PCR试剂检测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的研究
    侯月娥,伍建敏,王凤求,赵玉林,张杰,王贵平,李中圣
    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是导致草鱼出血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在我国广泛流行。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基因序列,设计了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特异性探针和PCR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一步法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试验对反转录和PCR反应体系进行摸索,通过优化的冻干工艺制备出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全预混RT-PCR试剂,在荧光定量PCR中,冻干试剂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0个模板,是普通PCR的100倍。批次间变异系数小于4%。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出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而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无检测信号。该冻干试剂4 ℃保存12个月,室温25 ℃保存3个月,37 ℃保存15 d,敏感性仍为10个,与第1 d相同;利用手持单通道荧光PCR仪,可在42 min内完成核酸诊断。本试验基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合核酸扩增体系冻干工艺制备的全预混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RT-PCR试剂具有耐保存便于运输、准确性高、仪器拓展性好的特点,对草鱼呼肠孤病毒Ⅱ型快速诊断有重要意义。
    2019 Vol. 38 (1): 80-85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7142 KB)  ( 159 )
    86 投喂量对中华卤虫解池种群产仔方式的影响
    郑波,杨玉涛,陈京华,王峰
    NaCl质量浓度73 g/L、25 ℃和光暗比12 h∶12 h条件下,将20日龄的中华卤虫成熟个体按每杯1雌1雄方式置于盛有约100 mL高盐海水的玻璃杯中,用盐生杜氏藻按1.5×106、4×106、6×106、9×106 个/杯4个投喂量培育30 d,记录所产出的休眠卵和无节幼体数量,并测量休眠卵卵径、无节幼体体长和雌性亲体体长。试验结果表明,同时产休眠卵和幼体情形下的卤虫的产仔次数仅占总产仔次数的1.2%~2.9%。1.5×106、4×106、6×106 个/杯3个试验组仅产卵的产仔次数占总产仔次数的30.4%~40%,仅产幼体的产仔次数占总产仔次数的57.5%~66.7%,而9×106 个/杯试验组仅产卵及仅产幼体的百分比分别为61.3%和37.5%。4个试验组的单雌繁殖量分别为88.7、105.9、193、298.7个,单雌繁殖次数分别为2.7、2.9、3.9、4.7次,卵生后代比例分别为32.4%、31.1%、36.9%、66.2%。各试验组干卵径、卵生无节幼体体长和卵胎生无节幼体体长依次为1.5×106 个/杯试验组<6×106 个/杯试验组<4×106 个/杯试验组<9×106 个/杯试验组,且各试验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雌性亲体的最终体长随投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卤虫解池种群的雌体在饵料充足时偏卵生,在饵料匮乏时偏卵胎生;卤虫产仔方式受到投喂量的影响,但通过降低投喂量来改变产仔方式的做法在生产上是不经济的。
    2019 Vol. 38 (1): 86-91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5270 KB)  ( 208 )
    92 一株异养硝化菌AD-28氨氮去除特性研究
    张峰峰,周可,谢凤行,赵琼,孙海波,赵玉洁
    以异养硝化菌——嗜碱假单胞菌AD-28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子试验测定好氧条件下碳源、碳氮比、温度、pH、溶解氧、初始氮质量浓度及盐度等不同因素对嗜碱假单胞菌AD-28生长及氨氮去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用于嗜碱假单胞菌AD-28生长和氨氮去除的最佳条件为:碳源柠檬酸钠、丁二酸钠、乙酸钠,碳氮比20,温度25~35 ℃,pH 6.0,转速120 r/min;在最佳条件下,嗜碱假单胞菌AD-28对初始质量浓度为20~160 mg/L的氨氮去除率在24 h内达95%以上。嗜碱假单胞菌AD-28能直接以氨氮为底物进行高效的硝化作用,并能耐受较低的温度(15 ℃)和较高的盐度(NaCl质量浓度为50 g/L),在调节养殖水体水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9 Vol. 38 (1): 92-97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6310 KB)  ( 324 )
    98 不同干燥方式对封鳊鱼品质的影响
    陈小雷,胡王,鲍俊杰,周蓓蓓,李正荣
    为探明不同干燥方式对封鳊鱼品质及鱼肉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采用自然、冷风、冷冻、冷风—热风联合和热泵5种干燥方式对封鳊鱼进行干燥,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鳊鱼质量损失、干燥速率、硫代巴比妥酸值、挥发性盐基总氮、水分活度、复水率、质构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自然干燥的干燥速率低、鱼肉复水率差、氧化最严重、腐败程度较高,但弹性和咀嚼性较好;冷冻干燥的干燥速率最快,鱼肉复水率最高,氧化和腐败程度最低,但弹性和咀嚼性差;冷风干燥的干燥速率低,但鱼肉复水率较好,仅低于冷冻干燥,氧化和腐败程度也仅高于冷冻干燥,且弹性和咀嚼性最好;热泵干燥的干燥速率较高,但鱼肉复水率低、氧化和腐败程度均较高、质构特性较差;联合干燥的干燥速率较快,但鱼肉复水率最低、腐败最严重、质构特性差。
    2019 Vol. 38 (1): 98-103 [摘要] ( 93 ) HTML (1 KB)  PDF (6876 KB)  ( 124 )
    104 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钝缀锦蛤滤食率和同化率的影响
    杨家林,邹杰,彭慧婧
    为探明钝缀锦蛤的摄食生理,以北海近海人工中间培育和养殖的钝缀锦蛤为试验材料,室内条件下采用试验生态法研究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钝缀锦蛤滤食率与同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7~33 ℃条件下,滤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滤食率(y)与水温(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4.338×10-3x3+0.311x2-6.915x+49(r2=0.999),同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同化率的影响显著(P<0.01);在盐度18~33条件下,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盐度27~30时保持较高的滤食率,滤食率(y)与盐度(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27x2+1.638x-19.52(r2=0.994),同化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盐度为30时同化率最高,盐度对同化率的影响显著(P<0.01);滤食率随体质量增加而降低,体质量对同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钝缀锦蛤属典型热带和亚热带种群品种,适宜生活在温度和盐度较稳定的潮下带区域,非广温广盐性贝类。
    2019 Vol. 38 (1): 104-108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4500 KB)  ( 273 )
    109 长丝裂腹鱼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
    雷雪平,耿毅,邓龙君,甘维熊,黄小丽,陈德芳,欧阳萍
    2017年4月,四川省西昌某养殖场养殖的长丝裂腹鱼暴发一种以体表、内脏器官出血及角膜浑浊为特征的传染病。为探究此次疫病的病因,自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LXP170412,在脑心浸液琼脂上28 ℃培养48 h, 形成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的圆形菌落,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了其病原性;通过表型特征特性测定、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LXP170412为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LXP170412对强力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敏感,对头孢拉定、新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恩诺沙星、青霉素、罗红霉素等耐药。试验证实,温和气单胞菌为此次流行病的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将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2019 Vol. 38 (1): 109-114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8150 KB)  ( 198 )
    115 3种西藏土著鱼类幼鱼水温耐受性的初步研究
    曾本和,张忭忭,牟振波,刘海平,周建设,王万良
    本试验旨在探索3种西藏土著鱼类幼鱼水温耐受性。试验鱼初始饲养水温为12 ℃。选用拉萨裸裂尻鱼(3月龄)、异齿裂腹鱼(2月龄)、双须叶须鱼(3月龄)各90尾,各分为3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10尾鱼。其中,2个试验组为升温、降温试验,1组为对照。通过每1 h上升或者下降1 ℃,适应3 h,观察并记录每个温度下试验鱼的死亡率、摄食情况、活动情况及鳃呼吸频率等。试验结果表明,拉萨裸裂尻鱼幼鱼、异齿裂腹鱼幼鱼和双须叶须鱼幼鱼摄食水温分别为8~27 ℃、8~25 ℃和7~26 ℃;温度过高,3种试验鱼均表现出侧游,呼吸急促,反应急躁;温度过低,试验鱼不摄食,不活动,呼吸微弱。极限最高温度分别为32.3、32.4 ℃和30.2 ℃,极限最低温度分别为0、0.4℃和0 ℃。温度耐受幅分别为32.3、32 ℃和30.2 ℃。因此,这3种西藏土著鱼类温度耐受幅较广,以温度为指标,可选择较多区域进行养殖。
    2019 Vol. 38 (1): 115-118 [摘要] ( 129 ) HTML (1 KB)  PDF (3314 KB)  ( 220 )
    119 黄鳍金枪鱼垂直移动及水层分布研究进展
    杨胜龙,张忭忭,张衡,张胜茂,伍玉梅,周为峰,冯春雷
    2019 Vol. 38 (1): 119-126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7189 KB)  ( 120 )
    127 松藻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胡月,彭雍博,张雪楠,王俊鑫,何云海,汪秋宽
    2019 Vol. 38 (1): 127-134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6137 KB)  ( 190 )
    135 鱼类Toll样受体对病毒的识别、响应及信号传导
    祝雅晨,张杰,赵贤亮,孔祥会
    2019 Vol. 38 (1): 135-144 [摘要] ( 117 ) HTML (1 KB)  PDF (9531 KB)  ( 65 )